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这样一群孩子,在他们还嗷嗷待哺时,父母就已经远离家乡到异地谋生;有这样一群孩子,当他们的同龄人正被父母捧在手心百般呵护时,他们却无人问津,像野草一样孤独地自生自长;有这样一群孩子,只能通过一张张汇款单,一个个电话,才会意识到父母的存在……他们有一个共同且令人备感酸楚的名字——留守儿童。由于父爱、母爱的缺失等,大部分留守儿童在人格发展、心理健康等方面或多或少出现了一些问题。留守儿童处在一个需要关爱和监护的年龄,监护的缺失必然导致问题的出现,这群孩子中由于缺少关爱,内心自卑、懦弱,严重缺乏自信心。一线的品德课教师应充分利用好品德课堂,关注留守儿童,帮助这群孩子克服自卑心理,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新课改下的品德课程,在教学中重视开展直接体验性活动,使学生积极地学习、生活。真正让学生“动”起来,接受“活”的教育,闪烁“活”的思维,在“动”中深入感受和体验,在“动”中获得真知。作为一门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课程,较之以前教师使用的思品教材少了几分说教,多了几分人性化的设置。这对于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等方面的问题具有提纲挈领的指导意义。只要我们认真分析、善于利用,“留守儿童”的问题将被逐个击破。笔者就如何利用品德课堂帮助农村留守儿童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心,作以下论述。
一、挖掘品德教材资源
只要我们认真分析,善于利用,就不难发现品德教材中有许多适合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内容。针对留守儿童情感缺失这一现象,教师应注意挖掘教材资源,提炼合适的主题,“留守儿童”自卑、不自信的心理问题的解决方法就蕴含其中。品德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资源,设计相应的活动,让留守儿童充分感受到父母的关爱,让他们从心灵深处觉得父母的爱无处不在,自己并不比其他同龄孩子缺失父母的爱,从而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自信起来。
如教学《父母的疼爱》一课时,教师充分挖掘教材,帮助孩子回忆父母是如何关心、疼爱自己的。由于父母的疼爱表现在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家中能够体现父母关爱的地方有很多。通过观察,这群孩子惊奇地发现,其实在平时自己没有注意到的许多小细节中,都蕴藏着外出打工的父母那深深的爱。如在自己的姓名中,找到了父母期待的爱,在医院的病房里,找到了父母真挚的爱,在父母每日打给自己的电话里,找到了父母时时刻刻的关爱,在父母的信件中,找到了父母那期盼的爱……有了这些真实感受,我们的课堂怎能不让这群孩子入情入境?当教师让孩子讲述父母疼爱自己的故事时,孩子们个个跃跃欲试。此时孩子们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都是真情的流露。
二、丰富多彩的品德课堂活动
《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时间活动。活动是教和学的共同中介。生活是教材,活动是生命。品德课程的活动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孩子们更多的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在活动中体验、感悟,使课堂的教学焕发生命的色彩。如何在品德课堂的活动中,关注“留守儿童”,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呢?
1.游戏表演活动
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之爱,极易感到孤独,从而孤僻、自卑。这就要求我们的品德教师用心设计“如何在课堂上让这群孩子充分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从而不孤僻、不自卑”。教师抓住小学生天真活泼、好玩好动的天性,课堂上采用小品表演,游戏等形式,情景模拟活动,让这群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2.讨论交流活动
在民主和谐、热烈的课堂气氛中进行探讨、交流,是使学生由被动地听转为主动参与的一条有效途径,从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品德课堂上,教师可在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提出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各抒己见,锻炼留守儿童大胆说出自己想法的勇气,从而挺直腰背,自信起来。
3.自我展示活动
在品德课中为孩子提供自我展示的机会,让他们凸现个性,展示才能。如教学《我的这6年》一课,教师将课堂作为平台,让这群留守儿童充分地展示自己的书法、绘画、歌舞、弹唱、表演等特长。通过活动,孩子们看到自己6年来的进步,看到了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为自己在学习中所取得的进步感到高兴和自豪,也给自己在外打工的父母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孩子的自信心在品德课活动中不知不觉得到了培养。
三、品德课堂上关注情感体验
留守儿童常常带有群体性自卑心理,因此在教学相关主题时,教师要认真考虑留守儿童的经济状况和家庭环境等具体因素,做到既有效引导,又不伤其自尊心。如在教学《有多少人为了我》这一主题时,教师设计了“了解父母一天的工作”的活动环节,让孩子们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辛苦,体会父母所从事的各行各业都是为社会作贡献,以此培养学生尊重父母的劳动,为父母的工作而自豪的情感。为了在课堂上激起孩子的情感共鸣,凌晨4点我特地拿着照相机来到牛奶场,来到蔬菜批发市场,我看到了许许多多从未看到的情景。无需导演,送奶工、环卫工悄然而至,无需设计,运菜的、送煤气的、卖早点的开始忙碌……镜头中甚至出现了班上孩子们父母那忙碌的身影。课堂上播放起这一幕幕动人的画面,这群孩子在课堂上感动着,感悟着。孩子们在内心深处发出了呐喊——“我的爸爸妈妈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爸爸妈妈,爸爸妈妈的工作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教师引导孩子认识到父母外出打工,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同样是在为社会作贡献。如此这般,在品德课堂上关注了孩子的情感体验,帮助留守儿童克服了自卑心理,树立了自信心。
四、品德课堂上的发展性评价
新课程强调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这就要求我们的评价必须立足学生的发展,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让农村留守儿童在品德课堂的激励中成长,在评价中发展,激发孩子的潜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留守儿童的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用勤劳和智慧为家庭增加收入,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这些本应是父母掌上明珠的留守儿童,更需要得到我们一线品德教师课堂上的关注与关爱。多给农村留守儿童一些机会,相信他们,他们一定能克服自卑懦弱,变得更出色,更有自信!为此,就让我们农村品德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让品德课堂成为农村留守儿童倾诉心声的地方,利用多种方式帮助这群孩子克服自卑,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在自信和快乐中成长!
