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对大学生择业中常见的几个带有共性的问题的分析,得到建设性的化解办法,希望能给择业中的大学生一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
时下正值大学生求职择业的关键时期,也是几年大学生活中最令人焦虑和困惑的时期,求职碰壁固然使会学子们沮丧一时,但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又在向学子们择业提供着广阔的空间,职场所提供岗位的多样性也会让大学生们感到眼花缭乱和无所适从。该不该马上签约?一时找不到最满意的工作该怎么办?世界经济危机给国内职场有多大冲击?是该到政府部门、事业单位还是该到私营企业工作?是到大城市还是到乡镇或农村谋求发展?犹豫会使择业者丧失机遇。根据笔者多年的观察,发现以下问题是大学生择业中常见的带有共性的问题,现(把它们一一提出来进行)分析如下,希望能给择业中的大学生一些有益的启示。
难题一:是到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就业还是到私营企业就业?
在择业伊始,大学生们普遍感到迷惘的一个问题就是:是该争取考公务员还是该到私营企业就业?在时间、精力有限的情况下,应主要朝着哪个方向努力?笔者以为在做这样的选择时,应认真考虑如下几个方面:
1.工作性质:公务员属于公共管理和服务性职业,职责在于维护或促进经济、文化、社会秩序,事业单位往往是某种职业化的服务单位,工作环境较为单纯;而私营企业则属于财富创造部门;前者因为有《公务员法》作依据,其录用、培训、考核、奖惩和辞退都有着一套严格的程序,没有大起大落,属于平稳型职业;事业单位往往有政府经费或者政策支持也较为稳定,而私营企业则会因行业状况、企业自身竞争力和企业主意愿有较大的起伏,工作的波动较性较大。从这个角度来说,喜欢挑战、渴望冒险、追求财富的大学生应优先考虑到私营企业就业,而正在迅速成长和裂变的民营经济刚好也能给这样的人才提供广阔的成长空间;相反,品学兼优、追求稳定、重名誉和身份而不热衷于财富的大学生则宜选择到政府部门或事业单位。
2.工作要求:政府机关是一种纵向的管理架构,等级观念较强,下级必须服从上级,要求公务员自觉地理解和遵从已有的管理条例和贯例,不太重视创新,而民营企业在成长的过程中,必然强烈地需要创新。因此,从工作要求看,那些个性较强、富于创新精神、有见解有抱负的大学生不适宜去当公务员,即使当了公务员也会在日后的工作中处处感到自己的才能无法施展,个性受到抑制;而那些虽然学习成绩优异,但缺乏主见、创新意识不足、习惯听从的大学生则不适宜到企业工作;而那些专业成绩优异、不太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大学生则适宜到事业单位谋求发展。
3.可获得的难易程度:这几年由于连续几次上调了公务员的薪水,公务员成为报酬较高、社会地位较高、工作最具稳定性的职业,自然引来了更为激烈的竞争。而我国的事业单位(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除外)大都经历了改制,确立了自主经营、自负营亏的经营体制,其对人才的需求逐渐饱和,以教育单位为例,不少大学招聘一个辅导员职位往往都会有上百人报名。而随着国家在产业政策上逐渐向民营经济开放,民营经济从事的领域更加广阔,民营经济已经成为当前吸纳就业的主要渠道,而且民营经济对大学生这样高素质的人才需要意愿较为强烈。因此,如果大学生们不想或者不能获得其他的关系性支持,直接到民营经济就业,不仅能大幅度地降低求职的成本,而且有助于较早地积累宝贵的工作经验。
难题二:是一次就业还是边干边找?
