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们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有两类学生会受到老师的特别重视,一类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一类是所谓的“问题学生”。对于心理问题,由于“问题学生”的负面影响较为明显常得到老师的关注,相比较而言好学生从小到大都让人羡慕,老师都更宠爱好学生,他们乖巧、听话、成绩好、有上进心、不惹是生非,常常能为班级、老师赢得各种荣誉。但是,正是这些惹眼的光坏掩盖了某些“好学生”人格方面的缺陷和问题。从而导致了一些意想不到事情的发生,也正是因为好学生身上的好,乖孩子身上的乖,使教师们忽视了对他们的正确引导和监督。因此,重视对“好学生”心理健康的探索,加强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老师和家长迫在眉睫要共同努力解决的事情。
一、“好学生”常见心理障碍
1.心理脆弱
不少的好学生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过度压抑,心境愁闷,自恃甚高,不善交往,特别在意自己在别人心中的形象。由于关注成绩和自身各方面的表现,尤其在意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这些好学生无形中要求自己在学习、才艺、交往等各方面都要有突出表现,不允许自己犯错误。他们在“光环”的笼罩下背负着沉重的包袱,小心地维护着自己完美的“面具”,而他们的内心深处积聚着许多消极的情绪。如果这些消极情绪得不到发泄,就有可能会演变成极端的行为,成为他们成长过程中不堪一击的致命伤。
2.惟我独尊
长期处于管理地位,经常从事主持活动、大会发言等普通学生身份以外的活动。一些学生过早地染上了“官气”,在与学生相处中不时表露出一种高高在上的优越感,自以为是,霸气十足。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群体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在其中不仅要学会领导,也要学会遵从。有些很受老师喜爱的班干部在同学中并没有什么威信,原因在于这些班干部不能平等待人,举手投足之中,把自己定位于发布命令者,而不是一位普通的学生。在小时候形成的这些心理特征,往往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3.焦烦偏激
大多数“好学生”都是成绩优秀的,这样的学生严格要求自己,追求较高的目标,同时他们还肩负着家庭、教师、亲朋好友的殷切期望。当他们超负荷背起这些沉重的包袱时,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因此产生焦虑感。从心理学角度看,短时的焦虑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但这种焦烦多虑长时间持续下去,便会影响正常的思维和休息,甚至会对学生产生更为严重的负面作用。
4.妒忌心理
这是“好学生”中存在的最普遍的一个问题。“好学生”一般在学习上处于领先地位,由于这些学生长期处于掌声和赞扬声中,习惯于考好成绩,听赞美之声,是家庭与学校的宠儿。当身边的同学超越自己时,最容易产生妒忌心理甚至是仇视心理。一旦出现挫折,便怀疑自己,埋怨别人。面对前进路上的坎坷时表现得十分脆弱,就象一棵从未经过风雨的幼苗,一场风雨就可能是一次毁灭性的打击。
二、“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种策略
1.帮助“好学生”充分认识自我
优秀学生往往在班级中担任一定的职务,与老师学生接触的机会比较多,老师要细心观察其处事方式,了解其心理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全方位了解优秀学生的心理品质。在实践中,老师要放下架子,与学生打成一片,经常与学生讨论问题的看法,经常与学生谈天说地,要多听取学生的意见,把学生当成朋友,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听到看到学生真实的一面,从而洞察他们的内心世界。
2.启发“好学生”完善自我
当优生从高高在上的自我欣赏中走了下来,重新认识了自我之后,需要用更高更优的要求来要求他们,以调动其自我完善意识。“好学生”相对而言,自尊心强,领悟力高,有些不严重的心理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心理暗示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矫正,让学生置身其中。暗示的方式是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它不仅能诱发和鼓舞学生克服困难、积极向上的激情,并且对学生的毅力、品德和个性的发展都会产生直接影响。
3.引导“好学生”走出自我
优生由认识自我过渡到完善自我,证明他们的心理品质已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挫折是需要得不到满足时的紧张情绪状态,挫折感在优秀学生中表现得尤其明显。他们常常会由于考试的失败、学业的担忧、社交的障碍、人生的思索等方面的原因体验到挫折感。老师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遇到挫折时应进行冷静分析,从主客观、目标、环境、条件等方面找到受挫原因,并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
教师与优秀学生接触的机会比较多,因此对优生出现的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维护他们的心理健康。如帮助优秀学生进行合理的宣泄,找信赖的人倾诉,取得帮助;或者坦诚交换意见,求得心理上的平复;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让他们在多种有益的活动中释放出多余的“能量”以解除心理紧张,或消除心中的积郁;耐心细致地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肯定成绩,鼓励不断进步等。应该培养学生以下五种有利于交往与合作的品质:豁达大度、克制忍让、温和亲切、正直诚实、委婉含蓄。
