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作文“生活中的‘弃’与‘取’”导写及示例

来源 :中学语文(学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qw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东坡先生有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可见,一个人在生活中为了有所“取”,就必然会有所“弃”。
  请以“生活中的‘弃’与‘取’”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标题自拟;④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写作指导】
  孟子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面对的是生命与正义的抉择,如果用这样的问题来拷问十七八岁的中学生,未免过于沉重了些,但拿东坡先生的“肉”与“竹”这道“选择题”来考一考今天的中学生,我以为倒是恰到好处。东坡诗中的“肉”和“竹”分别喻指“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在“二者不可得兼”的情况下,诗人毅然弃“肉”而取“竹”——他为的是能过上一种高雅脱俗的精神生活——这是苏轼高出一般俗人的地方,也是他能坦然而淡然地面对生活中的风刀霜剑挫折坎坷,最终成为文学史上一座常人难以企及的丰碑的根本原因。
  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在物质追求之外,还会有一种精神层面上的追求。而且在很多情况下,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会胜于对物质生活的追求。伊斯兰教创始人默罕默德就曾經对他的弟子说过:“如果你有两片面包,记住拿其中一片去换一朵水仙花。”这与东坡先生的弃“肉”取“竹”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古今中外,多少有成就者他们在物质生活极其匮乏的情况下,依然坚持自己的理想和操守,不放弃自己的精神追求。陶渊明生活艰辛,他追求的恰是淡泊宁静、远离世俗的精神生活,最终获得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幽雅境界;李白也是为了自己的精神追求而放弃了名利,他辞职归隐,畅怀山水,最终登上唐诗的巅峰;钱学森在新中国诞生之初,舍弃美国优裕的生活毅然回国,最终成为人人景仰的航天之父……在物质财富已经大大丰富的今天,我们中学生都应该想一想我们该有怎样的精神追求。
  生活中的“弃”与“取”,可以说这不仅是一道作文题,也应当成为我们每个人生活中的一道考题,考量我们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我们可以借议论文、散文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也可以借小小说、小故事曲折地反映我们的生活态度。作为议论文,必须观点鲜明,有理有据,力求深刻;叙事类文章须借助形象来表达思想,观点可以含蓄但不能含混。
  【佳作示例】
  
  生活中的“弃”与“取”
  陶 冶
  从小到大,我们所接受的教育大都是如何坚持,然而更多的时候,我们还应该学会放弃。
  人生路上充满选择,物质社会充满诱惑——面对这样的生活,只有学会舍弃,才能让生命有一个轻松的旅程。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而折腰,隐居田园,他是明智的。与其在官场上表面风光,而实则低头弓腰贱卖尊严,不如抛却一身的压力,享受最天然纯净的快乐。舍弃名利的日子虽然清贫些,但身心也格外的轻松与开阔。
  其实,这种弃与取的观念不仅仅为陶渊明身上所拥有,而且也是佛教核心思想的体现。
  佛教中的“放下”二字便是最好的体现。“放下”,不是说什么都不要,而是要搞清楚究竟要多少。修习佛道的人如果不能放下七情六欲,就无法修炼到博大精深的境界。只有放下自我,才能体悟到人生的真谛。佛语云:“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屠刀”即人的欲望,是应舍弃的包袱。我们无须如佛者一般放弃所有的贪、嗔、痴、慢、疑,但有选择的放弃是必要的。
  不仅是在宗教中,在战争中,“舍弃”有时也是一种极好的战略。
  发生在二战期间的敦刻尔克大撤退,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若不是在这场大撤退中舍弃了大量武器而保留了大量的有生力量,二战的结局极有可能会重新叙写。
