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文明的道路中,中国经济逐步走向国际化,除了对人才知识技术的要求,拥有强大的心理素质的技术性人才得到了全世界的青睐。心理健康的问题同时凸现出来,心理素质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合理结合成为今后教学的风向标,我对在德育教育中存在的现状怎样以及怎样有效解决心理素质与德育教育分离的现象,进行了简要阐述。
关键词:心理素质教育 德育教育 培养提高
一、心理素质的概念
我们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德育教育一直都是社会公认的重点问题,从来都是给予高度重视,但是在德育教育的同时,个人心理素质的培养也越来越显得重要了,心理健康四个字也被人们频繁提起,那么心理健康到底指的是什么?
心理素质是人自身的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心理素质是建立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环境的影响与德育教育的培养逐渐慢慢形成的。心理素质是人对事物的认识能力、对事物情感的表现、本身意志力的形成等。心理从结构上讲属于人的生理结构,是受大脑支配和控制的,心理素质客观存在着人类素质的一般特点。心理健康体现一个人是否能够充分发挥自己所具备的才能,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中,是否能够妥善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是否能够承受社会环境的考验。总而言之,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在社会中更好生存。
二、德育教育中存在哪些心理问题
在教育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学生中有些存在心理问题,虽然这些学生是少数,但我们还要充分重视起来,不能麻痹大意,要防范极端事件的发生,使用正确的方法努力帮助他们摆脱心理障碍,走出心理困境。通过对现代学生的观察了解,我们发现,学生在上学期间性格上普遍存在争强好胜的特性,在遇到挫折和打击时又会极端脆弱,一旦遇到逆境就会产生叛逆心理,或者进行强烈攻击、或者过度自责内疚、或者漠视放弃,更有甚者会犯放弃生命这样的严重错误。造成这些严重问题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是学校对心理素质的培养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设置相关的心理课程。
然后从师资方面来看,我国学校目前从事心理健康工作的人员以学生辅导员为主,学生辅导员并没有接受正规心理专业的培训,没有系统学习心理学并接受心理辅导方面的培训,导致对心理学科专业知识的缺乏,同时必要的心理指导的技巧就更加无从获得。这个现象已经成为学校在心理方面指导匮乏的主要原因。加上目前心理健康辅导行业待遇低,得不到社会的足够重视,导致了心理健康专业人才的流失。
三、心理教育与德育教育怎样结合
1.德育教育时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教师应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挫折,知道挫折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告诉学生挫折不仅仅会带来痛苦,还能使我们的意志得到磨练,获得更多生活经验,也能减少以后生活中遇到更多挫折的机会。在学习中,利用教学语文中所使用的真实教材,给学生讲解其中涵盖的生活哲理,利用教材中的励志精神,鼓励学生要勇于面对挫折,并接受挫折带来的伤害,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培养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精神。在逆境中也能坚持奋斗,正确认识生命的价值,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顽强意志力,热爱生活,关心生活,才能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才能发掘生活中的美好。通过学校老师的正确引导,让学生都能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减少心理问题的产生,从而避免危险事情的发生。
2.重视心理课程的开设。在实施德育教学的计划中,把心理教育作为一项重要课题,把心理教育放到学校正常教学中。我们知道心理素质的培养,除了自身的限制外,绝大部分还是要靠后天环境的影响的,而我们人格形成的过程有大部分在校园中,所以校园心理教学的开展就尤为重要。学校要招聘专业的心理教学人员,专门从事心理教育工作,并且要认真布置教学任务以督促学生认真学习心理课程,并积极进行测验测试,及时发现心理健康存在问题的学生,针对个别学生进行特殊指导,绝不能轻视草率,这样既可以使学生的身心能得到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在以后的社会中奋斗,为祖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也能避免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由于心理健康问题导致的危险事件的发生。
3.心理健康专业人员的培养和重视。心理健康辅导员是心理教育的主导,是学生走向心理健康道路的引导者,学生是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主体,心理健康辅导员与学生的关系直接影响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好坏,社会应该尊重理解心理健康辅导人员,如果社会也不理解这一行业不重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就会为以后学生身心发生危险变化埋下隐患,所以社会应该重视心理健康辅导人员的培养,为学校和社会各个心理健康机构提供大批专业的优秀的心理专家。
总之,学校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都能够健康、快乐、和谐地发展,要重视学生性格的培养和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准确把握学生心理健康的变化规律,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四、结束语
我们深刻认识到人不应该只有才还要有德,这才是完整的人,那么正确的道德价值观从何而来呢?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有健康的心态,心理健康与否直接导致了高尚人格的形成。我们的心理健康怎样形成呢?就要德育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共同努力。健康心理自身因素占一小部分外,绝大多数都是后天环境造成的,在发展德育的同时,还要注重心理素质教育的培养。
关键词:心理素质教育 德育教育 培养提高
一、心理素质的概念
我们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德育教育一直都是社会公认的重点问题,从来都是给予高度重视,但是在德育教育的同时,个人心理素质的培养也越来越显得重要了,心理健康四个字也被人们频繁提起,那么心理健康到底指的是什么?