总之,“好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必须引起每一位教师的足够重视。平时,在看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的同时,要细心观察,深入了解他们,确定他们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表现的类型,结合其个性特征,以科学而合理的方式,有针对性地进行良好的心理素质教育,促使他们健康成长。把他们培养成身心健康、人格健全、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一、“好学生”常见心理障碍
1.心理脆弱
不少的好学生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过度压抑,心境愁闷,自恃甚高,不善交往,特别在意自己在别人心中的形象。由于关注成绩和自身各方面的表现,尤其在意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这些好学生无形中要求自己在学习、才艺、交往等各方面都要有突出表现,不允许自己犯错误。他们在“光环”的笼罩下背负着沉重的包袱,小心地维护着自己完美的“面具”,而他们的内心深处积聚着许多消极的情绪。如果这些消极情绪得不到发泄,就有可能会演变成极端的行为,成为他们成长过程中不堪一击的致命伤。
2.惟我独尊
长期处于管理地位,经常从事主持活动、大会发言等普通学生身份以外的活动。一些学生过早地染上了“官气”,在与学生相处中不时表露出一种高高在上的优越感,自以为是,霸气十足。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群体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在其中不仅要学会领导,也要学会遵从。有些很受老师喜爱的班干部在同学中并没有什么威信,原因在于这些班干部不能平等待人,举手投足之中,把自己定位于发布命令者,而不是一位普通的学生。在小时候形成的这些心理特征,往往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3.焦烦偏激
大多数“好学生”都是成绩优秀的,这样的学生严格要求自己,追求较高的目标,同时他们还肩负着家庭、教师、亲朋好友的殷切期望。当他们超负荷背起这些沉重的包袱时,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因此产生焦虑感。从心理学角度看,短时的焦虑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但这种焦烦多虑长时间持续下去,便会影响正常的思维和休息,甚至会对学生产生更为严重的负面作用。
4.妒忌心理
这是“好学生”中存在的最普遍的一个问题。“好学生”一般在学习上处于领先地位,由于这些学生长期处于掌声和赞扬声中,习惯于考好成绩,听赞美之声,是家庭与学校的宠儿。当身边的同学超越自己时,最容易产生妒忌心理甚至是仇视心理。一旦出现挫折,便怀疑自己,埋怨别人。面对前进路上的坎坷时表现得十分脆弱,就象一棵从未经过风雨的幼苗,一场风雨就可能是一次毁灭性的打击。
二、“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种策略
1.帮助“好学生”充分认识自我
优秀学生往往在班级中担任一定的职务,与老师学生接触的机会比较多,老师要细心观察其处事方式,了解其心理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全方位了解优秀学生的心理品质。在实践中,老师要放下架子,与学生打成一片,经常与学生讨论问题的看法,经常与学生谈天说地,要多听取学生的意见,把学生当成朋友,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听到看到学生真实的一面,从而洞察他们的内心世界。
2.启发“好学生”完善自我
当优生从高高在上的自我欣赏中走了下来,重新认识了自我之后,需要用更高更优的要求来要求他们,以调动其自我完善意识。“好学生”相对而言,自尊心强,领悟力高,有些不严重的心理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心理暗示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矫正,让学生置身其中。暗示的方式是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它不仅能诱发和鼓舞学生克服困难、积极向上的激情,并且对学生的毅力、品德和个性的发展都会产生直接影响。
3.引导“好学生”走出自我
优生由认识自我过渡到完善自我,证明他们的心理品质已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挫折是需要得不到满足时的紧张情绪状态,挫折感在优秀学生中表现得尤其明显。他们常常会由于考试的失败、学业的担忧、社交的障碍、人生的思索等方面的原因体验到挫折感。老师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遇到挫折时应进行冷静分析,从主客观、目标、环境、条件等方面找到受挫原因,并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
教师与优秀学生接触的机会比较多,因此对优生出现的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维护他们的心理健康。如帮助优秀学生进行合理的宣泄,找信赖的人倾诉,取得帮助;或者坦诚交换意见,求得心理上的平复;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让他们在多种有益的活动中释放出多余的“能量”以解除心理紧张,或消除心中的积郁;耐心细致地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肯定成绩,鼓励不断进步等。应该培养学生以下五种有利于交往与合作的品质:豁达大度、克制忍让、温和亲切、正直诚实、委婉含蓄。
总之,“好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必须引起每一位教师的足够重视。平时,在看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的同时,要细心观察,深入了解他们,确定他们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表现的类型,结合其个性特征,以科学而合理的方式,有针对性地进行良好的心理素质教育,促使他们健康成长。把他们培养成身心健康、人格健全、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