  舍弃有时也是爱国志士表达爱国情怀的最佳方式。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钱学森不惜舍弃在美国的优厚待遇,毅然回到祖国,为中国的科学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前谷歌全球副总裁李开复早年就读于法学院,而后来却发现自己并不喜欢法学,便舍弃法学转而学习高中时就很喜欢但基础不是很厚重、前途并不明朗的计算机专业。他如今的成功皆源于当初果断的舍弃。
  生活需要舍弃,舍弃了那些物质的累赘才能够给心灵插上翱翔的翅膀,让你看到海阔天空的景象。人生如饮一杯清茶,当你放下对甜腻的追求,才能品出它的甘冽馥郁。得之,我幸;不得,我命。人生需要从容面对生活的得失取舍。生命本应如“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中所说的,舍弃虚无,淡视身外之物,追求生命的本质和真谛。
  舍弃名利,感悟淡泊的人生佳境;舍弃虚伪,展示自然所赋予的本色的自己。舍弃得越早,就能越早减轻人生的包袱,轻松地获取美妙的人生旅程。
  [点评]文章语言冲淡,娓娓道来,在一种舒缓纡徐的节奏中将取舍得失的人生道理阐释论述得很到位。在对“弃与取”的分析论证中,作者没有局限于一个层面,文中援引的陶渊明弃官归田、钱学森离美回国是一种精神与物质上的取舍,他们都是为了自己的高远的精神追求而放弃了优裕的物质生活;而佛家的“放下”、二次大战中的敦刻尔克大撤退和李开复的弃“法”转“工”则是为了达成更完美的“取”而放弃已经拥有的东西——即体现出了一种以退为进或以“弃”为“取”的生活哲学和人生智慧。在论说“弃”与“取”的关系时,文章并非平均用力,而是将重点放在“弃”字上,因为这更符合人们的生活习惯,更具针对性——因为生活中,人们往往会对“取”多一份执著,而对“弃”多些许不舍的。
  
  生活中的“弃”与“取”
  蔡子涵
  每个人生时什么也没带来,走时什么都不带走,这段开头是零、结局是零的人生意义在哪里呢?既然结局都一样,为什么我们还在不停地努力奋斗拼搏呢?
  人生的意义就在于过程——由争取和舍弃、成功和失败构成的过程。
  从幼时的只知玩闹,到少年的青涩懵懂,再到壮年的成熟稳重,就因为我们得到了知识;从幼时的单纯天真,到少年的迷茫无措,再到壮年的自信成熟,就因为我们得到了成长;从幼时的任性自我,到少年的容易冲动,再到壮年的冷静自持,是因为我们得到了理性……在人生这张原本空白的纸上,我们用“得到”的一切在上面泼墨挥毫,描画着自己的人生经历。且不说这张纸是流芳百世或遗臭万年,至少它证明了我们的存在,告诉这个世界我们曾经来过。
  不过,“取”并不是人生的全部,许多的时候我们要做的不是取,而是弃。
  以“弃”为人生的重头戏,似有颓废之嫌,其实不然。放弃,并不是指丢掉梦想和追求,让自己的辛苦努力化为流水;放弃是我们知其不可为而急流勇退的理智与清醒,是知无可奈何而任花落去的悠然与洒脱,是抉择国事家事孰重孰轻的成熟与大气……无悔的放弃是我们为了更加坚定自己追求的目标,卸去包袱轻装上阵而做出的明智的选择。
  泰戈尔曾说:“当鸟翼系上黄金,它就飞不远了。”雄鹰放弃了暖巢中嬉戏的满足,才能展翅翱翔于云霄之间;白杨选择了挺拔正直,就意味着放弃常青藤一般附着于他人的安逸;隐士选择了五柳先生的超然物外,就得放弃金钱名誉……“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呜呃”,不要等到生活将我们逼到了悬崖边上,我们才作出取舍,而应当在人生的每一个十字路口对你的前程作出抉择——因为人生的每一个选择都有可能影响你的一生。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这可以让你轻装上阵,潇洒上路。
  人生的道路上处处面临着选择,是取是弃并无绝对的标准,也无绝对的正误。盲目地一味放弃,这无异于拿自己的努力开玩笑;但毫不客气毫无顾忌的取则会让你平添许多的责任和包袱,甚至担负无法承受的后果。我们需要做的是把握自己追求的目标,放弃本不属于自己或充满诱惑却阻碍我们前行的东西,然后向着既定的目标奋力前行。
  人生的原則就是弃我们不该取的,取我们不该弃的。至于何时取,何时弃;取什么,弃什么,这就要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取与舍的选择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得清的,它考量的不光是一个人的心智,更是一个人的人生境界。
  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舍我之小利成就社会之大利在任何时候都是不会错的!
