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妹儿”,爱你还是恨你?

来源 :大众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b_jinz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看过《电子情书》(《You've got a mail》)这部影片吗?那一封封令人心动的Email令原本是冤家对头的汤姆·汉克斯和梅格·瑞恩深深相爱,并最终走到了一起。生活虽不同于电影,但是也不能就此小瞧了Email的影响力。看看周围,Email已彻底渗透了我们的生活:"这是我的Email地址……""我的邮箱爆满了!""以后 Email联络"……
  当然,大家嘴里说着的"邮箱"早已不是自家门口那个漆得绿油油的东西,而是通过互联网传递信息的电子邮件。有人还替这个高科技玩意儿起了一个妩媚的中国名称--"伊妹儿",或者干脆叫"妹儿"。说起"伊妹儿",爱她的人可以列举出好多优点,比如她是现代人传情答意的新工具,方便快捷,省钱省力等。相反,烦她的人也会道出种种理由,比如让人不胜其扰的垃圾邮件,隐私得不到保护等等。
  你对"伊妹儿"的感觉如何呢?是爱她,还是恨她?抑或是爱恨交织?看看下列几位普通人的经历,或许能引起你的一些共鸣。专家独到、精辟的分析可以为你点拨一二。
  
  "非典"无情,"妹儿"有情
  
  自述者:伊人,女,26岁,出版社编辑
  现居城市:上海
   与"伊妹儿"日均亲密时间:2小时
  
  "非典"时期的生活总有那么一点"非典型"的味道:出版社的考勤暂停了,手头没有急事的编辑可以在家办公;全社上下每天要消毒两遍,空气里到处弥漫着过氧乙酸的味道;与作者的联系全都改成了电话或"伊妹儿",一切拜会统统取消,出差一律暂停;大学同学打电话告知婚礼延期了;朋友"妹儿"过来说聚会取消了;为安全起见,和男朋友的约会也从每星期三次改成了每星期一次……
  不敢出门,不方便见面,不能随心所欲地逛街、聚会,在这种非常时期,手机短信和"伊 妹儿"成了朋友、同事间彼此沟通的最佳方式。每天早晚两次,打开邮箱收"妹儿"似乎已经成了一种习惯。男友一天一次的问候式"妹儿"自然少不了,朋友们发来的有关"非典"的各种信息与真心问候每天都有好几封。
   5月10日,上海的"非典"临床诊断病例数上升到了7例,疑似病例数上升到了10例,坐在电视机前的我越看越觉得心里没底。起身去厨房喝牛奶,边喝边告诉自己"非典"时期要注意营养。正喝着,手机响了,是朋友发来的短信:"病毒世间少有,切莫四处游走,经常消毒洗手,非典莫能长久,闲来想想老友,祝君健康长寿!"呵呵,这已经是我收到的第n个这样的短信了。打开电脑,邮箱里躺着六封新邮件,点开一看,除了一封是作者发来的稿件之外,其余五封一律都是朋友发来的有关"非典"的"妹儿",一封搞笑的、一封通报疫情的、一封介绍"防非"中药的、两封问候的,而且六封"妹儿"的末尾无一例外地写着"保重身体!" "祝健康!"之类的话。看着看着,我笑了,一个人能被那么多朋友关心着、牵挂着,实在是一种莫大的幸福。或者,我从来就是生活在这充满了亲情、友情、爱情的世界里,只不过以前没有如此真切地体会到而已。
  想到这里,我突然发现,原来"非典"带给人类的不全是灾难,尽管它制造了恐慌,制造了危险,但它的存在,也让人类感受到了关爱与真情,感受到了人世间最美丽的东西。 这段日子收到的"伊妹儿",我都会小心地收藏起来。因为对 我而言,它们的意义早已超越了问候或者讯息交流的范畴,它们是历史的见证,是友谊的象征,是真情的流露。
  
