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裁机构的民间化与去行政化综述

来源 :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guangxin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仲裁机构是双方当事人自主选择,通过仲裁方式解决他们之间的合同争议或其他财产权益争议的民间性机构。仲裁机构应该是民间性组织,但是在中国,由于各种原因,仲裁机构所呈现的形态仍然是行政化的。这不仅不符合国际上对仲裁机构的要求,同时也渐渐不能适应中国现今的仲裁事业发展。由此,中国的仲裁机构必须走上一条去行政化即民间化的道路。
  关键词:仲裁机构 仲裁协会 民间化
  一、仲裁机构概述
  仲裁机构是民商事关系中的"双方当事人自主选择,通过仲裁方式解决他们之间的合同争议或其他财产权益争议的民间性机构"。[1]这种说法,把临时仲裁机组建的临时仲裁组织也认为是仲裁机构。有学者认为:" 仲裁的原始形式是临时仲裁,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组织机构参与其中,协助或服务于仲裁活动,制定并向争议当事人推荐使用仲裁规则,从而发展成为机构仲裁形式,这些组织机构就是仲裁机构。"[2]
  本文所探讨的"仲裁机构"被限定于,以1995年全国大规模重组仲裁机构为时代标志,以《仲裁法》以及国务院办公厅的相关文件为立法基础,由市级政府牵头组建的以仲裁方式解决民商事争议的仲裁委员会。对照前文可知,仲裁委员会属于常设仲裁机构。
  《仲裁法》第10条规定:"仲裁委员会可以在直辖市和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设立,也可以根据需要在其他设区的市设立,不按行政区划层层设立。仲裁委员会由前款规定的市的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和商会统一组建。"第15条规定:"中国仲裁协会是社会团体法人。仲裁委员会是中国仲裁协会的会员。中国仲裁协会的章程由全国会员大会制定。中国仲裁协会是仲裁委员会的自律性组织,根据章程对仲裁委员会及其组成人员、仲裁员的违纪行为进行监督。"可见,仲裁委员会的设立机关是市级政府,仲裁委员会的主管机关是中国仲裁协会。
  二、仲裁机构的行政化现象[3]
  在仲裁委员会的地位上,《仲裁法》第14条是这样规定的:"仲裁委员会独立于行政机关,与行政机关没有隶属关系。仲裁委员会之间也没有隶属关系。"仲裁机构独立于行政机关,是法律明文规定的,可是在现实中,往往不是如此。中国的仲裁机构--仲裁委员会,未曾从行政机关中独立出来。
  (一)仲裁机构管理模式行政化
  在许多地方,当地政府对仲裁机构适用行政机关管理模式加以管理,仲裁机构的组织机构在许多方面套用行政机关的模式定级定编,确定主管部门,由政府为其提供办公用房、办公经费及补贴,甚至于行政部门与仲裁机构合署办公,仲裁机构异化为"二政府"、"小金库"、"权力寻租的新渠道",替政府行政,替部门敛财,仲裁机构自身特点反而被弱化。
  相当多的仲裁机构的负责人由法制部门的官员兼任或由负责组建的其他行政机关领导兼任,行政机关甚至于控制仲裁机构人员、经费、物资和对仲裁案件仲裁员的指定权、大案承办人的指定权,而仲裁机构则毫无自主权,仲裁工作人员的积极性难以调动。在专业机构中,行政人员管理专业人员,往往会使专业人员的水平难以发挥。
  (二)仲裁机构运作依赖政府财政
  仲裁机构的财政权基本上由行政权掌控,很多仲裁机构对其财务收支均没有独立的权力。仲裁机构收取仲裁费不是按照国际惯例划分为仲裁员报酬和仲裁机构管理费,仲裁收费的标准由仲裁机构上报省级物价部门核定;与行政机关相同,仲裁机构每逢换届要进行换届审计,负责人离任要进行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国内许多仲裁机构从开办到日常运作经费来源多为财政拨款,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仲裁机构案源不能保证,完全靠财政,对政府财政的过度依赖使其失去独立性,从设立之初就被视为行政事业单位。"拿人手短,吃人嘴软。"仲裁机构靠政府"养着",自然就无心发展自身业务,没有了市场经济环境下应有的服务意识。
  (三)仲裁制度推行依靠行政手段
  仲裁机构创立之初,在我国仲裁工作整体水平不高,市场开拓力度不够,仲裁员队伍素质普遍不高,办案质量亟待加强的背景下,在整个社会的仲裁法律意识非常落后而仲裁的管辖又依赖于当事人选择的情形下,仲裁机构的案源短缺成为制约仲裁工作开展的一大问题,如何开拓案源、摆脱无案可办、经济紧张的困境,就成了仲裁机构负责人面临的现实问题。运用行政化手段推行仲裁制度对增加案源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且仲裁机构的负责人多为政府官员,面对案源的压力他们的内心普遍有着在短期内追求显著政绩的冲动,于是,为拓展业务量,运用行政化手段推行仲裁制度自然会成为首选。他们往往借助行政力量来落实仲裁条款,用行政命令、规范性文件、借助行政职能搭车在合同文本中预制仲裁条款。此种做法往往剥夺了当事人对争议解决方式的选择权,不能充分体现出当事人选择仲裁的真实意愿。
