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向东方—中国建筑景观展”7月28日在罗马的二十一世纪国立当代艺术博物馆 (MAXXI) 开幕,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功,已经于10月23日闭幕。来场人数达到三万以上,说明意大利观众对中国的关注程度很高,意大利个大报刊都分别做了报道。权威的 《共和报》更是抢先一步,在展览没开幕之前,就通过E-mail进行了采访,并提前出版。他们向我提了十个问题,也让我有机会一次性梳理了相关问题之间的关系,那就让我们看看这些问与答,下面是问答的下篇。
7.共和国报问(以下省略名称): 中国对生态问题的态度是什么样的?中国建筑如何应对能源问题?
方振宁答(以下省略名称): 中国建筑传统中最精华的部分就是人类和自然要和睦相处,中国古代有很多发明,都是利用自然的风力和巧妙利用能源来生存,中国之所以有那么长久的文明,都是和一直思考如何与自然共存有关。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提出,是由于现代社会过分发展和全球化的结果造成的,中国历史上不存在这样的问题。
在过去的15年里,中国城市建设累计完成房屋建设面积近100亿平方米。2030年,中国人口将达到15亿,其中2/3的人口将生活在城市。在未来的20年里,中国将再建设200到400座新城。全球70%的木材流向中国,其中70%用在建筑工地,而其中再有70%用于住宅建设。中国是世界上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之一。2009年哥本哈根环境会议,中国政府首次公布了碳强度目标:到2020年,在2005年基准上单位GDP碳排放降低40%—45%。
快速的经济发展和日益膨胀的城市需求,导致我们在高速的低级复制之中生产出大量高密度城市。它们耗费大量能源,空洞、拥挤、缺乏灵魂。中国的新兴城市不应该再继续拷贝上世纪西方工业文明的天际线。曼哈顿、芝加哥不应该在15年的中国造城运动之后继续成为我们未来城市的偶像。
可持续发展不仅是为了解决资源危机,改善人类的生活条件,而重要的是为人们提供健康的心灵家园。人类生活的全部意义在于培养丰富的情感,而这种情感只有在自然的怀抱中才能养成,含情的山川草木,能够通达人类的心灵。这就是为什么传统中国文化中注重园林的原因所在。我们可以把中国历史上生态城市和理论作为今天城市发展的一面镜子,从而克制我们那些过度的行为。
我不是政府有关部门的发言人,所以回答不了关于“中国建筑如何应对能源问题?”这样的提问,我只能举例说明中国建筑师通过建筑设计来思考城市化带来的问题,以及如何利用城市房屋拆迁后废弃的砖瓦建造新的建筑,这即是循环建造的案例,也是建筑师对现状的一种态度。我们可以在“向东方-中国建筑景观”展上,看到王澍、马岩松、刘家琨和都市实践等建筑师们的建筑实践,这些可以帮助观众了解中国建筑师对待环境问题和城市生态被大大破坏的现象所持的态度。
8.中国建设了大量的公共建筑,(美术馆,学校,场馆,政府大楼),这些建筑的意向和风格是取决于建筑师的品味还是更取决于甲方的品味和意愿?
凡是政府的项目,甲方就是政府,所以他们对建筑的风格有要求是很自然的事,不管甲方是政府还是民间开发商,建筑师要想在建筑设计上实现自己的理想,是需要一番博弈。问题是,甲方的品味也在变化或者说提高。举例来说,有的开发商开发的第一个楼盘的建筑品味很低,到了第二个楼盘时就有所提高,但是,到了开发第三个楼盘时,品味就大大提高了。我在鄂尔多斯这个暴富的城市就看到许多新盖的政府大楼的设计很有品味,至少比北京上世纪七十年代在长安街两侧兴建的政府大楼的品味要高很多,所以说政府对建筑风格的要求是有进步的。
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中国建筑师朱锫设计的“数字北京”大厦,是奥运建筑中比较成功受好评的由中国建筑师独自设计的建筑,我当时也觉得奇怪,怎么这么极简主义风格的建筑政府怎么能接受?有一次我在即将竣工的“数字北京”大厦拍摄,朱锫向我介绍了这座建筑的甲方,一位四十出头的时髦女性,这时我明白了,当这个方案获得通过的时候,这位甲方的年龄可能还不到四十岁,也就是说,时尚和有品味的设计在年轻的甲方那里容易获得认同。
设计CCTV新址大楼的雷姆库哈斯也在东京接受我的提问时说过,他对他的甲方(CCTV建设)的年龄不到四十岁感到高兴,因为和这样年轻的英语又好的甲方打交道很多想法容易沟通和得到采纳。所以,在中国,许多建筑风格上的争论不是和好坏有关,而是新与旧的对立。
9.你如何定义中国当代社会里建筑与政治力量的关系?
