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就小学体育课堂的走、跑、跳跃、投掷、纸系列等教学内容的实施,提出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并认为小学生在体育课上实践“课课练”练习可以有效地提高身体素质,增强运动能力。
【关键词】练习密度 “课课练” 一年级 体育课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8A-0141-03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中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主要体现在学生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掌握、运动技能的习得、体能的增强上。《南京市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中指出,体育课的练习密度达50%以上,平均心率达120次/分至140次/分。在2017年7月7日结束的第七届全国中小学优秀体育课教学观摩展示活动中,《课标》组专家提出的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中对练习密度的要求为75%以上。
教育界专家也越来越感受到练习密度在体育课程中的重要性。体育锻炼有利于人体骨骼、肌肉的生长,增强心肺功能,改善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的机能状况,有利于人体的生长发育,提高抗病能力,增强有机体的适应能力。建立在大密度、适宜强度的运动负荷才能真正达到增进健康目的。
2014年至2016年连续三年的调查研究结果都表明,我国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超重和肥胖现象严重,近视发生率继续增加,速度、力量素质增长趋于停,耐力素质低谷徘徊,血压调节机能不良比较普遍。而今天能够结合新课程改革的精神,重新提起这个话题非常有意义。因为“课课练”的确有其积极的一面,在提高练习密度方面可以成为突破口。如何在小学低年级中开展有效的“课课练”?
一、什么是“课课练”
“课课练”是身体素质课课练的简称,教师可在每节体育课上都安排8分钟以内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身体素质练习。一般进行30米往返跑、俯卧撑、立定跳远,或者引体向上等。
二、实施“课课练”的原则
(一)目标要清晰
“课课练”不仅是每堂课的“课课练”,还是每学期的“课课练”。目标定位既要有课时计划,也要有单元计划;既要有学期计划,也要有学年计划;既要有技能目标,也要有体能目标。练习密度的目标也必不可少,应设定最低的练习密度35%,以40%至70%为宜。练习密度应成为体育课堂是否有效的重要参考依据。
(二)内容要多样
“课课练”的内容设置要多样。在不同的教学单元设置不同的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在《跑与游戏》单元中,出于不同的教学目的开展不同内容的身体练习。出于补偿目的,可以发展上肢力量,进行迎面推手游戏、蜘蛛爬比赛。出于补充目的,可以进行后退跑、曲线跑等练习。在跳跃与游戏单元中,出于补偿目的,可以发展上肢力量,进行“小推车”双手爬行练习。出于补充目的,可以进行多级跳、立定跳远等练习。在投掷与游戏单元中,出于补偿目的,可以进行连续跳跃练习,如青蛙过河游戏。出于补充目的,教师可以开展羽毛球连续挥拍练习等。
(三)负荷要合理
所谓运动负荷,是指人做练习时所承受的生理负荷。运动负荷包括运动量和运动强度两个方面。运动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练习所用的力量大小和机体的紧张程度,影响运动强度的主要因素是练习时的速度和负重量。负荷主要包括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两方面。通常我们所说的运动负荷也指生理负荷,即机体在生理方面所承受的训练刺激。运动负荷的外部表现则为心率、血压等生理机能指标的变化。毛振明老师在解释合理运动负荷时,曾形象地表述:“学生参加体育锻炼要微喘、微汗。”这就是判断体育课是否合理的显性观察点。同时要注意季节和天气因素,如:夏天气温较高时,主要通过“微喘”来判断,冬天气温较低时,一般通过“微汗”来判断,在春秋气温适宜时,要通过“微喘和微汗”来综合评价。观察既要注意发现学生外部的运动生理反應,也要注意发现学生内在的心理反应。当学生运动后出现痛苦、难以忍受等心理反应时,体育教师要反思课堂中安排的运动负荷是否适宜。必要时,需要及时调整。
