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动的课堂 自信的源泉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ror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这样一群孩子,在他们还嗷嗷待哺时,父母就已经远离家乡到异地谋生;有这样一群孩子,当他们的同龄人正被父母捧在手心百般呵护时,他们却无人问津,像野草一样孤独地自生自长;有这样一群孩子,只能通过一张张汇款单,一个个电话,才会意识到父母的存在……他们有一个共同且令人备感酸楚的名字——留守儿童。由于父爱、母爱的缺失等,大部分留守儿童在人格发展、心理健康等方面或多或少出现了一些问题。留守儿童处在一个需要关爱和监护的年龄,监护的缺失必然导致问题的出现,这群孩子中由于缺少关爱,内心自卑、懦弱,严重缺乏自信心。一线的品德课教师应充分利用好品德课堂,关注留守儿童,帮助这群孩子克服自卑心理,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新课改下的品德课程,在教学中重视开展直接体验性活动,使学生积极地学习、生活。真正让学生“动”起来,接受“活”的教育,闪烁“活”的思维,在“动”中深入感受和体验,在“动”中获得真知。作为一门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课程,较之以前教师使用的思品教材少了几分说教,多了几分人性化的设置。这对于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等方面的问题具有提纲挈领的指导意义。只要我们认真分析、善于利用,“留守儿童”的问题将被逐个击破。笔者就如何利用品德课堂帮助农村留守儿童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心,作以下论述。
  一、挖掘品德教材资源
  只要我们认真分析,善于利用,就不难发现品德教材中有许多适合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内容。针对留守儿童情感缺失这一现象,教师应注意挖掘教材资源,提炼合适的主题,“留守儿童”自卑、不自信的心理问题的解决方法就蕴含其中。品德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资源,设计相应的活动,让留守儿童充分感受到父母的关爱,让他们从心灵深处觉得父母的爱无处不在,自己并不比其他同龄孩子缺失父母的爱,从而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自信起来。
  如教学《父母的疼爱》一课时,教师充分挖掘教材,帮助孩子回忆父母是如何关心、疼爱自己的。由于父母的疼爱表现在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家中能够体现父母关爱的地方有很多。通过观察,这群孩子惊奇地发现,其实在平时自己没有注意到的许多小细节中,都蕴藏着外出打工的父母那深深的爱。如在自己的姓名中,找到了父母期待的爱,在医院的病房里,找到了父母真挚的爱,在父母每日打给自己的电话里,找到了父母时时刻刻的关爱,在父母的信件中,找到了父母那期盼的爱……有了这些真实感受,我们的课堂怎能不让这群孩子入情入境?当教师让孩子讲述父母疼爱自己的故事时,孩子们个个跃跃欲试。此时孩子们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都是真情的流露。
  二、丰富多彩的品德课堂活动
  《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时间活动。活动是教和学的共同中介。生活是教材,活动是生命。品德课程的活动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孩子们更多的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在活动中体验、感悟,使课堂的教学焕发生命的色彩。如何在品德课堂的活动中,关注“留守儿童”,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呢?
  1.游戏表演活动
  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之爱,极易感到孤独,从而孤僻、自卑。这就要求我们的品德教师用心设计“如何在课堂上让这群孩子充分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从而不孤僻、不自卑”。教师抓住小学生天真活泼、好玩好动的天性,课堂上采用小品表演,游戏等形式,情景模拟活动,让这群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2.讨论交流活动
  在民主和谐、热烈的课堂气氛中进行探讨、交流,是使学生由被动地听转为主动参与的一条有效途径,从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品德课堂上,教师可在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提出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各抒己见,锻炼留守儿童大胆说出自己想法的勇气,从而挺直腰背,自信起来。
  3.自我展示活动
  在品德课中为孩子提供自我展示的机会,让他们凸现个性,展示才能。如教学《我的这6年》一课,教师将课堂作为平台,让这群留守儿童充分地展示自己的书法、绘画、歌舞、弹唱、表演等特长。通过活动,孩子们看到自己6年来的进步,看到了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为自己在学习中所取得的进步感到高兴和自豪,也给自己在外打工的父母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孩子的自信心在品德课活动中不知不觉得到了培养。
  三、品德课堂上关注情感体验
  留守儿童常常带有群体性自卑心理,因此在教学相关主题时,教师要认真考虑留守儿童的经济状况和家庭环境等具体因素,做到既有效引导,又不伤其自尊心。如在教学《有多少人为了我》这一主题时,教师设计了“了解父母一天的工作”的活动环节,让孩子们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辛苦,体会父母所从事的各行各业都是为社会作贡献,以此培养学生尊重父母的劳动,为父母的工作而自豪的情感。为了在课堂上激起孩子的情感共鸣,凌晨4点我特地拿着照相机来到牛奶场,来到蔬菜批发市场,我看到了许许多多从未看到的情景。无需导演,送奶工、环卫工悄然而至,无需设计,运菜的、送煤气的、卖早点的开始忙碌……镜头中甚至出现了班上孩子们父母那忙碌的身影。课堂上播放起这一幕幕动人的画面,这群孩子在课堂上感动着,感悟着。孩子们在内心深处发出了呐喊——“我的爸爸妈妈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爸爸妈妈,爸爸妈妈的工作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教师引导孩子认识到父母外出打工,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同样是在为社会作贡献。如此这般,在品德课堂上关注了孩子的情感体验,帮助留守儿童克服了自卑心理,树立了自信心。
  四、品德课堂上的发展性评价
  新课程强调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这就要求我们的评价必须立足学生的发展,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让农村留守儿童在品德课堂的激励中成长,在评价中发展,激发孩子的潜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留守儿童的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用勤劳和智慧为家庭增加收入,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这些本应是父母掌上明珠的留守儿童,更需要得到我们一线品德教师课堂上的关注与关爱。多给农村留守儿童一些机会,相信他们,他们一定能克服自卑懦弱,变得更出色,更有自信!为此,就让我们农村品德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让品德课堂成为农村留守儿童倾诉心声的地方,利用多种方式帮助这群孩子克服自卑,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在自信和快乐中成长!