无论世界上最大的国家还是最小的部落,都有自由的首领,这是自然形成的社会结构体系。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由不断变化的社会结构得以延续的,中国现在的社会结构和体系,是这个历史的延续。我知道,在西方有批评西方建筑师到中国接受政府项目而受到批评的事情,他们被指责为一个独裁政府服务。我觉得这种指责是不客观的,因为一个国家的制度是那个国家的人民选择的结果,因为任何制度的形成都是社会上各种力量博弈的结果,在制度上的差异性是历史和人文上的多种因素造成的。
然而,有趣的是,一些欧洲的建筑师一方面需要获得中国政府的项目,在获得成功之后,又用中国以外的场合发表违背事实的言论,我对发生这种的事情感到遗憾。
我在2008年写过一篇文章:“为什么鸟巢设计者赫尔佐格这样说?”这是对赫尔佐格在东京就鸟巢设计发表的演讲进行质疑的文章,文章的内容大意如下:奥运建筑鸟巢的设计者瑞士建筑家赫尔佐格和德穆隆,2007年获得日本每年颁发一次的世界文化奖,他们两位都同时在10月到东京领奖。在共同记者会见上,赫尔佐格是这样向记者们描述他们在北京设计的奥运建筑鸟巢。赫尔佐格说:“我们意识到这是中国向全世界进行宣传的国家项目,但是我们并没有考虑吸收中国文化的因素,比如模仿一些中国传统的要素,或者混搭等等。还是从他们没有中国特点来考虑为好。”
我以为这一发言不符合事实,当时鸟巢的设计方案在北京公开展出时,我在现场看到他们展出的方案,其中一张表现鸟巢全景的图,中心部位放着一个外型很像燃烧的火炬的汉代的博山炉,此外,在现场的中方合作团队的人统一口径说,鸟巢的设计灵感来自中国传统的因素,特别是那些器物的造型和纹样。而且我也私下看过当时他们在巴塞尔设计团队工作现场的照片,墙上贴了许多中国古代文物造型的图片,一看就是研究和参考用的资料,怎么能说没有考虑吸收中国文化的因素?
但是赫尔佐格又说:“当这件作品映入中国观众的眼帘之后,他们才开始关心这个设计,中国人立刻给它取了一个外号叫鸟巢。从而它成为中国人的文化和中国的一部分被接受了,并受到特别的称赞,我们也感到高兴,但那不是我们的意图。”赫尔佐格否定这个设计和意识形态完全无关,但是,否定和中国文化的因素无关就不够诚实了,这是在急于撇清自己与中国政府的关系,也是想摆脱建筑和政治的关系。
建筑和政治的关系从来就是不可分离的,中国有句话说:“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换句话说,意识形态是在建筑的上层,可见建筑在中国不象在西方那样,被形容是凝固的音乐,而是政治的代名词。
10.考虑到这次展览是在MAXXI举办,你期待意大利观众会通过这个展览以及中国当代建筑学习到什么?
我们能在罗马的MAXXI举办中国建筑景观展,是托中国意大利文化年的福,十年前,扎哈·哈迪得中标MAXXI的方案被公布之后,是世界性的建筑新闻,我们等待它的建成等了十年,十年后竣工时也是世界性的新闻。因此,这个展览是一份双向的礼物,首先,MAXXI建筑博物馆接受我们的展览,我把它视为给中国的一份厚礼,因为,MAXXI开馆才一年的时间,希望在这个罗马新地标办展的当期早就排满,我们能在很短的时间里决定和让展览成功开幕,需要有很高的效率和热情,同时,也是中国在世界建筑界地位有所提高的证明。这个展览没有挑选那些被很多人熟悉的公共建筑项目,特别是奥运建筑,而是把介绍的重点放在崛起的中国建筑师的设计上,同时,我也不认为建筑是那样的鹤立鸡群,建筑只是一种景观,至少它是景观的一部分。就像百年前在西方人的眼中,没有中国建筑这个概念,而是“中国园林(Chinese Garden)”,那么,我想通过这个展览让意大利的观众把“中国园林”的概念扩大为“中国景观 (Chinese Landscape)”,这是我们给意大利观众的一份礼物,谢谢,罗马!。
7.共和国报问(以下省略名称): 中国对生态问题的态度是什么样的?中国建筑如何应对能源问题?