在目前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往往是“全面撒网”,不管是什么单位都给投一份自己的求职书,也积极参加各种的竞聘考试。如果最终真有几家单位给自己发来了招聘合同,不少大学生在欣喜之余又总感到遗憾:欣喜的是自己总算是能找到工作了,遗憾的是专业好像并不怎么对口,单位所在的地段并不繁华,等等,反正能得到的并不是最理想的,这就是该一次就业还是边干边找的难题。在这个问题上,笔者的建议就是最好是边干边找,千万不要按图索骥、忧柔寡断,最后甚至会沦为无业可就的局面,原因主要有三:
一是大学生自身认知能力的局限。大学生在校期间,毕竟是和社会相对隔绝的,他们对社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实与趋势认识得不是很清楚,目光也不够长远。所谓的理想工作无非是从家长或者从书刊得来的,但社会的急剧发展的,今年的好行业也许两年之后又会面临困境,而跨专业就业也许能提供更为新颖的思路和方法,城市也是迅速扩张的。非好工作不签合同无异于刻舟求剑。
二是人自身的心理因素作崇。人们常说,人类似乎的通病就是得到的不知道珍惜,而得不到的又最珍贵。大学生在择业时也容易犯类似的毛病,总以为后面的会更好,殊不知在目前的就业形势下,就业机会本来就并不多,加上大学生的求职时间本来就很短,如果一误再误,到毕业前夕会陷入无业可就的被动局面。而要在毕业派遣之后再去求职,一方面错过了用人单位招聘的最佳时机,同时用人单位往往也会用异样的眼光来看待继续找工作的大学生:要么这位学生不优秀,要么是缺乏诚信和敬业精神所以至今还有找不到工作,只会大大增加找工作的难度。
三是所谓的“好”与“差”并非那么泾渭分明,而是动态的、因人而异的。有些地区和单位可能目前的并不太理想,但正处于迅速的发展上升期,急需大量的有志之士参与其中并建功立业;而有些单位虽然目前效益很可观,但文化却趋于封闭和保守,不利于大学生施展才华。即使同样的岗位,对于不同能力、知识背景和性别的大学生会具有不同的价值。
笔者以为,不存在绝对的“好”与“差”工作。善于思考、发掘,“差”工作也能干出大前途;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好”工作也会使人逐渐落伍。因此,大学生要依据国家的经济社会体制改革的趋势、个人的职业发展目标、个人能力、性格等综合因素来选择自己的合适工作,而不能一味地挑来捡去。如果在工作后再发现的确不适合此类工作,亦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再找,这总比在校园里单方面地选自己的理想工作要现实得多。在当前大学毕业生总体供大于求的情况下,一次性找到自己最理想的工作无疑是不现实的,抱着非好工作不就业预期的大学生只会屡屡碰壁,也只会增加自己的心理压力,所以我们提倡大学生要及早在工作实践中磨练提高自己、发掘自身潜力和不断识别和抓住机会,而不能把过多的精力花在找到所谓的好工作上。
难题三:薪水和福利是不是第一位的因素?
随着高等教育招生和收费的并轨,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投入—产出意识逐渐增强,求职者当然希望得到高薪水和福利的工作。工资高点,福利好点是经济报酬,在资源有限的时代里经济报酬是人们提高生活水平的直接杠杆,所以,我们生活在这个温饱向小康迈进的社会里大家都对钱也只以钱为唯一的成功衡量标准,而这是个谈不上对错的问题,但这里要强调的是,“钱”其实只是一个劳动后的结果性报酬,是个改善生活的手段。我们赚钱的目的并非是要天天点钱,也不是以积累财富为人生幸福的唯一砝码,钱只是个实现这些目的的一个手段,当然钱这个等价物可以很方便的交换到我们所希望要的东西。所以,由此推导到工作上就是,好工作的目的并不是可以赚更多的钱,而是可以对提高生活品质做出最直接最大化的改善,可以最终水到渠成的以钱为结果性等价物来实现我们的理想的。大学生求职不仅看薪水也看福利。有用人单位贴出海报,标明“福利待遇”:为员工提供完善的入职培训、基础培训、岗位培训、晋升培训体系。北京某国有企业一位负责招聘的男士说,“定期调薪、节日慰问金、年底双薪、季度奖金”等福利,已成为不少企业提供给员工的基本待遇,而“培训机会与晋升空间”等,更受求职者欢迎。用人单位上“三险一金”,能给人归属感,感觉踏实。除了“三险一金”外,消暑费、绩效奖金等福利也增加企业的亲和力。毕业生认为,学习机会多,就有更加美好的未来,企业是否能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培训机会及广阔的成长空间,也是择业者的重要参考条件之一。“三险”福利是国家对企业的基本要求。现在,为了留住人才,福利呈现多样化趋势,成为吸引、留住人才,增强企业凝聚力的重要因素。因此,笔者认为毕业生在了解薪水和福利的同时,要更多地知道企业是否有适合自己发展的空间,是否真正的热爱这份工作,真正能从这份工作中获得愉悦和成就感,也就是我们经常讲的职业幸福感。如果这份工作能满足你的需求,发挥你的潜能,带给你持续的快乐体验,那么,你就是一个真正幸福的人。
难题四:是到大城市还是到乡镇或农村发展?
