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些年来,文学研究领域中的文化借入为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拓展了文学研究的外部领域,使得文学研究增强了与社会的联系;另一方面,文学领域的泛文化倾向却使得文学的主体地位逐渐弱化、边缘化,文学研究遭遇困境。面对文学研究中的泛文化倾向,文学应始终坚持自身的“文学性”,利用文化研究开拓文学新思路,使文学在当下社会中获得“新生”。
关键词:文学研究;文化研究;泛文化;
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19)01-049-03
文学研究的文化研究转向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由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生巨变,既有的文学理论资源已难以解释汹涌而来的各种文学现象,因此文化研究被引入文学研究领域来促进文学的发展。文化研究的借入确实扩展了文学研究版图,加强了文学与生活的联系。但是,随着文化研究的全面深入以及愈来愈严重的泛文化研究倾向,文学研究的“文学性”逐渐消失,其研究方法也更加倾向社会科学,注重现实而轻视文学文本分析与审美研究,文学研究的“文学性”不断消解,文学愈加偏离人文学科,远离文学审美,以致不少学者滋生“纯文学的焦虑”甚至提出“文学已经死亡”的论断。
一、文学发展症候与文化研究趋势
20世纪90年代,随着国内经济改革的全方位展开,各个领域都投入到日常物质生活中去。“市场”的发展已渗透到文学格局的构建之中。这一时期,大众传媒手段的迅速发展使市场消费文化、大众文化崛起并成为新时代的主流,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转型使文学丧失了介入现实的活力,逐渐失去现实有效性。苏联巴赫金的“文化诗学”,欧洲大陆的存在主义思潮、精神分析学派、法兰克福学派、英国的文化研究学派、美国的新历史主义、后殖民主义等等,这些从文学研究扩大为泛文化研究的各种思想流派,成为当时兴起文化研究热的理论资源。为了更好的反映现实,表达知识分子对现实的人文关怀,知识分子们一方面对现今已有的知识谱系进行反思,一方面积极探索新的对生活、对现实的介入方式。他们选择借助文化研究的理论方法和视野来拓展文学的分析角度,在这种情形下,国内掀起“文化研究”热潮,文化研究成为名副其实的显学。从趋势上说,文化研究的借人是不可避免的。在时代的发展中,“纯文学”有先天的缺陷,它疏离于现实社会,缺乏对现实的人及生活的更深入、更直接的关怀与同情,无法满足对各种精神现象及社会现象的阐释。为了阐释新兴现象,扩展文学研究范围,文学研究只能向文化研究领域靠拢。但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出现的文化重心偏移倾向使得文学研究边缘化,并衍生出了严重的泛文化现象。
乔纳森·卡勒认为:“文化研究包括、涵盖了文学研究,它把文学研究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实践去考察。”’事实上,虽然文化研究的范畴要比文学研究范畴大得多,但文化研究依然不可能完全包含文学研究,二者之间有交集也各有特点。
文化学涵盖了人类学,艺术史,电影研究,性别研究,语言学,哲学,政治理论,心理分析,科学研究,社会与思想史,以及社会学等方面,涉猎极广,文化研究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跨学科的研究,本身具有科际整合的特点,它以跨学科的视角将重要的文化事件“文本化”,然后再对其进行分析批评并阐释事件的内在逻辑关系。而文学研究作为一种基础且重要的文化实践,本身涵盖在文化研究范围之内。