方振宁答(以下省略名称): 中国建筑传统中最精华的部分就是人类和自然要和睦相处,中国古代有很多发明,都是利用自然的风力和巧妙利用能源来生存,中国之所以有那么长久的文明,都是和一直思考如何与自然共存有关。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提出,是由于现代社会过分发展和全球化的结果造成的,中国历史上不存在这样的问题。
在过去的15年里,中国城市建设累计完成房屋建设面积近100亿平方米。2030年,中国人口将达到15亿,其中2/3的人口将生活在城市。在未来的20年里,中国将再建设200到400座新城。全球70%的木材流向中国,其中70%用在建筑工地,而其中再有70%用于住宅建设。中国是世界上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之一。2009年哥本哈根环境会议,中国政府首次公布了碳强度目标:到2020年,在2005年基准上单位GDP碳排放降低40%—45%。
快速的经济发展和日益膨胀的城市需求,导致我们在高速的低级复制之中生产出大量高密度城市。它们耗费大量能源,空洞、拥挤、缺乏灵魂。中国的新兴城市不应该再继续拷贝上世纪西方工业文明的天际线。曼哈顿、芝加哥不应该在15年的中国造城运动之后继续成为我们未来城市的偶像。
可持续发展不仅是为了解决资源危机,改善人类的生活条件,而重要的是为人们提供健康的心灵家园。人类生活的全部意义在于培养丰富的情感,而这种情感只有在自然的怀抱中才能养成,含情的山川草木,能够通达人类的心灵。这就是为什么传统中国文化中注重园林的原因所在。我们可以把中国历史上生态城市和理论作为今天城市发展的一面镜子,从而克制我们那些过度的行为。
我不是政府有关部门的发言人,所以回答不了关于“中国建筑如何应对能源问题?”这样的提问,我只能举例说明中国建筑师通过建筑设计来思考城市化带来的问题,以及如何利用城市房屋拆迁后废弃的砖瓦建造新的建筑,这即是循环建造的案例,也是建筑师对现状的一种态度。我们可以在“向东方-中国建筑景观”展上,看到王澍、马岩松、刘家琨和都市实践等建筑师们的建筑实践,这些可以帮助观众了解中国建筑师对待环境问题和城市生态被大大破坏的现象所持的态度。
8.中国建设了大量的公共建筑,(美术馆,学校,场馆,政府大楼),这些建筑的意向和风格是取决于建筑师的品味还是更取决于甲方的品味和意愿?
凡是政府的项目,甲方就是政府,所以他们对建筑的风格有要求是很自然的事,不管甲方是政府还是民间开发商,建筑师要想在建筑设计上实现自己的理想,是需要一番博弈。问题是,甲方的品味也在变化或者说提高。举例来说,有的开发商开发的第一个楼盘的建筑品味很低,到了第二个楼盘时就有所提高,但是,到了开发第三个楼盘时,品味就大大提高了。我在鄂尔多斯这个暴富的城市就看到许多新盖的政府大楼的设计很有品味,至少比北京上世纪七十年代在长安街两侧兴建的政府大楼的品味要高很多,所以说政府对建筑风格的要求是有进步的。
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中国建筑师朱锫设计的“数字北京”大厦,是奥运建筑中比较成功受好评的由中国建筑师独自设计的建筑,我当时也觉得奇怪,怎么这么极简主义风格的建筑政府怎么能接受?有一次我在即将竣工的“数字北京”大厦拍摄,朱锫向我介绍了这座建筑的甲方,一位四十出头的时髦女性,这时我明白了,当这个方案获得通过的时候,这位甲方的年龄可能还不到四十岁,也就是说,时尚和有品味的设计在年轻的甲方那里容易获得认同。
设计CCTV新址大楼的雷姆库哈斯也在东京接受我的提问时说过,他对他的甲方(CCTV建设)的年龄不到四十岁感到高兴,因为和这样年轻的英语又好的甲方打交道很多想法容易沟通和得到采纳。所以,在中国,许多建筑风格上的争论不是和好坏有关,而是新与旧的对立。
9.你如何定义中国当代社会里建筑与政治力量的关系?
