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浚稽山》,苏武牧羊的AR文学钜献

来源 :长安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rse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19)01-038-04
  引子:丝路秦腔,西部情结
  在编校完成了图书《西安十三朝》后,很长一段时日的业余时间,我倾心于秦腔剧本的创作,以中国历史上最鼎盛的两个时期汉朝和唐朝为背景取材,分别选择了大汉张骞和大唐文成公主作为两部秦腔剧的主人公,他们都是可歌可颂千古流芳的中华文明的使者、中华文化的传播者和开拓者、古丝绸之路上的传奇人物,我在创作有关丝绸之路的大型历史传奇秦腔剧本(汉丝路张骞梦)《丝路长歌》和(唐丝路文成进蕃)《哈达情长》时,他给予了我很多的帮助,让我真正见识了杭盖老师对西部民族历史风情的广览博识,让我深入了解了西部的辽阔,西部的壮美。
  数千年来,先民们在西部这片热土上薪火相传,不仅创造了灿烂的远古文明,而且也创造出了令人瞩目的现代文明。
  西部是一部深奥的历史教科书。从盘古开天至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都在这里留下了大量的历史遗迹和珍贵的文物宝藏,吸引着众多的国内外学者、艺术家、探险家等纷至沓来,感受中国历史,取经、寻宗、探秘东方文化。
  西部是一幅雄浑壮丽的自然画卷。这里江河交错,万山竞美,不同的地形地貌和气候带造就了西部多姿多彩的自然风光,从绮丽绵延的秦岭群峰,到巍峨挺拔的喜玛拉雅山脉,从湖光山影的南国秀色,到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从星罗棋布的寺庙塔林,到浓郁的民族风情,千差万别的民风民俗,从文物汇集的千年古都……
  中国有50个少数民族聚居在西部地区,西部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浓郁厚重的民族风情,西部的自然山川有它特殊的涵育力,浩瀚的大漠和海涛般的山峰包孕着神秘的力量。西部丰富而独特的文化,美丽的草原风光,浓郁厚重的民风民俗,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遍布各地的文化遗存,这些都是艺术家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
  一、待时而动,机缘巧合
  我是一个十分喜欢秦腔的戏迷,《苏武牧羊》是一出家喻户晓的秦腔传统折子戏,也是一段真实的历史故事,歌咏了苏武的高风亮节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尤其是《苏武牧羊》上下半句的经典对唱,真可谓脍炙人口,流传甚广,喜欢秦腔的人都甚是喜欢。
  作为编辑肩负着特有的出版使命:记录国家历史、保存民族记忆、传承人类文明,必须要有文化担当,紧密关联工作实际,有机结合时代需求,积极挖掘“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相关选题,策划出版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方面的图书,以期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精神力量的建设和提升,宣扬和传承。一直以来,我特别希望找位作家能撰写一部反映大汉苏武的长篇历史小说。
  我与杭盖认识很久了,知道他虽然不懂秦腔,但比较熟悉西部北地民族文化习俗及历史,而且他是一位倾情于西部民族风情题材创作的作家,向来以关注西部、审视西部、宣传西部这片热土为己任,深入到西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中,根据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的价值观念来重新诠释西部,解读西部,还有西部文明自身的价值。
  于是,我就锁定目标,认定杭盖老师是抒写大汉苏武的长篇小说的最佳合作对象。不过我知道他有自己的创作计划,有些事情得靠机缘。这事得慢慢来,得找个足以能说服他的理由。
  那一日,与杭盖老师通过微信聊叙,得知他创作《天山雪》时遇到了一个意外,写到第五章涉及到西伯利亚人抗俄的历史事件,一不小心他《天山雪》里面的一个章节,竟然写成了一部长篇小说《金色的乌拉尔》。《金色的乌拉尔》,想想都十分壮美,是这一奇美的作品,让他停止了《天山雪》的写作,也刚好给我们之间的合作创造了一个难得的机会。于是,我当即就将我的心事、我的想法、我的意愿向他和盘托出,希望他能执笔写一部反映大汉苏武的长篇历史小说。
  没想到,当时杭盖老师十分爽快地就把这件事情答应下来了,说:“作为朋友,支持是必须的。”
  我会心的笑了,感慨道:“朋友,真好!”
  二、取精用闳,终有所成
  有言道:能循涂守辙于三百首之中,必能取精用闳于三百首之外。
  一段时间以后,杭盖老师给了我回音:两个多月闭门写作,《浚稽山》的初稿出乎所料的顺利问世了!