(四)形式要生动
“课课练”不能单纯地以田径训练形式进行,至少要充分利用“比赛”“总结”“评价”等因素来激励学生进行锻炼。所谓“比赛”就是让学生比谁的负荷量更大,比谁能做更多,比做得更规范;所谓“总结”就是让学生在大家面前总结锻炼的体会和感受,总结出更多的练习方法;所谓“评价”就是在练习一段时间后,让学生在大家面前展示自己的锻炼成果,如速度的加快、柔韧的增加、力量的增强等,如此可以使“课课练”以及激励学生锻炼的方法更多样、更活泼和更有效。
(五)时间要充分
“课课练”的时间既不能过短,过短没有效果;也不宜时间过长,以致影响运动技术教学主题部分,造成对体育教学课堂的“本末倒置”,甚至伤害到青少年的身体健康。一般来说,如果是配合技术教学的“课课练”应以10分钟为上限。但同时,“课课练”的时间安排应根据具体单元教学内容而定。如《跑与游戏》单元容易获得较大的练习密度,那么“课课练”的时间可以相应缩短。
(六)环境要优化
进行“课课练”的环境要优化,环境包括外在环境和内在心理环境。良好的学习环境能有效减少学生的疲劳感,提高学生参与“课课练”的热情。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主教材使用的教具、周边的场地条件、有感染力的音乐等,为学生模拟真实的竞赛、练习场景和愉悦的练习环境。通过集体性、游戏性、竞赛性、趣味性的练习形式,将核心素养、课程目标与现代教育理念(如:Spark教学、趣味田径)有效渗透其中,改变传统的素质练习形式单一、枯燥乏味的现象,实现“课课练”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方面的促进作用。
三、怎样安排科学合理的“课课练”
根据以上六条原则、教材内容及一年级学生有意注意时间短、爱好体育游戏的特点,以教学单元为单位,截取五个教学单元进行“课课练”内容的具体安排。 一年级学生身体发育尚未成熟,运动能力相对较弱,短时间内不能承受较大的负荷,故每一项练习的组数、距离应根据当堂课的具体运动负荷而定。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其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主,对抽象的事物需要直观形象的指导才能加以理解,有意注意的持续时间很短,对枯燥的动作练习不感兴趣,一年级的“课课练”内容设置务必有趣、变化、循序渐进,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技能形成规律。
(一)关于“走”
走的教学在促进学生成长发育、提高身心健康水平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虽然走的动作看上去较为简单,但是动作的概念还是比较抽象的,动作的因果关系不易分清,也不容易理解,进而要做得规范、美观也比较难。因此各部位侧身走、行走(合作)、两人三足等练习,既丰富了练习的手段又使学生在观察中强化了正确动作。
(二)关于“跑”
自然快跑、直线跑、快速跑、各种姿势的起跑等是一年级“跑”的重要内容,开发及延伸出来的课课练内容也是一年级学生特别喜欢的。本单元教材的重点是听到各种信号后能快速反应、快速起动;通过自然的奔跑,使学生基本掌握跑的正确动作:上体稍前倾,屈壁前后摆动,前脚掌着地,上下肢协调用力。迎面接力跑、换物赛跑、曲线跑、后退跑、牵手跑、侧滑步跑这6项课课练内容的选择,既增加了练习的趣味性又显示出体育本身的“PLAY”属性。
(三)关于“跳跃”
跳跃与游戏单元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轻巧落地的方法,对学生的跳起空中姿态、落地姿态、动作节奏、协调平衡有一定的要求,对一年级刚接触跳跃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重复的跳跃动作会使学生感到厌倦,学生对重复练习不能做到持之以恒,耐心不够,需要老师的积极引导、丰富的课课练内容的补充。单(双)脚连续向前跳、立定跳远、跳单、双圈、单脚起跳双脚落入沙坑,本单元内容设计为6课次的教学,对应的是6次课课练内容的安排。