但文化研究与文学研究之间也有明显的区别:首先,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的对象不同,文学研究的对象是由世界、作品、作者与读者构成的文学结构,并通过对这一文学结构的分析揭示文学所特有的社会以及审美本质属性,而文化研究的对象范围非常大,既包括文学、社会学、历史学、心理学等学科领域,还涵盖了民俗、种族、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制度甚至人们的衣食住行等领域;其次,二者的研究方法也不同,文学研究从语言及审美的角度来探讨文学作品中的现象及问题,在引入文化视野后,虽然视域更为开阔,但根本上仍以文学作品为基础,而文化研究的方法极为复杂,其本身所包含的各个学科如地理学、历史学等学科的方法均可引用于文化研究之中。最后,二者的研究目的也不完全相同,文学研究的目的在于将文本当成一个自给自足的客体,从审美的或艺术的角度解读文本,其目的是揭示文本的“审美特质”或“文学性”,做出审美判断,诗意与审美是文学研究的主要特点。而文化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各种文化的起源、演变、传播等研究来揭示文本的意识形态以及文本所隐藏的文化——权利关系。也就是说,文化研究扩大了文学研究的视野,而文学研究为文化研究提供了“审美”的方法。
二、文化研究借入带给文学研究的利与弊
文化研究将文学研究从学术层面下降到現实层面,使得文学对现实生活进行观照,文学内容呈现丰富性,并拓展了传统文学研究的领域,同时也克服了传统文学研究的一些缺陷。首先,具体表现为文化研究的引入使文学研究转变为一种公共性话语。作为精英文化所倡导的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载体——文学,一直维持着其内涵与形式,使得文学研究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着学术中心地位的同时,只为精英社会所重视。由于学术分工太细,限制了文学的传播,文学研究愈来愈专门化,成为少部分专业人士的技术作业,致使文学无法大规模传播与交流,文学研究无法深入到各个阶层去,这些问题使得旧有的文学研究模式及其体现的价值向度面临前所未有的怀疑。90年代以后文化研究领域的不断发展壮大激活了文学的活力,使得文学话语转化为一定程度上的公共性话语,逐渐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其次,文化研究的引入给文学研究提供了更加开阔的视野。传统的文学创作以文学作品为中心,围绕文学作品进行文学分析及文学阐释。然而当代将文化研究引入之后,文学的运行机制发生了改变,文学不仅可以对具有文化产品性质的文本进行分析研究,还可以从文化研究角度对文学作品进行阐释,此时的文本不仅是文学作品,其背后还有其所具有的关系与结构。最后,文化研究的引入使得边缘性文学材料重新被重视。文学研究也可以称为经典文学研究,即其只注重对经典文本的研究,忽略了对经典文本以外问题的研究,导致其有限而相对的性质。而文化研究的对象多而广杂,不仅注重对不同文本的研究,同时注重对边缘性问题的研究,例如女性问题、农民工问题、工人阶级问题等等,这使得过去长期受到排斥的文学材料都有可能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中。 但是,文化研究的借人也给文学研究造成了冲击并使文学面临“失语”、“边缘性”等问题。首先表现为文化研究的引入使得文学研究呈现出边缘化趋势。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有本质上的区别,文化研究涵盖诸多学科,具有单独学科所不具备的交叉学科的特性和功能,它致力于从交叉学科的理论视角以批判的角度对文化事件进行阐释。而文学作为一种独特而重要的文化实践通常被视为文化研究的一部分。在进行当代文学研究时,大多数学者将文本分析的重点集中于对文本的背景、性别、政治、民族等,然后將其与文化联系起来,太过于“泛文化”,而对于文学本义的研究却越来越少有人提及。文化研究的过于泛化导致文学阐释无序,文学没有深度,没有立场,最终走向自我消解之路。而且文化研究的学术背景离不开当代“反资本主义”思潮,因此否认文学的“实体”存在,把文学边界模糊泛化,也是文化研究的一种趋势。其次,文化研究的引人造成文学内部的空泛化。文化研究的关注范围往往很大,因为本身具有极强的科际整合特点,故而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跨学科进行研究。这种“先天特点”使得文化研究往往都从“大问题”出发又回归于“大问题”,容易造成内容空洞化,经不起推敲。而文化研究的大举嫁接使得在进行文学研究时往往重视于文学现象背后的文化研究,文学自身的“文学性”被漠视甚至消解,甚至长期以来形成的文学研究的基本概念、理论等被摒弃。这样的研究就走出了文学,造成文学的空泛化。还有些学者,赶着文化研究热潮将文化研究带入到文学研究中去,可研究的重点却从文学转移到“文化”,转向文化研究下的日常生活,这也是造成文学空泛的原因之一。
