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效课堂的标志是时间省、容量大、效果好。下面是笔者在构建高效课堂方面做的一个尝试。授课内容为SO2的复习课,授课时间为40分钟,授课对象为高三学生。
前期准备:学生已经按照要求进行了预习。预习环节包括了解考纲对这一部分的要求以及考试重点和热点,阅读教材,完成知识梳理和随堂练习。在收集学生问题,批改学生作业后,了解到学生对SO2的性质没有准确熟练掌握,需要进一步强化,所以设计了下面一节课,以巩固有关SO2的性质,提升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流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
师:假如有两瓶无色气体,一瓶是SO2,一瓶是CO2,你能否区分他们?(生回答。)
第二环节:布置任务,分组讨论
略。
第三环节:交流提升
学生代表代表小组在全班交流本组的讨论结果,并接受来自其他小组的质疑。
学生:可以用澄清石灰水。CO2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学生质疑:两者都能使石灰水变浑浊。
学生:可以用石蕊。CO2能使石蕊试液变红,SO2使石蕊试液先变红后褪色。
学生质疑:SO2不能漂白酸碱指示剂。
学生:可以配成溶液用pH试纸测定。两者酸性不同,pH试纸会呈现不同颜色。
学生质疑:因为两者溶解度不同,难以保证两者溶液浓度相同,测定结果不可靠。
这些讨论能让学生充分调动积极性,又通过自己和他人的错误明晰了常见的陷阱和错误,有助于学生清晰准确系统地掌握知识。
第四环节:教师总结
经过讨论,教师带领同学们总结出下面一些办法:
物理方法:1.闻气体气味。SO2有刺激性气味。2.将两瓶气体倒置于水槽中,因为SO2溶解性大得多,所以瓶内液面更高。3.将两瓶气体置于低于零下10℃的环境,此时SO2会液化。
化学方法:1.利用SO2漂白性用品红检验。2.利用SO2的还原性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氯水、溴水、碘水检验。3.利用SO2的氧化性用H2S气体或氢硫酸溶液检验。4.利用SO2的水溶液酸性比碳酸强用饱和碳酸钠溶液检验。CO2通入饱和碳酸钠溶液会有晶体析出,而SO2会产生气体。讨论此方法时特别讨论了能否用碳酸氢钠溶液和不饱和的碳酸钠溶液。5.利用CO2的性质用点燃的镁条伸入集气瓶,有黑色固体产生的一瓶为CO2。讨论此方法时同学们同时讨论了镁条能否在SO2气体中燃烧,产物和现象可能是什么的问题。6.用组合试剂硝酸酸化的氯化钡检验,只有SO2能产生沉淀。讨论此方法时也讨论了能否用氨水氨化的氯化钡溶液的问题。
第五环节:创设新的问题情境
师:假如这是SO2和CO2的混合气体,如何检验他们呢?
学生对这个问题掌握较好,能很快回答出先用品红检验SO2,再用酸性高锰酸钾吸收SO2,再用酸性高锰酸钾或品红检验SO2是否除尽,再用澄清石灰水检验CO2。
对于学生掌握较好的内容可以不必进行小组讨论,但可以选择中等偏下的同学提问,比如为什么是这样的顺序,各种试剂的作用以及替代方法等。一是可以检测这部分同学掌握的情况,二是落实分层鼓励,让他们也能获得学习的信心。
第六环节:课堂检测
老师从教辅资料上选择了两道有关SO2的训练题,检测目标达成情况。检测情况表明学生能迅速准确地给出答案,较好地达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的。
第七环节:课外拓展
师:同学们,SO2是一种典型的大气污染物,城市空气质量报告中都要报告SO2的含量,空气的成分很复杂,空气中的SO2的含量又少,那么我们是怎样测得空气中的SO2的含量呢?请同学们课后去查阅相关的资料,并用实验室中的仪器模拟这种测量方法,在下节课进行交流。
课后反思: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尽量将时间还给学生。这中间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小组合作学习容易流于形式。经常出现的情况是学生不容易讨论起来。小组讨论能否顺利开展,取决于学生的兴趣、问题的难易和学生掌握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可以从这三个角度去思考。二是老师总是不自觉地又成了中心发言人。比如学生发表意见,是面向教师的,多数学生可能听不清楚,教师又要重复一次,这种重复不仅浪费了时间,学生还会养成不注意倾听他人看法的习惯,发言的同学也没有成就感。当学生开始全班交流的时候,教师最好“消失”一下,比如坐在后面或者同学之间,不要随意发表意见,只是做好记录,允许学生不经教师允许就起立发言,同学之间的争论此起彼伏,整个课堂才能充满活力,这种课堂才是有生命力的课堂。
高三的复习课如果要实现高效,一定要立足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能力,课堂容量的大小不是教师讲了多少,而是学生思维量的大小。
