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语文课堂之“妆”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tm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作之余乘闲暇读书,被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的《生命的化妆》一文所吸引。作家在文中讲述了一位真正懂得化妆的大师在多年的实践中品味出的智慧:三流的化妆是脸上的化妆,二流的化妆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而最高境界是无妆!
  妆!我不免由此想到当下某些语文课堂的盛妆出行:课堂上老师俨然一位总导演、总策划,把学生当道具,将教学视为演戏,该做的事情没有做好,不该做的事情却在认认真真、勤勤恳恳地做着,隔靴抓痒,抓不到痛处,甚至南辕北辙。课堂上的妆容更是令人目不暇接:讨论多了,不管有无讨论的必要;表演多了,也不论表演能不能促进感悟;联系生活多了,也不问联系生活到底为了什么。一上课就只想着使用课件、投影仪,殊不知课件乃课堂的零部件,仅起辅助作用而已。这样,竟丧失了语文课该有的语文味。
  曾听一教师执教《鹿和狼的故事》一课。课堂上老师一会儿播放狼被猎杀的惨状,一会儿播放鹿啃食植被致使大地裸露的景象,一会儿播放狼追逐鹿群的镜头,其中血腥的弱肉强食场景,让人惨不忍睹。而后学生的讨论仅限于:我不喜欢狼,狼是坏的;我喜欢鹿,鹿多漂亮……这样片面的争论忽略了课文中关于“生态的‘舞台’上,每一种生物都有自己的角色,森林中既需要鹿也需要狼。仅仅根据人类自身的片面认识,去判定动物的善恶益害,有时会犯严重的错误”这一内涵的理解。一堂课下来,给人的感觉不是一堂语文课,仅仅是观看了一期《动物世界》而已。这样化了妆的课堂,学生有何感悟与思考?受到了什么样的情感熏陶?获得何种思想启迪?享受了怎样的审美情趣?
  如果说脸上的妆容只为了赶时髦,那么提倡精神化妆的课堂就是要用精神开启精神,用心灵敲打心灵,用激情渲染激情。平常我喜欢《读者》,不记得哪一期曾记述闻一多先生讲《九歌》的情景:教室里弥漫着像唱歌一样的声音,在昏暗的灯光下,人们几乎分辨不出讲台上是闻先生还是屈大人,一种伟岸慑人的气质散发出来。也讲到梁启超上课的情形:先生上课每讲到动情处,也是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叹息,有时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这是何等的师者风范!这种在文本情境的浸染下投注了师生澎湃激情的课堂,不就是课堂的精神之妆吗?
  在静静地沉思中,耳边又回想起于永正老师平和的话语:“教语文,没那么复杂,就三件事:读书,写字,作文。这三件事做好了,语文不好也难。这三件事做不好,语文要学好也难。”我突然顿悟:我们的语文课堂的最高境界就是——本色、简单、质朴、厚重。
其他文献
教研组是学校基层的管理实体,是教学研究的组织形式,在学校教学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研组的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而以所占课时最多的语文教学作为研究对象的语文教研组工作就更是重中之重。语文教研组不仅是教学常规的落实者,日常语文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而且是开展语文教学研究的重要阵地,是语文教学创新的“孵化器”。抓好语文教研组的建设是提升语文教师业务素质、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  今年全
曾听到一位妈妈诉苦:孩子上一年级,每天都要造句,老师要求不能用拼音,一定要造到四行。“这么小的孩子字都没认全,能造多长的句子呢?”家长无奈代劳。这位妈妈很犯愁:“真不知道老师布置的作业是折腾孩子还是折腾家长?”可以理解这位老师的初衷是好的,但对于一个一年级的孩子来说,这样的作业要求太高,有拔苗助长之嫌。长此以往,不但造成了孩子的负担,也变成了家长的苦恼。  作业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通过作业吸
【案例描述】  在生活中感知,引出小数后,教师出示米尺。  师:我们来一起找找身边的小数,估计黑板上长边大约有几米。  生1:大约3米。  生2:大约4米。  (教师量约4米。)  师:黑板宽是多少呢?教师量黑板宽约1米几分米,再量课桌长约1米,课桌短边有1米吗?可以用什么作单位?  生:分米。  (教师量宽,生读:4分米或40厘米。)  师:我把1米画在黑板上,老师把1米平均分成了几份?  生:
长期以来,人们对如何进行小学数学课堂评价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专家有专家的观点,教授有教授的说法,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有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的见解。有套话形的(这种普遍些)、有表格式的(行政人员多用这种)、有理论性的(专家教授多用这种)……纵观这些观点和看法、建议,不下百余种。由此而引出的对同一节课的评价也是各抒己见,大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态势。然而,专家、教授、行政管理人员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时,老
在新课程理念的驱动下,我们的教师对课堂“生成教学”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不少语文教师都能够多样化地解读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使用各种教学方法,在基于教材的前提下大胆而又不失科学地跳出教材教语文,让学生质疑问难、合作探究、生成问题并解决问题。20年的小学语文教学,11年的语文教研工作,让我亲历教改前线,亲临新课程课堂,发现了一些新问题:语文课堂生成教学走入了一个误区——不少语文老师一味追求课堂生成
经常有这样“精彩”的公开课:课堂上学生的回答滴水不漏,与教师配合得天衣无缝,让听课者叹服!细细观察,发现课堂教学不过是老师与部分学生合演的“木偶剧”。教师对课堂中回答错误的学生采取“失聪”、“失明”的做法,笔者认为:错误是一种正常的教学现象,也是一种发生在学生身边、学生自己创造出来的宝贵的教学资源。作为教师不要害怕学生出错,更不要将错误藏着、捂着,而应变“错”为“宝”,巧妙利用生成性资源。  一、
随着现代教育思想的深入,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这一观点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现代教学论主张学习不是学生对教师所授予知识的被动接收,而是学生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这种学习理论强调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教学中,学生参与的热情与程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它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具体体现。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重视那些影响学生
数学是一门能让人变聪明的学问,教会学生问题解决的策略与方法是小学数学课堂责无旁贷的使命。作为学校教育环境内部的关键性主体,教师对师生关系的差异性解读以及对其自身角色的定位与执行就决定了不同的教育模式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被个性化地演绎,继而导致了不同教学效果的产生。具体而言,教师对小学数学教育目标的理解角度、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程度、对其职业角色定位的高度都决定了一个智慧型的课堂能否生成,而一个智慧型课
《伊索寓言》是苏教版第九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本篇课文共由《狐狸和葡萄》《牧童和狼》《蝉和狐狸》三篇寓言组成。我在教学《牧童和狼》这则故事时收获最大。  《牧童和狼》是一篇经典的寓言故事,可以说是一代又一代人在讲着这个故事,这个故事可谓妇孺皆知。如何把这样的老故事上出新意来,我在备课时,仔细地琢磨了这个问题。我想,故事的内容不用看书,学生几乎都能一字不差地讲出来。那只有通过指导学生扎扎实实地去理解
《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达到学习目的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的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这些建议体现了新的教育评价观。当前试卷命题由于大多教师研究意识不强,研究不够深入,存在着题型单调,命题语言呆板,重视知识积累,忽视知识运用和语文能力考查,不能体现三维目标达成度的考查等问题。那么如何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