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百善孝为先,孝道,一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传承孝道,弘扬孝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特别是对于现在社会上出现的一些“孝道缺失”的现象,在倡导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变得更加的具有现实意义。博山,这片被孝文化植根的土壤,必定会孕育着我们这一代一代的“孝乡人”,不断地弘扬孝文化,为构建和谐社会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关键词:孝文化;和谐社会;缺失;重建
博山,地处鲁中山区北部,曾为东夷先民衍生之地,齐界鲁疆裂分于此,“阳者为鲁,阴者为齐”,是华夏孝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民间孝妇颜文姜的故事在淄博世代相传,妇孺皆知,勤劳、善良、孝敬老人的劳动妇女形象永驻人间。相传在晋代以前,“齐有孝妇颜文姜,事姑至孝,远道取水,不以寒暑易心,感得灵泉生于屋内,文姜常以缉笼盖之。姑怪其需水即得,值姜不在,入室发笼观之,水即喷涌成河,坏其居宅,故名‘笼水。’”(晋朝郭缘生《述征记》)。这里的“笼水”,就是指的孝妇河,它源于坐落于博山区神头的颜文姜祠内的灵泉,是淄博文化的瑰宝,仅淄博市境内流程就达77公里。横穿博山、淄川,经张店,绕周村,入桓台马踏湖,后经博兴,广饶等地入小清河,注入渤海,全长117公里。像世界上任何一条大江大河一样,她也哺育了繁荣与昌盛,是非常宝贵的城市资源,她滋润着两岸发达的经济和灿烂的文化,被誉为我市的“母亲河”。
颜文姜所体现的孝文化,在我市乃至全省都是独树一帜的。它既是一种历史文化,又是一种大众文化,民俗文化。
一、孝文化的内涵
1.什么是“孝”
孝,本生于血缘亲情之爱。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说,最根本,最首要的,莫过于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兄姊与弟妹的关系,故有“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之说。孝,主要是指子女对父母的尊与养。孝的概念形成于西周时期,由于西周以血缘宗法立国,因而孝道在社会生活中居于特别重要的地位。在孔子思想体系中,孝亦是最根本的因素之一。首先,孝的基本要求在于继承父志。其次,孝顺以礼为准则。第三,孝是仁德的根本,“亲情之爱”即孝道。第四,孝是为政的根本。
孝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人伦之基,事业之本。汉司马迁曾言:“且父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也,夫天下称颂”。这就把修身、齐家、治国,紧密联系在一起。可见孝是中国封建道德的核心。
2.什么是孝文化
孝文化是指孝行为在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中的体现。孝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孝文化。孝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反应,又给予巨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孝文化包含经典孝文化和民俗孝文化。所谓经典孝文化,即中国传统的儒家孝文化,包括:孝与仁,孝与义,孝与礼,孝与信,孝与忠。《孝经》是孝文化的经典著作。所谓民俗文化,是指孝行为在民间的风俗习惯,如赡养老人等。
二、弘扬孝文化的重大意义
孝文化就是道德文化,也就是尊老爱幼、长幼有序、团结互助、爱国爱家等诸多优秀品质的具体体现。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等优秀传统美德源远流长。上古时期五帝之中的舜帝,不仅在孝行为上树立了典范,而且还要求人们按照“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道义办事。孔子最早提出了“仁”的道德原则,而“孝弟”则是“仁”的根本,足见他对血缘关系上的常有道德标准的高度重视。墨子的“慈孝”,董仲舒的“三纲五常”,程朱理学的“存理灭欲”,孙中山的主张恢复“中国固有的道德”等,都是孝文化内容的不断丰富与传承。我们现在提倡和发扬孝文化,并不是复制旧道统,而应该赋予新的意义和内容,应该从旧的封建宗德等级制中解放出来。孝文化是中国优秀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就是“必须继承和发扬一切优秀”文化的具体内容。把这些闪烁着真理光芒和人格魅力的民族文化瑰宝发掘出来,形成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规范体系,以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是一项功德无量的事业。
三、当今社会出现孝文化缺失现象
1.家庭孝道教育的缺失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人生的课堂,并会伴随成长的整个过程,对孩子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孩子通过家长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地学会怎样去适应社会。然而,有些家长轻视对孩子孝道的教育,使“孝”植根于孩子的心灵之外,不可避免的造成孝文化意识淡薄,孝道缺失的行为。