  [点评]本文围绕着“弃”“取”二字,层层深入,论述了“人生的原则就是弃我们不该取的,取我们不该弃的”这样一个道理。文章先从“取”谈起,阐述“取”之于人生的意义,即“证明了我们的存在,告诉这个世界我们曾经来过”。但这只是一个铺垫,下文即从一个更深的层次上阐述了“弃”的意义,即“无悔的放弃是我们为了更加坚定自己追求的目标,卸去包袱轻装上阵”。如果说“取”是我们的人生目的,那么“弃”就是为了我们更容易实现我们的人生目标。从这一意义上说,“弃”乃是为了更有成效的“取”。整篇文字逻辑性强,富有条理,很有说服力。
  
  生活中的“弃”与“取”
  周 璟
  人生的道路山重水复纷繁复杂,充满着机遇也遍布了坎坷,哪一条道路才真正适合你?在人生的每一个十字路口,我们都要作出理性的选择。
  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曾经说过:“假如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在对精神丰盈与物质优裕作出取舍时,他毅然选择了心灵的平和与精神的富足。在漫长的人生路上,会有无数这样的抉择。你可以选择在物质追求上登峰造极,也可以选择停下脚步观赏身边的风景,丰富自己的心灵。不可想象,如果整个世界只剩下了追名逐利者,它将变得怎样?为了一己私利,多少人抛弃了自己的良心,像三鹿奶粉事件、瘦肉精事件、毒胶囊事件,还有多少已被查出和未被查出的问题……这些人“取得”了暴利,却失去了良知,玷污了心灵,永远失去了平和的心……他们也将最终会被人民抛弃,被生活抛弃。而选择精神的高洁,选择心灵的平和会让你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好,走得更远。
  我忽然想到了徐霞客,那个在明朝周游天下并写下《徐霞客游记》的人。没有人资助,没有人承认,没有利益,没有前途……而他放弃一切,投入了一生的时间,只是为了游历?在那个时代,他毅然放弃科举,选择了自己的生活方式,最终收获了一份与众不同的成功。而今天,我们拥有了更多人生的选择,大多数人都向着那些炙手可热的行业挺进,哪怕他并不擅长,哪怕他并不喜欢,但他们都认定了那才是成功,所以相信着坚持就是胜利,毅然放弃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更适宜自己发展的道路。其实,这又何必呢?大海有大海的浩瀚无垠,小溪也有小溪的曲折多姿,“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有选择自己的长项,放弃世俗的“成功之道”,才能真正走好自己的人生之旅。正如当年明月所言:“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战国时期的孟尝君让门客冯谖为他去薛地讨债,冯谖却焚烧了地契,放弃了所有的债权,但他却因此取得了一个“义”字,为孟尝君争得了百姓的爱戴。《水浒传》中的宋江仗义疏财,获得了“及时雨”的美誉,也取得了众位兄弟甘愿为之上刀山下火海的情义。古人云:“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只有敢于舍弃一些利益,多为他人着想,才会赢得别人的信赖,赢得真正的友谊,取得人生道路上一笔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舍得舍得,有“舍”才会有“得”,古人造词的意义大抵在此吧。
  生活中有着无数的抉择,只有大胆地舍弃,才会有丰厚的收获!