当前就业形式的严峻性,尤其是大城市就业的巨大压力,是否意味着我们的毕业生应该更多的走向农村,走向基层呢?党的十七大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角,公务员热之后的新一轮村官热,正上演得如火如荼。面对社会当中诱人的现象,我们的毕业生又该何去何从呢?从哲学层面讲,任何一个硬币都有两面,利与弊同时存在,面对多元化的选择,毕业生更应该擦亮眼睛,保持清醒的头脑,冷静地思考当前就业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权衡利弊,结合自身实际,从而作出明智之举。
无论是固守城市还是选择农村,任何一条道路都有它的可取之处,只是不同的人,根据自身状况,选择不一样的方式罢了。在这里,笔者建议:
1.经济压力巨大和对农村现状了解甚少的毕业生可以先选择大城市就业。一是大城市就业薪水相对较高,可以暂时缓解毕业生的经济压力。大城市的发展有着农村无可比拟的优势,强有力的经济后盾为大城市积淀了丰富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留在大城市工作比到基层就业创业的风险小,而可能获得的收益更稳定。现在农村基层企业给应聘大学生较高收入待遇的不多,尤其是一些艰苦的地区,收入和大城市无法相比。二是从城市走向农村需要一个逐渐过渡的阶段。农村不同于城市,它的特殊性不仅仅体现在经济的贫困落后,更重要的是体现在人们的思想意识普遍落后,两千多年遗留下来的封建思想在人们头脑中依然根深蒂固。毕业生若是没有一定的社会阅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赤手空拳是难以在有着错综复杂问题的农村中施展才华的。
2.对于土生土长的农村大学生,并且有志于建设家乡的热血青年回农村就业未免不是一个非常好的就业渠道。他们受到农村文化熏陶更多,对农村、农民、农业“三农”的情况了解得更多,也更能切身体验到农民之苦,农村之穷,农业之落后,因而更易于在农村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我们要清楚的意识到,无论是先留在城市工作几年再到农村创业,还是直接到农村就业都充满了挑战性。农村问题与农村文化深深缠织在一起,农村工作每开展一步都有来自四面八方的困难。尤其在当下,农村各种制度不完善,对大学生就业相关的惠农政策尚未出台,使得广大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困难重重。看到困难的同时,我们也要坚信: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创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积极思路。农村的天地确实是广阔的,农村也确实需要更多的大学生。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求职之路是艰辛的。很多人站在求职的十字路口犹豫、徘徊甚至是彷徨苦闷而不知路在何方。是的,选择本身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人生道路的选择需要经过漫长的理性思考,需要克服众多外在利欲诱惑。唯有直面自己的内心,去寻找到底什么样的选择会让自己有最大的成就感、幸福感,在实践摸索当中来寻求最佳答案。我相信在经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重重困惑和艰辛之后,定能到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理想之地。
作者简介:
金伟(1972-),女,河南商丘人,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博士后,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
钱耕(1966-),男,湖南临澧人,武汉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职员,主要从事干部培训理论研究。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
时下正值大学生求职择业的关键时期,也是几年大学生活中最令人焦虑和困惑的时期,求职碰壁固然使会学子们沮丧一时,但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又在向学子们择业提供着广阔的空间,职场所提供岗位的多样性也会让大学生们感到眼花缭乱和无所适从。该不该马上签约?一时找不到最满意的工作该怎么办?世界经济危机给国内职场有多大冲击?是该到政府部门、事业单位还是该到私营企业工作?是到大城市还是到乡镇或农村谋求发展?犹豫会使择业者丧失机遇。根据笔者多年的观察,发现以下问题是大学生择业中常见的带有共性的问题,现(把它们一一提出来进行)分析如下,希望能给择业中的大学生一些有益的启示。
难题一:是到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就业还是到私营企业就业?
