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信息技术的背景下,各学科教学均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极大地改善了课堂教学条件及教学氛围,促进了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构建生动、直观且充满趣味的课堂,以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并培养其探究精神。本文就信息技术背景下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进行探究,以期对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水平有所增益。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51-064
引言
“读书可以明志,读书可以强国”是中国人自古就有的思想,阅读也是一种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举措。同样,阅读也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其中,小学语文阅读更是激发小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逻辑能力、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学生收获的不仅是简单的书本知识,还包含丰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新技术在课堂上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结合,更能把阅读的功效发挥到最优,让学生毫无阻力地探索未知世界,在知识的海洋中寻觅自我、丰富内心世界。
1阅读理解的形式多元化
传统的阅读,局限在纸质的阅读。对于小学生而言,抽象的文字并不能给他們带来太多深刻的记忆,难以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针对他们的年龄特征,带有特殊性的阅读方式反而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从而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例如,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的《让我们荡起双桨》这篇课文,它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经典歌曲的歌词。在教学的时候,我选择了播放歌曲。当那耳熟能详的音乐声响起,很多学生都能跟着哼唱出来。学生对唱歌有了兴趣,同样对歌词就有了学习的渴望,之后的背诵也就成了轻而易举的事情了。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西湖》,是一篇散文,描绘了西湖不同时间段的景色之美,文字优美,辞藻华丽。但是,这也导致了学生理解的障碍。中年级段的学生由于所处环境的局限性,并没有多少人能够身临其境,他们对“烟波浩渺”“十里长堤”等词语并不能很好地理解掌握。于是,在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向他们展示了西湖的视频。随着视频的播放,学生用眼睛来了一场旅行,这样也加深了他们的印象,在脑海中形成了大概的方位图,同样使得背诵课文变得轻松起来。
2创设生动教学情境,促进实现优质阅读
基于小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他们对于抽象性、逻辑性较强的事物缺乏深入理解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信息技术对那部分超出学生理解认知能力的教学内容进行深入解析、生动呈现,帮助学生更准确地了解教学中的重难点,提高其课堂学习的有效性。同时,教师要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采用灵活的教学模式,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促使学生实现优质阅读。例如,在部编版语文教材《山行》一诗的教学中,诗句中“斜”“坐”的发音、意义都与现代意义有明显的不同,这就增加了学生的理解难度。因此,教师可在微课设计中体现三方面的内容,引导学生展开课前预习:一是要求学生从网络上搜索本诗的朗诵视频,还有诗中所描写的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美景图片,使学生在直观的教学情境中顺利理解全诗内容;二是要求学生借助课件进行跟读,在清雅优美的古琴曲声中,学生边聆听边朗读,深刻体会全诗所描绘的如诗美景及蕴含的情绪基调;
3激励机制
小学生的注意力不比成年人,没有那么持久,往往需要一定的激励策略。教师要不时给小学生一点甜头,使他们能够保持较旺盛的阅读兴趣,像阅读比赛,比比阅读的数量,比比记录的笔记,比比谁讲述更流利等等,然后对较好者给予一定的奖励,可以是一朵小红花,一面小国旗,也可以是一本童话,一本画册,总之要让小学生能够得到精神与物质的双重收获。这样,他们在心理上便会产生愉悦感、成就感,其后期的课外阅读就会更好地进行下去。
4培养学生的探索潜力、实践精神
语文书为小学生呈现的是静态的文本。然而,语文教师更应该做的是,利用信息技术的动态模式实现资源的动静结合,以及文本的内外兼修,帮助学生在深入理解课文的同时,深挖课文文本形式背后的规律,学会并实践作者的行文方式。在《我要的是葫芦》中,学生通过自读、朗读、合作读等多种形式,很容易就掌握了基础知识、理解了课文的大概内容。这时,教师可以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把课文改编成有教育意义的漫画,让学生更有兴趣深入理解课文,思考故事背后的寓意。同时,学生还可以学会以漫画的动态形式再现课文,让课文深入人心,实现学以致用。这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是一种跨学科的探索和实践。
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不仅能够对当前的课堂阅读教学进行一定的补充,使阅读理解的形式更多元化,还可以通过音乐创设情境、升华情感,同时再现课文情境、丰富学生想象。
参考文献
[1]冯翠琼.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3(50).