  [点评]本文在论证时正反结合,先由反面入手,通过当今社会上某些抛弃良知而赚取暴利的不法分子的实例,证明了一味索取的人最终只会被人民、被社会甚至被生活所抛弃。接着文章转入正面论证,选取了三则典型事例——一是徐霞客弃功名富贵而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游遍华夏,以《徐霞客游记》这样一部文学和地理学名著在中国历史上立下了一座丰碑;二是冯谖为孟尝君焚毁地契,收获民心;三是宋江仗义疏财,收获真情——作为立论的论据,证明了“只有大胆地舍弃,才会有丰厚的收获”这样一个道理。文章材料丰富,说理充分,论述透彻。
  
  生活中的“弃”与“取”
  彭 湃
  一个人的快乐,不是因为他得到得多,而是因为他计较得少。多是负担,是另一种失去;少是不足,是另一种有余。
  ——题记
  “舍得”一词最早出自《了凡四训》,世间万物在舍与得之间实现了和谐统一。
  在古代,“舍”曾经被视为一种值得提倡的处世态度。苏轼曾在《于潜僧绿筠轩》中写道:“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这体现出了苏轼高尚的精神追求。如今,“舍”却经常被人们遗忘。的确,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应当有理想,有追求,但是我们不仅仅要有追求,也要学会有所舍弃。你想采撷一朵清新的山花,就得舍弃城市的繁华;要想将来拥有掌声,就得舍弃现时的安逸。梅、菊放弃和暖和安逸,才能得到笑傲霜雪的艳丽;大地舍弃绚丽斑斓的黄昏,才会迎来旭日东升的曙光;船舶舍弃安全的港湾,才能获得在浩瀚的大海中遨游的自由。
  弃与取的选择是一个艰难的过程,选择了其中一个就意味着放弃另一个,毕竟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只有懂得选择,舍得放弃,才能减少更多的遗憾。
  假使我们因为某些原因放弃了心爱之物,就可能会在心里留下阴影,有时甚至会因此而备受折磨。究其原因,是因为我们没有调整好心态去面对失去,没有从心理上承受失去,只沉湎于不存在的过去,而没有想到去创造新的未来。人要学会从容地面对失去,放弃一些繁琐的东西,这是为了更轻便地前行;放弃一些怅惘,是为了轻快地歌唱。
  拉裴尔11岁时在鲈鱼钓猎开禁前的一天傍晚垂钓,他收获到了一条鲈鱼,但他又毅然放弃了。他按照规定忍痛割爱,放弃了不该要的鱼,但他收获了诚实,懂得了守法和诚信在自己的人生中的意义。
  法国艺术家杜拉斯曾说:“人之一生,不可能什么东西都能得到,总有可惜的事情,总有放弃的东西。不会放弃,就会变得极端贪婪,结果什么东西都得不到。”我们面对喜爱的事物,应保持“得之,我幸;不得,我命”的态度。
  我们必须明白,在生活的过程中,想让自己得到升华,就必须放弃本性之外的东西,去追求生活本身的淳朴,这样才能活得惬意,活得洒脱。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一份知足的恬然,生命的最高境界应该是:能弃能取,当取则取,当弃则弃,善取善弃——那样的人生必定是一种安然充实的人生。
  [点评]文章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阐述了“弃”与“取”的原则、作用和意义。引证、例证和喻证的手法交错使用,使文章文采洋溢,说服力强,充分显示出作者丰富的文学积累和一定的文字表达功夫。文章的另一可贵之处在于谈到了另一种舍弃——排解不良情绪这一点。这是对论述“学会放弃”的一个有力的补充。因为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才会以一种良好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弃与取,做到“拿得起,放得下”。否则,我们虽然或主动或被动地放弃了一些东西,但却一直耿耿于怀,这又如何使我们轻装上阵向着既定的目标前行?