2.学校孝道教育的缺失
由于受到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对于孝文化这种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精髓,没有得到很好地重视,从而错过了在孩子心灵中进行孝文化教育的最好的时期。在就业等各方面的压力下,如今的高等学校也往往过分注重专业技术的培养。虽然智育是衡量人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品德考核并不列入高考范围。升学率、就业率是衡量学校的重要标准,德育往往被忽视。功利主义把教育理想扭曲为应试或专业教育,孝文化的教育被现实主义的教育所取代。
3.青少年中普遍缺乏孝道行为
《成都商报》今年3月26日在一篇专题分析《30年后我们拿什么养老》中就提到养儿防老指望不上,文章写到:30年后谁养你?养儿防老也许是一个备选答案,但我们五六十岁的父母都已经在摇头了,怎能指望今天的“独苗苗”,30年后养几位老人?这种观点折射出社会上对青少年尽孝前景普遍不看好。计划生育所带来的结果,不仅仅是人口的控制,而且还有独生子女的所帶来的社会问题,如长期养尊处优而显失孝道,自私自利,唯我独大,这都造成青少年的孝道的缺失。
四、孝文化的重建
1.重拾传统孝文化的教育
传统孝文化教育的缺失是当今社会孝道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必须要重视传统文化对我们的影响,我国古代有着丰富的孝道文化,需要我们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与时俱进地取其精华,去其槽粕地加以批判的继承和发展。在学校的教育中,从学前教育开始,培养孩子的孝道的意识,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加强孩子对《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经典国学书籍的学习,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能够发扬光大,越走越远,与时俱进。在家庭的教育中,父母通过言传身教对孩子进行孝道的教育,为孩子树立良好地榜样,使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自觉地受到良好的熏陶,让“孝”在孩子的心灵中扎根。组织开展“孝文化进校园”活动,加大孝文化在青少年中的普及力度。在社区、农村和家庭广泛宣传孝文化知识和孝文化模范人物的典型事迹,营造积极向上的孝文化氛围。 2.培养感恩意识
孝文化跟感恩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我们要学会感恩,学会感恩,就意味着我们懂得了孝顺父母,尊老爱幼,珍惜我们现在所拥有的幸福生活。“感恩”是个舶来词,“感恩”二字,牛津字典给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感恩”是因为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一切的一切包括一草一木都对我们有恩情!
在人的一生中,小而言之,从我们小时候,就领受了父母的养育之恩;等到上学,老师的教育之恩贯穿我们学习过程的始终,工作以后,领导、同事的关怀、帮助之恩,帮助我们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让我们走向成熟;等我们老了,走不动了,又免不了要接受晚辈或社会的赡养、照顾之恩;感恩,说明一个人对自己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有着正确的认识;报恩,则是在这种正确认识之下产生的一种责任感。学会感恩,懂得感恩,才知道父母的艰辛,老师的不易,曾经帮助你的所有人的真诚,因此,感恩,就是在践行孝道,怀抱一颗感恩的心去孝行你的父母、老师及他人。
3.聚全社会之力,大力弘扬孝文化
乌鸦反哺,羔羊跪乳。养老敬老是子孙的天责,法律应严惩那些不肖子孙。但法律只是一个框架,是框架子女的行为不能出格,只有出格了才会收到法律的制裁。法律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子女不赡养老人的问题。
解决养老敬老问题,还要大力建设养老敬老文化。中国素有“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更应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在精神层面首先实践“孝”与“敬”,给父母和老人们更多的关爱和温暖。全社会应大力弘扬孝文化,比如,县和乡镇社区、村委会,定期评选好媳妇;评选五好家庭或五星家庭,将孝敬父母公婆作为条件之一,并给予物质奖励;行政单位和企业提拔干部、评先评优,要考察其是否孝敬父母;不德不孝的村民不得进村委会。各基层组织发现子女不赡养老人甚至虐待老人的,要敢于批评教育。农闲时,县、乡镇政府以及农村基层组织可以组织文艺团体,加强养老敬老的宣传,让谁不养老敬老就会受到别人戳脊梁骨的谴责,让养老敬老成为社会文化。
孝文化既是民族文化的演示,又是民俗文化的积淀和再现,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功能。弘扬这一传统文化,寓教于行,在贯彻以德治国方略,樹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必定有着非同凡响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岳公伟.华夏孝文化概览.中国国际文化出版社2011.
