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在,越来越多的老师重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就是在新课导入时标新立异,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但是结课呢?往往很多教师忽略掉这一环节,精彩的结课可以使整堂课添色,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笔者通常用的结课方式如下:
一、总结整堂课的重要内容
这是最常用的方法。它要求用准确简洁的语言,提纲挈领地把整个课的主要内容加以总结概括归纳,给学生以系统、完整的印象,促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其综合概括能力。总结固然可以由教师来做,但更要引导学生自己来做,教师只是在必要的时候加以补充和完善。总结归纳的方式要因势利导,因人而异,恰到好处。既可以启发学生回忆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也可以重读课文的重点句段,强化印象,还可以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强调学习要点,包括知识点、能力点,以及其他方面的注意点。这种结课方法看上去顺理成章自然而然,但实际上只有那些在教学艺术上刻意追求的教师才能巧妙灵活地使用这种结课方法,达到挥洒自如的艺术境界。
二、结课语言充满感情,引起学生共鸣
精妙的课堂教学结尾可以说是整堂课的点睛之笔。教师在一堂课结束时用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语言,恰到好处的板书,引导学生咀嚼回味,展开丰富想像,能使他们感受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有位老师教《孔乙己》,课将结束,黑板上“孔乙己”三个字赫然在目。老师问道:“孔乙己有脚吗?”学生不假思索地答道:“有啊!”老师又问:“他在离开我们的时候用的是脚吗?”学生肃然答道:“用手。”老师顺势用低沉缓慢的语调说道:“孔乙己就是这样用一双满是泥污的手走了,走了,走出了生活的舞台……”老师一边说一边随手把黑板上的“孔乙己”三个字擦掉了,留下了一片空白。这么巧妙的一“擦”,化静为动,学生感受强烈。黑板上留下的一片空白,包含着不尽的潜台词,蕴涵着无数的画外音。
三、巧设疑问,为下一堂课做铺垫
不少有经验的教师常常在教学结课时运用设置悬念的方法,使学生在“欲知后事如何”的探究欲望产生的时候戛然而止,从而给学生留下一个有待探索的未知空间,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迫切愿望,使“且听下回分解”成为学生的一种学习期待。这种方法既可用于两篇课文之间的教学衔接上(它要求两者的内容或形式有某种内在的联系),也可以用于一篇课文教学的跨课堂连缀处。如一位老师在《一面》结课时说:“今天我们从课文中学到了一种写作方法,即主要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刻画人物的性格,表现文章的主题。下一节课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写人的方法,叫做‘窥一斑而知全豹’。那么这是哪篇课文?它刻画的是哪一个人物?是怎么刻画的?这个人物有什么特点?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这就吊起了学生的胃口,激起了他们的求知欲望,为上好下一节课作了铺垫。
四、布置课外任务,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一堂有品位的好课,不只是学生学习的结束,而是把结束作为一种新的开始,即把结课作为引导学生联系课堂内外的桥梁,让他们把学到的知识能力在课外得到延伸、扩张、充实,真正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有位老师在完成了课文《狼》的精讲之后问道:“同学们,《狼》这一课的基本内容讲完了。我想提出一个问题,请同学们回答。你们小时候,大概都听过《狼外婆的故事》,还学过《东郭先生和狼》吧?今天我们又学了《狼》这篇课文,这三个故事中的‘狼’在习性上有什么共同特点?”在学生们总结出“狡猾,会装,凶狠,忘恩负义”之后,老师继续问:“同学们总结得很准确。狼的确很狡猾,因此对狼这种动物的形容都是一些贬义词,谁能说出一些成语来?”学生列举出了狼心狗肺、狼狈为奸、狼子野心、鬼哭狼嚎、狼狈逃窜等成语。老师接着说:“有一则谜语说:像狗不是狗,野地四处走,爱吃小动物,是个害人兽。指的是什么?对,是指狼。从这则谜语中,我们可以看出狼的长相与狗相似,但由于性情不同,人们对待它们的态度也全然不同。请同学们在课下写一篇关于狗的故事。”这种举一反三的结课,增强了知识的连贯性,认知的深刻性。另外,还可以结合文体特点作些知识能力的迁移。如学习了童话和寓言故事后,请学生在课外阅读童话和寓言故事,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谈谈其中阐述了什么道理,自己从中得到了什么教育,受到什么启发。
五、让学生扮演课文角色,深入理解课堂内容
有时因为一堂课的容量比较大,节奏比较快,学生的身心已很疲劳,或者因为课文的内容较为平淡,课堂教学较为乏味,或者因为课文的年代久远,学生缺少兴趣,用提问、复述、练习等单调的方式巩固复习所学的知识,效果很难得到保证。此时应适当考虑采用轻松活泼的形式,如游戏表演等方式,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有位老师在教《卖炭翁》时,让学生们把学过的诗歌回家讲给爷爷奶奶听,学生们都很乐意,老师又顺势提议先在课堂上演示一下,自己扮演年老耳背的老人。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当然师生之间还可以角色互换,它也能很好地起到巩固新知、培养能力的作用。如教完《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变色龙》、《驿路梨花》、《渔夫的故事》等有故事情节的课文后让学生回家把故事讲给小朋友听,要求学生先把课文的故事梗概编成提纲在班上试讲,其他学生做听众帮他完善故事提纲,也可以通过朗读的方法让学生进入课文的情景之中。
