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学与生活比翼齐飞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ee_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主动发展为本的教学,应该密切教学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的关系,那么如何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呢?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我觉得创设丰富的生活化情景是一条重要途径。所谓生活化情境,就是教师利用生活中的真实现象,应用多种技术创设能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欲望的教学环境。科学课堂教学中创设生活化情境,使学生感到科学就在生活中,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促使学生围绕自己身边的问题展开探究,提高学生应用科学知识的能力。
  1.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创设生活化情境
  小学生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具有强烈的探新猎奇的心理倾向,根据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创设新奇的生活化情境,能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学习兴趣。
  例如:教学《水和空气》这一课时,为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我特意创设这样一个情境:甲瓶子里装满了空气,乙瓶子里盛满了水,现在,如果再往甲瓶打入空气,往乙瓶子里注入一些水,结果会怎样呢?学生纷纷说“甲瓶里不可以再打入空气,要不然,瓶子可能会爆炸,而往瓶子里注入水时,水就会流出来”。我让学生继续往甲瓶打入空气,往乙瓶子里注入一些水,结果甲瓶里有打进了一些空气,而乙瓶子里注入水时,水流出来了。此时,教师提出问题:“你现在最想说些什么呢?”学生对这一现象感到奇怪极了。有的说“说明甲瓶里的空气空间大,还可以再填入;而乙瓶里的水装满后就不能再注进去了”;有的说:“说明空气虽然占据的空间大,但只要用力可以被压缩”。恰当的情景不仅开启了学生的思维之门,而且使学生很快掌握理解了空气可以被压缩的知识。
  2.利用科学知识与实际生活问题的联系创设生活化情境
  小学科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较为密切,把具有知识性的实际情境搬进课堂,使学生有相见不相识的感觉,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例如:在教学《小杆秤的研究》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同学们,你们听说过菜市场里个别小商贩通过在杆秤上做手脚,来达到短斤少两赚黑心钱的事吗?如果是你被宰了,你是否知道呢?你知道他们用的是什么方法呢?学生的思维开始活跃起来,议论纷纷,但就是不知其所以然,学生的探究欲望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在接下来的杠杆平衡条件实验研究中,学生探究情绪高涨,在得出杠杆平衡条件后,还主动分析上述问题的答案。可见把具有知识性的实际情境搬进课堂,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始终处于主动的学习情境中,并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利用学生认知上的不平衡创设生活化情境
  学生的认知发展就是旧观念不断遭到破坏并不断达到新的平衡状态的过程。因此,在科学课堂中应善于利用学生认知上的不平衡来创设生活化情境,使学生产生要努力通过新的学习活动达到更高水平的平衡的冲动。
  例如:在讲热传递时,学生根据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往往会认为热传导是一个线型的过程。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在涂有一层薄蜡的金属圆片的中心或边缘的一个点上加热,通过观察蜡的融化情况,推测热在金属片上的传递方向和过程。通过深入的观察和思考,学生会认识到热传递是一个从热源中心向四周各个方向逐渐扩散的过程。这样,便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我把粉笔放在水中,学生明显地看到冒出了气泡,经过讨论,大家认定这是粉笔中的空气跑出来的缘故,那么别的物体里是不是也有空气呢?于是有的同学捡来砖头、石子等物体,并把他们放入水中看是否有空气。这样,在观察—猜想—思考—得出结论这一活动过程中,不仅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而且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
  4.利用学生的实验活动创设生活化情境
  科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安排足够的实验设备,让学生围绕某个专题展开实验探究,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就像科学家一样探究问题,验证假设,体验成功的喜悦,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素质。
  提供学生科学的实验仪器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实验室的仪器容易使学生产生一定的陌生感,同时也不利于学生课后继续进行科学探究。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采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验材料,生活中的牛奶盒、可乐瓶、生日蛋糕的泡沫盒等等都是进行科学探究实验的好材料。
  (1)学生自备实验器材。有些实验材料在生活中很常见,学生都能找得到,对于这些材料教师可以在课前让学生回家准备。例如:在《磁铁的两极》这一课的教学中,在课前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回家从一些旧电机、旧音箱、旧风扇等旧电器中找一些磁铁,准备上课时做实验。学生从家中找来的磁铁各种各样,比实验室里的还齐全,上课时学生完全沉浸在实验之中。学生在教学中既享受了活动的乐趣,又学到了知识,教学效果非常好。
  (2)教师自备实验器材。有些实验器材很简单,但是实验室中又一时找不到,这时候就需要我们教师自己来做。《我们来造“环形山”》这一课的教学中需要对月球表面环形山的形成原因做一个验证。这时教师只需要以下几种器材就可以做完这个实验了:一次性针管加一根水管或者一个饮料瓶和一根水管;一根尼龙绳、一个小袋子加一个铅球,另外再准备一堆沙。简单的日常生活用品,经过教师的精心制作就变成了实验器材。通过这个实验既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也让学生明白了废物再利用的道理,可谓一举两得。
  教学中如果一味地使用专门的实验器材会制约学生课外科学探究的积极性,提供学生随处可见的生活化的实验材料,有兴趣的学生就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做进一步的科学探究了。
  5.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创设生活化情境
  多媒体网络技术能跨越时空的限制,生动地再现生活情境,也能将不同的情境进行整合,并且能动态地展示情境的核心内容。利用计算机设计的图形,特别是动画,结合多媒体的优势,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头脑中就建立起相对完整的过程,有助于理解和记忆,可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学习效率。