  "伊妹儿"是系着风筝的那根线
  
  自述者:袁嘉怡,女,25岁,在读MBA
   现居城市:加拿大温哥华
  与"伊妹儿"日均亲密时间:2小时
  
   在国外生活的这些日子,我深深地感到有两样"宝贝"是缺一不可的:一个是车子,另一个就是"伊妹儿"。在国外,没有车就等于半个残废,而没有"伊妹儿",就等于掐断了我的生命线。
   以前在国内的时候,我从来不觉得"伊妹儿"有多重要。出了国才发现,"伊妹儿"是排解孤独和寂寞的良方。刚来加拿大那会儿,我曾经创下过给老爸、老妈和朋友们发出一百多封"鸡毛信"的记录。真的不能想像没有"伊妹儿"的日子会变成什么样。如果说留学生是远游天边的风筝,那么"伊妹儿"就是那根坚韧的风筝线,乡情、亲情、友情,甚至爱情,都系于一线。
  好几次在留学生聚会上听到一些已婚人士感叹说,在国外的这几年,如果不是靠着"伊妹儿"和家里频繁通信,婚姻恐怕很难维持下去。单靠每星期一两次短短的国际长途,或是几星期一个来回的信件传递消息,感情很快就会淡下来。
  我幸运地生长在有"伊妹儿"的时代,在我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伊妹儿"给了我家人的关爱、朋友的支持。更值得庆幸的是,我和他的感情在"伊妹儿"上开花结果了!
  以前,我和他虽然互有好感,但是他的不善言辞和我的矜持令彼此错失了很多机会。当初发"鸡毛信"的时候虽然有他的份,但我只是把他当作一个好朋友来倾诉,没存太多的想法。哪知这根"木头"见信后不但大动怜香惜玉之心,而且还在"伊妹儿"上找到了感觉,心里那些热情似火的话全都在一封封邮件中开了闸。我们的感情也在一来二往的"伊妹儿"中迅速升温。如今,我俩已经在"伊妹儿"上立下山盟海誓,我是非他不嫁,他呢, 自然也是非我不娶了。
  再过半年我就可以毕业了, 这两年和亲友们之间的"伊妹儿",我会带回国内好好保存,因为那里面有我留学生涯的真实写照,也有我和他的美丽爱情。
  
  我成了苦命的"终端接收器"
  
  自述者:张妍,女,24岁,销售助理
  现居城市:上海
   与"伊妹儿"日均亲密时间:6.5小时
  
   当初不知怎的鬼迷心窍,看上了这家公司的显赫名声和那份优厚的待遇,也没有多了解些情况就义无反顾地闯了进去。第一天报到,销售经理向我交代完工作、介绍完同事之后,我才突然明白过来,原来在这个销售部里,上至经理,下至销售代表总共十来号人,我这个销售助理得为他们提供"及时、高效的后勤协助"。说白了,我就是个大众秘书。
  起先还有点惴惴不安,心想要是这十几个人一下子全挤到我面前来布置任务,那唾沫星子还不得把我淹死。等了半天没啥动静,销售代表倒是呼啦啦走了好几个。又过了一会儿,桌上的电话铃响了,是外出的销售代表打来的。只听他在电话那头问:"我请客户吃饭的地方,你是不是没订位呀?"我有点糊涂了,我和他今天除了在经理引见时互相说了声"你好"以外,再也没交流过只字片语,他什么时候让我订的位呀?见我支支吾吾的,那位着急了,大声说道:"哎,你不看'伊妹儿'的吗?!"一语惊醒梦中人, 我慌忙打开信箱一看,乖乖!里头已经整整齐齐地塞了二十多个邮件。
  后来才知道这是销售部的传统,因为人多事杂,后勤助理又只有一个,所以"伊妹儿"就成了大家和我沟通的最"及时"、最"高效" 的工具。只是多少有点苦了我,每天一打开电脑,让我做这做那的"伊妹儿"就像潮水一样源源不断地涌来。紧赶慢赶地对付完这一拨,新的浪潮又把我给淹没了。好像大家都把我当成了一部永远处于运转状 态的终端接收器,他们只要动动手指头,按一下"发送", "伊妹儿"就会像一只无形的手一刻不停地遥控着我。
  半年下来,三头六臂没有锻炼出来,倒是这"终端接收器"做久了,还落下个"Email恐惧症"。忙的时候,一看见电脑屏幕上那个邮件提示框又在闪闪烁烁,立马脑袋发胀,心跳加速。朋友们都接到过我的警告,千万别用"伊妹儿"跟我联系,谁发我就和谁急。有天晚上我做了个梦,梦见自己的"伊妹儿"变成只能发不能收,而其他人的都是只能收不能发,当时就把我给乐醒了。
  