综上所述,结课的重要性不容小觑,教师应该在如何结课上仔细琢磨,使导入新课与结课首尾呼应,加强教学效率。
一、总结整堂课的重要内容
这是最常用的方法。它要求用准确简洁的语言,提纲挈领地把整个课的主要内容加以总结概括归纳,给学生以系统、完整的印象,促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其综合概括能力。总结固然可以由教师来做,但更要引导学生自己来做,教师只是在必要的时候加以补充和完善。总结归纳的方式要因势利导,因人而异,恰到好处。既可以启发学生回忆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也可以重读课文的重点句段,强化印象,还可以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强调学习要点,包括知识点、能力点,以及其他方面的注意点。这种结课方法看上去顺理成章自然而然,但实际上只有那些在教学艺术上刻意追求的教师才能巧妙灵活地使用这种结课方法,达到挥洒自如的艺术境界。
二、结课语言充满感情,引起学生共鸣
精妙的课堂教学结尾可以说是整堂课的点睛之笔。教师在一堂课结束时用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语言,恰到好处的板书,引导学生咀嚼回味,展开丰富想像,能使他们感受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有位老师教《孔乙己》,课将结束,黑板上“孔乙己”三个字赫然在目。老师问道:“孔乙己有脚吗?”学生不假思索地答道:“有啊!”老师又问:“他在离开我们的时候用的是脚吗?”学生肃然答道:“用手。”老师顺势用低沉缓慢的语调说道:“孔乙己就是这样用一双满是泥污的手走了,走了,走出了生活的舞台……”老师一边说一边随手把黑板上的“孔乙己”三个字擦掉了,留下了一片空白。这么巧妙的一“擦”,化静为动,学生感受强烈。黑板上留下的一片空白,包含着不尽的潜台词,蕴涵着无数的画外音。
三、巧设疑问,为下一堂课做铺垫
不少有经验的教师常常在教学结课时运用设置悬念的方法,使学生在“欲知后事如何”的探究欲望产生的时候戛然而止,从而给学生留下一个有待探索的未知空间,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迫切愿望,使“且听下回分解”成为学生的一种学习期待。这种方法既可用于两篇课文之间的教学衔接上(它要求两者的内容或形式有某种内在的联系),也可以用于一篇课文教学的跨课堂连缀处。如一位老师在《一面》结课时说:“今天我们从课文中学到了一种写作方法,即主要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刻画人物的性格,表现文章的主题。下一节课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写人的方法,叫做‘窥一斑而知全豹’。那么这是哪篇课文?它刻画的是哪一个人物?是怎么刻画的?这个人物有什么特点?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这就吊起了学生的胃口,激起了他们的求知欲望,为上好下一节课作了铺垫。
四、布置课外任务,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一堂有品位的好课,不只是学生学习的结束,而是把结束作为一种新的开始,即把结课作为引导学生联系课堂内外的桥梁,让他们把学到的知识能力在课外得到延伸、扩张、充实,真正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有位老师在完成了课文《狼》的精讲之后问道:“同学们,《狼》这一课的基本内容讲完了。我想提出一个问题,请同学们回答。你们小时候,大概都听过《狼外婆的故事》,还学过《东郭先生和狼》吧?今天我们又学了《狼》这篇课文,这三个故事中的‘狼’在习性上有什么共同特点?”在学生们总结出“狡猾,会装,凶狠,忘恩负义”之后,老师继续问:“同学们总结得很准确。狼的确很狡猾,因此对狼这种动物的形容都是一些贬义词,谁能说出一些成语来?”学生列举出了狼心狗肺、狼狈为奸、狼子野心、鬼哭狼嚎、狼狈逃窜等成语。老师接着说:“有一则谜语说:像狗不是狗,野地四处走,爱吃小动物,是个害人兽。指的是什么?对,是指狼。从这则谜语中,我们可以看出狼的长相与狗相似,但由于性情不同,人们对待它们的态度也全然不同。请同学们在课下写一篇关于狗的故事。”这种举一反三的结课,增强了知识的连贯性,认知的深刻性。另外,还可以结合文体特点作些知识能力的迁移。如学习了童话和寓言故事后,请学生在课外阅读童话和寓言故事,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谈谈其中阐述了什么道理,自己从中得到了什么教育,受到什么启发。
五、让学生扮演课文角色,深入理解课堂内容
有时因为一堂课的容量比较大,节奏比较快,学生的身心已很疲劳,或者因为课文的内容较为平淡,课堂教学较为乏味,或者因为课文的年代久远,学生缺少兴趣,用提问、复述、练习等单调的方式巩固复习所学的知识,效果很难得到保证。此时应适当考虑采用轻松活泼的形式,如游戏表演等方式,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有位老师在教《卖炭翁》时,让学生们把学过的诗歌回家讲给爷爷奶奶听,学生们都很乐意,老师又顺势提议先在课堂上演示一下,自己扮演年老耳背的老人。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当然师生之间还可以角色互换,它也能很好地起到巩固新知、培养能力的作用。如教完《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变色龙》、《驿路梨花》、《渔夫的故事》等有故事情节的课文后让学生回家把故事讲给小朋友听,要求学生先把课文的故事梗概编成提纲在班上试讲,其他学生做听众帮他完善故事提纲,也可以通过朗读的方法让学生进入课文的情景之中。
综上所述,结课的重要性不容小觑,教师应该在如何结课上仔细琢磨,使导入新课与结课首尾呼应,加强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