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里的“马蹄”

来源 :中学语文(学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jincai01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代诗人笔下的“马蹄”,很值得品味。
  先看孟郊笔下的“马蹄”:
  登科后
  昔日龌龊不足夸,
  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
  一个“马蹄疾”,把登科进士那种洋洋得意、到处卖弄炫耀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再看王维笔下的“马蹄”:
  观猎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一个“马蹄轻”,似乎让人们听到了骏马欢快的铃铛声。将军那英姿飒爽的豪迈气概也随即洋溢了出来。
  从以上两个例子可以看出:“马蹄”虽小,但特别能传神,因而引得诗人们偏爱。
  同是写“马蹄”,侧重点却不同。孟郊突出“疾”,王维突出“轻”。人物的精神面貌不同,所骑马的步态当然有所差异了。
  再多读一些唐诗,你就会发现:同是写“马蹄”,写法差异却很大。
  请看白居易笔下的“马蹄”: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春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东湖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诗人并没有把笔墨用在“马蹄”上,写马踏青草。而是把着力点放在草上,写浅草刚好遮住“马蹄”。使读者立刻想象出一匹站立湖边、悠闲啃草的马的形象,悠然闲适之感油然而生,主人公游春的恬静心境也就被自然而然传递出来。
  可以说,这是白居易独具匠心的写法。孟郊、王维直接写“马蹄”,属正面描写;白居易间接写“马蹄”,属侧面描写。有时,侧面描写比正面描写更能调动读者的想象,更具有艺术感染力。在下面两首送别诗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先看唐代诗人刘长卿的送别诗:
  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
  万里辞家事鼓鼙,
  金陵驿路楚云西。
  江春不肯留行客,
  草色青青送马蹄。
  这首诗就是使用正面描写,把“马蹄”写实了,无力调度人们去想象,人们充其量只能想象到李判官别离的一人一马,只能从青青草色中感受诗人与李判官之间的离情别意。
  可岑参在他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对“马蹄”描写进行了刻意的构思——“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全句使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无一处着“蹄”字,却产生了远远胜过着“蹄”字的艺术效果。你看:“马行处”写的是绵延向远方的一串“马蹄”印,使人想象出骑着马的武判官一深一浅地踏雪前行着。“空留马行处”又使人想象到诗人伫立在山口,目光跟着友人走。在看不见友人的时候,无可奈何,只得呆呆地望着友人“马蹄”留下的足迹,真挚的情谊也就蕴于其中了。
  有别于白居易的是:岑参使用的侧面描写手法,着力突出“马蹄”留下印迹所产生的效果。这蹄印让一名诗人呆呆相望,不忍离去。
  细细品读,你就会感到:唐诗里的“马蹄”,实在是藏有无穷的意味。
  [作者单位:安徽省五河县临北中学]
其他文献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东坡先生有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可见,一个人在生活中为了有所“取”,就必然会有所“弃”。  请以“生活中的‘弃’与‘取’”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标题自拟;④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写作指导】  孟子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期刊