  都是Email惹的祸
  
  自述者:徐以春,男,29岁,广告代理
  现居城市:青岛
   与"伊妹儿"日均亲密时间:7小时
  
   像我这样的模范员工加"二十四孝老公",上班跟着客户和老板的指挥棒转,下了班跟着老婆大人的指挥棒转,实在是没什么时间可以留给昔日那帮光棍或非光棍朋友了。
  为了联络感情,我和几个铁哥儿们组建了"灌水俱乐部"。所谓"灌水俱乐部"就是我们这儿十来号人以各自的"伊妹儿"地址为单位,组成一个群发网络。每天乘着上班的空隙,"妹儿"来 "妹儿"去,往对方信箱猛灌图片、笑话或者文章。这虽不如把酒言欢痛快,但也是一片自由天地。我曾经创下了一天发80封"妹儿",收60封"妹儿"的记录。"伊妹儿"这东西来无影,去无踪,保密性够强。吾辈这样的"受管制人士",偶尔出点格,跟着大家起起哄,传播一两个荤段子,品评一下美女的身材,老婆绝对不会知道。可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样的想法是盲目乐观,自取灭亡。
   那天下班回家,没有闻到熟悉的饭菜香,老婆不知为什么闷头在卧室里收拾行李,我还傻乎乎地凑上去问她是不是要出差。老婆一抬头,我才发现她那张脸已经黑过了包公,咬牙切齿地指着我的鼻子说:"你巴不得我离得远远的,好让你去找狐狸精是吧?"接着,一通连珠炮似的控诉差点没把我砸晕过去。说实话,我一直听得云里雾里的,不明白像我这样忠心耿耿的老公怎么会被她形容得跟陈世美似的。还没等我清醒过来为自己喊冤叫屈,老婆大人已经拎起小皮箱,一溜烟回了娘家。
  后来,我好不容易才搞清楚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前阵子,我负责的一个案子拍广告片,请了个特漂亮的洋模特主演。片子拍完,在庆功宴上我们合了个影。洋妞性格豪爽,拍照时硬是把一条玉臂搂住了我的脖子,粉脸离我的面颊只剩几厘米距离。照片印出来之后就被我"毁尸灭迹"了,生怕照片落在老婆手里,无风起浪。无 奈我在销毁照片前,因为一时的虚荣心作怪,把它扫描了下来,当作 "灌水"邮件发了出去,想向几个哥们炫耀一番。不晓得是哪个缺心眼的哥们给外泄了,这张照片就随着"伊妹儿",像滚雪球一样一传十,十传百,成了"全国皆知的秘密",连最不该知道的人也知道了。
  扼腕顿足已无济于事,只好天天候在岳母家门口,千方百计向老婆证明我的清白。连哄带骗了十几天,再加上一套Furla衣服和首饰,老婆的脸总算"阴转多云",肯让我牵着小手回家了。
  