  例如:教学《月相变化》一课时,如果教师带领学生去观察一个月中的月相变化会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很难使学生理解太阳、地球、月亮三者的运动规律与月相变化的关系。教师利用计算机模拟了三个星球的运动和月相变化的过程,使原本抽象的事物变得形象化、具体化了,使学生在短短的两分钟时间里看到了月相变化的关系。有的学生甚至理解了视觉角度与月相变化的关系。
  再如:《太阳系》这一课中,学生对于整个太阳系各种天体的运行方式很难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播放太阳系各天体的运行情况,这样学生对于太阳系八大行星的体积、自转、公转、轨道等特点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利用多媒体教学大大缩短讲授时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质量,增强主动学习的自信心。
  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我们在创设生活化情境中要注重“激趣”“求异”“激疑”。“激趣”是指创设的生活化情境要富有趣味,能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求异”是指创设的生活化情境要与学生原有认识的事物表面现象产生差异;“激疑”是指创设的生活化情境要能使学生产生疑问。这样创设的生活化情境有利于揭示事物的矛盾或引起学生主体内心的冲突,打破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从而唤起思维,激发内动力,使学生进入问题者的角色,真正加入学习活动中,达到掌握知识,训练创新思维的目的。
其他文献
长期以来,人们对如何进行小学数学课堂评价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专家有专家的观点,教授有教授的说法,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有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的见解。有套话形的(这种普遍些)、有表格式的(行政人员多用这种)、有理论性的(专家教授多用这种)……纵观这些观点和看法、建议,不下百余种。由此而引出的对同一节课的评价也是各抒己见,大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态势。然而,专家、教授、行政管理人员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时,老
在新课程理念的驱动下,我们的教师对课堂“生成教学”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不少语文教师都能够多样化地解读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使用各种教学方法,在基于教材的前提下大胆而又不失科学地跳出教材教语文,让学生质疑问难、合作探究、生成问题并解决问题。20年的小学语文教学,11年的语文教研工作,让我亲历教改前线,亲临新课程课堂,发现了一些新问题:语文课堂生成教学走入了一个误区——不少语文老师一味追求课堂生成
经常有这样“精彩”的公开课:课堂上学生的回答滴水不漏,与教师配合得天衣无缝,让听课者叹服!细细观察,发现课堂教学不过是老师与部分学生合演的“木偶剧”。教师对课堂中回答错误的学生采取“失聪”、“失明”的做法,笔者认为:错误是一种正常的教学现象,也是一种发生在学生身边、学生自己创造出来的宝贵的教学资源。作为教师不要害怕学生出错,更不要将错误藏着、捂着,而应变“错”为“宝”,巧妙利用生成性资源。  一、
随着现代教育思想的深入,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这一观点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现代教学论主张学习不是学生对教师所授予知识的被动接收,而是学生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这种学习理论强调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教学中,学生参与的热情与程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它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具体体现。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重视那些影响学生
数学是一门能让人变聪明的学问,教会学生问题解决的策略与方法是小学数学课堂责无旁贷的使命。作为学校教育环境内部的关键性主体,教师对师生关系的差异性解读以及对其自身角色的定位与执行就决定了不同的教育模式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被个性化地演绎,继而导致了不同教学效果的产生。具体而言,教师对小学数学教育目标的理解角度、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程度、对其职业角色定位的高度都决定了一个智慧型的课堂能否生成,而一个智慧型课
《伊索寓言》是苏教版第九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本篇课文共由《狐狸和葡萄》《牧童和狼》《蝉和狐狸》三篇寓言组成。我在教学《牧童和狼》这则故事时收获最大。  《牧童和狼》是一篇经典的寓言故事,可以说是一代又一代人在讲着这个故事,这个故事可谓妇孺皆知。如何把这样的老故事上出新意来,我在备课时,仔细地琢磨了这个问题。我想,故事的内容不用看书,学生几乎都能一字不差地讲出来。那只有通过指导学生扎扎实实地去理解
《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达到学习目的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的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这些建议体现了新的教育评价观。当前试卷命题由于大多教师研究意识不强,研究不够深入,存在着题型单调,命题语言呆板,重视知识积累,忽视知识运用和语文能力考查,不能体现三维目标达成度的考查等问题。那么如何较好
工作之余乘闲暇读书,被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的《生命的化妆》一文所吸引。作家在文中讲述了一位真正懂得化妆的大师在多年的实践中品味出的智慧:三流的化妆是脸上的化妆,二流的化妆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而最高境界是无妆!  妆!我不免由此想到当下某些语文课堂的盛妆出行:课堂上老师俨然一位总导演、总策划,把学生当道具,将教学视为演戏,该做的事情没有做好,不该做的事情却在认认真真、勤勤恳恳地做着,
“真正的发现之旅不在于寻找全新的景色,而在于拥有全新的目光。”法国小说家普鲁斯特的这句话,很好地总结了刚在巴黎高定周亮相的一系列高级珠宝新作。诸多品牌在探索世界的旅途中,用突破传统的全新材质、瑰丽宝石,以及挑战传统的工艺与设计,谱写了属于他们自己的新的故事。  早在品牌创始之初便与印度结下不解之缘的Boucheron,1928年曾接受一位邦主六大箱宝石的委托,为其打造149件珠宝作品;而这次品牌与
【课题】  五年级数学“找规律”  【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集中探索了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之间的关系,几个物体进行搭配或排列的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经初步形成独立探索简单数学规律的能力。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年龄特点,教材选用了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简单的周期现象作为学生探索规律的素材。这些来源于生活实际的内容,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