在择业伊始,大学生们普遍感到迷惘的一个问题就是:是该争取考公务员还是该到私营企业就业?在时间、精力有限的情况下,应主要朝着哪个方向努力?笔者以为在做这样的选择时,应认真考虑如下几个方面:
1.工作性质:公务员属于公共管理和服务性职业,职责在于维护或促进经济、文化、社会秩序,事业单位往往是某种职业化的服务单位,工作环境较为单纯;而私营企业则属于财富创造部门;前者因为有《公务员法》作依据,其录用、培训、考核、奖惩和辞退都有着一套严格的程序,没有大起大落,属于平稳型职业;事业单位往往有政府经费或者政策支持也较为稳定,而私营企业则会因行业状况、企业自身竞争力和企业主意愿有较大的起伏,工作的波动较性较大。从这个角度来说,喜欢挑战、渴望冒险、追求财富的大学生应优先考虑到私营企业就业,而正在迅速成长和裂变的民营经济刚好也能给这样的人才提供广阔的成长空间;相反,品学兼优、追求稳定、重名誉和身份而不热衷于财富的大学生则宜选择到政府部门或事业单位。
2.工作要求:政府机关是一种纵向的管理架构,等级观念较强,下级必须服从上级,要求公务员自觉地理解和遵从已有的管理条例和贯例,不太重视创新,而民营企业在成长的过程中,必然强烈地需要创新。因此,从工作要求看,那些个性较强、富于创新精神、有见解有抱负的大学生不适宜去当公务员,即使当了公务员也会在日后的工作中处处感到自己的才能无法施展,个性受到抑制;而那些虽然学习成绩优异,但缺乏主见、创新意识不足、习惯听从的大学生则不适宜到企业工作;而那些专业成绩优异、不太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大学生则适宜到事业单位谋求发展。
3.可获得的难易程度:这几年由于连续几次上调了公务员的薪水,公务员成为报酬较高、社会地位较高、工作最具稳定性的职业,自然引来了更为激烈的竞争。而我国的事业单位(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除外)大都经历了改制,确立了自主经营、自负营亏的经营体制,其对人才的需求逐渐饱和,以教育单位为例,不少大学招聘一个辅导员职位往往都会有上百人报名。而随着国家在产业政策上逐渐向民营经济开放,民营经济从事的领域更加广阔,民营经济已经成为当前吸纳就业的主要渠道,而且民营经济对大学生这样高素质的人才需要意愿较为强烈。因此,如果大学生们不想或者不能获得其他的关系性支持,直接到民营经济就业,不仅能大幅度地降低求职的成本,而且有助于较早地积累宝贵的工作经验。
难题二:是一次就业还是边干边找?