[2]杨昌江:谈“孝文化”的现代化问题.湖北社会科学.2006-04.
[3]光明日报.倡导孝文化应建立广泛社会认同2012-8-20.
[4]孔子.孝经译文.
关键词:孝文化;和谐社会;缺失;重建
博山,地处鲁中山区北部,曾为东夷先民衍生之地,齐界鲁疆裂分于此,“阳者为鲁,阴者为齐”,是华夏孝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民间孝妇颜文姜的故事在淄博世代相传,妇孺皆知,勤劳、善良、孝敬老人的劳动妇女形象永驻人间。相传在晋代以前,“齐有孝妇颜文姜,事姑至孝,远道取水,不以寒暑易心,感得灵泉生于屋内,文姜常以缉笼盖之。姑怪其需水即得,值姜不在,入室发笼观之,水即喷涌成河,坏其居宅,故名‘笼水。’”(晋朝郭缘生《述征记》)。这里的“笼水”,就是指的孝妇河,它源于坐落于博山区神头的颜文姜祠内的灵泉,是淄博文化的瑰宝,仅淄博市境内流程就达77公里。横穿博山、淄川,经张店,绕周村,入桓台马踏湖,后经博兴,广饶等地入小清河,注入渤海,全长117公里。像世界上任何一条大江大河一样,她也哺育了繁荣与昌盛,是非常宝贵的城市资源,她滋润着两岸发达的经济和灿烂的文化,被誉为我市的“母亲河”。
颜文姜所体现的孝文化,在我市乃至全省都是独树一帜的。它既是一种历史文化,又是一种大众文化,民俗文化。
一、孝文化的内涵
1.什么是“孝”
孝,本生于血缘亲情之爱。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说,最根本,最首要的,莫过于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兄姊与弟妹的关系,故有“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之说。孝,主要是指子女对父母的尊与养。孝的概念形成于西周时期,由于西周以血缘宗法立国,因而孝道在社会生活中居于特别重要的地位。在孔子思想体系中,孝亦是最根本的因素之一。首先,孝的基本要求在于继承父志。其次,孝顺以礼为准则。第三,孝是仁德的根本,“亲情之爱”即孝道。第四,孝是为政的根本。
孝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人伦之基,事业之本。汉司马迁曾言:“且父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也,夫天下称颂”。这就把修身、齐家、治国,紧密联系在一起。可见孝是中国封建道德的核心。
2.什么是孝文化
孝文化是指孝行为在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中的体现。孝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孝文化。孝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反应,又给予巨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孝文化包含经典孝文化和民俗孝文化。所谓经典孝文化,即中国传统的儒家孝文化,包括:孝与仁,孝与义,孝与礼,孝与信,孝与忠。《孝经》是孝文化的经典著作。所谓民俗文化,是指孝行为在民间的风俗习惯,如赡养老人等。
二、弘扬孝文化的重大意义
孝文化就是道德文化,也就是尊老爱幼、长幼有序、团结互助、爱国爱家等诸多优秀品质的具体体现。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等优秀传统美德源远流长。上古时期五帝之中的舜帝,不仅在孝行为上树立了典范,而且还要求人们按照“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道义办事。孔子最早提出了“仁”的道德原则,而“孝弟”则是“仁”的根本,足见他对血缘关系上的常有道德标准的高度重视。墨子的“慈孝”,董仲舒的“三纲五常”,程朱理学的“存理灭欲”,孙中山的主张恢复“中国固有的道德”等,都是孝文化内容的不断丰富与传承。我们现在提倡和发扬孝文化,并不是复制旧道统,而应该赋予新的意义和内容,应该从旧的封建宗德等级制中解放出来。孝文化是中国优秀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就是“必须继承和发扬一切优秀”文化的具体内容。把这些闪烁着真理光芒和人格魅力的民族文化瑰宝发掘出来,形成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规范体系,以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是一项功德无量的事业。
三、当今社会出现孝文化缺失现象
1.家庭孝道教育的缺失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人生的课堂,并会伴随成长的整个过程,对孩子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孩子通过家长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地学会怎样去适应社会。然而,有些家长轻视对孩子孝道的教育,使“孝”植根于孩子的心灵之外,不可避免的造成孝文化意识淡薄,孝道缺失的行为。
2.学校孝道教育的缺失