三、泛文化倾向的应对
文化研究的借入确实带来了文学研究新生面,也提供了文学研究生长的动力。但是,近些年文化研究的过于泛化使得文学研究偏离主体地位甚至“消亡”,文学边界被无限扩展,文学研究自身的文学性日益萎缩,文学研究没有深度,没有立场,文学理论无序化且疏离传统轨迹。此外,文化研究的过于泛化使许多原本从事职业文学理论研究的学者开始关注政治,社会,历史和哲学的话题,他们的作品也严重偏离了文学的应有轨迹,摒弃了诗意与语言追求,成为充斥着欲望的张扬文字的游戏。文化研究的理论话语日益放逐对美对终极价值的追问,一味关注大众传媒、消费语境和流通方法。许多学者发出“文学死亡”的感叹,实际也表达了对文学价值的深深怀疑。如果继续放任文学无底线“泛文化”转向,文学必将在“泛文化”浪潮中淹没。因此,应正视在大众文化发展进程中文学研究的文化转向所引发的危机,并明确文学研究中文化转向的界限。
首先,文化研究对于文学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文化研究在给当代文学学科带来研究新生面的同时,也提供了学科生长的新活力,扩大文学研究视野,所以不能因为文化研究使文学研究失去主导地位甚至边缘化而一味拒绝文化研究这一必然趋势,而应因势利导,坚守文学的原则,在保持文学语言,诗意与审美特质的基础上,借助文化研究科际整合的特点,以跨学科的角度对文学进行重新阐释,并重视新观点新理论的引入,使文学获得生活上的话语权,保持文学的重要地位。客观历史表明,从学科界限分明的文学研究发展到跨学科的文化研究,文学研究是在努力适应知识整合的世界文化潮流的。其次,文学研究在国家的发展进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我国八九十年代市场经济建立后,愈来愈普泛化、流行化的大众文化覆盖了整个社会。大众文化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娱乐、享乐为追求,虽然与当代社会、文化结合紧密,但是其文学内涵不深,价值水准偏低。一味放纵于娱乐至上的大众文化则会拉低国民综合素养以及国民水准,长此以往必会造成国家文化质量的下滑。所以重新建构具有引领性的高水准、高要求的精英文化价值体系迫在眉睫。而精英文化的建立将会使文学研究重新找回文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并指引大众文化的发展,使其发展不至于低俗,不至于过度,为民族精神与文化奠定基本的价值基础,使人民的文化水平保持较高的水准并显示出对人民的人文关怀。最后,文学内部也应进行适当调整,文艺理论的地位应该被重新重视起来。文艺理论是阐明文学本质、特征、创作过程、发展规律和社会作用以及作品构成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的一门科学,具有鲜明的“文学性”,在文化研究中起着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纯文学”因自身有易于脱离生活的缺陷而在时代的发展中处于劣势,而文艺理论不仅研究文艺作品,同时也研究文艺现象,能把文学与哲学、社会学等联系起来,在一定程度可以拉近文学与生活的关系。文学理论能使文学在文化过于“泛化”的同时保持文学自身特质,并完成对文学理论重新建构的使命。在“泛文化”的过程中,文艺理论应深入推进与历史、文化等学科的互通,在科际碰撞间汲取营养并给予文学发展中问题以理论指导。但文学理论也有缺陷,在重新建构当代文艺理论框架的同时仍要警惕文艺理论机械套用西方理论等危险。
四、结语
