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斯宾诺莎说:一个人不可能由一个简单人的意志行为而中止思考而死亡,因此他充分估计到了一个人成为有智慧的人,成为自由人的艰巨性,并认为只有很少的一些人才能达到这样的人生目标。所以,在本文中,笔者将通过讨论秀米的身、性、思想的成熟是怎样对抗死亡来得出“死亡哲学是一个在发展中的系统”以及“死亡哲学是人生哲学的深化和延展”这样的命题,以激励读者得意体会人应有生存的勇气,敢于把自己的生命承担起来这样一种精神。
【关键词】:人面桃花;对抗; 死亡;发展
一、死亡哲学是一个“在发展中的系统”
“我大概是要死了!”这一声呼唤来自于经历初潮的少女秀米,这般懊恼,这般手足无措,这般羞涩,让人忍俊不禁。几只蜜蜂也不还好意的嗡嗡闹腾的,徒增秀米的烦恼。全文只在开头的几页两次描写到这样的情节,好似在奔腾的河流中投入一块小石头,波澜不惊,但细细品匝,这个情节是之后所有事情发生的前提——秀米成熟了。在这样的情节中,鲜血帮助秀米完成着最初的最懵懂的生命探寻,在好奇与厌恶的矛盾心理的指引下,身体的成熟完成了与死亡的对抗。也许“初血”就是压抑在身体里的灵魂的解脱,也许就是秀米心中的死的释放,就像是赫拉克利特所说的:它很平常,它就是我们醒时所看见的一切。这里的醒就是指秀米身心的觉醒,当思想解放伴随身体成熟信步而来,死亡这件小事会狼狈不堪,不战自退。人本身就是一个在此之在,对未来的期盼会被“死亡”“逼迫”走到“此在的光明”,将生存之畏转向勇敢的栖居。
小说中“性意识”对秀米身心的催发有相当大的作用,所以张季元这个人是我们绕不开的绳结,他在陆家藏身期间所表现出的强烈的性欲冲动让我们甚至怀疑他的革命动机,与秀米的母亲偷情,引诱未成年的秀米,对翠莲等人大讲他开放但是荒唐的婚姻观,这些我们在他之后的日记当中都可以陆陆续续的感受到。而秀米出于少女本能的羞涩,一开始十分反感张季元对她的性暗示与性挑逗,但矛盾的是,处于青春期发育中,秀米正在解答和完善自己对很多事情的好奇与冲动。最典型的就是在一场春梦中与他不期而遇。最初的厌恶的感情在懵懂与渴望之间变得复杂起来。我们甚至可以说,如果说初潮是秀米的身体成熟的标志,那么张季元的日记就成为秀米的性启蒙,这种性启蒙在秀米的生命意识的画布上浓墨重彩的勾画着,甚至和革命启蒙是同时完成的,这使得秀米的革命倾向一开始就有着一种来自生命本能、冲动和幻想的诡异色彩。我们可以猜想出当秀米看完了张季元的日记以后身心遭遇了强大的冲击,依然可以体会到的是鲜血,是疼痛,是依靠肉体尖锐的痛感把频临深渊的神志拉了回来。应和着亚里士多德的说法:当心灵获得自由不受它的眼前状态影响的时刻,它看上去就恰是它所是,惟其如此,它才是不死的和永恒的。秀米是不死的,她会在这种生命张力的催发下勇敢的向上窜,向着阳光,向着尘土,向着鲜血。
二、死亡的自由选择
尽管遇到很多困境,但秀米不想死,或者说秀米贪恋生。康德在《实用人类学》中曾经提出了自由人自由的选择去死这样的近代死亡哲学的伟大命题。他认为自杀以不同的性格和心理素质为前提,有的以勇敢和无畏为前提,有的则以怯懦和胆怯为前提。[1]秀米有着自由的灵魂,这般自由的灵魂在受到公然的蹂躏之后,选择的不是灰飞烟灭,而是越挫越勇。黑格尔认为:精神的生活不是害怕死亡而幸免于蹂躏生活,而是敢于承当死亡并且在死亡中得以自存的生活。在经历了花家舍这一劫后,秀米可以说是完成了她人生的蜕变。在一个光明的角落舔舐自己的伤口,在伤口自愈后重新踏上征途。假如不是因为这些遭际,她也许会和无数传统社会中的女性一样,经过媒婆牵线,明媒正娶,可是不巧的是,她以为她跨出来了爱情的深渊,却又与这世纪末风卷残云的革命相互交缠在一起。这里蕴藏着先锋小说经典的主题:存在与死亡的主题。秀米是叙述中的行为主角,她知道死亡是不堪一击的,存在着才能去寻求自身的价值。斯宾诺莎说:“自由的人绝少想到死,他的智慧,不是死的默念,而是生的沉思。”[2]也许这就是秀米为什么会萌生出“王观澄这般的无能,这花家舍要是落到了我的手里,保管叫它诸事停当,成了真正的人间天国”这样的想法。与男性相比,秀米的双肩过于瘦单薄,但作者依旧毫不怜惜地往她们肩上置放着历史风云际幻中的惊涛骇浪,让秀米来实现之前的男人们遗留的意愿。这是作为一个女性的主人公身上所承担的厚重的存在价值。
