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8世纪时,唐朝和吐蕃为了争夺小勃律在西域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较量。小勃律原为唐的属国,随后吐蕃胁迫小勃律王娶吐蕃公主,小勃律随之臣属吐蕃。天宝六年,高仙芝率军攻破小勃律,小勃律复归唐统治。本文以高仙芝夺取小勃律为切入点,从政治、军事以及地理等方面分析小勃律对唐朝经营西域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高仙芝;吐蕃;小勃律
一、唐朝与小勃律的关系
关于小勃律地理位置,《新唐书》里是这样记载的:“小勃律,去京师九千里而赢,东少南三千里距吐蕃赞普牙,东八百里属乌苌,东南三百里大勃律,南五百里个失蜜,北五百里当护密之娑勒城。王居孽多城,临娑夷水。其西山颠有大城曰迦布罗。” [1]从中我们可以得知小勃律位于今天的克什米尔西北地区,其东南与吐蕃、大勃律相邻。据慧超讲,“其大勃律,原是小勃律王所住之处,为吐蕃来逼,走入小勃律国坐。首领百姓,在彼大勃律不来。” [2]这样看来,勃律国起初并无大、小之分,是役属吐蕃后才分开的。
唐朝与小勃律的交流,《新唐书》说,“开元初,王没谨忙来朝,玄宗以儿子畜之,以其地为绥远军。国迫吐蕃,数为所困。吐蕃曰:“我非谋尔国,假道攻四镇尔。” [3]从中可以获悉,在开元初年,小勃律与唐朝保持着比较比较密切的交往。小勃律王没谨忙想借来朝的机会向唐请求援助,缓解吐蕃对其的压力。
在此我们就可以推测得知,小勃律应原为唐之属国,所以才会向唐借兵。从吐蕃的话可以得出,吐蕃想要夺取小勃律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侵占唐朝的西域四镇。这充分显示出了小勃律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唐朝与吐蕃对小勃律的争夺,从开元初年就一直处于胶着状态。734年,吐蕃破大勃律,接着便进攻小勃律。[4]在737年,吐蕃终于破小勃律。唐朝统治者对吐蕃夺取小勃律是非常不满的,采取了一系列的报复行为。王小甫的《盛唐与吐蕃在西域的较量》写道,“同年,唐朝令河西节度使崔希逸破吐蕃于青海西,在《大事记年》牛年(737年)条下说:‘是年唐廷败盟’;《通鉴》卷二一四则说:‘自是吐蕃复绝朝贡’。”[5]这表明唐朝和吐蕃为了争夺小勃律关系已经恶化了。
在《新唐书·小勃律》里写道:“苏失利之立,为吐蕃阴诱,妻以女,故西北二十余国皆臣吐蕃,贡献不入。安西都护三讨之,无功。”[6]吐蕃為了进一步控制小勃律嫁女给小勃律王,进而控制了周围二十多个小国家。笔者认为这更加佐证了小勃律的重要性。白桂思说这些臣服吐蕃的国家中包括护密和碣师[7]。此时小勃律已经完全臣属于吐蕃了。
二、高仙芝破小勃律
面对吐蕃的行径,唐朝肯定不会善罢甘休的。唐朝不断地派兵试图收复小勃律。先后进行了三次都没有取得成功。当时的唐朝处于开元盛世,国力强盛。所以唐玄宗思虑再三,决定派出高仙芝去攻打小勃律。
天宝六年(747年)春,唐玄宗命高仙芝率领兵骑万人,并任命他为行营节度使,讨伐小勃律。《新唐书》写道,“仙芝乃自安西过拨换城,人握瑟德,经疏勒,登葱岭,涉播密川,逐顿特勒满川,行凡百日。特勒满川,即五识匿国也。”[8]高仙芝途经拨换城、疏勒、葱岭、播密川,然后抵达小勃律的特勒满川。高仙芝一路跋山涉水,行军百余日。至此,高仙芝兵分三路,命疏勒赵崇玭从北谷道出发,拨换贾崇瓘自赤佛道,高仙芝与监军边令诚一起从护密道,约定七月十三日辰时会于吐蕃连云堡(小勃律西北部)。
“八月,仙芝以小勃律王及妻自赤佛道还连云堡,与令诚俱班师。于是拂菻、大食诸胡七十二国皆震慑降附。” [9]八月份,高仙芝带着小勃律王和妻子从赤佛路线回到连云堡,和边令诚一起率军归来。这时拂菻、大食各族七十二国都震惊投降归附了仙芝虏勃律王及公主,献于京师。玄宗诏改勃律地为归仁军,募三千人守其中。从此,小勃律复归唐统治。小勃律战役,高仙芝出奇制胜,保全了安西四镇,保障了由唐领西域南赴印度、西抵阿姆河南之路的畅通。此为中亚史上的著名战役,也是唐在西北绝域军事上一次长途奔袭的成功战例,使唐威名远扬。
