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高校公体课教学思想、教学模式、课程安排以及考核评价模式等已不适应新时代的要求,需要深入进行教学改革。文章首先从教学思想、教学模式和课程安排等方面分析了高校公体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又针对高校公体课教学改革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高校 公体课 教学改革
前言
高校公体课教学是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正处于身体和心理成长阶段的最后时期,体育教育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当前高校公体课教学的目标主要是通过体育课程让学生提高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和能力,促进学生的全民发展。公体课教学不仅可以使大学生增强身体素质,还对学生有德育和智育的作用。根据调查显示,全国学生的身体素质在逐渐下降,肥胖检出率持续增加,这不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这就要求学生要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然而,当前高校公体课教学思想、教学模式、课程安排以及考核评价模式等已不适应新时代的要求,需要深入贯彻教学改革,发挥高校公体课教学的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文章首先从教学思想、教学模式和课程安排等方面分析了高校公体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又针对高校公体课教学改革提出了几点建议。
1.高校公体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学思想陈旧
素质教育虽然已经推行了多年,但在实践教学中学生接受的仍然是应试教育。在公体课教学过程中,学生应该是主体,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然而,实际教学中,不管是理论教学还是运动教学,教师对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仍然认识不足,或无法落实到实践当中,新的教学思想只是停留在了口头上。另外,公体课教学考核与评价也存在着缺陷,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于体育能力强的学生此种考试只能助长他们的惰性,认为考试简单无需特意练习;而对于能力较弱的同学来说,又扼杀了他们练习的兴趣。
1.2教学模式落后
目前,国内大多数普通高校的公体课都采取了选项学习开设课程的模式,学校开设一些运动项目的课程,学生根据自己的身体素质和兴趣爱好进行选择。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由于师资力量、教学设备及其他条件的限制,学校开设的公体课程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而且公体课的课时也较少,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一项运动技能还是有一定困难的。教学方法上,公体课教学仍然采用“教师演示,学生模仿”的方法,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学生的思考空间相对较小,对所学知识和运动技能也不能很好的理解,不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践中。
1.3课程安排不合理
公体课程开设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促進全面发展。同时,还要考虑到学生在学校和毕业后对体育锻炼的实际需要,这就要求学校在课程安排时不仅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还要考虑到运动项目对场地和设备的要求以及对学生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的影响。然而,当前高校公体课大多开设的是一些传统教学项目,而且也忽视了理论教学的作用,运动教学和理论教学课程安排不合理,没有认识到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2.如何进行公体课教学改革
当前高校公体课教学的目标是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围绕这一教学目标,学校就要对公体课教学进行改革。
2.1革新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
学校要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对体育教师的思想教育,要切实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落到实处,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不同学生的差异,采取措施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积极参加到体育锻炼当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不同的身体素质和兴趣爱好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同时,学校在开设公体课程的时候,还要重视学生的意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2.2合理安排课程
在课程内容上,应体现综合化、生活化、现代化。在公体课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力求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并力求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要对当前不考虑学生兴趣、千篇一律的陈旧课程设置进行改革,改变大学生一学不会、二学不懂、三学不乐的体育教学现状。学校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从实际出发,对课程内容进行精选、整合与组合,实现课程内容系统化、综合化,加强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如将许多有健身价值,大学生普遍感兴趣的运动项目如攀岩、野外生存、定向越野、台球、网球、健美、瑜伽、街舞、体育舞蹈等项目,不失时机引入到教学内容之中,减少低水平重复的内容。
2.3注重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
在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还要重视对大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当代大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个性独特,受家庭环境的影响,意志品质难免会相对薄弱一些。公体课教学可以通过身体活动,来促进学生形成自觉、果敢、自制、坚持及沉着勇敢、顽强拼搏等优良意志品质。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在教学时,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生动形象的释理和学生的亲身实践,使学生明了各种身体性练习对培养自己意志品质的作用。例如,在进行长跑练习前及其过程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勇于克服困难,让学生确信坚持就是胜利。在练习完成后。表扬通过顽强努力而跑完全程的学生,借以鞭策意志薄弱的同学,让他们认识到胜利来自于坚强的意志。
3.结论
高校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最后阶段,也是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及能力培养的重要阶段。体育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认真钻研教材,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科学的安排教学内容和计划,注重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培养素质结构健全的优秀人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曾进辉.高校体育教学中融合人文精神的对策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8,27(4):437-438.
