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陈情表,只为正三观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ndyc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州大学女生穿汉服上课三年 按古时习俗行成年礼》,这一新闻让我一夜之间成为家喻户晓的“汉服女孩”。从未想到会被炒作的我,本是与众多汉文化实践推广者一样的普通汉家女。围观近日以来的新闻,传播之快,很是意外。不知该喜该悲。喜者,我汉服终有出头之势;悲者,三人尚成虎,而传媒之下的断章取义,对汉服来说更大的是一致命伤。此番叙述,是陈情,更是想纠正部分媒体以噱头乱定标题误导不明群众对汉服的认识。
  起先应是由苏州名城发的一组照片被“幸福苏州”微博转载引起。中秋临近,名城想举办中秋祭月,便找到我这个曾有个别经验的人帮忙指导,闻此,无任何条件欣然答应。期间曾有一次见面交谈,工作人员姐姐拍下一张照片留念,便是后来被转发的那组照片中第一张,而其他三张皆是出自于我QQ空间相册。不同时期,有生活照,有游乐性质的非生活照。出于微博内容并无恶意,便未追究。
  也正是此组照片,一位扬子晚报记者,自称是苏大毕业曾在校园中见过我的学姐联系到我,想写一篇关于汉服的文章,便是此次,同样答应。用了半小时时间交谈,由于学姐之前查阅了解过汉服方面的资料,聊天起来便轻松很多。问到关于何时喜欢上汉服时,我只能老实回答,从小。只是那时不懂“汉服”二字的含义,只知道从小便对这样的服饰情有独钟!相信很多人也都做过“披床单”的事,便对这样的情愫不难理解。而接触这件衣服的唯一渠道,只能是通过甚至形制鲜有完全规范的古装剧,起码在九几年的当时来说。后来才渐有“汉服”二字的概念:“汉族的民族服饰”。那为什么其他民族可以有自己的服饰,汉族就不可以有呢?为什么少数人口的民族着自己服饰会引来顾盼流连赞美一片,汉族作为中国人口的大多数却是异样目光?为什么由汉服演变过去的韩服、和服等皆是韩国、日本对传统的尊重,而中国便是封建迂腐的代表呢?穿越、炒作、日本人等字眼屡见不鲜,而说出这些言语的正是自己的汉族同胞们!着实寒心……直到大一也就是四年前遇到苏州的乐昀姑娘,才发现原来不是我一个人。甚至全国各地都有为汉服及汉文化推广作贡献的同袍们。小小年纪的乐昀姑娘对汉服的了解程度是我远不及也是我钦佩不已的。于是,二人一拍即合,想做些事情,即便微尽其微,才有了后来组织的一场场传统节日活动……
  只是不知为何会演变成后来标题中的“痴迷古装剧中华美衣裳,苏大女生三年着汉服上课”?!之后转载的各大媒体更是断章取义,以此作大标题为嘘头。文章发表前,由于之前吃过媒体“古装”“穿越”的亏,便找到扬子晚报的学姐,要求发表前给我看一下。而所选图片也要求尽量生活照,避免大众对汉服形式化的误解。名字要求不用真名而用字号以免惹是非。我第一眼看到文章时,是朋友留言让我去媒体网站看的。名字连真名带字号一并奉上,图片更需要我个人来说明才可解除误会:及笄礼的照片会被多数人以为是模仿《美人心计》,甚至结合写生时戴的帏帽,有人专程拿了《美人心计》林心如戴帏帽的照片做对比,得出结论:乃入戏太深!我确实可以说,《美人心计》里的服饰不算规范汉服,这件衣服虽有仿《美人心计》服饰配色嫌疑,此商家还算是被汉服同袍认可的。至于写生时的帏帽,便有“武侠”嫌疑了。帏帽,苏公笠皆是自古有之,单纯说此帽子,它真的只是用来遮阳的!外出写生正是春夏交接,身边同学尚且皆戴帽子,而我用更实用的幕帘有何不可?
  现在汉服虽然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而兴起,除衣服本身华美之外,更承载着华夏二字的重量。但汉服说到底,不过是一件衣服,衣食住行,无一不是为生活方便而来,很多人对汉服的了解停留在宽袍大袖上,事实是,汉服以形制多样为特色,长袍、裋褐、宽衣、窄袖皆有。华夏千年文化,风流骚客也好,农间劳者也好都有适合自己的服饰,在没有科技代替双手完成工作的时代,古人不会着不便生活的服饰憋屈自己数千年的。
  服章为表象,文化是归根。看似传承了我们千载文化的日本、韩国,不过是形式,但我们却是血液里流淌的骨子里传承的文明。但不得不佩服日本、韩国对文化的重视。莫要让鬼子小瞧了我们。钓鱼岛是中国的,茶是中国的,插花是中国的,汉服是中国的,文化更是中国的!