三、攻破小勃律的战略意义
唐朝和吐蕃不断地对小勃律展开争夺,在高仙芝攻破小勃律之前,唐朝前后三次试图夺回小勃律都未成功,这也凸显了夺取小勃律的战略意义的重要性。
司马光说:“勃律唐之西门,勃律亡则西域皆为吐蕃矣。” [10]吐蕃在征服大勃律不久就开始筹划进攻小勃律,其根本目的就是唐朝在西域设的安西四镇。所以当时吐蕃曰:“我非谋尔国,假道攻四镇尔。” [11]从中表明吐蕃试图夺取西域的野心更加昭然若揭。因此小勃律对唐朝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也就是勃律亡西域皆失。从保护唐朝在西域的利益以及权威来说,唐朝必须保障小勃律不被吐蕃夺取。因此高仙芝破小勃律后,就极大的抑制了吐蕃势力的对外扩张,阻止了吐蕃进一步向东攻占西域四镇。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唐朝西域的安全。
《新唐书·火寻传》 :“天宝十载,君稍施芬遣使者朝,献黑盐。” [12]
《新唐书·骨咄传》:“天宝十一载,册其王罗全节为叶护。” [13]
《册府元龟》卷九六五:十二载“十月,封石国王男邦车俱鼻施为怀化王。” [14]
《新唐书·宁远(拔汗那)传》:“十三载,王忠节遣子薛裕朝,请留宿卫,习华礼,听之,授左武卫将军。其事唐最谨。” [15]
这些充分表明,高仙芝破小勃律,在西域引起了很强烈的反响。西域众多小国纷纷来朝。这说明唐朝的地位在西域得到了确认,也使得唐朝在西域的势力也达到了顶峰。
高仙芝破小勃律从另一方面来说,是为了遏制吐蕃势力的崛起。公元8世纪,吐蕃经过改革内政不断强大起来,于是吐蕃为了自身的发展试图对外扩张。所以高仙芝夺取小勃律,有效的抑制了吐蕃的对外贸易的发展,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吐蕃势力的发展。
小勃律对于唐朝和中亚各国的贸易交往也有着积极意义。因为小勃律的特殊的地理位置,处于东西方的交界点。同时小勃律也是丝路贸易的重要节点,东西方商品贸易交流的关键一环。所以高仙芝破小勃律对于唐朝来说,极大的促进了唐朝与中亚诸国的商业贸易,同时也增强了唐朝的国力。
小勃律原为唐之属国。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引起了唐朝和吐蕃在此进行了长时间的争夺。高仙芝破小勃律,对于唐朝在西域的经营产生了重大影响。一方面有效的抑制了吐蕃势力对西域的威胁同时减缓了吐蕃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高仙芝攻破小勃律,使得唐朝的宗主地位在西域得到进一步的确认,使得各个小国纷纷来朝。小勃律的再次归唐对于加强唐朝与中亚诸国的文化经济交流也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与此同时对于唐朝国力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总体来说,这一事件导致了唐朝在西域的势力达到了极盛。
《通鉴》卷二一六:“是时中国强盛,自安远门西尽唐境万二千里,阎阎相望,桑麻璐野,天下称富庶无如陇右。” [16]是对那个时代最好的描述。
参考文献:
[1][3][6][8][9][11]新唐书.小勃律[M]:4794
[2]范祥雍.唐代中印交通吐蕃一道考[M],载《中华文史论丛》1982年第4期, 文中提到开元初年善无畏到长安是“路出吐蕃”,但未指明具体路线
[4]《张曲江文集》卷11、]2所收《救吐蕃赞普书》,参《大事记年》猪年·(735年)
[5]王小甫. 盛唐与吐蕃在西域的较量[D] . 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学报,1992:4
[7]白桂思.吐蕃在中亚[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12:123