  没有它也挺好
  
  自述者:小文,女,26岁,职员
  现居城市:福州
  与"Email"日均亲密时间:1小时
  
   说实话,我对"伊妹儿"是有些反感的。虽然从理性的一面看,它是现代科技进步的一个标志,无可厚非。但从感性上来讲,我还是比较倾向于更自然、更人性化的交流方式。
  不喜欢"伊妹儿"的第一大理由是,我觉得它有点自说自话之嫌。不像打电话或面对面交谈,讲的人和听的人有问有答,有商有量。用"伊妹儿"交流,发的人是痛快了,尽管顺着自己的思路说下去,既不用担心被人打断,也不会有人当场提出异议。一番运筹帷幄之后,把邮件往对方信箱里一扔就万事大吉了。至于对方收到后有没有充分领会你的思想精髓,心里的真实感受等问题,一概"眼不见为净"。我就是看不得这样的霸道。
  不喜欢"伊妹儿"的第二大理由是,实在搞不清它到底是在促进沟通还是在减少沟通。同学樱子的单位里有一个同事,座位离她也就几步之遥,可是连中午叫她一起出去吃饭也用"伊妹儿"通知。用得着这么费劲吗?走两步过来说一声不就行了吗?要真是懒得走动,打个电话也不费什么事啊。现代文明的产物往往就是这样侵占掉一些人性化的空间,要是哪一天科技发展到巅峰了,大家都变成一个个"伊妹儿"地址,想说的话靠脑电波传来传送,那才可悲呢。
  不喜欢"伊妹儿"的第三大理由是,说不准什么时候,那些讨厌的垃圾邮件就会来造访你。这就像是你好端端地闭门独坐,不招谁也不惹谁,却有一帮不知打哪儿来的三教九流破门而入,腆着脸穿堂入室,你能不怒发冲冠?最倒霉的是,面对这些垃圾,还没处跟它们理论去,只好窝着一肚子火,删到手发软。
  不喜欢"伊妹儿"的第四大理由是,它总是给我一种冷漠的感觉。打开邮件,一个个毫无生气的方块字在电脑屏幕上冷冰冰地瞪着你,哪怕它跟你说"你好""谢谢"之类的客气话,你也总疑心那是不是在例行公事,因为你看不到灿烂的笑脸、感激的眼神,也听不到亲切的声音和真诚的话语。
  好多人都说,在这个信息时代,要是没有"伊妹儿"的话,工作一定会大受影响,这未免有点言过其实。有一次,我们单位的系统"罢工",也没造成什么特别大的混乱嘛。大家多打几个电话,发发传真,该做的照样都做了,办公室里还因此热闹了一些呢。再说了,"伊妹儿"没有发明出来之前,我们不也过得好好的吗?
  
  
  相关链接
  
  美国流行"Email综合征"
  
  美国是全球使用互联网人数最多的国家之一,几乎所有上网的人都拥有一个或多个电子邮箱,许多企业也使用内部的电子邮箱以便员工间进行沟通。电子邮件已经成为人类继信件、电话之后的又一大交流方式。据美国一家调查机构的最新调查显示,越来越多的美国人染上了"Email综合征"。调查统计表明,全美使用电子邮件的人中,有近50%在节假日里依然记挂着要查询办公室电子邮件。
  
  "Email综合征"先兆
  
  1.半夜三点起床上厕所顺便查Email。
  2.自我介绍时,总会说我是"×××@×××.com"。
  3.交往的朋友名片中都有一个长尾巴"a"--@。
  4.每次检查电子邮件时,如果没有新的邮件,你会"自动刷新"检查一遍,没有的话又再查一遍。
  5.不再用笔写信,只会写电子信。
  6.你觉得用嘴说话,用钢笔写字和用面部肌肉微笑都已经是很遥远的事了。
  7.你不再叫老公(老婆)共进晚餐,而是给他(她)发Email。
   8.与父母没有保持联络的理由,因为他们至今尚没有Email 地址。
   9.在普通信件里也开始使用表情符号,如∶)。
   10.回复电子邮件的速度比回复普通信件的速度快100倍。
  11.度假目的地如果没有电和电话线就活不下去。
  12.旅游时,检查电子邮件的次数比去景点的次数多。
   13.已经按坏了三个鼠标、换了两个猫。
  14.每月真正打电话的次数没有电话费账单上数字的位数多。
  15.发现市面上所有的通讯录都没办法用。
  16.只记得在名片上印自己的Email,却忘了印电话号码。
   17.女友在Email里抱怨你有好几天没和她联系了,你回道: "最近我的电脑染上病毒,这两天最好别来碰我。"
  18.与一位住在南非的陌生人通了三年Email,但至今还未与隔壁邻居打过招呼。
  19.朋友介绍你认识一个新朋友,你立即询问是否可以把他(她)加到"contact list(联系人列表)"上。
  20.你的狗因为你不予理睬而离家出走,尽管你曾给它设了 Email账号博其欢心。
  
  
  专家观点
  
  Email--简简单单,无关爱恨
  文/张 磊 (心理学专家)
  