[2]柳俐.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探索[D].四川师范大学,2014.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51-064
引言
“读书可以明志,读书可以强国”是中国人自古就有的思想,阅读也是一种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举措。同样,阅读也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其中,小学语文阅读更是激发小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逻辑能力、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学生收获的不仅是简单的书本知识,还包含丰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新技术在课堂上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结合,更能把阅读的功效发挥到最优,让学生毫无阻力地探索未知世界,在知识的海洋中寻觅自我、丰富内心世界。
1阅读理解的形式多元化
传统的阅读,局限在纸质的阅读。对于小学生而言,抽象的文字并不能给他們带来太多深刻的记忆,难以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针对他们的年龄特征,带有特殊性的阅读方式反而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从而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例如,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的《让我们荡起双桨》这篇课文,它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经典歌曲的歌词。在教学的时候,我选择了播放歌曲。当那耳熟能详的音乐声响起,很多学生都能跟着哼唱出来。学生对唱歌有了兴趣,同样对歌词就有了学习的渴望,之后的背诵也就成了轻而易举的事情了。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西湖》,是一篇散文,描绘了西湖不同时间段的景色之美,文字优美,辞藻华丽。但是,这也导致了学生理解的障碍。中年级段的学生由于所处环境的局限性,并没有多少人能够身临其境,他们对“烟波浩渺”“十里长堤”等词语并不能很好地理解掌握。于是,在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向他们展示了西湖的视频。随着视频的播放,学生用眼睛来了一场旅行,这样也加深了他们的印象,在脑海中形成了大概的方位图,同样使得背诵课文变得轻松起来。
2创设生动教学情境,促进实现优质阅读
基于小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他们对于抽象性、逻辑性较强的事物缺乏深入理解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信息技术对那部分超出学生理解认知能力的教学内容进行深入解析、生动呈现,帮助学生更准确地了解教学中的重难点,提高其课堂学习的有效性。同时,教师要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采用灵活的教学模式,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促使学生实现优质阅读。例如,在部编版语文教材《山行》一诗的教学中,诗句中“斜”“坐”的发音、意义都与现代意义有明显的不同,这就增加了学生的理解难度。因此,教师可在微课设计中体现三方面的内容,引导学生展开课前预习:一是要求学生从网络上搜索本诗的朗诵视频,还有诗中所描写的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美景图片,使学生在直观的教学情境中顺利理解全诗内容;二是要求学生借助课件进行跟读,在清雅优美的古琴曲声中,学生边聆听边朗读,深刻体会全诗所描绘的如诗美景及蕴含的情绪基调;
3激励机制
小学生的注意力不比成年人,没有那么持久,往往需要一定的激励策略。教师要不时给小学生一点甜头,使他们能够保持较旺盛的阅读兴趣,像阅读比赛,比比阅读的数量,比比记录的笔记,比比谁讲述更流利等等,然后对较好者给予一定的奖励,可以是一朵小红花,一面小国旗,也可以是一本童话,一本画册,总之要让小学生能够得到精神与物质的双重收获。这样,他们在心理上便会产生愉悦感、成就感,其后期的课外阅读就会更好地进行下去。
4培养学生的探索潜力、实践精神
语文书为小学生呈现的是静态的文本。然而,语文教师更应该做的是,利用信息技术的动态模式实现资源的动静结合,以及文本的内外兼修,帮助学生在深入理解课文的同时,深挖课文文本形式背后的规律,学会并实践作者的行文方式。在《我要的是葫芦》中,学生通过自读、朗读、合作读等多种形式,很容易就掌握了基础知识、理解了课文的大概内容。这时,教师可以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把课文改编成有教育意义的漫画,让学生更有兴趣深入理解课文,思考故事背后的寓意。同时,学生还可以学会以漫画的动态形式再现课文,让课文深入人心,实现学以致用。这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是一种跨学科的探索和实践。
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不仅能够对当前的课堂阅读教学进行一定的补充,使阅读理解的形式更多元化,还可以通过音乐创设情境、升华情感,同时再现课文情境、丰富学生想象。
参考文献
[1]冯翠琼.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3(50).
[2]柳俐.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探索[D].四川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