  作者简介:秦亚文,字初尘,人称若兮。苏州大学绘画专业,汉服爱好者,热衷
其他文献
儒家是先秦诸子之一,其特点是以传经的方式传道。所谓“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即“六经”或“六艺”;所谓“道”,孔子孟子所弘扬的华夏文明之传统价值,其核心是“仁义”。东汉史学家班固总结先秦诸子学术,即谓:“儒家者流……游文于六艺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上下两千年,中国社会千变万化,儒家学者也与时俱进,扬弃旧说,融汇新知,各抒己意,流派纷呈,但万变不离其宗:仁义。“仁义”是历代
期刊
汉服的华美,走过了汉代的庄重、唐代的热烈、宋代的文秀、明代的丰富,到清代因为政治缘故而被迫戛然而止。然而汉服表达的审美情趣、思想意识,始终影响着各种艺术形式,并未因历史之手的残酷而彻底断裂。  ◎古画中的汉服  汉服相较于胡服、旗装或其他少数民族服饰,最大的特点是能够既庄重又飘逸、既灵动又大方。将看似矛盾的特点协调为一身华衣,这是汉服的艺术。  比如东晋时期顾恺之的一幅《女史箴图》,是绘画史上的重
期刊
着汉服者,可以是“猗若人兮深衣,万锺不为泰兮一箪而遁肥,溪之清兮不受淄,月离离兮风披披,芙蓉兮涉采,欲淡兮心夷,驾言兮何之,羲文兮与归”,也可以是“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微幽兰之芳蔼兮,步踟蹰于山隅”……但无论是怎样的风采,都是一样的令人沉醉,足可谓:万人丛中一握手,使我衣袖三年香。
期刊
◎金鸡报晓健颈脑  双脚分立,与肩同宽;双手自然垂于体侧,目视前方,自然放松。  下颌向前向下伸去,呼气;下颌回拉向后,缩颈,吸气;抬头,伸颈,双目望天,吸气,耸肩,扩胸,将气吸满胸腔;呼气,头经前下方汇至胸前,气呼尽,肩部放下;状如雄鸡打鸣。如此反复做36次。  因为上述动作主要是颈部的前后伸缩运动。为了加强颈部运动效果,可做颈部旋转运动。左右各旋转18次。左耳贴左肩,正头;右耳贴右肩,正头,各
期刊
喜欢竹,是从读初中时开始的。那时,我还是个不谙世事,无知无识的毛头少年。按说对竹这种历来都被认为文雅高洁的人间经典是无缘搭界的。然而,受语文老师的影响和熏陶,课余时间便半懂不懂地读了些古典的诗文。读唐诗宋词,也读明清小说和散文,尤其对诗词和散文偏爱,不经意中便喜欢上了诗文中的竹。渐渐地,先哲们对竹的讴歌和赞美,使竹的品格、气节、神韵,便在我的心灵上打下了无法磨灭的烙印。  “竹死不变节,花落有余香
期刊
《诗经》云:“君子至止,黻衣绣裳,佩玉将将,寿考不忘。”  《易·系辞下》载:“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  《尚书正义》注:“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  《左传正义·定公十年》疏:“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  中国自古就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衣冠”也便成了华夏文明的标志。穿起汉服,就是穿起历史,那一身的风华啊,它的名字就叫做——中华。
期刊
《左传》记曰:“华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故称夏。”  在人们逐渐重视精神文化的今天,高耸的钢筋丛林中,开始有人发出了对衣冠上国的重新思考:那件曾以章纹标识的华美礼服,今在何方?  汉服,不是单指汉朝服装,而是汉族的民族服装,是从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至明末间,汉人所穿服饰的总称,后经过三百多年风雨沧桑的断代,湮灭在了历史中,被子孙遗忘。  如今仍有很多人误以为,汉服是因其宽袍广袖的不便被自
期刊
享受香道可以获得一种顿悟后的幸福,但需要特别灵敏的感官和丰富的想象力及准确的表达力——那缕紫烟飘得很远,也很神秘。  品一炉优雅沉香  在明代以前,它被叫作香席,是与挂画、品茶、插花并列的四般闲事。如果当作一门学问来研究的话,也叫香学。如今在中国大陆沿海城市,品香悄悄地作为一种时尚享受已经流行开了,相继开设的香道会所与香馆也成了品香的俱乐部。  6年前我与有“香界教父”之誉的刘良佑先生结识,他是台
期刊
今日世界的文化格局,基本上已经以西方的文化为主导。从人文意义上看,自由、平等、民主等等词汇确系自西方的文化体系传入,那么所谓中国的现代文明,某种意义上也就指西方文明。虽然今天“现代文明”这类词汇带有强烈的积极色彩,然而在民国时期,却是极度敏感的字眼。  应该说,这种敏感实际上正源于东西文化的论争。西方文化,在今天,是去粗取精的问题,而在当时却是你死我亡的问题。新文化运动一直作为中国近现代文化与传统
期刊
汉服和传统文化的海外推广意义何在?  微观上讲,我们美丽的民族服饰,璀璨的传统文化,值得让世界去了解。宏观上讲,文化是一个国家的名片,也是一个国家的语言。如果不能互相了解,很容易造成误会。我在着汉服表演时,就被人问到过西藏问题。西方人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不能理解中国人自古以来“大一统”的思想,不能理解为何宗教民族不同也要统一,这就是文化差异造成的误会。所以消除误会,共同促进正是文化推广的重要意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