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孩子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作为一种传统的教育方式,养成教育源远流长。古往今来,养成教育一直受到教育家的推崇和世界各国的重视。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出:“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对后世养成教育产生了长远的影响。古希腊伟大教育家亚里士多德也认为光有知识是不够的,还得加上习惯,即德性出于习惯。近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十分重视养成教育,他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更是指出了养成教育的重要性。进入新时期,党和国家提出以德治国的方略,倡导加强学生养成教育。《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指出:“中小学教育阶段是青少年儿童长身体知识的时期,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德育对中小学生特别是小学生,更多的是养成教育”。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各种信息和各类思潮的交错,对少年儿童的教育和健康成长形成了诸多不利影响,社会一些不良风气使一些学生的心灵受到了扭曲,难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教育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广大教育工作者面临严峻的形势考验。因此,加强新时期小学生养成教育就显得重要而急迫。
1 养成教育是新时期小学生健康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人的一生中有许多成长关键期,必须在这些关键期里使受教育者接受相应的教育形成相应的品质和才能,否则一旦错过这个时机,将很难甚至永远无法弥补这些缺憾。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可以得出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还不完善,自我意识不成熟,道德认识和评判情绪化。无论是认知方面还是情意、社会性方面,都具有较大的可塑性。所以这个阶段是儿童接受教育的关键期,是一个黄金时期。北宋著名的学者颜之推曾说“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以后,思虑散逸。故需早教,勿失机也。”当代学者关鸿羽在《养成教育》一文中写道“孩子年龄小的时候,就像一包熔化了的铁水,它可以浇铸成各式各样的形状。但等孩子长大了,就象冷却了的铁水变成了一块铁砣子,再改变可就困难了。”孩子年龄小的时候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比较听话,好训练,因而培养各种良好习惯最容易见效。而从小养成的良好习惯,会成为一种半自动化的潜意识行为,对人生、事业、生活起着永久性的作用,它就像是人存放在自身的“道德资本”,而人在一生中都会享受着它的“利息”。正如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所说:“三岁决定一生。”因此,抓住小学阶段这个“关键期”,对孩子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训练和培养,必将为孩子健康成长和日后的学习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必将成为孩子一生宝贵的财富。
2 养成教育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相当长时间内,学校教育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一直存在。当前德育现状虽发生很大改进,但面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任务,小学德育工作还存在内容远离现实、教育方法陈旧、知与行脱节、评价手段单一等不适应小学生身心发展新特点与社会生活新变化诸多问题。因此,加强德育的实效性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著名教育专家,北京市特级教师孙蒲远认为,德育必须从小培养,而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培养习惯,无论是道德习惯还是学习习惯。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他们道德养成的重要基础。养成教育就是将道德理论细化为点滴生活行为习惯,从浅入深,从表面到本质,潜移默化提高小学生道德水平。这样既有利于克服我国长期以来在小学生德育中追求“高、大、全”的弊端,又有利于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推进素质教育,推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而且也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适应新的时代环境和形势。
3 养成教育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而养成教育的宗旨是让少年儿童从小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发展多方面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最终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因此,素质教育与养成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养成教育虽不是素质教育的全部,但却是素质教育中的最基础的部分,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它是素质教育中的“质”的指标。素质教育的成效可以通过小学生的行为习惯表现出来。正如著名教育专家关鸿羽所说“养成教育是管一辈的教育,是教给少年儿童终身受益的东西,它与素质教育紧密相关。”“素质与养成”其实质就是目的与途径的关系,是用养成教育的方式实施素质教育的活动。
1 养成教育是新时期小学生健康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人的一生中有许多成长关键期,必须在这些关键期里使受教育者接受相应的教育形成相应的品质和才能,否则一旦错过这个时机,将很难甚至永远无法弥补这些缺憾。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可以得出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还不完善,自我意识不成熟,道德认识和评判情绪化。无论是认知方面还是情意、社会性方面,都具有较大的可塑性。所以这个阶段是儿童接受教育的关键期,是一个黄金时期。北宋著名的学者颜之推曾说“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以后,思虑散逸。故需早教,勿失机也。”当代学者关鸿羽在《养成教育》一文中写道“孩子年龄小的时候,就像一包熔化了的铁水,它可以浇铸成各式各样的形状。但等孩子长大了,就象冷却了的铁水变成了一块铁砣子,再改变可就困难了。”孩子年龄小的时候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比较听话,好训练,因而培养各种良好习惯最容易见效。而从小养成的良好习惯,会成为一种半自动化的潜意识行为,对人生、事业、生活起着永久性的作用,它就像是人存放在自身的“道德资本”,而人在一生中都会享受着它的“利息”。正如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所说:“三岁决定一生。”因此,抓住小学阶段这个“关键期”,对孩子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训练和培养,必将为孩子健康成长和日后的学习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必将成为孩子一生宝贵的财富。
2 养成教育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相当长时间内,学校教育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一直存在。当前德育现状虽发生很大改进,但面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任务,小学德育工作还存在内容远离现实、教育方法陈旧、知与行脱节、评价手段单一等不适应小学生身心发展新特点与社会生活新变化诸多问题。因此,加强德育的实效性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著名教育专家,北京市特级教师孙蒲远认为,德育必须从小培养,而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培养习惯,无论是道德习惯还是学习习惯。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他们道德养成的重要基础。养成教育就是将道德理论细化为点滴生活行为习惯,从浅入深,从表面到本质,潜移默化提高小学生道德水平。这样既有利于克服我国长期以来在小学生德育中追求“高、大、全”的弊端,又有利于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推进素质教育,推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而且也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适应新的时代环境和形势。
3 养成教育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而养成教育的宗旨是让少年儿童从小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发展多方面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最终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因此,素质教育与养成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养成教育虽不是素质教育的全部,但却是素质教育中的最基础的部分,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它是素质教育中的“质”的指标。素质教育的成效可以通过小学生的行为习惯表现出来。正如著名教育专家关鸿羽所说“养成教育是管一辈的教育,是教给少年儿童终身受益的东西,它与素质教育紧密相关。”“素质与养成”其实质就是目的与途径的关系,是用养成教育的方式实施素质教育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