[10] 资治通鉴,卷二一二;《通鉴纪事本末》卷二十九
[12][13][14][15][16]转引自王小甫. 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73
【关键词】:高仙芝;吐蕃;小勃律
一、唐朝与小勃律的关系
关于小勃律地理位置,《新唐书》里是这样记载的:“小勃律,去京师九千里而赢,东少南三千里距吐蕃赞普牙,东八百里属乌苌,东南三百里大勃律,南五百里个失蜜,北五百里当护密之娑勒城。王居孽多城,临娑夷水。其西山颠有大城曰迦布罗。” [1]从中我们可以得知小勃律位于今天的克什米尔西北地区,其东南与吐蕃、大勃律相邻。据慧超讲,“其大勃律,原是小勃律王所住之处,为吐蕃来逼,走入小勃律国坐。首领百姓,在彼大勃律不来。” [2]这样看来,勃律国起初并无大、小之分,是役属吐蕃后才分开的。
唐朝与小勃律的交流,《新唐书》说,“开元初,王没谨忙来朝,玄宗以儿子畜之,以其地为绥远军。国迫吐蕃,数为所困。吐蕃曰:“我非谋尔国,假道攻四镇尔。” [3]从中可以获悉,在开元初年,小勃律与唐朝保持着比较比较密切的交往。小勃律王没谨忙想借来朝的机会向唐请求援助,缓解吐蕃对其的压力。
在此我们就可以推测得知,小勃律应原为唐之属国,所以才会向唐借兵。从吐蕃的话可以得出,吐蕃想要夺取小勃律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侵占唐朝的西域四镇。这充分显示出了小勃律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唐朝与吐蕃对小勃律的争夺,从开元初年就一直处于胶着状态。734年,吐蕃破大勃律,接着便进攻小勃律。[4]在737年,吐蕃终于破小勃律。唐朝统治者对吐蕃夺取小勃律是非常不满的,采取了一系列的报复行为。王小甫的《盛唐与吐蕃在西域的较量》写道,“同年,唐朝令河西节度使崔希逸破吐蕃于青海西,在《大事记年》牛年(737年)条下说:‘是年唐廷败盟’;《通鉴》卷二一四则说:‘自是吐蕃复绝朝贡’。”[5]这表明唐朝和吐蕃为了争夺小勃律关系已经恶化了。
在《新唐书·小勃律》里写道:“苏失利之立,为吐蕃阴诱,妻以女,故西北二十余国皆臣吐蕃,贡献不入。安西都护三讨之,无功。”[6]吐蕃為了进一步控制小勃律嫁女给小勃律王,进而控制了周围二十多个小国家。笔者认为这更加佐证了小勃律的重要性。白桂思说这些臣服吐蕃的国家中包括护密和碣师[7]。此时小勃律已经完全臣属于吐蕃了。
二、高仙芝破小勃律
面对吐蕃的行径,唐朝肯定不会善罢甘休的。唐朝不断地派兵试图收复小勃律。先后进行了三次都没有取得成功。当时的唐朝处于开元盛世,国力强盛。所以唐玄宗思虑再三,决定派出高仙芝去攻打小勃律。
天宝六年(747年)春,唐玄宗命高仙芝率领兵骑万人,并任命他为行营节度使,讨伐小勃律。《新唐书》写道,“仙芝乃自安西过拨换城,人握瑟德,经疏勒,登葱岭,涉播密川,逐顿特勒满川,行凡百日。特勒满川,即五识匿国也。”[8]高仙芝途经拨换城、疏勒、葱岭、播密川,然后抵达小勃律的特勒满川。高仙芝一路跋山涉水,行军百余日。至此,高仙芝兵分三路,命疏勒赵崇玭从北谷道出发,拨换贾崇瓘自赤佛道,高仙芝与监军边令诚一起从护密道,约定七月十三日辰时会于吐蕃连云堡(小勃律西北部)。
“八月,仙芝以小勃律王及妻自赤佛道还连云堡,与令诚俱班师。于是拂菻、大食诸胡七十二国皆震慑降附。” [9]八月份,高仙芝带着小勃律王和妻子从赤佛路线回到连云堡,和边令诚一起率军归来。这时拂菻、大食各族七十二国都震惊投降归附了仙芝虏勃律王及公主,献于京师。玄宗诏改勃律地为归仁军,募三千人守其中。从此,小勃律复归唐统治。小勃律战役,高仙芝出奇制胜,保全了安西四镇,保障了由唐领西域南赴印度、西抵阿姆河南之路的畅通。此为中亚史上的著名战役,也是唐在西北绝域军事上一次长途奔袭的成功战例,使唐威名远扬。
三、攻破小勃律的战略意义
唐朝和吐蕃不断地对小勃律展开争夺,在高仙芝攻破小勃律之前,唐朝前后三次试图夺回小勃律都未成功,这也凸显了夺取小勃律的战略意义的重要性。