(责任编辑 罗 艳)
前期准备:学生已经按照要求进行了预习。预习环节包括了解考纲对这一部分的要求以及考试重点和热点,阅读教材,完成知识梳理和随堂练习。在收集学生问题,批改学生作业后,了解到学生对SO2的性质没有准确熟练掌握,需要进一步强化,所以设计了下面一节课,以巩固有关SO2的性质,提升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流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
师:假如有两瓶无色气体,一瓶是SO2,一瓶是CO2,你能否区分他们?(生回答。)
第二环节:布置任务,分组讨论
略。
第三环节:交流提升
学生代表代表小组在全班交流本组的讨论结果,并接受来自其他小组的质疑。
学生:可以用澄清石灰水。CO2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学生质疑:两者都能使石灰水变浑浊。
学生:可以用石蕊。CO2能使石蕊试液变红,SO2使石蕊试液先变红后褪色。
学生质疑:SO2不能漂白酸碱指示剂。
学生:可以配成溶液用pH试纸测定。两者酸性不同,pH试纸会呈现不同颜色。
学生质疑:因为两者溶解度不同,难以保证两者溶液浓度相同,测定结果不可靠。
这些讨论能让学生充分调动积极性,又通过自己和他人的错误明晰了常见的陷阱和错误,有助于学生清晰准确系统地掌握知识。
第四环节:教师总结
经过讨论,教师带领同学们总结出下面一些办法:
物理方法:1.闻气体气味。SO2有刺激性气味。2.将两瓶气体倒置于水槽中,因为SO2溶解性大得多,所以瓶内液面更高。3.将两瓶气体置于低于零下10℃的环境,此时SO2会液化。
化学方法:1.利用SO2漂白性用品红检验。2.利用SO2的还原性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氯水、溴水、碘水检验。3.利用SO2的氧化性用H2S气体或氢硫酸溶液检验。4.利用SO2的水溶液酸性比碳酸强用饱和碳酸钠溶液检验。CO2通入饱和碳酸钠溶液会有晶体析出,而SO2会产生气体。讨论此方法时特别讨论了能否用碳酸氢钠溶液和不饱和的碳酸钠溶液。5.利用CO2的性质用点燃的镁条伸入集气瓶,有黑色固体产生的一瓶为CO2。讨论此方法时同学们同时讨论了镁条能否在SO2气体中燃烧,产物和现象可能是什么的问题。6.用组合试剂硝酸酸化的氯化钡检验,只有SO2能产生沉淀。讨论此方法时也讨论了能否用氨水氨化的氯化钡溶液的问题。
第五环节:创设新的问题情境
师:假如这是SO2和CO2的混合气体,如何检验他们呢?
学生对这个问题掌握较好,能很快回答出先用品红检验SO2,再用酸性高锰酸钾吸收SO2,再用酸性高锰酸钾或品红检验SO2是否除尽,再用澄清石灰水检验CO2。
对于学生掌握较好的内容可以不必进行小组讨论,但可以选择中等偏下的同学提问,比如为什么是这样的顺序,各种试剂的作用以及替代方法等。一是可以检测这部分同学掌握的情况,二是落实分层鼓励,让他们也能获得学习的信心。
第六环节:课堂检测
老师从教辅资料上选择了两道有关SO2的训练题,检测目标达成情况。检测情况表明学生能迅速准确地给出答案,较好地达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的。
第七环节:课外拓展
师:同学们,SO2是一种典型的大气污染物,城市空气质量报告中都要报告SO2的含量,空气的成分很复杂,空气中的SO2的含量又少,那么我们是怎样测得空气中的SO2的含量呢?请同学们课后去查阅相关的资料,并用实验室中的仪器模拟这种测量方法,在下节课进行交流。
课后反思: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尽量将时间还给学生。这中间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小组合作学习容易流于形式。经常出现的情况是学生不容易讨论起来。小组讨论能否顺利开展,取决于学生的兴趣、问题的难易和学生掌握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可以从这三个角度去思考。二是老师总是不自觉地又成了中心发言人。比如学生发表意见,是面向教师的,多数学生可能听不清楚,教师又要重复一次,这种重复不仅浪费了时间,学生还会养成不注意倾听他人看法的习惯,发言的同学也没有成就感。当学生开始全班交流的时候,教师最好“消失”一下,比如坐在后面或者同学之间,不要随意发表意见,只是做好记录,允许学生不经教师允许就起立发言,同学之间的争论此起彼伏,整个课堂才能充满活力,这种课堂才是有生命力的课堂。
高三的复习课如果要实现高效,一定要立足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能力,课堂容量的大小不是教师讲了多少,而是学生思维量的大小。
(责任编辑 罗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