其他文献
随着现代教育思想的深入,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这一观点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现代教学论主张学习不是学生对教师所授予知识的被动接收,而是学生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这种学习理论强调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教学中,学生参与的热情与程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它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具体体现。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重视那些影响学生
数学是一门能让人变聪明的学问,教会学生问题解决的策略与方法是小学数学课堂责无旁贷的使命。作为学校教育环境内部的关键性主体,教师对师生关系的差异性解读以及对其自身角色的定位与执行就决定了不同的教育模式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被个性化地演绎,继而导致了不同教学效果的产生。具体而言,教师对小学数学教育目标的理解角度、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程度、对其职业角色定位的高度都决定了一个智慧型的课堂能否生成,而一个智慧型课
《伊索寓言》是苏教版第九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本篇课文共由《狐狸和葡萄》《牧童和狼》《蝉和狐狸》三篇寓言组成。我在教学《牧童和狼》这则故事时收获最大。  《牧童和狼》是一篇经典的寓言故事,可以说是一代又一代人在讲着这个故事,这个故事可谓妇孺皆知。如何把这样的老故事上出新意来,我在备课时,仔细地琢磨了这个问题。我想,故事的内容不用看书,学生几乎都能一字不差地讲出来。那只有通过指导学生扎扎实实地去理解
《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达到学习目的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的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这些建议体现了新的教育评价观。当前试卷命题由于大多教师研究意识不强,研究不够深入,存在着题型单调,命题语言呆板,重视知识积累,忽视知识运用和语文能力考查,不能体现三维目标达成度的考查等问题。那么如何较好
工作之余乘闲暇读书,被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的《生命的化妆》一文所吸引。作家在文中讲述了一位真正懂得化妆的大师在多年的实践中品味出的智慧:三流的化妆是脸上的化妆,二流的化妆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而最高境界是无妆!  妆!我不免由此想到当下某些语文课堂的盛妆出行:课堂上老师俨然一位总导演、总策划,把学生当道具,将教学视为演戏,该做的事情没有做好,不该做的事情却在认认真真、勤勤恳恳地做着,
“真正的发现之旅不在于寻找全新的景色,而在于拥有全新的目光。”法国小说家普鲁斯特的这句话,很好地总结了刚在巴黎高定周亮相的一系列高级珠宝新作。诸多品牌在探索世界的旅途中,用突破传统的全新材质、瑰丽宝石,以及挑战传统的工艺与设计,谱写了属于他们自己的新的故事。  早在品牌创始之初便与印度结下不解之缘的Boucheron,1928年曾接受一位邦主六大箱宝石的委托,为其打造149件珠宝作品;而这次品牌与
【课题】  五年级数学“找规律”  【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集中探索了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之间的关系,几个物体进行搭配或排列的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经初步形成独立探索简单数学规律的能力。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年龄特点,教材选用了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简单的周期现象作为学生探索规律的素材。这些来源于生活实际的内容,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眼光
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主动发展为本的教学,应该密切教学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的关系,那么如何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呢?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我觉得创设丰富的生活化情景是一条重要途径。所谓生活化情境,就是教师利用生活中的真实现象,应用多种技术创设能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欲望的教学环境。科学课堂教学中创设生活化情境,使学生感到科学就在生活中,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促使学生围绕自己
2011年12月6日,这是一个我终生难忘的日子。淮北师范大学有幸请来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给我们来自安徽省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国培班”的学员作了专题讲座,并上了观摩课。  我终于能够近距离地领略于永正老师的教学风采,感受他那无穷的课堂魅力,心中激动不已。70多岁高龄的于老师虽然银丝缕缕,但神采奕奕。他给我们上的观摩课是《给予树》(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他那朴实、真实、扎实、平实的课堂教学,让人越琢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兴趣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巨大动力。如何培养学生对音乐艺术的学习兴趣,是每一位音乐教师所关心的重要话题。《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了音乐教学应“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的理念,指出:“音乐课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通过多年的音乐教学发现,在新的课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