  (四)仲裁机构负责人惯用行政思维
  仲裁机构的负责人不仅是行政人员兼任,而且在思想上,惯用行政思维,其原因如下:一是官本位思想在作怪,认为民间机构腰杆不硬办事不力;二是认为政府在仲裁机构组建时给予了巨大支持,提民间化怕被扣上意识形态自由化的帽子;三是担心仲裁委员会与行政机关剥离后,仲裁机构切断了经费来源无法生存。由此,仲裁机构无法从领导层面上摆脱行政束缚。
  (五)仲裁办事机构受控行政机关
  仲裁秘书处权力膨胀,借监督操控仲裁庭,对仲裁庭进行行政化管理,用上下级隶属的方式管理仲裁庭,仲裁庭没有独立地位。仲裁秘书处受行政机关牢牢控制架空仲裁委员会,委员会制的优越性无法实现。仲裁委员会本是决策监督机构,秘书处是执行机构,我国的仲裁机构运作中的实际情况却是:仲裁秘书处与仲裁委员会权力划分不清,秘书处凌驾于委员会之上,委员会不能科学决策和实施有效监督,出现委员会虚无化现象,形成仲裁机构畸形的运行机制。仲裁委员会的办事机构操控和干预仲裁庭,对仲裁公正性和独立性造成负面影响。
  三、仲裁机构的民间化依据
  在这里,仲裁机构的民间化指的是一个过程,即仲裁机构实现民间性的过程。民间化是与行政化相对的一个概念,也称"去行政化"。   (一)仲裁权的来源决定仲裁机构的民间性
  仲裁本是一种"私力救济"方式,只是由于这种"私力救济"方式发展到了一定规模,才被国家立法予以确认,从而上升为一种法律制度。仲裁是以当事人意思自治为核心的争议解决制度,从仲裁权的授予到仲裁员的选择,从仲裁程序、仲裁规则到仲裁适用的法律都可以由当事人合意决定。仲裁机构管辖权来源于并仅限于当事人意思自治,"仲裁机构的出现,不但赋予了仲裁现象新的生命,更使得仲裁这一社会机制定型化、机构化、成熟化和制度化,使它成为现代社会诉讼外最重要的一种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4]
  (二)《仲裁法》确立了仲裁机构民间化原则
  《仲裁法》立法目的是改变原有的行政仲裁体制,建立民间仲裁体制,从立法机关编辑书中可见立法的初衷 "为了保证仲裁机构能够独立性、公正地解决纠纷,应当体现仲裁机构的民间性、中介性,避免外界干预……"[5]
  《仲裁法》颁布时,我国民间商会尚未强大到能独立组建仲裁机构,因此由政府组建仲裁机构,改变原来各行政部门多头仲裁的局面是必要的,这也是中国仲裁发展中不同于欧美国家的地方,但在具体运作过程中参与组建的政府部门的越位,不正当的干预,导致仲裁机构的行政化程度很严重。而在仲裁制度有所发展的现今,是时候让仲裁机构重归民间化的初衷。
  (三)仲裁机构应是非营利性民间组织
  从世界范围来看,仲裁机构大多为非营利性组织。仲裁机构作为市民社会实现自我治理的一种社会组织,其民间性是国外仲裁机构的一个根本特征。把仲裁机构作为非营利机构来认识,对我国仲裁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非营利组织是以服务大众为宗旨,不以营利为目的,具有志愿性和自治性的正式组织。非营利组织具有非政府性、非营利性和志愿性等重要特征。我国的非营利组织的形式有: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事业单位、单位内部的社会固体、特殊社团法人以及以企业法人形式存在的非营利组织。实践中把仲裁机构定为事业单位,这样的分类与实际情况不符。
  首先,仲裁机构运营不以营利为目的。仲裁机构是从事社会服务的单位,向服务的对象收取仲裁费用维持自身发展。但作为法律服务机构,"片面的追求盈利可能会导致仲裁机构在公正性和案件审理质量的减损,并且,仲裁机构注重利润也会和仲裁员在利益上产生冲突。必须保证仲裁机构把精力放在提高案件管理质量和公正审理上而不是追求利润上。
  其次,仲裁机构奉行非营利法人的"禁止分配规则"。非营利法人奉行"禁止分配原则",这是与营利组织(比如公司)的本质区别,即非营利法人可以从事经营性业务并收取费用,只要该商事活动符合法律规定以及本组织章程所确定的宗旨,只是对于所获得的利益,非营利法人的所有成员、内部人员都不得予以分配。仲裁机构是独立的公益的社团法人,应同样适用"禁止分配原则"。
  最后,仲裁机构不能成为某些特定个人牟取私利的载体和工具。防止不当的资产管理行为,防止私人将仲裁机构的财产转化为个人利益是仲裁机构资产管理制度设计的重点。这一点,与非营利性组织的特征"不能将非营利法人的资产以任何形式转变为私人财产"是契合的。
  (四)政治体制改革要求加快仲裁机构民间化进程