  
  生活中的“弃”与“取”
  李 逸
  大千世界,多姿多彩,而人生不足百年,不可能把所有的事情都体验一遍。因此,我们在生活中要学会适度取舍。
  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教诲他的弟子道:“如果你有两片面包,用其中一片去换一朵水仙花。”对于一个饥饿异常的普通人来说,两片面包远不够其充饥;而对于一位智者来说,他宁可用其中一片去换一朵水仙花。这是一种高贵的舍取,放弃肉体上的欲望来满足精神上的渴求,这是只有真正得到了生活真谛的人才会做出的高尚举动。在生活中,一个人再繁忙再困窘也不应当忽视自己的精神生活。
  一位公司职员下班后驱车回家,途中经过一片海滩。他发现海滩上砌着一座沙堡,沙堡旁的礁石上有一幅简单的石刻。沙堡立体而华美,石刻却粗糙而拙劣。一阵海潮涌上来,轻而易举地摧毁了精美的沙堡,而拙劣的石刻却完好无损。他突然领悟出了一个道理——追求表面的奢华远不如追求内在的品质。海滩上的这一幕告诉他,与其选择拥有美好的外表而毫无根基的事物,不如放弃它而选择那些有实在功效的东西。“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舍弃了国外优厚的工作和生活待遇而投身到新中国的建设中,他的举动受到了世人的尊敬。他舍弃的是良好的生活环境、优裕的工资待遇,换来的是心灵的宁静和国人的崇敬。这种明智的取舍,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效仿的。一个人在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应当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我们应当用一双慧眼和一颗火热的心去分辨公与私、国家与个人之间的轻重,我们应当视国家建设为自己的第一责任,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建设自己的祖国。自己舍弃的也许是一个高贵的职位、一份上好的工作或者一个优雅的生活环境,但我们换来的却是千金难买的尊重和敬佩。而面对这一切又有多少人能够作出明智的取舍?
  生活是由一道道选择题组成的,选项只有两个——选取和放弃。你选择了面包,就有可能放弃了水仙花;你选择了外表的光鲜,就有可能放弃内在的美好;你选择了个人利益为上,就有可能放弃国家利益……反之亦然。
  生活就像一枚硬币,有正反两面,当我们不能兼顾时,你能作出明智的取舍吗?
  [点评]文章从“与其选择拥有美好的外表而毫无根基的事物,不如放弃它而选择那些有实在功效的东西”这一点立论,通过穆罕默德的言论证明了精神追求胜过物质追求,通过下班人路上的所见所思证明了“追求表面的奢华远不如追求内在的品质”,通过钱学森离美回国证明了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而只有精神生活、内在品质、国家利益才属于根基深厚、功效不凡、值得我们舍弃一切去追求的东西。文末将生活喻为“一道道选择题”,喻为“有正反两面我们却不能同时兼顾的硬币”,有利于道理的阐发,说法新颖而又发人深思。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景山中学高中部]
其他文献
说起母爱,大家都会自然而然地想起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母亲在我们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是神圣而温暖的。罗曼·罗兰说:“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惠特曼說:“全世界的母亲是多么的相像!她们的心始终一样,每一个母亲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我们自己的母亲是伟大的,天底下所有的母亲都是伟大的。面对一位登上公共汽车
期刊
杖藜的温度  敲打着王朝残热  却终于 被放逐  浪花裹挟的豪迈  在幽黑与赭红的视角里  重重地 摔下  额角殷红  泪的浊黄  一千丈的白涛  偏偏缺失了遥远的一竿竹  微酸已著枝  青边流水型的长衫  摆动昏黄大地 无语  一针一脚的痛与恨  不妨编进芒鞋结实得  挑也挑不开  日日夜夜地踩踏  穿林打叶 回首已是斜阳  或许此生  就是一竿萧瑟的竹韵  在飞鸿的指痕里  浩歌归去  [江西
期刊