  又过了三个月,我拿到了杭盖老师所写的反映大汉苏武的长篇历史小说《浚稽山》完整的纸质稿件,一直悬着的心终于落了地。一口气读完《浚稽山》,发现了一个陌生的苏武牧羊的故事。
  《浚稽山》中出现了众多著名历史人物:大汉王朝一方有汉武帝、汉宣帝、苏武、司马迁、常惠、李陵等人物,而匈奴一方有且鞮侯、狐鹿姑、卫律、於轩王、挛鞮拓跋、挛鞮昭云等人,甚至还出现了因为战乱逃亡胡地已匈奴化的秦人——秦人赢氏家族部落。最令我感到意外和新奇的是:《浚稽山》的章节名称全部采用的是以小说中的主要历史人物为标题。
  编辑加工稿件时,特意与杭盖老师沟通了这个问题,杭盖老师给我详细交流了他独特的写作构思、写作技巧和写作方法,令我大开眼界,感触颇多,受益匪浅。
  他说,今天阅读的主要群体是70后、80后和90后的读者,50后和60后早已老眼昏花,不可能再有能力去看这些东西了,尽管他们似乎更有兴趣。读者群的变化,写作手段必然要有所突破。
  于是,他在《浚稽山》的写作方法上想适当尝试改变国人固有的线性思维方法,因而对故事的讲述采用了七巧板拼接的方式。把故事放在一个个看似孤立的板块,然后再一个个拼接成一个完整的事件。这种非传统的线性叙述故事的方法,不仅可以提高信息容量,而且还能有效压缩小说叙述的篇幅,可以说是杭盖老师写作上的一种新的尝试。
  而我也许是传统惯性思维固化的原因,在情感上虽然还没有完全接受这部小说独特、新颖的写作模式,但对其内容结构和文字语言在理智上还是非常认可的。
  三、扛鼎力作,大气磅礴
  杭盖老师这部以文化人类学视觉反映“大汉苏武正气浩,牧羊北海持节旄”为背景的长篇历史小说《浚稽山》,其创作意图着力于文化自信展示的充分表达,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深入挖掘陕西历史文化内涵,反映重大历史题材或历史事件,用陕西文化、陕西元素讲述中国故事,体现全球视野、中国气派、陕西特色,提升陕西在全国的影响力,展现意气风发、自信自强的陜西人风采,彰显陕西新形象。   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
  在华夏民族崛起的关健时刻,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显得尤为重要,而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及国家认同是文化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及道路自信的前提。在《浚稽山》中旗帜鲜明的表达着一种华夏族的文化自信,以及及自古以来的民族认同。同时,弘扬“丝绸之路精神”主题,突出“团结互相、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可以共享和平,共同发展”的大文化发展建设观念。
  《浚稽山》是一部非常严肃、凝重、悲怆的史诗般的历史小说。令我惊讶的是:它的历史真实的程度与深度令我吃惊,它描述了汉匈战争大背景下的《苏武牧羊》的另一种抒写。
  是的,我国著名作家红柯老师专门为《浚稽山》作序,题目就是《苏武牧羊的另一种抒写》。著名作家省方英文老师专门为《浚稽山》题写了书名,由此可见一部《浚稽山》还未出版就已经惊动了省作家协会的两位副主席,可见《浚稽山》在专家们心目中的位置。
  北京朗诵艺术家若丹及作家王波、上海文化学者梅纾博士、内蒙古作家孛?额勒斯、哈尔滨著名诗人古剑等全国各地文坛名流和网络文友都对《浚稽山》充满了期待。
  四、隐忍不发,使命当先
  一个国家的发展历程,常面临许多重要转折,美国学者拉兹洛称之为“社会历史分叉期”。如果以道路为喻,这样的时期正是“路口”。面对路口,只有两种命运:发展,或者衰落。
  《浚稽山》是一部反映汉武帝在汉匈战争后期相关的长篇历史小说。这是一个建立在民族付出巨大牺牲基础上的时代,一个英雄辈出、繁星灿烂的伟大王朝,一个拥有山峦般巍峨丰碑的华夏民族形成时期的重要历史阶段。