  1.政社分开是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市场经济下发生的民事纠纷,政府不适宜进行行政干涉,应该通过其它的渠道解决。因为民事权益纠纷涉及到市场主体的生存权、发展权,搞市场经济必须扩大市场主体的自主权,市场主体有了纠纷,可以自主选择诉讼以外的方式解决,这是对私权的处分,只要仲裁程序严格政府就可放手不管。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一是仲裁必须脱离行政,二是当事人可以自愿仲裁。行政仲裁过渡到民间仲裁就是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政府不是万能的,应借助民间力量构建多元化解决纠纷机制。
  2.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建设要求仲裁机构发挥作用
  着政治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中国社会从结构层面、从观念层面必然要面临一系列深层次的调整,社会纠纷大量发生,各级法院面临"诉讼爆炸"的局面,我国司法改革的趋势之一即是建立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从整个纠纷解决体系的大视野出发,我们没有必要建立一个与法院相似靠国家财政支持的的公权力机关去分流法院的案件,民间化解决纠纷组织既可减轻财政负担,又能达到我们建立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最终追求。国家通过立法或政策导向把应由私法调整的民商事案件分流到其他途径解决,可以减轻财政负担沉重和司法案件过多的压力。
  四、仲裁机构民间化的前景
  在仲裁机构民间化建设座谈会上,肖峋老师曾对仲裁机构的民间性做了如下三方面的概括,由此可知仲裁机构民间化的前景和发展趋势。[6]
  (一)裁决权的私权性
  仲裁委员会的裁决权来自于争议双方当事人对各自私权的处分,体现在现实中即仲裁协议。这就要求仲裁协议或仲裁条款是唯一的裁判权来源,行政机关无权干涉仲裁行为,法院也只能在仲裁程序出问题的时候才能介入。
  (二)组织上的独立性
  仲裁机构既不隶属于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也不是事业单位。所以其在组织上是具有独立性的。这里也涉及到仲裁协会的问题,仲裁协会是属于行业自律型组织,仲裁协会不能任命仲裁委员会成员,也不承担仲裁委员会的经费,更不能干预仲裁厅裁决案件,所以仲裁委员会与仲裁协会在组织上也是独立的。
  (三)财政上的自主性
  在这里,我国涉及仲裁机构的财政问题共有三部法律条文:第一个是在国际条约中,明确仲裁属于中介服务,即财政上是自收自支。第二个是国务院办公厅95年44号文,明确规定自收自支。第三个就是财政部的规定,收支两条线。财政部的规定与前两者不符,而效力显然低于前两者,因此仲裁机构在财政上应是自收自支。仲裁机构在财政上应该独立自主,摆脱行政机关的控制。
  五、结语
  综上所述,无论在仲裁的本质属性层面还是当今我国的社会生活的实践中,只有旗帜鲜明地倡导和贯彻仲裁的民间性原则,坚定不移地推进仲裁机构的民间化改革,才能更好地彰显仲裁机制的生命力,使其更充分地发挥在社会解纷系统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康明著:《商事仲裁服务研究》,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148页。
  [2] 谢石松主编:《商事仲裁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49页。
  [3] 万曦:我国商事仲裁机构向民间组织转型的可行性问题研究,中国政法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第6-8页。
  [4] 袁忠民著:《仲裁机构的学理与实证研究》,法律出版社 2008 年版,第133页。
  [5]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编辑:《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律释评》,法律出版社 1997年1月第1版第 6 页。
  [6] 王朔:论我国仲裁机构的民间化,中国政法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第9-10页。
其他文献
摘 要: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是平衡创作者、传播者、使用者三者间利益以促进作品创作和传播的制度。针对国内对合理使用制度的一般理解,借鉴美国法院对合理使用含义的解释,以及实践中产生的案例,认为:使用未发表作品仍可能构成合理使用;我国合理使用不应限于十二种行为方式,而应以三步测试法作为合理使用判断的唯一标准;合理使用允许对著作权人的合法利益造成合理损害;营利性不是法定的考虑因素,不能以使用的营利性认为合理
期刊