当下网络诗坛,可谓热闹非凡,谁都可以写诗,谁都可以发表诗,写诗没有了门槛和难度,因而呈现出泥沙俱下、鱼目混杂的乱象。网络诗坛在制造垃圾的同时,也在创造着奇迹,一些真正的写作者借助网络一炮打响,一夜走红,且红遍天下,红得发紫。年轻貌美的女诗人施施然就是一位网络诗坛红人,2009年11月26日,她在自己的博客上贴出了平生以来写的第一首诗,之后进入诗歌爆发性写作状态,一发而不可收,不到两年时间,其博客点
期刊
绑在背上的妻子  田 禾  妻子,抱紧我,抱紧一点  比初恋那次,还抱得更紧一些  那次我带你逛公园  到商场给你买最好看的衣裙  今天,我送你去一个叫天堂的地方  去那里作一次长途旅行  让我先给你化化装,我要把你  打扮得像新娘子一样美丽  我给你洗脸,汶川的水污染了  我用眼泪为你洗去脸上的灰土  你身体受伤了,伤口深度“8.0”  “8.0”已经成为我们之间永远的距离  最后吻你一次,我就
期刊
侯德云,曾获首届中国小小说金麻雀奖、“中国当代小小说风云人物榜·小小说星座”奖、中国小小说十大新闻人物、2004年度读者最喜爱的十位小小说作家等荣誉。侯德云的作品总是能在平凡中见出深刻,平实中透出感动。  父爱如山,稳重刚毅;母爱如水,温柔深邃。父母的爱富有超常的坚韧和超常的牺牲精神。这种超常的精神和意志,让他们倾注一切所有只是为了孩子的美好未来。小小说《谁能让我忘记》便是一篇反映父爱母爱之伟大,
期刊
他——青铜,是一个不会说话,却会以全部的精力来照顾妹妹的男孩。她——葵花,是一个善解人意,乖巧懂事的女孩。他和她,是小说《青铜葵花》中的人物。  我读完了《青铜葵花》,当轻轻闭上自己的眼睛时,书中的画面就在我的头脑里一幅一幅地展开来,青铜和葵花这两个闪亮的名字,便再也挥之不去。  葵花的爸爸有一件最满意的作品——用青铜制作的葵花,而葵花本身也是她爸爸满意的作品。如果说葵花的爸爸不是因一场大病而离开
期刊
孔子读书,韦编三绝;孙康读书,囊萤映雪;匡衡读书,凿壁借光……这都是古人勤奋读书的感人故事。当今社会,红尘滚滚,诱惑多多,能够静下心来读书的人越来越少,这是个不争的事实。情况各有不同,原因固然很多,但我们有一万条理由,人应该多读点书。读书是与智者的对话,不但可以交流思想,而且可以开启心灵大门,提升精神境界。培根说:“读书足以恬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富兰克林说:“读书是我唯一的娱乐。”为了提倡人
期刊
“表意不明”这种病句类型较典型的是歧义理解,即语句不能准确明晰表意,存有多种理解,让读者产生误解。准确辨析歧义句式,需要瞄准语句中导致病因的关键词。  一、数量词,看界定是否明确  数量词多放在中心词的前面起修饰、限制作用,如果量词的后面出现多个中心词,可能就会因为界定不清而产生歧义。如:  今年4月23日,全国几十个报社的编辑记者来到国家图书馆,参观展览,聆听讲座,度过了一个很有意义的“世界阅读
期刊
锦绣江南,温柔之乡,才子辈出。明清之际如是,当今文坛亦如是。明清之际,顾炎武、钱谦益、张傅,声名显赫。当今文坛,苏童、陆文夫、凌鼎年,可谓江南文化的代表。  凌鼎年,出身名门,其祖父为民国“文胆”陈布雷的老师,太仓凌家是明代文学家凌濛初之后裔。生长于政治动乱年代,没什么值得称道的教育背景。当过煤矿工人、做过教师,编过报刊、写过史志。古今中外许多文学大家都不是学校教育的结果,而是得益于丰富的人生经历
期刊
二十四节气之首的立春,就是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度的时刻,就是春天的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节,立,建始也……立夏秋冬同。”古代“四立”,指春、夏、秋、冬四季开始,其农业意义为“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概括了黄河中下游农业生产与气候关系的全过程。春回大地,万物复苏,阳光明媚,草长莺飞,令人欢欣鼓舞,热爱生活的人们没有谁不向往春天的。唐中宗李显在《立春日游苑迎春》中写道:“
期刊
我是一个非常喜欢读小小说的人,每每读到美妙绝伦的小小说,总会兴奋得不能自已。激动、兴奋之余,不免再三把玩、咀嚼,品味、涵泳。  这篇小小说,全文共644字,可以说是短小精悍、非常精练的。有人说,“尺水能兴波”,我看用这句话来形容这篇小小说,是再恰当不过的了。其篇幅虽然短小,但其表情达意,那绝对是浩大、丰富的,真可谓天光云影巧寓尺幅。  素材生活化,情节真实化  有一种文章取材于重大的历史时代事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