(四)关于“投掷”与“纸系列”
学生对于投掷动作技能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在游戏与活动中都已有所尝试,陌生是因为没有接受过相对系统的学习。一年级的学生模仿能力强,对游戏有着浓厚的兴趣,也乐于与伙伴一起合作完成游戏。投掷与纸系列单元选取的“课课练”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体验各种自然状态下的投掷动作,对投掷形成初步概念,能够简单地区别掷远和投准,懂得肩上自然挥臂,为以后投掷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持轻物远(准)、对墙投掷、掷远并自接、投掷纸飞机、纸球掷准、纸棒赶球、贴纸跑等内容的设计,既贴合一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又在无形中解决了学生掷远时手臂上举不充分、投准的力量控制不到位等难点。
四、實施“课课练”的注意事项
(一)内容的安排
“课课练”内容应该和主教材内容相结合,在短时间内,练习内容应尽量不同。在安排内容时,应考虑到全面性,如主教材是连续拍球的话,那么“课课练”就可以安排下肢力量的练习。既要完成补偿目标也要完成补充目标,不能随意制定“课课练”的内容。
(二)负荷的大小
“课课练”负荷的大小也应该和教学内容相结合,如果本节课练习密度和强度较大,“课课练”的负荷安排就不宜太大,避免学生过度疲劳。相反,学生参与练习的负荷不大,这时在“课课练”中就要弥补强度不够的不足,要让学生在体育课中有适度疲劳感,以求达到增强学生体质的目的。
(三)“课课练”的形式
在课堂上,应力求课课练的形式多样,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锻炼兴趣,同一种素质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让学生在游戏中、比赛中、玩耍中得到锻炼,并提高身体素质。在“课课练”的过程中,还可以加配音乐,以激发学生更大的兴趣。
(四)“课课练”的器材
器材设计应该尽量简单化、新颖化,要和教学内容中的器材相结合,做到“一物多用”;要尽可能地开发器材的多元化功能,自制教材是不错的选择,以避免“课课练”时搬运大量器材,避免耗时耗力。
(责编 周伟琳)
【关键词】练习密度 “课课练” 一年级 体育课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8A-0141-03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中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主要体现在学生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掌握、运动技能的习得、体能的增强上。《南京市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中指出,体育课的练习密度达50%以上,平均心率达120次/分至140次/分。在2017年7月7日结束的第七届全国中小学优秀体育课教学观摩展示活动中,《课标》组专家提出的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中对练习密度的要求为75%以上。
教育界专家也越来越感受到练习密度在体育课程中的重要性。体育锻炼有利于人体骨骼、肌肉的生长,增强心肺功能,改善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的机能状况,有利于人体的生长发育,提高抗病能力,增强有机体的适应能力。建立在大密度、适宜强度的运动负荷才能真正达到增进健康目的。
2014年至2016年连续三年的调查研究结果都表明,我国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超重和肥胖现象严重,近视发生率继续增加,速度、力量素质增长趋于停,耐力素质低谷徘徊,血压调节机能不良比较普遍。而今天能够结合新课程改革的精神,重新提起这个话题非常有意义。因为“课课练”的确有其积极的一面,在提高练习密度方面可以成为突破口。如何在小学低年级中开展有效的“课课练”?