[2]汪玮琳,谭亚彬.构建和谐社会目标下我国体育的和谐发展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7,26(4):377-379.
【关键词】高校 公体课 教学改革
前言
高校公体课教学是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正处于身体和心理成长阶段的最后时期,体育教育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当前高校公体课教学的目标主要是通过体育课程让学生提高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和能力,促进学生的全民发展。公体课教学不仅可以使大学生增强身体素质,还对学生有德育和智育的作用。根据调查显示,全国学生的身体素质在逐渐下降,肥胖检出率持续增加,这不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这就要求学生要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然而,当前高校公体课教学思想、教学模式、课程安排以及考核评价模式等已不适应新时代的要求,需要深入贯彻教学改革,发挥高校公体课教学的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文章首先从教学思想、教学模式和课程安排等方面分析了高校公体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又针对高校公体课教学改革提出了几点建议。
1.高校公体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学思想陈旧
素质教育虽然已经推行了多年,但在实践教学中学生接受的仍然是应试教育。在公体课教学过程中,学生应该是主体,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然而,实际教学中,不管是理论教学还是运动教学,教师对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仍然认识不足,或无法落实到实践当中,新的教学思想只是停留在了口头上。另外,公体课教学考核与评价也存在着缺陷,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于体育能力强的学生此种考试只能助长他们的惰性,认为考试简单无需特意练习;而对于能力较弱的同学来说,又扼杀了他们练习的兴趣。
1.2教学模式落后
目前,国内大多数普通高校的公体课都采取了选项学习开设课程的模式,学校开设一些运动项目的课程,学生根据自己的身体素质和兴趣爱好进行选择。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由于师资力量、教学设备及其他条件的限制,学校开设的公体课程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而且公体课的课时也较少,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一项运动技能还是有一定困难的。教学方法上,公体课教学仍然采用“教师演示,学生模仿”的方法,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学生的思考空间相对较小,对所学知识和运动技能也不能很好的理解,不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践中。
1.3课程安排不合理
公体课程开设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促進全面发展。同时,还要考虑到学生在学校和毕业后对体育锻炼的实际需要,这就要求学校在课程安排时不仅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还要考虑到运动项目对场地和设备的要求以及对学生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的影响。然而,当前高校公体课大多开设的是一些传统教学项目,而且也忽视了理论教学的作用,运动教学和理论教学课程安排不合理,没有认识到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2.如何进行公体课教学改革
当前高校公体课教学的目标是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围绕这一教学目标,学校就要对公体课教学进行改革。
2.1革新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
学校要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对体育教师的思想教育,要切实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落到实处,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不同学生的差异,采取措施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积极参加到体育锻炼当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不同的身体素质和兴趣爱好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同时,学校在开设公体课程的时候,还要重视学生的意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2.2合理安排课程
在课程内容上,应体现综合化、生活化、现代化。在公体课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力求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并力求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要对当前不考虑学生兴趣、千篇一律的陈旧课程设置进行改革,改变大学生一学不会、二学不懂、三学不乐的体育教学现状。学校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从实际出发,对课程内容进行精选、整合与组合,实现课程内容系统化、综合化,加强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如将许多有健身价值,大学生普遍感兴趣的运动项目如攀岩、野外生存、定向越野、台球、网球、健美、瑜伽、街舞、体育舞蹈等项目,不失时机引入到教学内容之中,减少低水平重复的内容。
2.3注重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
在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还要重视对大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当代大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个性独特,受家庭环境的影响,意志品质难免会相对薄弱一些。公体课教学可以通过身体活动,来促进学生形成自觉、果敢、自制、坚持及沉着勇敢、顽强拼搏等优良意志品质。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在教学时,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生动形象的释理和学生的亲身实践,使学生明了各种身体性练习对培养自己意志品质的作用。例如,在进行长跑练习前及其过程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勇于克服困难,让学生确信坚持就是胜利。在练习完成后。表扬通过顽强努力而跑完全程的学生,借以鞭策意志薄弱的同学,让他们认识到胜利来自于坚强的意志。
3.结论
高校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最后阶段,也是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及能力培养的重要阶段。体育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认真钻研教材,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科学的安排教学内容和计划,注重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培养素质结构健全的优秀人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曾进辉.高校体育教学中融合人文精神的对策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8,27(4):437-438.
[2]汪玮琳,谭亚彬.构建和谐社会目标下我国体育的和谐发展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7,26(4):377-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