  从文明的角度讲,汉武帝时代频繁的对外活动和对外交流,使得我们的中华文明在早期阶段就不是封闭的,强大的包容性为辉煌的中华文明奠定了格局。《浚稽山》所抒写的诸多历史人物中不乏隱忍者,苏武正是这样的千古典范,而汉武帝、李陵、於轩王、苏武、刘病已、吾庐等人的隐忍与坚强的信念,都是着眼于大局,每个人物都有其不同层次的使命担当,他们的人文精神皆可敬可贵,关键在于不管经历怎样的寒苦痛楚、寂寞忧愁,他们更懂得隐忍,更懂得坚守,更懂得拼搏,更懂得担当。
  大凡胸怀信念的人,都耐得住寂寞,甘做隐忍者,信念坚定,忠诚使命,敢于担当。党的十九大报告之所以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开篇,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推进新时代的伟业,必须有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强大精神内聚力,而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中国力量,归根到底是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五、增强现实(AR),文学钜献
  《浚稽山》中关于苏武的故事,就是依此为基础,进行相关的文学创作,采用实写李陵、虚写苏武的笔法。实际上,作品重点表达的则是千古不朽的忠贞典范——大汉苏武,而其内容架构以李陵和苏武俩人的历史故事分为两条主要线索,重点展示了这两个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在匈奴草原帝国的活动情况。作品倾向于尊重历史事实,并挖掘隐藏在历史典籍深处的文化残片,企图像考古工作者修复文物一样,把这些残存的文化碎片串联起来,从中寻找隐藏在历史背后的真实故事。特别是苏武和匈奴左贤王之女的爱情故事,就是从隐藏的历史资料中寻找、挖掘出来的文化残片拼接起来的。
  秦腔戏《苏武牧羊》中的苏武是一位孤独落单的、吞毛饮雪的、悲苦无助的牧羊人,他被赋予了一个品质高洁、威武不屈、顶天立地的悲壮的英雄形象,殊不知两千年前的剑水(叶尼塞河)、北海(贝加尔湖)比今时更寒冷,那里常年有八个月处于冰冻期,河水在十月份结冰一直持续到来年的四月上游地区才能开河,其间气温多数处在零下二十度至五十二度之间,极端天气气温会降到零下七十一度,落单无助的单个生命体根本不可能在漫长而严酷的寒冷中存活下来,苏武不是会冬眠的棕熊,他必须补充高脂肪类食物,才能抵抗酷寒状况下的体能消耗。
  因此,文学作品不论怎么去描写、刻画和塑造一个英雄人物,不论他的意志力有多么强大,也不能违背大自然对生命的基本制约,自然规律是不能随意违背的。
  苏武被囚北海之时,在於轩王的驻牧地,他宁可选择死亡,也不肯投降匈奴的高贵气节,深深打动了敬畏英雄的匈奴人——大单于的叔父於轩王,并将落难的苏武收留在自己的部落。他强悍刚烈、威武不屈的人格魅力,更是打动了一个胡女之心,美女爱英雄的传奇不能只诞生在汉地——胡地匈奴左贤王之女亦有爱慕英雄的权利,因而才演绎出这个千古悲怆的爱情故事。
  在历史的真相中,人们应该挖掘隐藏在历史背后的秘密:苏武回归汉地后,他的胡妻去了哪里?当儿子被汉使接回,与日思夜想的苏武团聚成了泡影,绝望之中,年仅四十余岁的自尊而刚烈的左贤王之女,绝诀地选择了自杀。高贵的灵魂随南归的汉使,去追随苏武而去。这就是最有可能发生的历史真相,一个悲壮、坚贞、真挚的爱情故事,被一个更为高大的苏武那坚韧卓绝、忠贞不屈、毅志顽强、千古不朽的形象所遮挡。
  六、盛世史鉴,泽被后世
  (一)《浚稽山》的文学价值
  1.《浚稽山》的英雄群体
  在《浚稽山》中一个身负使命、忍辱负重、隐忍坚定的英雄群体——刘彻、於轩王、苏武、司马迁、刘询、吾庐、挛鞔昭云、李陵等向我们走来,他们虽然在不同地政治、社会、生活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却都是一群拥有坚定信念、意志如钢的英雄,他们都是为了各自的民族大义,义无反顾的历史践行者。
