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有韵味的优雅浪漫

来源 :中学语文(学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nacode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下网络诗坛,可谓热闹非凡,谁都可以写诗,谁都可以发表诗,写诗没有了门槛和难度,因而呈现出泥沙俱下、鱼目混杂的乱象。网络诗坛在制造垃圾的同时,也在创造着奇迹,一些真正的写作者借助网络一炮打响,一夜走红,且红遍天下,红得发紫。年轻貌美的女诗人施施然就是一位网络诗坛红人,2009年11月26日,她在自己的博客上贴出了平生以来写的第一首诗,之后进入诗歌爆发性写作状态,一发而不可收,不到两年时间,其博客点击率达到70万次,平均每天近千次。读者点击她,是因为喜爱她,喜爱她的诗写得好。她的一首题为《我常常走在民国的街道上》的诗一出现,立即引起网友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我常常走在民国的街道上,步履轻盈
  而优雅。当当作响的电车,从默片里开出来
  灰色长衫和月白旗袍礼让着上下
  不远处的钟楼,是夕阳中的诗人。一群
  洁白的鸽子,把闪亮的诗行写在彩虹的脸上
  
  两条有风骨的弧线,向身着灰装的
  不老建筑的文艺复兴里延伸。那里有我们
  窗明几净的家,和一双晶莹的儿女……
  
  就像插上了时间的翅膀,我常常就这样
  走在民国的街道上,步履轻盈而优雅。四月天的
  花香很近,没有愤世嫉俗,只有儿女情长
  
  施施然,本名袁诗萍,“身在今天的北方,心在民国的江南”,四分之一旗人血统,美术专业毕业。写诗之前多写作散文和随笔,自2009年11月开始诗歌创作以来,已在《诗刊》《天涯》《山东文学》《诗选刊》《星星》《北方作家》《中国诗歌》《青年文学》《羊城晚报》等全国多家报刊发表大量诗歌。2011年6月出版诗集《柿子树》。
  有人说,这首诗是施施然创作前期写得最好的一首,用明确简单的意象传达浓郁的诗意,给人强烈的画面感。全诗三节,共11行。“我常常走在民国的街道上”,以幻想起笔给人突兀之感,但“常常走在”又很真实,作者这样直接进入,显得别具一格。“步履轻盈而优雅”,民国给我们的印象是闲适的,充满贵族气,置身在这样的氛围中的诗人,步履也非同寻常,没有沉重和粗俗,只有轻盈和优雅。“当当作响的电车,从默片里开出来”,电车是民国时期上海的典型事物,说它“当当作响”,既描写准确,又增强了动感画面的音响效果。“默片”就是早期的无声电影,影片只有画面,本身不发出声音,剧中人物的说白通过动作、姿态以及插入字幕间接表达。“灰色长衫和月白旗袍礼让着上下”,“灰色长衫”和“月白旗袍”都是借代,分别代指男人和女人,灰色和白色,给画面以朦胧感,“礼让着上下”,显出文明和高贵。“不远处的钟楼,是夕阳中的诗人”,钟楼在夕阳的照耀下铿锵敲响,如同诗人的朗诵掷地有声,把“钟楼”比喻成“诗人”,这是诗的浪漫。“一群洁白的鸽子,把闪亮的诗行写在彩虹的脸上”,色彩渲染气氛,白鸽飞来,给诗增添了活力和美感,它们也是一群诗人,抒写着“闪亮的诗行”。“两条有风骨的弧线,向身着灰装的不老建筑的文艺复兴里延伸”,民国有一批很有风骨的文人,如梁实秋、叶公超、潘光旦、朱自清、胡适、才女林徽因、哲学家金岳霖、才子诗人徐志摩、散文大家郁达夫、杂文大家鲁迅等,他们“身着灰装”,关心民族的存亡,呼唤自由和民主,研究学问,追求爱情,内心浪漫而高贵。作者将其概括为“文艺复兴”,并用“弧线”作了“延伸”,精练的表述,让人产生了许多联想。“那里有我们窗明几净的家,和一双晶莹的儿女……”,“那里”是确指,也是虚指,家里窗明几净,儿女晶莹可爱,多么人文和温馨啊,其潜台词是:我不要再走了,应该乘着电车赶快回家。“就像插上了时间的翅膀,我常常就这样走在民国的街道上,步履轻盈而优雅”,民国是遥远的,“插上了时间的翅膀”点明了这是想象,“我常常……而优雅”,运用反复,不仅强化了诗人内心的浪漫,也使全诗脉络贯通。“四月天的花香很近,没有愤世嫉俗,只有儿女情长”,女人的心被四月的花香浸润,变得格外细腻而多情,任何“愤世嫉俗”都有损于“儿女情长”。“很近”,指明这樣的生活就在身边,“只有”,表明自己的态度。
  全诗线条简洁,意象单纯,语言典雅,意境幽深,韵味悠长。由于诗人学美术出身,所以擅长运用娴熟的色彩和精致的画面,渲染澄明而朦胧的基调。基调一脉贯通,画面动静结合,语气轻柔舒缓,诗人建构的心理现实与现实社会形成了鲜明反差,给阅读产生陌生化效果,读来如饮佳酿,别有滋味在心头,可谓美不胜收。
  施施然虽然写诗的时间不长,但有自己的诗歌追求,她主张“自由、性灵、超越,以一颗古典柔软心,穿越而今当下”的诗歌写作,以崭新的姿态穿越古典和现代,在自由与人文的抒写中,彰显诗歌的柔美和动人。她的横空出现,给寂寞的诗坛带来亮光和惊喜。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诗评家罗振亚评价说:“心性清幽、善良秀丽的施施然,执著于细腻、绮丽、柔婉风范的建设,把诗歌写得典雅纯粹,女性味十足。既有东方女性欲言又止的含蓄,又不乏现代诗情清朗跳动的深沉风韵,不是清晰可见的静水一潭,而透着一种花月掩映、光色绰约的朦胧美,表面恬淡,本质醇厚。”施施然为现代诗歌打开了一条新的审美通道,让我们沿着这条通道,进入到诗歌的更高境界,去探寻更多的诗美吧。
  [作者单位:湖北省应城市教育局]
其他文献