新课改下的品德课程,在教学中重视开展直接体验性活动,使学生积极地学习、生活。真正让学生“动”起来,接受“活”的教育,闪烁“活”的思维,在“动”中深入感受和体验,在“动”中获得真知。作为一门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课程,较之以前教师使用的思品教材少了几分说教,多了几分人性化的设置。这对于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等方面的问题具有提纲挈领的指导意义。只要我们认真分析、善于利用,“留守儿童”的问题将被逐个击破。笔者就如何利用品德课堂帮助农村留守儿童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心,作以下论述。
一、挖掘品德教材资源
只要我们认真分析,善于利用,就不难发现品德教材中有许多适合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内容。针对留守儿童情感缺失这一现象,教师应注意挖掘教材资源,提炼合适的主题,“留守儿童”自卑、不自信的心理问题的解决方法就蕴含其中。品德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资源,设计相应的活动,让留守儿童充分感受到父母的关爱,让他们从心灵深处觉得父母的爱无处不在,自己并不比其他同龄孩子缺失父母的爱,从而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自信起来。
如教学《父母的疼爱》一课时,教师充分挖掘教材,帮助孩子回忆父母是如何关心、疼爱自己的。由于父母的疼爱表现在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家中能够体现父母关爱的地方有很多。通过观察,这群孩子惊奇地发现,其实在平时自己没有注意到的许多小细节中,都蕴藏着外出打工的父母那深深的爱。如在自己的姓名中,找到了父母期待的爱,在医院的病房里,找到了父母真挚的爱,在父母每日打给自己的电话里,找到了父母时时刻刻的关爱,在父母的信件中,找到了父母那期盼的爱……有了这些真实感受,我们的课堂怎能不让这群孩子入情入境?当教师让孩子讲述父母疼爱自己的故事时,孩子们个个跃跃欲试。此时孩子们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都是真情的流露。
二、丰富多彩的品德课堂活动
《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时间活动。活动是教和学的共同中介。生活是教材,活动是生命。品德课程的活动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孩子们更多的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在活动中体验、感悟,使课堂的教学焕发生命的色彩。如何在品德课堂的活动中,关注“留守儿童”,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呢?
1.游戏表演活动
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之爱,极易感到孤独,从而孤僻、自卑。这就要求我们的品德教师用心设计“如何在课堂上让这群孩子充分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从而不孤僻、不自卑”。教师抓住小学生天真活泼、好玩好动的天性,课堂上采用小品表演,游戏等形式,情景模拟活动,让这群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2.讨论交流活动
在民主和谐、热烈的课堂气氛中进行探讨、交流,是使学生由被动地听转为主动参与的一条有效途径,从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品德课堂上,教师可在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提出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各抒己见,锻炼留守儿童大胆说出自己想法的勇气,从而挺直腰背,自信起来。
3.自我展示活动
在品德课中为孩子提供自我展示的机会,让他们凸现个性,展示才能。如教学《我的这6年》一课,教师将课堂作为平台,让这群留守儿童充分地展示自己的书法、绘画、歌舞、弹唱、表演等特长。通过活动,孩子们看到自己6年来的进步,看到了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为自己在学习中所取得的进步感到高兴和自豪,也给自己在外打工的父母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孩子的自信心在品德课活动中不知不觉得到了培养。
三、品德课堂上关注情感体验
留守儿童常常带有群体性自卑心理,因此在教学相关主题时,教师要认真考虑留守儿童的经济状况和家庭环境等具体因素,做到既有效引导,又不伤其自尊心。如在教学《有多少人为了我》这一主题时,教师设计了“了解父母一天的工作”的活动环节,让孩子们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辛苦,体会父母所从事的各行各业都是为社会作贡献,以此培养学生尊重父母的劳动,为父母的工作而自豪的情感。为了在课堂上激起孩子的情感共鸣,凌晨4点我特地拿着照相机来到牛奶场,来到蔬菜批发市场,我看到了许许多多从未看到的情景。无需导演,送奶工、环卫工悄然而至,无需设计,运菜的、送煤气的、卖早点的开始忙碌……镜头中甚至出现了班上孩子们父母那忙碌的身影。课堂上播放起这一幕幕动人的画面,这群孩子在课堂上感动着,感悟着。孩子们在内心深处发出了呐喊——“我的爸爸妈妈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爸爸妈妈,爸爸妈妈的工作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教师引导孩子认识到父母外出打工,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同样是在为社会作贡献。如此这般,在品德课堂上关注了孩子的情感体验,帮助留守儿童克服了自卑心理,树立了自信心。
四、品德课堂上的发展性评价
新课程强调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这就要求我们的评价必须立足学生的发展,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让农村留守儿童在品德课堂的激励中成长,在评价中发展,激发孩子的潜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留守儿童的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用勤劳和智慧为家庭增加收入,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这些本应是父母掌上明珠的留守儿童,更需要得到我们一线品德教师课堂上的关注与关爱。多给农村留守儿童一些机会,相信他们,他们一定能克服自卑懦弱,变得更出色,更有自信!为此,就让我们农村品德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让品德课堂成为农村留守儿童倾诉心声的地方,利用多种方式帮助这群孩子克服自卑,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在自信和快乐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