由于受到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对于孝文化这种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精髓,没有得到很好地重视,从而错过了在孩子心灵中进行孝文化教育的最好的时期。在就业等各方面的压力下,如今的高等学校也往往过分注重专业技术的培养。虽然智育是衡量人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品德考核并不列入高考范围。升学率、就业率是衡量学校的重要标准,德育往往被忽视。功利主义把教育理想扭曲为应试或专业教育,孝文化的教育被现实主义的教育所取代。
3.青少年中普遍缺乏孝道行为
《成都商报》今年3月26日在一篇专题分析《30年后我们拿什么养老》中就提到养儿防老指望不上,文章写到:30年后谁养你?养儿防老也许是一个备选答案,但我们五六十岁的父母都已经在摇头了,怎能指望今天的“独苗苗”,30年后养几位老人?这种观点折射出社会上对青少年尽孝前景普遍不看好。计划生育所带来的结果,不仅仅是人口的控制,而且还有独生子女的所帶来的社会问题,如长期养尊处优而显失孝道,自私自利,唯我独大,这都造成青少年的孝道的缺失。
四、孝文化的重建
1.重拾传统孝文化的教育
传统孝文化教育的缺失是当今社会孝道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必须要重视传统文化对我们的影响,我国古代有着丰富的孝道文化,需要我们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与时俱进地取其精华,去其槽粕地加以批判的继承和发展。在学校的教育中,从学前教育开始,培养孩子的孝道的意识,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加强孩子对《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经典国学书籍的学习,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能够发扬光大,越走越远,与时俱进。在家庭的教育中,父母通过言传身教对孩子进行孝道的教育,为孩子树立良好地榜样,使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自觉地受到良好的熏陶,让“孝”在孩子的心灵中扎根。组织开展“孝文化进校园”活动,加大孝文化在青少年中的普及力度。在社区、农村和家庭广泛宣传孝文化知识和孝文化模范人物的典型事迹,营造积极向上的孝文化氛围。 2.培养感恩意识
孝文化跟感恩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我们要学会感恩,学会感恩,就意味着我们懂得了孝顺父母,尊老爱幼,珍惜我们现在所拥有的幸福生活。“感恩”是个舶来词,“感恩”二字,牛津字典给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感恩”是因为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一切的一切包括一草一木都对我们有恩情!
在人的一生中,小而言之,从我们小时候,就领受了父母的养育之恩;等到上学,老师的教育之恩贯穿我们学习过程的始终,工作以后,领导、同事的关怀、帮助之恩,帮助我们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让我们走向成熟;等我们老了,走不动了,又免不了要接受晚辈或社会的赡养、照顾之恩;感恩,说明一个人对自己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有着正确的认识;报恩,则是在这种正确认识之下产生的一种责任感。学会感恩,懂得感恩,才知道父母的艰辛,老师的不易,曾经帮助你的所有人的真诚,因此,感恩,就是在践行孝道,怀抱一颗感恩的心去孝行你的父母、老师及他人。
3.聚全社会之力,大力弘扬孝文化
乌鸦反哺,羔羊跪乳。养老敬老是子孙的天责,法律应严惩那些不肖子孙。但法律只是一个框架,是框架子女的行为不能出格,只有出格了才会收到法律的制裁。法律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子女不赡养老人的问题。
解决养老敬老问题,还要大力建设养老敬老文化。中国素有“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更应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在精神层面首先实践“孝”与“敬”,给父母和老人们更多的关爱和温暖。全社会应大力弘扬孝文化,比如,县和乡镇社区、村委会,定期评选好媳妇;评选五好家庭或五星家庭,将孝敬父母公婆作为条件之一,并给予物质奖励;行政单位和企业提拔干部、评先评优,要考察其是否孝敬父母;不德不孝的村民不得进村委会。各基层组织发现子女不赡养老人甚至虐待老人的,要敢于批评教育。农闲时,县、乡镇政府以及农村基层组织可以组织文艺团体,加强养老敬老的宣传,让谁不养老敬老就会受到别人戳脊梁骨的谴责,让养老敬老成为社会文化。
孝文化既是民族文化的演示,又是民俗文化的积淀和再现,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功能。弘扬这一传统文化,寓教于行,在贯彻以德治国方略,樹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必定有着非同凡响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岳公伟.华夏孝文化概览.中国国际文化出版社2011.
[2]杨昌江:谈“孝文化”的现代化问题.湖北社会科学.2006-04.
[3]光明日报.倡导孝文化应建立广泛社会认同2012-8-20.
[4]孔子.孝经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