杖藜的温度  敲打着王朝残热  却终于 被放逐  浪花裹挟的豪迈  在幽黑与赭红的视角里  重重地 摔下  额角殷红  泪的浊黄  一千丈的白涛  偏偏缺失了遥远的一竿竹  微酸已著枝  青边流水型的长衫  摆动昏黄大地 无语  一针一脚的痛与恨  不妨编进芒鞋结实得  挑也挑不开  日日夜夜地踩踏  穿林打叶 回首已是斜阳  或许此生  就是一竿萧瑟的竹韵  在飞鸿的指痕里  浩歌归去  [江西
期刊
合卷,我的心头,又漾起“美”的洪波。手中这卷《繁星·春水》如同一条船泊,载着我,悠悠远行,直抵那方净土,直抵她果如冰般纯净的心中。垂首,轻拂书页,我恍如捧起一朵野菊,带来那抹深秋的心旷神怡。  如斯清新  “夜听雨,丝丝的织就了诗人的情绪。”  清新雅丽,便是我拜读此书的第一缕感触。看哪,“晓霞边的孤帆/在不自觉里/完成了‘自然’的图画,多似一幅脱俗的中国画!”轻点微移,黑白相错间,那份诗情,那份
期刊
所谓扩展,就是扩大、展开。一般情况下均为,所给句子非常简单、抽象,甚至就是几个词语,这时,我们就要根据题目的要求进行扩充,尽量地使句子形象化、具体化、生动化起来,就可达到扩展的目的。高考非常喜欢考查此类题,几乎是年年必考,卷卷必考,我们岂能漠视?岂能不想方设法应对呢?那么,有没有较为便捷而又有效的应对方法呢?当然有。以下方法可供参考。  一、情景描述型  所谓情景描述型就是提供一个特定的镜头,要求
期刊
幸 福 歌  齐燕滨    幸福是什么?摇幸福在哪里  不是锦衣貂裘  不是娇妻美姬  不是青史留名  不是金榜及第    家有良田万亩  那不是生长幸福的土地  住在深宅高院  那是捆绑幸福的樊篱    饱食终日?摇那是猪栏的哲学  倚红偎翠?摇那是销魂的毒剂  红袍加身  可能是人性的枷锁  腰缠万贯  也许是真情的大敌    幸福是温暖的阳光  播撒无私的爱意  普照富庶的庄园  也拥抱贫瘠
期刊
文言文翻译一向被称为高考语文试卷中的“硬骨头”,它是综合考查考生阅读理解文言文能力的一道区分度比较明显的试题。综观近几年高考,同学们在翻译时失分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是没有把握好命题老师设定的采分点,这些采分点通常体现在文言文中常见的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结构等方面。因为文言文翻译题,命题老师往往会给一个句子设置两到三个得分点(亦称“采分点”),阅卷者根据得分点予以给分。因此文言文翻译过程中,我们
期刊
雨恨云愁,木叶尽脱,寒风吹彻落木的每一处伤口。欢歌岑寂,人散灯残,烛光明灭摇曳着一面面红颜的一件件往事。古来红颜多薄命,一朝春尽,花落人摧;思量却是——疼彻心扉!  红楼·千古疼几回  花开花飞,开了又谢,在她看来,谢落的不是花瓣,而是春天与美丽。所以,平常的“落”也使她“疼”得泪流满面。  “他既下世为人,我也是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流尽,才偿得过他了。”这是仙草的诺言,亦是黛玉疼苦一
期刊
寒风中的等候  七(19)班 路程舒   母爱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题记  那天,因为忘了告诉妈妈放学的确切时间,我只好在校门口傻傻地等待。  天色,似乎并不太好。  劳碌一天的人们,也都在马不停蹄地往家里赶。  此刻的门口,早就没了刚放学那会儿的热闹,转而是人迹寥寥的情景:几位中年妇女,正站在电瓶车旁,默默地等待着她们即将放学的孩子。  天渐渐黑了。冬夜的寒风不期而至,使人不免哆嗦而间或感
期刊
诚如衣服需要新颖的款式来包装,以展示其亮丽一样,优秀的文章也需要巧用表现手法,以凸显其独特魅力。恰当运用表现手法能够使文章异彩纷呈,锦上添花,更鲜明地表现主题,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技法解说一:对比鲜明  在文章的主体结构或主要内容中,把两个相反或矛盾的事物或同一现象的不同的两面并举出来,相互比较,或使对立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或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相得益彰,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和启示,表现出作者鲜明的
期刊
不论是平时作文,还是考场作文,大多数学生的思维往往是线性的、流于肤浅的:从幼儿园写到高中,从春天写到冬天,或者是写一件事的经过与结果,没有横向的生发,没有纵深的发展,更没有起伏变化。在“文似看山不喜平”的文化环境里,这种作文显然得不到读者的喜欢。古人行文,有“起承转合”之说,而其中“转”尤为关键。因为,这一“转”,可以让自己的眼界拓开,思维开阔,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那么,记叙文应从哪些方面
期刊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东坡先生有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可见,一个人在生活中为了有所“取”,就必然会有所“弃”。  请以“生活中的‘弃’与‘取’”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标题自拟;④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写作指导】  孟子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