在目前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往往是“全面撒网”,不管是什么单位都给投一份自己的求职书,也积极参加各种的竞聘考试。如果最终真有几家单位给自己发来了招聘合同,不少大学生在欣喜之余又总感到遗憾:欣喜的是自己总算是能找到工作了,遗憾的是专业好像并不怎么对口,单位所在的地段并不繁华,等等,反正能得到的并不是最理想的,这就是该一次就业还是边干边找的难题。在这个问题上,笔者的建议就是最好是边干边找,千万不要按图索骥、忧柔寡断,最后甚至会沦为无业可就的局面,原因主要有三:
一是大学生自身认知能力的局限。大学生在校期间,毕竟是和社会相对隔绝的,他们对社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实与趋势认识得不是很清楚,目光也不够长远。所谓的理想工作无非是从家长或者从书刊得来的,但社会的急剧发展的,今年的好行业也许两年之后又会面临困境,而跨专业就业也许能提供更为新颖的思路和方法,城市也是迅速扩张的。非好工作不签合同无异于刻舟求剑。
二是人自身的心理因素作崇。人们常说,人类似乎的通病就是得到的不知道珍惜,而得不到的又最珍贵。大学生在择业时也容易犯类似的毛病,总以为后面的会更好,殊不知在目前的就业形势下,就业机会本来就并不多,加上大学生的求职时间本来就很短,如果一误再误,到毕业前夕会陷入无业可就的被动局面。而要在毕业派遣之后再去求职,一方面错过了用人单位招聘的最佳时机,同时用人单位往往也会用异样的眼光来看待继续找工作的大学生:要么这位学生不优秀,要么是缺乏诚信和敬业精神所以至今还有找不到工作,只会大大增加找工作的难度。
三是所谓的“好”与“差”并非那么泾渭分明,而是动态的、因人而异的。有些地区和单位可能目前的并不太理想,但正处于迅速的发展上升期,急需大量的有志之士参与其中并建功立业;而有些单位虽然目前效益很可观,但文化却趋于封闭和保守,不利于大学生施展才华。即使同样的岗位,对于不同能力、知识背景和性别的大学生会具有不同的价值。
笔者以为,不存在绝对的“好”与“差”工作。善于思考、发掘,“差”工作也能干出大前途;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好”工作也会使人逐渐落伍。因此,大学生要依据国家的经济社会体制改革的趋势、个人的职业发展目标、个人能力、性格等综合因素来选择自己的合适工作,而不能一味地挑来捡去。如果在工作后再发现的确不适合此类工作,亦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再找,这总比在校园里单方面地选自己的理想工作要现实得多。在当前大学毕业生总体供大于求的情况下,一次性找到自己最理想的工作无疑是不现实的,抱着非好工作不就业预期的大学生只会屡屡碰壁,也只会增加自己的心理压力,所以我们提倡大学生要及早在工作实践中磨练提高自己、发掘自身潜力和不断识别和抓住机会,而不能把过多的精力花在找到所谓的好工作上。
难题三:薪水和福利是不是第一位的因素?
随着高等教育招生和收费的并轨,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投入—产出意识逐渐增强,求职者当然希望得到高薪水和福利的工作。工资高点,福利好点是经济报酬,在资源有限的时代里经济报酬是人们提高生活水平的直接杠杆,所以,我们生活在这个温饱向小康迈进的社会里大家都对钱也只以钱为唯一的成功衡量标准,而这是个谈不上对错的问题,但这里要强调的是,“钱”其实只是一个劳动后的结果性报酬,是个改善生活的手段。我们赚钱的目的并非是要天天点钱,也不是以积累财富为人生幸福的唯一砝码,钱只是个实现这些目的的一个手段,当然钱这个等价物可以很方便的交换到我们所希望要的东西。所以,由此推导到工作上就是,好工作的目的并不是可以赚更多的钱,而是可以对提高生活品质做出最直接最大化的改善,可以最终水到渠成的以钱为结果性等价物来实现我们的理想的。大学生求职不仅看薪水也看福利。有用人单位贴出海报,标明“福利待遇”:为员工提供完善的入职培训、基础培训、岗位培训、晋升培训体系。北京某国有企业一位负责招聘的男士说,“定期调薪、节日慰问金、年底双薪、季度奖金”等福利,已成为不少企业提供给员工的基本待遇,而“培训机会与晋升空间”等,更受求职者欢迎。用人单位上“三险一金”,能给人归属感,感觉踏实。除了“三险一金”外,消暑费、绩效奖金等福利也增加企业的亲和力。毕业生认为,学习机会多,就有更加美好的未来,企业是否能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培训机会及广阔的成长空间,也是择业者的重要参考条件之一。“三险”福利是国家对企业的基本要求。现在,为了留住人才,福利呈现多样化趋势,成为吸引、留住人才,增强企业凝聚力的重要因素。因此,笔者认为毕业生在了解薪水和福利的同时,要更多地知道企业是否有适合自己发展的空间,是否真正的热爱这份工作,真正能从这份工作中获得愉悦和成就感,也就是我们经常讲的职业幸福感。如果这份工作能满足你的需求,发挥你的潜能,带给你持续的快乐体验,那么,你就是一个真正幸福的人。
难题四:是到大城市还是到乡镇或农村发展?