心理素质是人自身的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心理素质是建立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环境的影响与德育教育的培养逐渐慢慢形成的。心理素质是人对事物的认识能力、对事物情感的表现、本身意志力的形成等。心理从结构上讲属于人的生理结构,是受大脑支配和控制的,心理素质客观存在着人类素质的一般特点。心理健康体现一个人是否能够充分发挥自己所具备的才能,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中,是否能够妥善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是否能够承受社会环境的考验。总而言之,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在社会中更好生存。
二、德育教育中存在哪些心理问题
在教育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学生中有些存在心理问题,虽然这些学生是少数,但我们还要充分重视起来,不能麻痹大意,要防范极端事件的发生,使用正确的方法努力帮助他们摆脱心理障碍,走出心理困境。通过对现代学生的观察了解,我们发现,学生在上学期间性格上普遍存在争强好胜的特性,在遇到挫折和打击时又会极端脆弱,一旦遇到逆境就会产生叛逆心理,或者进行强烈攻击、或者过度自责内疚、或者漠视放弃,更有甚者会犯放弃生命这样的严重错误。造成这些严重问题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是学校对心理素质的培养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设置相关的心理课程。
然后从师资方面来看,我国学校目前从事心理健康工作的人员以学生辅导员为主,学生辅导员并没有接受正规心理专业的培训,没有系统学习心理学并接受心理辅导方面的培训,导致对心理学科专业知识的缺乏,同时必要的心理指导的技巧就更加无从获得。这个现象已经成为学校在心理方面指导匮乏的主要原因。加上目前心理健康辅导行业待遇低,得不到社会的足够重视,导致了心理健康专业人才的流失。
三、心理教育与德育教育怎样结合
1.德育教育时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教师应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挫折,知道挫折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告诉学生挫折不仅仅会带来痛苦,还能使我们的意志得到磨练,获得更多生活经验,也能减少以后生活中遇到更多挫折的机会。在学习中,利用教学语文中所使用的真实教材,给学生讲解其中涵盖的生活哲理,利用教材中的励志精神,鼓励学生要勇于面对挫折,并接受挫折带来的伤害,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培养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精神。在逆境中也能坚持奋斗,正确认识生命的价值,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顽强意志力,热爱生活,关心生活,才能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才能发掘生活中的美好。通过学校老师的正确引导,让学生都能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减少心理问题的产生,从而避免危险事情的发生。
2.重视心理课程的开设。在实施德育教学的计划中,把心理教育作为一项重要课题,把心理教育放到学校正常教学中。我们知道心理素质的培养,除了自身的限制外,绝大部分还是要靠后天环境的影响的,而我们人格形成的过程有大部分在校园中,所以校园心理教学的开展就尤为重要。学校要招聘专业的心理教学人员,专门从事心理教育工作,并且要认真布置教学任务以督促学生认真学习心理课程,并积极进行测验测试,及时发现心理健康存在问题的学生,针对个别学生进行特殊指导,绝不能轻视草率,这样既可以使学生的身心能得到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在以后的社会中奋斗,为祖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也能避免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由于心理健康问题导致的危险事件的发生。
3.心理健康专业人员的培养和重视。心理健康辅导员是心理教育的主导,是学生走向心理健康道路的引导者,学生是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主体,心理健康辅导员与学生的关系直接影响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好坏,社会应该尊重理解心理健康辅导人员,如果社会也不理解这一行业不重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就会为以后学生身心发生危险变化埋下隐患,所以社会应该重视心理健康辅导人员的培养,为学校和社会各个心理健康机构提供大批专业的优秀的心理专家。
总之,学校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都能够健康、快乐、和谐地发展,要重视学生性格的培养和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准确把握学生心理健康的变化规律,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四、结束语
我们深刻认识到人不应该只有才还要有德,这才是完整的人,那么正确的道德价值观从何而来呢?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有健康的心态,心理健康与否直接导致了高尚人格的形成。我们的心理健康怎样形成呢?就要德育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共同努力。健康心理自身因素占一小部分外,绝大多数都是后天环境造成的,在发展德育的同时,还要注重心理素质教育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