随着时代的变迁,文学的文化转向是必然趋势,文学研究发展到今天必须进行文化转向以应对新时期文学的发展趋势。在这一过程中,文学对文化研究的借人应采取批判吸收的态度,要在坚持自身“文学性”的基础上从文化研究科际整合角度对文学研究的范围与方法进行扩大与创新,使文学研究在文化借入过程中不至于边缘化,同时文学也要通过文化研究的借人开拓文学视野,拉近与现实的距离并实现在当代语境下的发展。
关键词:文学研究;文化研究;泛文化;
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19)01-049-03
文学研究的文化研究转向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由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生巨变,既有的文学理论资源已难以解释汹涌而来的各种文学现象,因此文化研究被引入文学研究领域来促进文学的发展。文化研究的借入确实扩展了文学研究版图,加强了文学与生活的联系。但是,随着文化研究的全面深入以及愈来愈严重的泛文化研究倾向,文学研究的“文学性”逐渐消失,其研究方法也更加倾向社会科学,注重现实而轻视文学文本分析与审美研究,文学研究的“文学性”不断消解,文学愈加偏离人文学科,远离文学审美,以致不少学者滋生“纯文学的焦虑”甚至提出“文学已经死亡”的论断。
一、文学发展症候与文化研究趋势
20世纪90年代,随着国内经济改革的全方位展开,各个领域都投入到日常物质生活中去。“市场”的发展已渗透到文学格局的构建之中。这一时期,大众传媒手段的迅速发展使市场消费文化、大众文化崛起并成为新时代的主流,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转型使文学丧失了介入现实的活力,逐渐失去现实有效性。苏联巴赫金的“文化诗学”,欧洲大陆的存在主义思潮、精神分析学派、法兰克福学派、英国的文化研究学派、美国的新历史主义、后殖民主义等等,这些从文学研究扩大为泛文化研究的各种思想流派,成为当时兴起文化研究热的理论资源。为了更好的反映现实,表达知识分子对现实的人文关怀,知识分子们一方面对现今已有的知识谱系进行反思,一方面积极探索新的对生活、对现实的介入方式。他们选择借助文化研究的理论方法和视野来拓展文学的分析角度,在这种情形下,国内掀起“文化研究”热潮,文化研究成为名副其实的显学。从趋势上说,文化研究的借人是不可避免的。在时代的发展中,“纯文学”有先天的缺陷,它疏离于现实社会,缺乏对现实的人及生活的更深入、更直接的关怀与同情,无法满足对各种精神现象及社会现象的阐释。为了阐释新兴现象,扩展文学研究范围,文学研究只能向文化研究领域靠拢。但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出现的文化重心偏移倾向使得文学研究边缘化,并衍生出了严重的泛文化现象。
乔纳森·卡勒认为:“文化研究包括、涵盖了文学研究,它把文学研究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实践去考察。”’事实上,虽然文化研究的范畴要比文学研究范畴大得多,但文化研究依然不可能完全包含文学研究,二者之间有交集也各有特点。
文化学涵盖了人类学,艺术史,电影研究,性别研究,语言学,哲学,政治理论,心理分析,科学研究,社会与思想史,以及社会学等方面,涉猎极广,文化研究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跨学科的研究,本身具有科际整合的特点,它以跨学科的视角将重要的文化事件“文本化”,然后再对其进行分析批评并阐释事件的内在逻辑关系。而文学研究作为一种基础且重要的文化实践,本身涵盖在文化研究范围之内。但文化研究与文学研究之间也有明显的区别:首先,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的对象不同,文学研究的对象是由世界、作品、作者与读者构成的文学结构,并通过对这一文学结构的分析揭示文学所特有的社会以及审美本质属性,而文化研究的对象范围非常大,既包括文学、社会学、历史学、心理学等学科领域,还涵盖了民俗、种族、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制度甚至人们的衣食住行等领域;其次,二者的研究方法也不同,文学研究从语言及审美的角度来探讨文学作品中的现象及问题,在引入文化视野后,虽然视域更为开阔,但根本上仍以文学作品为基础,而文化研究的方法极为复杂,其本身所包含的各个学科如地理学、历史学等学科的方法均可引用于文化研究之中。