无论世界上最大的国家还是最小的部落,都有自由的首领,这是自然形成的社会结构体系。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由不断变化的社会结构得以延续的,中国现在的社会结构和体系,是这个历史的延续。我知道,在西方有批评西方建筑师到中国接受政府项目而受到批评的事情,他们被指责为一个独裁政府服务。我觉得这种指责是不客观的,因为一个国家的制度是那个国家的人民选择的结果,因为任何制度的形成都是社会上各种力量博弈的结果,在制度上的差异性是历史和人文上的多种因素造成的。
然而,有趣的是,一些欧洲的建筑师一方面需要获得中国政府的项目,在获得成功之后,又用中国以外的场合发表违背事实的言论,我对发生这种的事情感到遗憾。
我在2008年写过一篇文章:“为什么鸟巢设计者赫尔佐格这样说?”这是对赫尔佐格在东京就鸟巢设计发表的演讲进行质疑的文章,文章的内容大意如下:奥运建筑鸟巢的设计者瑞士建筑家赫尔佐格和德穆隆,2007年获得日本每年颁发一次的世界文化奖,他们两位都同时在10月到东京领奖。在共同记者会见上,赫尔佐格是这样向记者们描述他们在北京设计的奥运建筑鸟巢。赫尔佐格说:“我们意识到这是中国向全世界进行宣传的国家项目,但是我们并没有考虑吸收中国文化的因素,比如模仿一些中国传统的要素,或者混搭等等。还是从他们没有中国特点来考虑为好。”
我以为这一发言不符合事实,当时鸟巢的设计方案在北京公开展出时,我在现场看到他们展出的方案,其中一张表现鸟巢全景的图,中心部位放着一个外型很像燃烧的火炬的汉代的博山炉,此外,在现场的中方合作团队的人统一口径说,鸟巢的设计灵感来自中国传统的因素,特别是那些器物的造型和纹样。而且我也私下看过当时他们在巴塞尔设计团队工作现场的照片,墙上贴了许多中国古代文物造型的图片,一看就是研究和参考用的资料,怎么能说没有考虑吸收中国文化的因素?
但是赫尔佐格又说:“当这件作品映入中国观众的眼帘之后,他们才开始关心这个设计,中国人立刻给它取了一个外号叫鸟巢。从而它成为中国人的文化和中国的一部分被接受了,并受到特别的称赞,我们也感到高兴,但那不是我们的意图。”赫尔佐格否定这个设计和意识形态完全无关,但是,否定和中国文化的因素无关就不够诚实了,这是在急于撇清自己与中国政府的关系,也是想摆脱建筑和政治的关系。
建筑和政治的关系从来就是不可分离的,中国有句话说:“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换句话说,意识形态是在建筑的上层,可见建筑在中国不象在西方那样,被形容是凝固的音乐,而是政治的代名词。
10.考虑到这次展览是在MAXXI举办,你期待意大利观众会通过这个展览以及中国当代建筑学习到什么?
我们能在罗马的MAXXI举办中国建筑景观展,是托中国意大利文化年的福,十年前,扎哈·哈迪得中标MAXXI的方案被公布之后,是世界性的建筑新闻,我们等待它的建成等了十年,十年后竣工时也是世界性的新闻。因此,这个展览是一份双向的礼物,首先,MAXXI建筑博物馆接受我们的展览,我把它视为给中国的一份厚礼,因为,MAXXI开馆才一年的时间,希望在这个罗马新地标办展的当期早就排满,我们能在很短的时间里决定和让展览成功开幕,需要有很高的效率和热情,同时,也是中国在世界建筑界地位有所提高的证明。这个展览没有挑选那些被很多人熟悉的公共建筑项目,特别是奥运建筑,而是把介绍的重点放在崛起的中国建筑师的设计上,同时,我也不认为建筑是那样的鹤立鸡群,建筑只是一种景观,至少它是景观的一部分。就像百年前在西方人的眼中,没有中国建筑这个概念,而是“中国园林(Chinese Garden)”,那么,我想通过这个展览让意大利的观众把“中国园林”的概念扩大为“中国景观 (Chinese Landscape)”,这是我们给意大利观众的一份礼物,谢谢,罗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