一、什么是“课课练”
“课课练”是身体素质课课练的简称,教师可在每节体育课上都安排8分钟以内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身体素质练习。一般进行30米往返跑、俯卧撑、立定跳远,或者引体向上等。
二、实施“课课练”的原则
(一)目标要清晰
“课课练”不仅是每堂课的“课课练”,还是每学期的“课课练”。目标定位既要有课时计划,也要有单元计划;既要有学期计划,也要有学年计划;既要有技能目标,也要有体能目标。练习密度的目标也必不可少,应设定最低的练习密度35%,以40%至70%为宜。练习密度应成为体育课堂是否有效的重要参考依据。
(二)内容要多样
“课课练”的内容设置要多样。在不同的教学单元设置不同的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在《跑与游戏》单元中,出于不同的教学目的开展不同内容的身体练习。出于补偿目的,可以发展上肢力量,进行迎面推手游戏、蜘蛛爬比赛。出于补充目的,可以进行后退跑、曲线跑等练习。在跳跃与游戏单元中,出于补偿目的,可以发展上肢力量,进行“小推车”双手爬行练习。出于补充目的,可以进行多级跳、立定跳远等练习。在投掷与游戏单元中,出于补偿目的,可以进行连续跳跃练习,如青蛙过河游戏。出于补充目的,教师可以开展羽毛球连续挥拍练习等。
(三)负荷要合理
所谓运动负荷,是指人做练习时所承受的生理负荷。运动负荷包括运动量和运动强度两个方面。运动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练习所用的力量大小和机体的紧张程度,影响运动强度的主要因素是练习时的速度和负重量。负荷主要包括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两方面。通常我们所说的运动负荷也指生理负荷,即机体在生理方面所承受的训练刺激。运动负荷的外部表现则为心率、血压等生理机能指标的变化。毛振明老师在解释合理运动负荷时,曾形象地表述:“学生参加体育锻炼要微喘、微汗。”这就是判断体育课是否合理的显性观察点。同时要注意季节和天气因素,如:夏天气温较高时,主要通过“微喘”来判断,冬天气温较低时,一般通过“微汗”来判断,在春秋气温适宜时,要通过“微喘和微汗”来综合评价。观察既要注意发现学生外部的运动生理反應,也要注意发现学生内在的心理反应。当学生运动后出现痛苦、难以忍受等心理反应时,体育教师要反思课堂中安排的运动负荷是否适宜。必要时,需要及时调整。
(四)形式要生动
“课课练”不能单纯地以田径训练形式进行,至少要充分利用“比赛”“总结”“评价”等因素来激励学生进行锻炼。所谓“比赛”就是让学生比谁的负荷量更大,比谁能做更多,比做得更规范;所谓“总结”就是让学生在大家面前总结锻炼的体会和感受,总结出更多的练习方法;所谓“评价”就是在练习一段时间后,让学生在大家面前展示自己的锻炼成果,如速度的加快、柔韧的增加、力量的增强等,如此可以使“课课练”以及激励学生锻炼的方法更多样、更活泼和更有效。
(五)时间要充分
“课课练”的时间既不能过短,过短没有效果;也不宜时间过长,以致影响运动技术教学主题部分,造成对体育教学课堂的“本末倒置”,甚至伤害到青少年的身体健康。一般来说,如果是配合技术教学的“课课练”应以10分钟为上限。但同时,“课课练”的时间安排应根据具体单元教学内容而定。如《跑与游戏》单元容易获得较大的练习密度,那么“课课练”的时间可以相应缩短。
(六)环境要优化
进行“课课练”的环境要优化,环境包括外在环境和内在心理环境。良好的学习环境能有效减少学生的疲劳感,提高学生参与“课课练”的热情。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主教材使用的教具、周边的场地条件、有感染力的音乐等,为学生模拟真实的竞赛、练习场景和愉悦的练习环境。通过集体性、游戏性、竞赛性、趣味性的练习形式,将核心素养、课程目标与现代教育理念(如:Spark教学、趣味田径)有效渗透其中,改变传统的素质练习形式单一、枯燥乏味的现象,实现“课课练”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方面的促进作用。
三、怎样安排科学合理的“课课练”