最后,二者的研究目的也不完全相同,文学研究的目的在于将文本当成一个自给自足的客体,从审美的或艺术的角度解读文本,其目的是揭示文本的“审美特质”或“文学性”,做出审美判断,诗意与审美是文学研究的主要特点。而文化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各种文化的起源、演变、传播等研究来揭示文本的意识形态以及文本所隐藏的文化——权利关系。也就是说,文化研究扩大了文学研究的视野,而文学研究为文化研究提供了“审美”的方法。
二、文化研究借入带给文学研究的利与弊
文化研究将文学研究从学术层面下降到現实层面,使得文学对现实生活进行观照,文学内容呈现丰富性,并拓展了传统文学研究的领域,同时也克服了传统文学研究的一些缺陷。首先,具体表现为文化研究的引入使文学研究转变为一种公共性话语。作为精英文化所倡导的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载体——文学,一直维持着其内涵与形式,使得文学研究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着学术中心地位的同时,只为精英社会所重视。由于学术分工太细,限制了文学的传播,文学研究愈来愈专门化,成为少部分专业人士的技术作业,致使文学无法大规模传播与交流,文学研究无法深入到各个阶层去,这些问题使得旧有的文学研究模式及其体现的价值向度面临前所未有的怀疑。90年代以后文化研究领域的不断发展壮大激活了文学的活力,使得文学话语转化为一定程度上的公共性话语,逐渐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其次,文化研究的引入给文学研究提供了更加开阔的视野。传统的文学创作以文学作品为中心,围绕文学作品进行文学分析及文学阐释。然而当代将文化研究引入之后,文学的运行机制发生了改变,文学不仅可以对具有文化产品性质的文本进行分析研究,还可以从文化研究角度对文学作品进行阐释,此时的文本不仅是文学作品,其背后还有其所具有的关系与结构。最后,文化研究的引入使得边缘性文学材料重新被重视。文学研究也可以称为经典文学研究,即其只注重对经典文本的研究,忽略了对经典文本以外问题的研究,导致其有限而相对的性质。而文化研究的对象多而广杂,不仅注重对不同文本的研究,同时注重对边缘性问题的研究,例如女性问题、农民工问题、工人阶级问题等等,这使得过去长期受到排斥的文学材料都有可能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中。 但是,文化研究的借人也给文学研究造成了冲击并使文学面临“失语”、“边缘性”等问题。首先表现为文化研究的引入使得文学研究呈现出边缘化趋势。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有本质上的区别,文化研究涵盖诸多学科,具有单独学科所不具备的交叉学科的特性和功能,它致力于从交叉学科的理论视角以批判的角度对文化事件进行阐释。而文学作为一种独特而重要的文化实践通常被视为文化研究的一部分。在进行当代文学研究时,大多数学者将文本分析的重点集中于对文本的背景、性别、政治、民族等,然后將其与文化联系起来,太过于“泛文化”,而对于文学本义的研究却越来越少有人提及。文化研究的过于泛化导致文学阐释无序,文学没有深度,没有立场,最终走向自我消解之路。而且文化研究的学术背景离不开当代“反资本主义”思潮,因此否认文学的“实体”存在,把文学边界模糊泛化,也是文化研究的一种趋势。其次,文化研究的引人造成文学内部的空泛化。文化研究的关注范围往往很大,因为本身具有极强的科际整合特点,故而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跨学科进行研究。这种“先天特点”使得文化研究往往都从“大问题”出发又回归于“大问题”,容易造成内容空洞化,经不起推敲。而文化研究的大举嫁接使得在进行文学研究时往往重视于文学现象背后的文化研究,文学自身的“文学性”被漠视甚至消解,甚至长期以来形成的文学研究的基本概念、理论等被摒弃。这样的研究就走出了文学,造成文学的空泛化。还有些学者,赶着文化研究热潮将文化研究带入到文学研究中去,可研究的重点却从文学转移到“文化”,转向文化研究下的日常生活,这也是造成文学空泛的原因之一。
