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在对当前大学生进行积极心理品质问卷调查基础上,探讨在导师工作中引入积极心理学的必要性,为高职院校导师制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品质;导师制
一、 引言
积极心理学20世纪末兴起于美国,它是从积极角度研究心理问题的新兴科学,给传统主流心理学注入了新的活力。积极心理学提出智慧和知识、勇气、仁慈与爱、正义、修养与节制以及心灵的超越六大美德,涵盖24项积极心理品质。在教育领域,积极心理学在各个学段注重培养的积极心理品质是截然不同的,其中,大学阶段着重培养学生创造力、思维力、领导能力、希望信念、团队精神、真诚、自制力、幽默、谦虚、审慎十项品质。
在担任导师期间,笔者发现我校导师的工作目标不明确,许多导师仅注重学生的专业发展,却忽略了要尊重学生个性差异、要了解学生的内心。笔者认为,除了专业学习以外,导师应以系统、科学的方式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积极发展学生创新性思维、实现其综合素质提高,从而促进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性专门人才。因此,笔者认为,在导师工作中引入積极心理学是很有必要的。
二、 导师工作中引入积极心理学的必要性
(一) 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调研
笔者通过蓝墨云班课,对我校17级两个班级60名学生进行了积极心理品质问卷调查研究。调查内容包括两部分:积极品质重要性和主要积极品质自我评价量表。从分析结果来看,这60名大学生均认为大学阶段要求的10项积极心理品质比较重要或者非常重要。但是,在积极品质自我评价方面,仅5位同学选择基本符合,8位同学选择不确定是否符合,34位同学选择基本不符合,3位同学选择非常不符合。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的消极心理品质占据上风。经笔者面谈,发现这些学生消极心理的因素错综复杂,但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1. 归属感和人生目标缺乏。笔者任教的两个班级中,90%的学生不是自主选择专业。未来从事何种职业,也是家长全权决定和安排。这与学生的预期值产生很大的差距,导致很多学生从内心抵触自己的专业,无法找到归属感,更难以树立明确的人生目标。2. 人际交往障碍。笔者的学生基本都是“95”后和“00”后,多为独生子女,利己主义较重。这些学生从小在玩手机、游戏的环境下长大,部分学生更喜欢沉浸在自己的个人世界中,喜欢宅在宿舍,不愿与他人交往,甚至不知道如何同他人交往,存在交往障碍,缺乏必要的社交经验和能力,也无法妥善地处理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导师在指导这些学生时,往往感觉无从下手。
(二) 积极心理品质的作用
积极心理品质具有稳定性、建设性和潜在性,对高职学生的健康成长意义重大。培养高职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具有以下三方面作用:
首先,有利于激发高职学生的潜能。积极心理学能挖掘人的潜在力量,最大程度发挥高职学生的创造力。自信、乐观等积极品质有助于高职学生摆脱挫折和困难,积极应对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其次,有利于高职学生的身心健康。积极心理品质在心理治疗中一定程度上发挥着“安慰剂”的作用。因此,导师在指导学生期间,应因人而异,尤其是那些存在某种心理问题的学生,导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培养学生坚强、勇敢、自信、希望、乐观等积极心理品质,帮助这些学生改变精神状态,走入学生内心,真正了解学生,从根源上帮助学生提升学习兴趣、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再次,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幸福感。幸福感是个人对自我的生活状态、周围环境的认知和评价,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情绪体验。具备积极心理品质的学生,其幸福感也随之增加。而笔者在面谈中发现,大部分的学生认为自己缺乏幸福感,学习和生活中充斥着迷茫,因此,亟需引入积极心理学,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三、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 存在的问题
在引入积极心理学时,笔者发现,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1. 导师非心理学科班出身,对积极心理学的把握度和运用不甚理想。积极心理学是一门专业学科,涉及的知识面多而广,导师未经过专业训练,在指导学生时,难免存在各种不足之处。2. 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过程的实施及监控。如何有效、系统地培养高职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切实监控高职学生的参与度,避免让积极品质培养走于形式,是导师须首要考虑的事情。3. 积极心理学在导师工作中的实施路径不够明确、具体,有待进一步研究。
(二) 建议
笔者认为,在引入积极心理学、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时应:
1. 组织、培训教师、导师和辅导员,加强积极心理学知识、拓宽指导思维和角度。2. 发挥教学教师和辅导员的合作作用。教学教师、导师和辅导员应通力合作、集思广益,系统性、全方面地指引学生,避免片面性、武断性地评价、对待学生。3.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导师和辅导员的个人精力不是无限的,在指导学生过程中,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部分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协助老师监控学生的参与度,真正有效地通过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提升学生的素养、幸福感和学习成绩。
四、 结语
笔者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问卷调查范围和对象存在局限性,还有诸多方面未能兼顾。在以后的研究中,笔者将扩大研究数据收集范围和对象,进一步探讨在导师工作中引入积极心理学的路径,评估积极心理学在导师工作中发挥的效度,总结评估结果,并将其运用于导师工作改革。
参考文献:
[1]冯霞.高职生心理问题的积极心理学干预[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3).
[2]罗汉红.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6(3).
[3]颜琼,罗来松.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4(39).
[4]熊燕红.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教育中的应用模式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6(39).
[5]黄佳祯,王唯洁.心理契约视角下的本科生导师制项目主导培养模式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6(4).