  苏武在北海如此恶劣的自然环境、生存环境下,却丝毫没有动摇忠贞的精神坚守,为了民族大义,他可以毫不犹豫地付出自己的生命。苏武的巨大人格魅力,不但影响、感动激励着身边的常惠等人,也感动了一群富有正义感的匈奴人於轩王、挛鞔昭云和吾庐等人。   因而,才有了一个惨烈、悲怆、壮烈而伟大的爱情故事的诞生,挛鞔昭云被苏武身上所散发出的巨大人格魅力所感染,仰慕追随而自死不改。为了苏武、为了爱情,一个性格刚烈的匈奴女子挛鞮昭云,勇敢坚定地付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崇尚英雄是匈奴人的高贵品质,在苏武身上所绽放出来的近乎完美的英雄主义形象,深深地打动了匈奴贵族於轩王,他冒着被匈奴单于迫害的巨大政治风险,甘心情愿地为改变苏武地生存状况而付出了努力与支持。
  於轩王是苏武在古代北海残酷地自然环境下,生命得以延续、有尊严地活下来的坚定守护者。没有於轩王冒着风险的付出,在食物严重匮乏、自然环境及其险恶、残酷的北海,苏武能活下来的概率微乎其微。当初随苏武出使匈奴有一百多人,最后能活着回到中原的仅有九人,就是最好的例证。
  2.《浚稽山》打破了以往固化的非理性描述草原民族的程式
  《浚稽山》最成功的文学贡献是以严谨、平等、客观的视角去描述汉族与匈奴族的英雄人物,突破了以往的文学模式,不是将他们描述成野蛮、粗鲁、愚昧的固化程式,而是客观、理性、符合历史事实的给予了匈奴人足够的民族尊重。
  比如对匈奴贵族於轩王、吾庐、挛鞮昭云、挛鞮拓跋等人物的英雄主义形象的塑造。
  3.《浚稽山》的艺术结构
  长篇历史小说《浚稽山》的艺术结构是非传统的线性结构,而是积极吸收了美国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威廉?福克纳首创的板块式的七巧板式的结构,并将此构建模式发展、演化、造成成为富有先进理念的模块化网状结构。
  这是《浚稽山》对文学创作的贡献。
  (二)《浚稽山》的历史价值
  《浚稽山》对历史典籍充满了敬畏,对历史人物的描述更是遵循着严格的史实,从历史典籍文献蛛丝马迹中,寻找着隐藏在历史深处的真相。比如,汉宣帝派遣使者,从匈奴带回了苏武胡汉血的儿子苏通国,是历史典籍明确记载的,说明苏武在北海牧羊时与胡女有了婚姻之实。
  典籍中还有李陵委托自己的妻子挛鞮拓跋去专门支助生活处于困境中的苏武,那么被匈奴封为右校王的李陵为何委托自己的妻子前去探望苏武?那只有一个可能:拓跋必与苏武之胡妻熟悉。生活在於轩王部落的苏武,能与胡女结为夫妻,只能是於轩王或者拓跋的帮助。在等级森严的匈奴社会,能接触到苏武的匈奴女子,不是单于王庭的王公贵族,那必是部落酋长贵戚。结合民间传说,右贤王之女嫁于苏武,再联系东部诸王与西部诸王与遥远的北海联系,只能将范围锁定在於轩王或者右贤王之女的身上。
  苏武在於轩王的部落生活多年,却没有於轩王将女儿嫁于苏武的只言片语的记载。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於轩王死后,部众南迁,苏武并没有因此跟随而去。侧面表明苏武之胡妻并非於轩王部落贵族之女。从苏武被丁零人洗劫更能佐证此历史事实。
  因此,《浚稽山》的问世,为我们了解匈奴起到了标定指示性路标的作用。就像杭盖所说的那样,《浚稽山》似乎在像考古工作者修复文物一样,修补着苏武在北海牧羊的那段悲壮的历史故事。
  《浚稽山》在对历史人物描写、塑造的尺度把握上是非常严肃的。比如,在苏武与胡女昭云的婚恋上,表现的极为理性。却没有为了情节需要肆意描写,《浚稽山》在塑造苏武这位千古名臣的时候,表现的极为理性,极为刻制。这一点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正如杭盖所说的:真事都写不完,何必造假?