三、泛文化倾向的应对
文化研究的借入确实带来了文学研究新生面,也提供了文学研究生长的动力。但是,近些年文化研究的过于泛化使得文学研究偏离主体地位甚至“消亡”,文学边界被无限扩展,文学研究自身的文学性日益萎缩,文学研究没有深度,没有立场,文学理论无序化且疏离传统轨迹。此外,文化研究的过于泛化使许多原本从事职业文学理论研究的学者开始关注政治,社会,历史和哲学的话题,他们的作品也严重偏离了文学的应有轨迹,摒弃了诗意与语言追求,成为充斥着欲望的张扬文字的游戏。文化研究的理论话语日益放逐对美对终极价值的追问,一味关注大众传媒、消费语境和流通方法。许多学者发出“文学死亡”的感叹,实际也表达了对文学价值的深深怀疑。如果继续放任文学无底线“泛文化”转向,文学必将在“泛文化”浪潮中淹没。因此,应正视在大众文化发展进程中文学研究的文化转向所引发的危机,并明确文学研究中文化转向的界限。
首先,文化研究对于文学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文化研究在给当代文学学科带来研究新生面的同时,也提供了学科生长的新活力,扩大文学研究视野,所以不能因为文化研究使文学研究失去主导地位甚至边缘化而一味拒绝文化研究这一必然趋势,而应因势利导,坚守文学的原则,在保持文学语言,诗意与审美特质的基础上,借助文化研究科际整合的特点,以跨学科的角度对文学进行重新阐释,并重视新观点新理论的引入,使文学获得生活上的话语权,保持文学的重要地位。客观历史表明,从学科界限分明的文学研究发展到跨学科的文化研究,文学研究是在努力适应知识整合的世界文化潮流的。其次,文学研究在国家的发展进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我国八九十年代市场经济建立后,愈来愈普泛化、流行化的大众文化覆盖了整个社会。大众文化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娱乐、享乐为追求,虽然与当代社会、文化结合紧密,但是其文学内涵不深,价值水准偏低。一味放纵于娱乐至上的大众文化则会拉低国民综合素养以及国民水准,长此以往必会造成国家文化质量的下滑。所以重新建构具有引领性的高水准、高要求的精英文化价值体系迫在眉睫。而精英文化的建立将会使文学研究重新找回文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并指引大众文化的发展,使其发展不至于低俗,不至于过度,为民族精神与文化奠定基本的价值基础,使人民的文化水平保持较高的水准并显示出对人民的人文关怀。最后,文学内部也应进行适当调整,文艺理论的地位应该被重新重视起来。文艺理论是阐明文学本质、特征、创作过程、发展规律和社会作用以及作品构成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的一门科学,具有鲜明的“文学性”,在文化研究中起着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纯文学”因自身有易于脱离生活的缺陷而在时代的发展中处于劣势,而文艺理论不仅研究文艺作品,同时也研究文艺现象,能把文学与哲学、社会学等联系起来,在一定程度可以拉近文学与生活的关系。文学理论能使文学在文化过于“泛化”的同时保持文学自身特质,并完成对文学理论重新建构的使命。在“泛文化”的过程中,文艺理论应深入推进与历史、文化等学科的互通,在科际碰撞间汲取营养并给予文学发展中问题以理论指导。但文学理论也有缺陷,在重新建构当代文艺理论框架的同时仍要警惕文艺理论机械套用西方理论等危险。
四、结语
随着时代的变迁,文学的文化转向是必然趋势,文学研究发展到今天必须进行文化转向以应对新时期文学的发展趋势。在这一过程中,文学对文化研究的借人应采取批判吸收的态度,要在坚持自身“文学性”的基础上从文化研究科际整合角度对文学研究的范围与方法进行扩大与创新,使文学研究在文化借入过程中不至于边缘化,同时文学也要通过文化研究的借人开拓文学视野,拉近与现实的距离并实现在当代语境下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