摘 要:随着新《保险法》的颁布,保险法律体系日益完善。但是面对纷繁复杂的保险实务,新《保险法》仍然显得捉襟见肘。光是保险合同的成立问题就存在很大争议,这些争议主要包括保险合同的成立是要式合同还是非要式合同、对《保险法》法律理解上的歧义以及预收保费问题和保险合同成立的关系等等。笔者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表达自己对这些问题的看法。  关键词:保险合同成立 要式非要式 预收保费 同意承保  一、合同成立  
期刊
检察职能包括公诉和监督两个基本方面,根本目的都在于保障人权。保障人权是新刑诉法的灵魂,新刑诉法赋予检察机关于各项司法程序中更多、更细致职权,就是为了扩充和完善检察监督职能,更好的保障法律对犯罪嫌疑人保留的各项权利。而权力是一把双刃剑。检察职能的延伸,对于检察机关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有权力也有义务,需要检察机关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力,变被动为主动,运用积极的手段和灵活的机制来应对。本文试从分析检察工作面
期刊
摘 要:2011年12月20日,最高法院发布了《关于发布第一批指导性案例的通知》,选择了四个案例作为第一批指导性案例予以公布,并要求各级法院"要组织广大法官认真学习研究,严格参照指导性案例审理好类似案件",这意味着中国司法开始尝试一条"法律判案"和"判例判案"相结合的道路。案例硬指导的实施,能否达到重塑司法权威和公信的效果,还有待于实际运行的检验。最高院公布的第一批指导案例究竟是要体现怎样的精神实
期刊
摘 要:在我国刑事司法实践中,被判处死刑的刑事案件被告人,如果能够积极赔偿被害人的损失,法院在判决时可以酌情从轻处理。被告人积极赔偿损失,法院适当从轻处罚的前提是真心悔罪,而真心悔罪就意味着犯罪分子的人身危险性降低。定罪量刑的情节有法定情节和酌定情节,酌定量刑情节法律没有明确规定,但不等于酌定情节的适用没有法律依据。作为被告人或者其家属主动赔偿被害人的损失,可作为法官自由裁量范围内的酌定从轻处罚情
期刊
摘 要:以英国、日本为例,通过阐述两国封建王权发展史,说明两国封建时期王权的薄弱及造就其薄弱状态的历史原因,进而在对两国薄弱王权下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的描述中阐明脆弱的封建王权与近代民主制度产生的关联性。  关键词:王权;民主;政治;经济;思想  "民主意味着在国家的法律秩序中所代表的那个'意志'等于国民的意志。民主的对立面是专制的束缚。"[1]愈是专制集权愈是没有民主可言,而愈是集权薄弱的
期刊
摘 要: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暴露了东亚各经济体在金融领域缺乏合作的弊端,而2007年末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更让东亚国家意识到加强金融合作、增强区域防范和应对金融风险的能力以及完善区域金融市场的重要性。而金融全球化带来的金融工具、金融服务方式、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等方面的创新和变革,给国际金融监管法律制度带来了显著的影响。本文在研究东亚现行金融合作法律机制的基础上,提出了法律制度构想和中国在东亚
期刊
摘 要:药家鑫案无疑是近两年最具影响力的案件之一。这个案件之所以受到社会的广发关注,引发了巨大的争议,不只是因为案件本身涉及事实的残忍,更是因为案件中所体现出来的近年来人民法院对于人民意见处理方式的不当而带来的司法权威危机。本文拟通过对于本案中所体现的陪审制度与刑事和解制度的萌芽的分析来对司法权威的巩固提出有益的意见。  关键词:刑事审判权,陪审制,刑事和解制度  如果要在这两年中评选十大最有影响
期刊
摘 要:教会大学是西方殖民主义侵略扩张的产物,基督教在华创办学校起初是为了宣扬基督教,但随着教会大学教育功能的日渐凸显,教会大学客观上将西方的办学理念、课程设置等先进的办学经验引入中国,为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做出一定的历史贡献,并对我们现在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教会大学,高等教育近代化,影响,启示  一、教会大学在中国  所谓中国教会大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基督教会
期刊
摘 要:私募股权投资是近年的热门话题,也是一个亟待良好监管的领域。就私募监管的现状而言,目前的监管较为混乱,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不容乐观。适逢新《证券投资基金法》正在修订审议之时,我们应借此东风完善私募股权投资的监管模式,形成立法监管、行政监管与行业监管三者结合的监管模式。  关键词:私募股权投资 监管 《证券投资基金法(修订草案)》  一、私募股权投资概述  私募股权投资(Private Equ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