  是的,对此只有功课准备不足的作者,才会去编造渲染。
  (三)《浚稽山》的文化价值
  1.《浚稽山》对汉族文化伦理习惯的尊重
  《浚稽山》的创作,充分尊重了汉族的文化伦理习俗,比如隐去了苏武在北海丁零部落生活的很多真实细节。古丁零人对尊贵的客人来访,有杀子烹食待客的习俗。这一残忍的陋习从上古一直保持在明代末年,沙俄入侵时中断。
  那么,苏武在丁零部落生活时,肯定是亲眼目睹而了解的,甚至是熟悉的。而将此改为吾庐率领於轩王部众去袭击丁零部落中的食人部族。
  一直生活在北海的北丁零人演化至今日是乌拉尔土著民族的捏捏茨人和雅库特人。
  2.《浚稽山》的文化认同
  匈奴贵族崇尚、向往高度发达的中原文明,早在匈奴最强盛的时期就开始了。最明显的是中行说到了匈奴,发现了在匈奴贵族中对于汉王朝的丝绸相当感兴趣,匈奴人认丝绸制成衣服,比兽皮制作的衣服漂亮轻巧。匈奴人也对于自已茹毛饮血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怀疑;他们羡慕汉族人的饮食清洁、精至、精细。
  中行说向匈奴单于建议,并极力劝说匈奴贵族放弃在贵族中流行崇尚中原文化及物质文明的高度发达社会思潮。
  中行说发现:匈奴人打起仗来,能以一挡十,与他们的饮食结构有关。这些匈奴人与现在欧美人一样,是以牛马羊主食,所以他们体格强健。因此而极力说服匈奴贵族保持自己的饮食传统与习惯。
  但中行说却把中原先进的文化,积极在匈奴中普及与推广,让匈奴人学会了一些最基本的知识,老上单于及匈奴的贵族,通过梳记,使他们开始知道自己拥有多少个奴隶,许多匈奴人,也终于知道他们有多少头牛羊,也学会了用数字记帐。
  也就是说,從匈奴最强盛的第三任单于稽粥开始,已经出现了崇尚先进的中原文明的趋势。终于,在匈奴发生分裂、五单于并立时期,出现了大规模的南迁投汉的历史潮流。呼韩邪单于归附于汉,演绎了与王昭君的千古爱情故事就是最好的说明。
  《浚稽山》就塑造了一批坚定推崇、向往中原先进文明的匈奴贵族:金日磾、於轩王、吾庐、挛鞮拓跋及昭云、呼韩邪单于等人物。
  3.《浚稽山》的文化人类学视角
  《浚稽山》是一部用文化人类学视角撰写的长篇小说.在中国站在这样高度与视角进行文学创作的作家并不多。在众多文学先贤中,大抵有中国的沈从文、汪曾祺、钱钟书以及当代作家阿来、迟子建等;而在西方有享誉世界的英国作家、人类学家安德鲁·朗格、芬兰作家劳拉·古斯塔夫松以及美国哈佛大学资深教授迈克尔·赫兹菲尔德等。
  当下,国际时局的发展表明世界的文化、政治、经济中心迅速向东亚以及中国转移,国家为了顺应这种时代的潮流发展趋势,积极推动“一带一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立。因此,我们首先要学会用人类学的视角去认识这个世界。
  现在,在中国人类学界、文学界已经意识到用人类学进行文学创作的前瞻性、历史性、现实性,我们要建立自己的文化自信,或许用人类学的视角去认识世界是一个绝佳的方式之一。庆幸的是杭盖老师用自己特有的敏锐视角及时地站在了这个行列。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民族,东方智慧,文化融合,文明远播,天下太平,世界大同的理念,中华文明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创新改革精神;有“和而不同”的文明多元共生理论:有“天人合一”的生态和谐精神;还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切实路径,还有现在我们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呼吁。
  “大秦风”书系之“盛世史鉴”系列图书首部开山之作《浚稽山》,旨在通过小说这种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学体裁,讲述人们津津乐道的中国故事,以铭记历史,砥砺志向,锻造精神,开阔胸襟,深邃眼光,熔铸品格,放大人生格局,增强大众读者的民族使命感。
其他文献
摘 要: 杂文是鲁迅写作中的高产区,七百多篇杂文编纂在十九部杂文集内,每部杂文集又各有名称,这十九个杂文集名称内饱含鲁迅的思想。但学界尚未对鲁迅杂文集名称的释名、意义进行系统的、整体的研究。因此以《坟》《热风》《华盖集》为例对鲁迅杂文名称进行释名,不仅有助于我们学习和研究鲁迅文学史、精神史,同时对研究鲁迅文学作品的当代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鲁迅;《坟》;《热风》;《华盖集》;释名  文章编
期刊
其一 读《汉宫春 立春日》  渡江策马雁南翔,北望中原恨未央。  桑梓青山频入梦,醒觉花落是他乡。  其二 读《满江红 暮春》(家住江南)  战事频发挽雕弓,兵败符离半壁惊。  谁敢从今言北上,腥风吹雨到深宫。  其三 读《水调歌头 寿赵漕介菴》  汴梁废殿自嗟呀,万里江山肃气发。  长夜难眠磨宝剑,时时不忘净胡沙。  其四 读《念奴娇 登建康赏心亭,呈史留守致道》  金陵自古帝王州,醉饮千斛暂解