尼采认为:“当你们死,你们的精神和道德当辉灿着如落霞之环照耀着世界:否则你们的死是失败的。”[3]当秀米从花家舍回到普济的那一刻,过去的秀米就已经死了,世事变迁既为秀米成就了死,也为她成就了生。秀米在普济聚集起了一帮人马,干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放足,之后又成立了普济地方自治会,在她的庞大的计划中,还准备修建一道水渠,将长江和普济所有的农田连接在一起,在很多想法不见成效后,她又把地方自治会改成了普济学堂。虽然等一切尘埃落定以后,生死两相隔,就像小说中写道的“未谙梦里风吹灯,可忍醒时雨打窗。”尼采的永恒重现学说中强调一种负重精神,一种自由精神和一种创造精神。它要求人们要有生存的勇气,敢于把自己的生命承担起来,进而全身心的投入到永恒无限的自由创造当中去。
結语
叔本华是意志主义的创造者,他认为无意识的意志是世界的本体,这相当于头脑里的本能,叔本华认为生存意志永远是自私自利的,其本质是盲目的欲望和不倦的冲动,而且永远不知道满足。因此,生命也就永远充满着痛苦。人生在本质上就是一个形态繁多的痛苦,是一个一贯不幸的状况[4]。秀米经历着太坎坷的磨难。却成就了她作为一个女英雄去演绎的一生。所以,生命本身就是布满暗礁和漩涡的海洋,人在这些艰难险阻面前一层层的经历着蜕皮、新生,旧和新一直在死亡的路上,不曾停滞。
注释:
[1]段德智.西方死亡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50
[2]段德智.西方死亡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57
[3]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21节
[4]段德智.西方死亡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16
参考文献
[1]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4月第三版
[2]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商务印书馆,1991年5月第一版
[3]王岳川:《当代西方最新文论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第一版
[4]罗素:《心的分析》,商务印书馆,
[5]段德智:《西方死亡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第一版
[6]格非:《人面桃花》,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年4月第一版
【关键词】:人面桃花;对抗; 死亡;发展
一、死亡哲学是一个“在发展中的系统”
“我大概是要死了!”这一声呼唤来自于经历初潮的少女秀米,这般懊恼,这般手足无措,这般羞涩,让人忍俊不禁。几只蜜蜂也不还好意的嗡嗡闹腾的,徒增秀米的烦恼。全文只在开头的几页两次描写到这样的情节,好似在奔腾的河流中投入一块小石头,波澜不惊,但细细品匝,这个情节是之后所有事情发生的前提——秀米成熟了。在这样的情节中,鲜血帮助秀米完成着最初的最懵懂的生命探寻,在好奇与厌恶的矛盾心理的指引下,身体的成熟完成了与死亡的对抗。也许“初血”就是压抑在身体里的灵魂的解脱,也许就是秀米心中的死的释放,就像是赫拉克利特所说的:它很平常,它就是我们醒时所看见的一切。这里的醒就是指秀米身心的觉醒,当思想解放伴随身体成熟信步而来,死亡这件小事会狼狈不堪,不战自退。人本身就是一个在此之在,对未来的期盼会被“死亡”“逼迫”走到“此在的光明”,将生存之畏转向勇敢的栖居。
小说中“性意识”对秀米身心的催发有相当大的作用,所以张季元这个人是我们绕不开的绳结,他在陆家藏身期间所表现出的强烈的性欲冲动让我们甚至怀疑他的革命动机,与秀米的母亲偷情,引诱未成年的秀米,对翠莲等人大讲他开放但是荒唐的婚姻观,这些我们在他之后的日记当中都可以陆陆续续的感受到。而秀米出于少女本能的羞涩,一开始十分反感张季元对她的性暗示与性挑逗,但矛盾的是,处于青春期发育中,秀米正在解答和完善自己对很多事情的好奇与冲动。最典型的就是在一场春梦中与他不期而遇。最初的厌恶的感情在懵懂与渴望之间变得复杂起来。我们甚至可以说,如果说初潮是秀米的身体成熟的标志,那么张季元的日记就成为秀米的性启蒙,这种性启蒙在秀米的生命意识的画布上浓墨重彩的勾画着,甚至和革命启蒙是同时完成的,这使得秀米的革命倾向一开始就有着一种来自生命本能、冲动和幻想的诡异色彩。我们可以猜想出当秀米看完了张季元的日记以后身心遭遇了强大的冲击,依然可以体会到的是鲜血,是疼痛,是依靠肉体尖锐的痛感把频临深渊的神志拉了回来。应和着亚里士多德的说法:当心灵获得自由不受它的眼前状态影响的时刻,它看上去就恰是它所是,惟其如此,它才是不死的和永恒的。秀米是不死的,她会在这种生命张力的催发下勇敢的向上窜,向着阳光,向着尘土,向着鲜血。