  Email的中文是电子邮件,邮件可以用"信"来简单概括,人们用"信"来传递信息。手书、尺素、玉扎、音问、兰讯、双鲤、鱼雁、朵云……古代对书信的称谓五花八门,各有渊源。根据语言心理学的研究:同一事物的名称越多,也就意味着它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重要的角色。书信一直以来就是人们传递消息、沟通情感的重要的书面言语形式。
  循着文明的足迹,我们可以追溯信息传送的历史:我们有烽火狼烟传递战争消息的时代;我们有大雁传书的时代;古今中外都有驯养鸽子传书递信的历史;我们有信使传送文书的时代;及至有了邮递马车,有了专门的邮政系统,有了更方便的电话。这一切的出现,都是因为我们需要信息,需要沟通。如今步入数字时代,人们找到了更快捷、更高效的网络来传输信息,Email 就在这短短几年之中,成为了E时代人们必不可少的往来媒介。现在的年轻人,谁要是没有Email地址,不被当作异类,就被认为是土鳖。与此同时,Email也给使用它的人们带来了爱恨悲欢。
  纵观几千年的历史,书信传递的方式变得越来越先进了,始终不变的,是我们的心--想知道外面的世界,想传送自己的心声。人就是这样一种社会动物,需要交流和交际。不管承载信息的手段如何变迁,人们的智慧、思想、情感始终闪耀其间。
   Email为人们提供了多功能、全方位的通讯形式。当然,科技的进步在使人们的需要获得更多满足的同时,也演化出了新的需要和新的形式。不善言谈的人在Email上可以尽情延展文字,慢慢字斟句酌;传输图片,以最原始的、最直接的方式表达,不但免了文字的饶舌,而且鲜亮活泼;声音的传输更是让人们体会到了高科技的魅力……
  有利难免有弊,Email的方便快捷触动了人们另一根敏感的神经--保密。一个个带有@的符号成了人的代号后,地址使个人的隐私更容易被探察。随便写个地址,邮件都会被成功送达。收到陌生邮件时,一方面是好奇心驱使去打开,另一方面又有被窥视的怨忿。有时候,一不小心收到意外惊喜的同时,也收到了恶意的病毒。轻则破坏系统,重则让你所有的心血付诸东流。把这形容为不请自入、打家劫舍的恶汉一点也不为过。
  其实,Email还是那个电子邮件,喜欢、讨厌、亲近、无奈,全是我们自己的感情投射,和过去人们对待任何信息的载体一样,我们的情感支配着我们对它的看法。把Email当作自己的"千里眼""顺风耳"的时代精英,在商场上叱咤风云的商业巨子,正如当初运筹帷幄的将帅,等待着前方来报,好根据战况一展拳脚。天天收着 Email的秘书职员一如过往领受上级领导的命令,连带对上级的不满,一并移情发泄到这个虚拟空间的小小邮箱。等着家书的海外赤子,同唐朝的杜工部并没有什么区别,思乡和牵挂,同样是"家书抵万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通过书信传音递话的情人,对 Email的钟爱和过去的男女对芳札、对青鸟的等待之情一样焦灼,一首由Car pen ter演唱的《post man》道尽少女对情书的焦急等待,她对邮递员的抱怨与当今等待电子情书的恋爱者一遍遍查看 out look的情形不是异曲同工吗!Email延续了世世代代人们的悲欢。
  人们把自己的情感赋予了Email,为它欢喜为它忧。运用一个现代的工具,还是成为现代工具的奴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智者会用其利,避其弊。E时代的人们不过是在生活中有了新的工具,加了新的谈资,那些喜怒哀乐还是自己的。
  对于过度沉迷于Email,及至有了Email综合征先兆的人,我想奉劝一句:小心玩物丧志,别只顾Email而忘记了生活里还有其他精彩。如果你每天使用Email的时间太多,以致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不妨试试下面的方法:
  1.写下自己因为沉迷Email而没有及时完成的事情;写下家人、朋友对你过分沉溺Email的抱怨。
  2.以一星期为时间单位,记录自己花在mail往来中的时间。
  做完以上两件事,你可以对自己的行为有所认识。如果你已有悔过之心,可以着手做下列几件事:
  1.检查自己的Email记录,把没有必要联系的人从列表中删除,把只是转发各种消息的联系人设为阻止。
  2.核对一星期的Email记录,确认必须用Email联系的事件所需的时间(核对时可以邀请朋友、同事或父母一起确认)。限制每天上网查看Email的次数和时间,一般一天不超过3次,每次不超过半小时,收发信件后即下线。
  3.只对必要的信件回复。
  4.请人监督。一个人努力比较困难,告诉别人自己的计划会更有动力。
  5.多抽时间和家人一起聊天或参加社交活动。
  6.想写信的时候,请拿起纸和笔。
  7.如果做得不错,可以给自己一点奖励。
其他文献
什么是最纯粹的健身理念?什么是真正的肢体语言?什么是女人的魅力?无论你是行走于钢筋水泥的职业女性,还是时常奔跑在校园操场上的时尚女生,都应该来了解Body Arts,因为它可以给你所有的答案。Body Arts是Nike健身网络在2003年为所有乐观向上、由内而外散发激情的女性度身定做的一套身体舞蹈艺术。它将目前最流行的时尚健身内容巧妙地融合起来,其中包含了Pilate(菩拉提)、Yoga (瑜伽
期刊
  