作者简介:
王芹,江苏省苏州市,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品质;导师制
一、 引言
积极心理学20世纪末兴起于美国,它是从积极角度研究心理问题的新兴科学,给传统主流心理学注入了新的活力。积极心理学提出智慧和知识、勇气、仁慈与爱、正义、修养与节制以及心灵的超越六大美德,涵盖24项积极心理品质。在教育领域,积极心理学在各个学段注重培养的积极心理品质是截然不同的,其中,大学阶段着重培养学生创造力、思维力、领导能力、希望信念、团队精神、真诚、自制力、幽默、谦虚、审慎十项品质。
在担任导师期间,笔者发现我校导师的工作目标不明确,许多导师仅注重学生的专业发展,却忽略了要尊重学生个性差异、要了解学生的内心。笔者认为,除了专业学习以外,导师应以系统、科学的方式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积极发展学生创新性思维、实现其综合素质提高,从而促进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性专门人才。因此,笔者认为,在导师工作中引入積极心理学是很有必要的。
二、 导师工作中引入积极心理学的必要性
(一) 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调研
笔者通过蓝墨云班课,对我校17级两个班级60名学生进行了积极心理品质问卷调查研究。调查内容包括两部分:积极品质重要性和主要积极品质自我评价量表。从分析结果来看,这60名大学生均认为大学阶段要求的10项积极心理品质比较重要或者非常重要。但是,在积极品质自我评价方面,仅5位同学选择基本符合,8位同学选择不确定是否符合,34位同学选择基本不符合,3位同学选择非常不符合。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的消极心理品质占据上风。经笔者面谈,发现这些学生消极心理的因素错综复杂,但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1. 归属感和人生目标缺乏。笔者任教的两个班级中,90%的学生不是自主选择专业。未来从事何种职业,也是家长全权决定和安排。这与学生的预期值产生很大的差距,导致很多学生从内心抵触自己的专业,无法找到归属感,更难以树立明确的人生目标。2. 人际交往障碍。笔者的学生基本都是“95”后和“00”后,多为独生子女,利己主义较重。这些学生从小在玩手机、游戏的环境下长大,部分学生更喜欢沉浸在自己的个人世界中,喜欢宅在宿舍,不愿与他人交往,甚至不知道如何同他人交往,存在交往障碍,缺乏必要的社交经验和能力,也无法妥善地处理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导师在指导这些学生时,往往感觉无从下手。
(二) 积极心理品质的作用
积极心理品质具有稳定性、建设性和潜在性,对高职学生的健康成长意义重大。培养高职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具有以下三方面作用:
首先,有利于激发高职学生的潜能。积极心理学能挖掘人的潜在力量,最大程度发挥高职学生的创造力。自信、乐观等积极品质有助于高职学生摆脱挫折和困难,积极应对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其次,有利于高职学生的身心健康。积极心理品质在心理治疗中一定程度上发挥着“安慰剂”的作用。因此,导师在指导学生期间,应因人而异,尤其是那些存在某种心理问题的学生,导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培养学生坚强、勇敢、自信、希望、乐观等积极心理品质,帮助这些学生改变精神状态,走入学生内心,真正了解学生,从根源上帮助学生提升学习兴趣、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再次,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幸福感。幸福感是个人对自我的生活状态、周围环境的认知和评价,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情绪体验。具备积极心理品质的学生,其幸福感也随之增加。而笔者在面谈中发现,大部分的学生认为自己缺乏幸福感,学习和生活中充斥着迷茫,因此,亟需引入积极心理学,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三、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 存在的问题
在引入积极心理学时,笔者发现,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1. 导师非心理学科班出身,对积极心理学的把握度和运用不甚理想。积极心理学是一门专业学科,涉及的知识面多而广,导师未经过专业训练,在指导学生时,难免存在各种不足之处。2. 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过程的实施及监控。如何有效、系统地培养高职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切实监控高职学生的参与度,避免让积极品质培养走于形式,是导师须首要考虑的事情。3. 积极心理学在导师工作中的实施路径不够明确、具体,有待进一步研究。
(二) 建议
笔者认为,在引入积极心理学、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时应:
1. 组织、培训教师、导师和辅导员,加强积极心理学知识、拓宽指导思维和角度。2. 发挥教学教师和辅导员的合作作用。教学教师、导师和辅导员应通力合作、集思广益,系统性、全方面地指引学生,避免片面性、武断性地评价、对待学生。3.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导师和辅导员的个人精力不是无限的,在指导学生过程中,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部分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协助老师监控学生的参与度,真正有效地通过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提升学生的素养、幸福感和学习成绩。
四、 结语
笔者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问卷调查范围和对象存在局限性,还有诸多方面未能兼顾。在以后的研究中,笔者将扩大研究数据收集范围和对象,进一步探讨在导师工作中引入积极心理学的路径,评估积极心理学在导师工作中发挥的效度,总结评估结果,并将其运用于导师工作改革。
参考文献:
[1]冯霞.高职生心理问题的积极心理学干预[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3).
[2]罗汉红.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6(3).
[3]颜琼,罗来松.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4(39).
[4]熊燕红.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教育中的应用模式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6(39).
[5]黄佳祯,王唯洁.心理契约视角下的本科生导师制项目主导培养模式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6(4).
作者简介:
王芹,江苏省苏州市,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