合卷,我的心头,又漾起“美”的洪波。手中这卷《繁星·春水》如同一条船泊,载着我,悠悠远行,直抵那方净土,直抵她果如冰般纯净的心中。垂首,轻拂书页,我恍如捧起一朵野菊,带来那抹深秋的心旷神怡。  如斯清新  “夜听雨,丝丝的织就了诗人的情绪。”  清新雅丽,便是我拜读此书的第一缕感触。看哪,“晓霞边的孤帆/在不自觉里/完成了‘自然’的图画,多似一幅脱俗的中国画!”轻点微移,黑白相错间,那份诗情,那份
期刊
所谓扩展,就是扩大、展开。一般情况下均为,所给句子非常简单、抽象,甚至就是几个词语,这时,我们就要根据题目的要求进行扩充,尽量地使句子形象化、具体化、生动化起来,就可达到扩展的目的。高考非常喜欢考查此类题,几乎是年年必考,卷卷必考,我们岂能漠视?岂能不想方设法应对呢?那么,有没有较为便捷而又有效的应对方法呢?当然有。以下方法可供参考。  一、情景描述型  所谓情景描述型就是提供一个特定的镜头,要求
期刊
幸 福 歌  齐燕滨    幸福是什么?摇幸福在哪里  不是锦衣貂裘  不是娇妻美姬  不是青史留名  不是金榜及第    家有良田万亩  那不是生长幸福的土地  住在深宅高院  那是捆绑幸福的樊篱    饱食终日?摇那是猪栏的哲学  倚红偎翠?摇那是销魂的毒剂  红袍加身  可能是人性的枷锁  腰缠万贯  也许是真情的大敌    幸福是温暖的阳光  播撒无私的爱意  普照富庶的庄园  也拥抱贫瘠
期刊
文言文翻译一向被称为高考语文试卷中的“硬骨头”,它是综合考查考生阅读理解文言文能力的一道区分度比较明显的试题。综观近几年高考,同学们在翻译时失分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是没有把握好命题老师设定的采分点,这些采分点通常体现在文言文中常见的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结构等方面。因为文言文翻译题,命题老师往往会给一个句子设置两到三个得分点(亦称“采分点”),阅卷者根据得分点予以给分。因此文言文翻译过程中,我们
期刊
雨恨云愁,木叶尽脱,寒风吹彻落木的每一处伤口。欢歌岑寂,人散灯残,烛光明灭摇曳着一面面红颜的一件件往事。古来红颜多薄命,一朝春尽,花落人摧;思量却是——疼彻心扉!  红楼·千古疼几回  花开花飞,开了又谢,在她看来,谢落的不是花瓣,而是春天与美丽。所以,平常的“落”也使她“疼”得泪流满面。  “他既下世为人,我也是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流尽,才偿得过他了。”这是仙草的诺言,亦是黛玉疼苦一
期刊
寒风中的等候  七(19)班 路程舒   母爱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题记  那天,因为忘了告诉妈妈放学的确切时间,我只好在校门口傻傻地等待。  天色,似乎并不太好。  劳碌一天的人们,也都在马不停蹄地往家里赶。  此刻的门口,早就没了刚放学那会儿的热闹,转而是人迹寥寥的情景:几位中年妇女,正站在电瓶车旁,默默地等待着她们即将放学的孩子。  天渐渐黑了。冬夜的寒风不期而至,使人不免哆嗦而间或感
期刊
诚如衣服需要新颖的款式来包装,以展示其亮丽一样,优秀的文章也需要巧用表现手法,以凸显其独特魅力。恰当运用表现手法能够使文章异彩纷呈,锦上添花,更鲜明地表现主题,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技法解说一:对比鲜明  在文章的主体结构或主要内容中,把两个相反或矛盾的事物或同一现象的不同的两面并举出来,相互比较,或使对立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或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相得益彰,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和启示,表现出作者鲜明的
期刊
不论是平时作文,还是考场作文,大多数学生的思维往往是线性的、流于肤浅的:从幼儿园写到高中,从春天写到冬天,或者是写一件事的经过与结果,没有横向的生发,没有纵深的发展,更没有起伏变化。在“文似看山不喜平”的文化环境里,这种作文显然得不到读者的喜欢。古人行文,有“起承转合”之说,而其中“转”尤为关键。因为,这一“转”,可以让自己的眼界拓开,思维开阔,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那么,记叙文应从哪些方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