期刊
专家支持:邵玉芬(复旦大学医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授) 邹大进 (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内分泌科教授)     背景资料:   为了解和动态观察社会经济发展对我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的影响,了解我国各地区人群膳食结构和营养状况,了解我国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的患病情况和流行病学特点,卫生部、科技部和国家统计局于 2002年9~11月对全国31个省市共30多万人进行了一次"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
期刊
性爱多一些,生活更健康。这绝对不是某某避孕套的广告,而是性学研究得出的结论。首先需要声明的,这不是在鼓励滥交,而是针对我国公民平均做爱次数比较低而做出的提倡。我国性学学者潘绥铭教授,在针对所有已婚或同居的人的调查报告中指出:每个月过性生活次数不足一次的人高达28.7%,在最近一年性生活次数不足一次的也有6.2%。现代人由于竞争激烈、生活节奏过快,投入性生活的兴趣大为下降。要知道,一周做爱一二次,不
期刊
我们又吵架了,吵得很厉害。他告诉我,他已经忍无可忍了,他决定离开我,他指责,是我的尖锐、情绪化和好战又好胜的个性把我们的婚姻一点点逼上了绝路。那天他对着我狂吼,一副我从未见过的愤怒面目第一次让我觉得害怕,当他提着箱子义无反顾地走出家门时,我知道了问题的严重性。我呆呆地站在家门口,整整一上午没有缓过神来。从我们相识、相恋、相伴的五年里,无论是快乐、痛苦,顺境、逆境,他未曾离开我,怎么会是这样的结果呢
期刊
借口六  戴上后一点感觉都没有了。      这句话太夸张了!尽管我们不得不承认,使用避孕套后有些男人阴茎的敏感性会降低一点,但是决不会没有感觉!除非他的“小弟弟” 所有神经都已罢工。  想想150年前美国人发明了硫化橡胶避孕套时的欣喜若狂,那种避孕套又厚又硬,避孕套的一边还有一条橡胶接缝的痕迹,他们还是乐用不疲。再想想300多年前英国的约瑟夫·康达姆 (Joseph Condom)医生发现的
期刊
  
期刊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这句古词早已成为了每一位深陷爱情"囹圄"的男男女女们心中最切肤的体验,而其中滋味没有经历过的"旁人"是永远无法体会的。但是,是不是所有的事情一定要等到经历了以后再来后悔呢?那样的代价会不会太大,每个人的青春毕竟只有一回,对绝大多数的人来说,时间才是最输不起的财富。   虽然,深坠爱河的人往往都是"爱令智昏"的,但在这一切到来之前,先行了解一些别人的际遇,在很多
期刊
"妇科检查"简称"妇检",英文缩写为"PV"。妇科检查可以帮助医生及时发现存在于女性生殖器官内的"病魔",堪称"女性健康的卫士"。然而,由于妇科检查所涉及的是女性最私密的部位,那种被窥视、被侵入的感觉常令部分女性感到难以接受。想尽办法逃避检查的、借故不愿检查的,大有人在。妇检真有那么可怕吗?不做妇检真的没啥关系吗?不忙作答,先听听专家是怎么说的吧。   妇科检查与临床上的其他检查一样,只是医生诊病
期刊
Q:我今年22岁,两年前开始出现乳房胀痛,后来胀痛逐渐加重。每次来月经前几天,我的乳房就开始发胀,变大变硬,乳头也会变硬,平时合身的胸罩变得很紧,摸上去乳房里好像有个好大的硬块。然而月经一结束,乳房又会像泄了气的皮球,变得又小又软。像我这种情况需要治疗吗?  江西 小毛    A:你来信所述情况,实际上是经前期综合征的一种症状。经前期综合征除了乳房症状之外,还常常伴有身体、精神与行为改变,如浮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