司马光说:“勃律唐之西门,勃律亡则西域皆为吐蕃矣。” [10]吐蕃在征服大勃律不久就开始筹划进攻小勃律,其根本目的就是唐朝在西域设的安西四镇。所以当时吐蕃曰:“我非谋尔国,假道攻四镇尔。” [11]从中表明吐蕃试图夺取西域的野心更加昭然若揭。因此小勃律对唐朝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也就是勃律亡西域皆失。从保护唐朝在西域的利益以及权威来说,唐朝必须保障小勃律不被吐蕃夺取。因此高仙芝破小勃律后,就极大的抑制了吐蕃势力的对外扩张,阻止了吐蕃进一步向东攻占西域四镇。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唐朝西域的安全。
《新唐书·火寻传》 :“天宝十载,君稍施芬遣使者朝,献黑盐。” [12]
《新唐书·骨咄传》:“天宝十一载,册其王罗全节为叶护。” [13]
《册府元龟》卷九六五:十二载“十月,封石国王男邦车俱鼻施为怀化王。” [14]
《新唐书·宁远(拔汗那)传》:“十三载,王忠节遣子薛裕朝,请留宿卫,习华礼,听之,授左武卫将军。其事唐最谨。” [15]
这些充分表明,高仙芝破小勃律,在西域引起了很强烈的反响。西域众多小国纷纷来朝。这说明唐朝的地位在西域得到了确认,也使得唐朝在西域的势力也达到了顶峰。
高仙芝破小勃律从另一方面来说,是为了遏制吐蕃势力的崛起。公元8世纪,吐蕃经过改革内政不断强大起来,于是吐蕃为了自身的发展试图对外扩张。所以高仙芝夺取小勃律,有效的抑制了吐蕃的对外贸易的发展,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吐蕃势力的发展。
小勃律对于唐朝和中亚各国的贸易交往也有着积极意义。因为小勃律的特殊的地理位置,处于东西方的交界点。同时小勃律也是丝路贸易的重要节点,东西方商品贸易交流的关键一环。所以高仙芝破小勃律对于唐朝来说,极大的促进了唐朝与中亚诸国的商业贸易,同时也增强了唐朝的国力。
小勃律原为唐之属国。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引起了唐朝和吐蕃在此进行了长时间的争夺。高仙芝破小勃律,对于唐朝在西域的经营产生了重大影响。一方面有效的抑制了吐蕃势力对西域的威胁同时减缓了吐蕃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高仙芝攻破小勃律,使得唐朝的宗主地位在西域得到进一步的确认,使得各个小国纷纷来朝。小勃律的再次归唐对于加强唐朝与中亚诸国的文化经济交流也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与此同时对于唐朝国力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总体来说,这一事件导致了唐朝在西域的势力达到了极盛。
《通鉴》卷二一六:“是时中国强盛,自安远门西尽唐境万二千里,阎阎相望,桑麻璐野,天下称富庶无如陇右。” [16]是对那个时代最好的描述。
参考文献:
[1][3][6][8][9][11]新唐书.小勃律[M]:4794
[2]范祥雍.唐代中印交通吐蕃一道考[M],载《中华文史论丛》1982年第4期, 文中提到开元初年善无畏到长安是“路出吐蕃”,但未指明具体路线
[4]《张曲江文集》卷11、]2所收《救吐蕃赞普书》,参《大事记年》猪年·(735年)
[5]王小甫. 盛唐与吐蕃在西域的较量[D] . 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学报,1992:4
[7]白桂思.吐蕃在中亚[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12:123
[10] 资治通鉴,卷二一二;《通鉴纪事本末》卷二十九
[12][13][14][15][16]转引自王小甫. 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