期刊
摘要:《中国历史中的佛教》是美国著名历史学家芮沃寿研究中国佛教的代表作,该书思路清晰、精简明朗,以佛教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为主线,从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大背景下出发,深刻分析佛教起伏跌宕的演变历史及其背后成因,为当代认识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及其中国化进程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关键词:芮沃寿;中国历史;佛教;中国化  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19)01-0
期刊
摘 要: 历史重叙在当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民国和“十七年”及“文革”重叙,其文学价值更不可小觑,再叙历史无疑面临着极大的挑战,通过梳理重叙文本的思想脉络,对其历史、现状和缺失进行了深层次解析,导致现代性部分性遮蔽和缺乏前瞻性的反思性干预,除了时间因素的局限,还有主、客观等因素的制约。新世纪语境下,面对现代性逐步暴露出的重重危机或后果,强化反思性重叙旨在弥补缺失、达到干预现实的目的,致使
期刊
十多年前,在饭桌上认识了书法大家邵老师,当时邵老已经是资深的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听说一个小方斗字都价值三万哩!但看上去却和蔼可亲,没有一点架子。他儒雅博学,诲人不倦,桃李遍天下。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学者。我很敬佩、很崇拜。   与邵老的第二次见面是在网上,缘分的使然,我们成了微信好友。邵老经常表扬和鼓励我们灵宝作家协会的活动做得好,言语间无不流露出他热爱家乡、思念家乡的情愫。再后来我们交流就多了起来,
期刊
摘要:《说文解字》是中国文字学的奠基之作,也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按照六书理论分析字形、说解字义的字典。《说文解字》对字义的说解中,有时直接或间接地揭示了词与词之间地音义关系。本文具体分析该书《目部》说解所涉及的三组同源词。  关键词:《说文解字》;《目部》;同源词  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19)01-025-02  《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为东汉许慎所撰,是一部流传
期刊
摘要:道教我国唯一土生土长的宗教,产生于东汉时期,其思想来源“杂而多端”,受到巫术之学、阴阳五行家、神仙家、墨家中的鬼神之学、黄老之学,以及儒学、道学和佛教等的影响,杂取九流百家形成了道教。中国道教的思想与教义深刻影响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的诸多领域,本文将简要分析道教的天道承负思想的来源、在道教中的作用,以及对后世中国人思想的影响,从中看到天道承负思想是在吸收中国古代传统思想文化中形成的,其形成之后又
期刊
摘要:作家李印功的处女作,长篇小说《胭脂岭》具有鲜明的影视剧本化特征。这种特征既使得小说更加具有画面感,也使得小说中场景的切换变得更加流畅。描述性语言与叙述性语言的综合运用则使得小说既具体形象而又颇为生动。但受到作者初次创作小说和作者曾经的编剧身份这两个因素的影响,《胭脂岭》也具有一些瑕疵。若作者能避免这些弊病,其创作水平或许能有更进一步的提升。  关键词:《胭脂岭》;剧本化;小说;场景;蒙太奇 
期刊
摘要:乾县方言“可”与普通话都具有多功能性,通过对比分析可发现:“可”在乾县方言中作实义动词时,义项没有普通话多;作副词时,比普通话用法多且复杂;另外尝试分析了乾县方言“可”的语法化过程。  关键词:乾县方言普通话“可”多功能性对比  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19)01-022-03  乾县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中段北侧,渭北高原南缘。乾县方言属于中原官话关中片中的一个地点方
期刊
摘要:王安忆先生在1990年文化界低颓、失语的状态下,尝试通过自我救赎和自我选择探讨女性成长轨迹,另辟蹊径开拓了一块精神沃土,着眼于女性精神生存现状,将殖民地遗风、隐喻小市民的上海、革命的上海随着上海弄堂的天光蒙蒙,一步步的揭开。王安忆衷情于写女性,写她们精神世界的成长与蜕变,写随着淮海路到梅家桥故事的铺张,时代在主人公身上悄然发生的改变。本文主要以王安忆小说中女性精神成长为例探讨文学对20世纪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