根据以上六条原则、教材内容及一年级学生有意注意时间短、爱好体育游戏的特点,以教学单元为单位,截取五个教学单元进行“课课练”内容的具体安排。 一年级学生身体发育尚未成熟,运动能力相对较弱,短时间内不能承受较大的负荷,故每一项练习的组数、距离应根据当堂课的具体运动负荷而定。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其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主,对抽象的事物需要直观形象的指导才能加以理解,有意注意的持续时间很短,对枯燥的动作练习不感兴趣,一年级的“课课练”内容设置务必有趣、变化、循序渐进,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技能形成规律。
(一)关于“走”
走的教学在促进学生成长发育、提高身心健康水平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虽然走的动作看上去较为简单,但是动作的概念还是比较抽象的,动作的因果关系不易分清,也不容易理解,进而要做得规范、美观也比较难。因此各部位侧身走、行走(合作)、两人三足等练习,既丰富了练习的手段又使学生在观察中强化了正确动作。
(二)关于“跑”
自然快跑、直线跑、快速跑、各种姿势的起跑等是一年级“跑”的重要内容,开发及延伸出来的课课练内容也是一年级学生特别喜欢的。本单元教材的重点是听到各种信号后能快速反应、快速起动;通过自然的奔跑,使学生基本掌握跑的正确动作:上体稍前倾,屈壁前后摆动,前脚掌着地,上下肢协调用力。迎面接力跑、换物赛跑、曲线跑、后退跑、牵手跑、侧滑步跑这6项课课练内容的选择,既增加了练习的趣味性又显示出体育本身的“PLAY”属性。
(三)关于“跳跃”
跳跃与游戏单元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轻巧落地的方法,对学生的跳起空中姿态、落地姿态、动作节奏、协调平衡有一定的要求,对一年级刚接触跳跃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重复的跳跃动作会使学生感到厌倦,学生对重复练习不能做到持之以恒,耐心不够,需要老师的积极引导、丰富的课课练内容的补充。单(双)脚连续向前跳、立定跳远、跳单、双圈、单脚起跳双脚落入沙坑,本单元内容设计为6课次的教学,对应的是6次课课练内容的安排。
(四)关于“投掷”与“纸系列”
学生对于投掷动作技能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在游戏与活动中都已有所尝试,陌生是因为没有接受过相对系统的学习。一年级的学生模仿能力强,对游戏有着浓厚的兴趣,也乐于与伙伴一起合作完成游戏。投掷与纸系列单元选取的“课课练”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体验各种自然状态下的投掷动作,对投掷形成初步概念,能够简单地区别掷远和投准,懂得肩上自然挥臂,为以后投掷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持轻物远(准)、对墙投掷、掷远并自接、投掷纸飞机、纸球掷准、纸棒赶球、贴纸跑等内容的设计,既贴合一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又在无形中解决了学生掷远时手臂上举不充分、投准的力量控制不到位等难点。
四、實施“课课练”的注意事项
(一)内容的安排
“课课练”内容应该和主教材内容相结合,在短时间内,练习内容应尽量不同。在安排内容时,应考虑到全面性,如主教材是连续拍球的话,那么“课课练”就可以安排下肢力量的练习。既要完成补偿目标也要完成补充目标,不能随意制定“课课练”的内容。
(二)负荷的大小
“课课练”负荷的大小也应该和教学内容相结合,如果本节课练习密度和强度较大,“课课练”的负荷安排就不宜太大,避免学生过度疲劳。相反,学生参与练习的负荷不大,这时在“课课练”中就要弥补强度不够的不足,要让学生在体育课中有适度疲劳感,以求达到增强学生体质的目的。
(三)“课课练”的形式
在课堂上,应力求课课练的形式多样,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锻炼兴趣,同一种素质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让学生在游戏中、比赛中、玩耍中得到锻炼,并提高身体素质。在“课课练”的过程中,还可以加配音乐,以激发学生更大的兴趣。
(四)“课课练”的器材
器材设计应该尽量简单化、新颖化,要和教学内容中的器材相结合,做到“一物多用”;要尽可能地开发器材的多元化功能,自制教材是不错的选择,以避免“课课练”时搬运大量器材,避免耗时耗力。
(责编 周伟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