二、死亡的自由选择
尽管遇到很多困境,但秀米不想死,或者说秀米贪恋生。康德在《实用人类学》中曾经提出了自由人自由的选择去死这样的近代死亡哲学的伟大命题。他认为自杀以不同的性格和心理素质为前提,有的以勇敢和无畏为前提,有的则以怯懦和胆怯为前提。[1]秀米有着自由的灵魂,这般自由的灵魂在受到公然的蹂躏之后,选择的不是灰飞烟灭,而是越挫越勇。黑格尔认为:精神的生活不是害怕死亡而幸免于蹂躏生活,而是敢于承当死亡并且在死亡中得以自存的生活。在经历了花家舍这一劫后,秀米可以说是完成了她人生的蜕变。在一个光明的角落舔舐自己的伤口,在伤口自愈后重新踏上征途。假如不是因为这些遭际,她也许会和无数传统社会中的女性一样,经过媒婆牵线,明媒正娶,可是不巧的是,她以为她跨出来了爱情的深渊,却又与这世纪末风卷残云的革命相互交缠在一起。这里蕴藏着先锋小说经典的主题:存在与死亡的主题。秀米是叙述中的行为主角,她知道死亡是不堪一击的,存在着才能去寻求自身的价值。斯宾诺莎说:“自由的人绝少想到死,他的智慧,不是死的默念,而是生的沉思。”[2]也许这就是秀米为什么会萌生出“王观澄这般的无能,这花家舍要是落到了我的手里,保管叫它诸事停当,成了真正的人间天国”这样的想法。与男性相比,秀米的双肩过于瘦单薄,但作者依旧毫不怜惜地往她们肩上置放着历史风云际幻中的惊涛骇浪,让秀米来实现之前的男人们遗留的意愿。这是作为一个女性的主人公身上所承担的厚重的存在价值。
尼采认为:“当你们死,你们的精神和道德当辉灿着如落霞之环照耀着世界:否则你们的死是失败的。”[3]当秀米从花家舍回到普济的那一刻,过去的秀米就已经死了,世事变迁既为秀米成就了死,也为她成就了生。秀米在普济聚集起了一帮人马,干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放足,之后又成立了普济地方自治会,在她的庞大的计划中,还准备修建一道水渠,将长江和普济所有的农田连接在一起,在很多想法不见成效后,她又把地方自治会改成了普济学堂。虽然等一切尘埃落定以后,生死两相隔,就像小说中写道的“未谙梦里风吹灯,可忍醒时雨打窗。”尼采的永恒重现学说中强调一种负重精神,一种自由精神和一种创造精神。它要求人们要有生存的勇气,敢于把自己的生命承担起来,进而全身心的投入到永恒无限的自由创造当中去。
結语
叔本华是意志主义的创造者,他认为无意识的意志是世界的本体,这相当于头脑里的本能,叔本华认为生存意志永远是自私自利的,其本质是盲目的欲望和不倦的冲动,而且永远不知道满足。因此,生命也就永远充满着痛苦。人生在本质上就是一个形态繁多的痛苦,是一个一贯不幸的状况[4]。秀米经历着太坎坷的磨难。却成就了她作为一个女英雄去演绎的一生。所以,生命本身就是布满暗礁和漩涡的海洋,人在这些艰难险阻面前一层层的经历着蜕皮、新生,旧和新一直在死亡的路上,不曾停滞。
注释:
[1]段德智.西方死亡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50
[2]段德智.西方死亡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57
[3]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21节
[4]段德智.西方死亡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16
参考文献
[1]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4月第三版
[2]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商务印书馆,1991年5月第一版
[3]王岳川:《当代西方最新文论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第一版
[4]罗素:《心的分析》,商务印书馆,
[5]段德智:《西方死亡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第一版
[6]格非:《人面桃花》,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年4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