当前就业形式的严峻性,尤其是大城市就业的巨大压力,是否意味着我们的毕业生应该更多的走向农村,走向基层呢?党的十七大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角,公务员热之后的新一轮村官热,正上演得如火如荼。面对社会当中诱人的现象,我们的毕业生又该何去何从呢?从哲学层面讲,任何一个硬币都有两面,利与弊同时存在,面对多元化的选择,毕业生更应该擦亮眼睛,保持清醒的头脑,冷静地思考当前就业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权衡利弊,结合自身实际,从而作出明智之举。
无论是固守城市还是选择农村,任何一条道路都有它的可取之处,只是不同的人,根据自身状况,选择不一样的方式罢了。在这里,笔者建议:
1.经济压力巨大和对农村现状了解甚少的毕业生可以先选择大城市就业。一是大城市就业薪水相对较高,可以暂时缓解毕业生的经济压力。大城市的发展有着农村无可比拟的优势,强有力的经济后盾为大城市积淀了丰富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留在大城市工作比到基层就业创业的风险小,而可能获得的收益更稳定。现在农村基层企业给应聘大学生较高收入待遇的不多,尤其是一些艰苦的地区,收入和大城市无法相比。二是从城市走向农村需要一个逐渐过渡的阶段。农村不同于城市,它的特殊性不仅仅体现在经济的贫困落后,更重要的是体现在人们的思想意识普遍落后,两千多年遗留下来的封建思想在人们头脑中依然根深蒂固。毕业生若是没有一定的社会阅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赤手空拳是难以在有着错综复杂问题的农村中施展才华的。
2.对于土生土长的农村大学生,并且有志于建设家乡的热血青年回农村就业未免不是一个非常好的就业渠道。他们受到农村文化熏陶更多,对农村、农民、农业“三农”的情况了解得更多,也更能切身体验到农民之苦,农村之穷,农业之落后,因而更易于在农村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我们要清楚的意识到,无论是先留在城市工作几年再到农村创业,还是直接到农村就业都充满了挑战性。农村问题与农村文化深深缠织在一起,农村工作每开展一步都有来自四面八方的困难。尤其在当下,农村各种制度不完善,对大学生就业相关的惠农政策尚未出台,使得广大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困难重重。看到困难的同时,我们也要坚信: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创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积极思路。农村的天地确实是广阔的,农村也确实需要更多的大学生。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求职之路是艰辛的。很多人站在求职的十字路口犹豫、徘徊甚至是彷徨苦闷而不知路在何方。是的,选择本身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人生道路的选择需要经过漫长的理性思考,需要克服众多外在利欲诱惑。唯有直面自己的内心,去寻找到底什么样的选择会让自己有最大的成就感、幸福感,在实践摸索当中来寻求最佳答案。我相信在经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重重困惑和艰辛之后,定能到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理想之地。
作者简介:
金伟(1972-),女,河南商丘人,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博士后,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
钱耕(1966-),男,湖南临澧人,武汉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职员,主要从事干部培训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