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学生终身学习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而阅读能力的提高离不开一定量的阅读。因此,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高度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关键词:阅读习惯; 氛围; 兴趣; 方法; 时间
我国当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确,良好的阅读习惯就像甘霖雨露之于干涸的土地一样重要。它是一个人开阔视野、丰富知识、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绪、发展思维,形成和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我认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加强阅读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下面我就这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积极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
古语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它可以塑造一个人,也可以改变一个人。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一点大做文章,努力营造读书的大环境。首先,在校园和教室的墙上张挂有关读书的名人名言;在学校橱窗中或图书室里出“新书推荐”板报;在教室中设立图书角,放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报刊读物;学校文学社或学生会每日通过校园广播方式朗读美文佳作等等,学生在这种读书氛围的熏陶下,自然会产生读书的冲动和渴望。其次,开展读书活动。多出黑板报,举办读书交流会、读书演讲比赛、读书征文活动、课外阅读知识竞赛等,给每个学生展示读书的机会和平台。爱表现是孩子的天性,他们想要很好地展示自己,就得读“万卷书”。所以,举办这些活动不仅仅是交流和展示,更是促进和提高。另外,还可通过“校园网”或读书活动宣传录像,定期收看全国各地读书活动专题视频。这种浓郁的文化氛围,极易促使他们不甘落后地“啃”起书来。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切有成就的人成才的起点”。只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他们在阅读中的主体意识,使他们从被动的阅读,转变为主动的阅读,让阅读成为他们的一种自觉行为,成为他们的一种内需——精神追求,才能形成一种习惯。为实现这一目标,我做了以下几点尝试。(一)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每学完一篇课文,我都会向学生介绍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其他故事或书籍。如:学完《美猴王》,我就给学生讲“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三调芭蕉扇”等故事;学完《皇帝的新装》,我就给学生讲“丑小鸭”、“野天鹅”、“海的女儿”等故事,而且常常讲到精彩之处时就戛然而止,留下悬念,让学生课后自己借书拜读,让他们在自我阅读中寻找答案,进而感受到作品的情境美、语言美、人物美、情感美等,即让他们在阅读中得到一种美的享受。(二)讲述成功人士的故事,开展励志教育,引导学生广泛涉猎书籍。鲁迅先生说过:“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秦牧也说:“不广泛地吸收,是谈不到博大精深的。”这些都是文学大师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在语文课堂和班会课上,我经常向学生介绍历史人物、科学家、身边人物的成才之道——他们都因博览群书,最终走向成功,以此鼓励学生们多读书,读好书,为自己美好的前程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种顺水推舟的激励,学生很自然地接受了,而且他们还暗暗在心里种下了理想的种子,对读书的热情骤增。(三)以身作则,做好表率。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能给人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作用。要让学生热爱读书,教师首先要爱读书。每逢自习课和写作课,我都手捧图书在讲台前阅读。所看之书,不仅有中外名著,还有适合儿童胃口的报刊读物,如通俗易懂活泼风趣的童话,寓理于事的寓言,琅琅上口的儿歌、童谣,插图精彩的歌星、影星的报刊杂志。学生看到我对书如此痴迷,经常情不自禁地从我手上“抢”过来传阅。当他们读到了自己喜爱的书,阅读兴趣自然也提高了。另外,我还经常表扬有良好阅读习惯的学生,让他们介绍自己的做法和经验,使学生们学有榜样,赶有对象。长此以往,他们对书就产生了兴趣。
三、教给学生基本的阅读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凡事贵在“得法”,阅读也不例外。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主要靠自己反复训练,但也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该教给学生怎样的阅读方法呢?我认为有以下三点:第一,教会学生有目的性的阅读。有目的性的阅读因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故阅读效率高,效果明显。阅读时,可根据目的不同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如以消遣为目的的,可以速读、浏览、粗读或略读;以积累知识、探究问题、分析写法为目的的,可以精读或细读;以欣赏为目的的,可以诵读;以搜集资料为目的的,可以跳读;以活跃气氛为目的的,可以大声齐读或分角色朗读等等。第二,教学生养成边读书边思考边质疑的习惯。阅读过程本质上就是思维过程,“心惟口诵,读思结合”,才会有良好的阅读效果。在阅读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多思多疑多问。“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多思才能加深对知识的印象。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如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可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联系上下文来悟出该词在文中的意思;遇到不理解的句子或问题,可以通过弄清句中关键词、联系文章中心思想或联系上下文来分析解决;有些课文内容,则需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多疑多问则能精通,也利于创新。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学说产生质疑,发现了自由落体运动定律。戴震从小就养成凡事都问个“为什么”的习惯,后来成为了清代著名的思想家和语言文字学家。苹果落地,牛顿问个“为什么”,后来发现了地心引力。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阅读时要养成边读边思边疑的习惯。当然,刚开始这样做有些难度,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都会有一个质的飞跃。第三,教学生在阅读中养成手脑并用的习惯。徐特立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伴随着思考,把思考的内容记录下来就得动手。手脑并用既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又便于记忆。当遇到好词或重点词圈一圈,遇到难理解的句子画一画,通过查阅工具书或相关资料注上拼音、词义,或写几句批语,这样坚持不懈地做下去,日积月累,就会丰富学生的内涵,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除了在书上圈、点、批、注外,还应培养学生做读书笔记的习惯。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经常撰写读书笔记有利于知识(包括写作素材)的积累和阅读材料的贮存,更能加深理解、增强记忆、促进思维推陈出新。在阅读时,对书中的格言警句、谚语俗语、成语典故、优美词句、精彩片段、新颖的立意、巧妙的构思等进行摘录、圈点批注,或把自己的体会、意见写成心得体会甚至书评,同时督促学生经常翻阅读书笔记,以便巩固记忆,加深理解,到运用时便能够信手拈来。托尔斯泰说:“身边永远要带铅笔和笔记本,读书和谈话时碰到的一切美妙的地方和话语,都把它记下来。”他的许多作品中的内容和细节都是这样获得的。
四、教师要保证学生有充裕的读书时间。兴趣的产生、方法的掌握、习惯的养成,没有时间作保证,只能是一句空话。教师要减少书面练习,增加阅读作业,保证学生每天都有一段安静的、独立的阅读时间,使他们静下心来,遨游于书海中,尽情地品味、享受书海之博大精深和无穷趣味。唯有如此,学生才会渐渐地养成自觉读书的好习惯。
总之,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就必须营造读书的氛围,鼓励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从而对读书产生浓厚的兴趣,使他们自然而然地觉得书籍是人类精神的食粮和营养品,“没有书,不好过日子”(杨绛),因而,自觉地把书当做永伴一生的挚友。同时,教师还应在阅读方法上给予学生科学的指导,并且保证他们有充足的阅读时间。
关键词:阅读习惯; 氛围; 兴趣; 方法; 时间
我国当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确,良好的阅读习惯就像甘霖雨露之于干涸的土地一样重要。它是一个人开阔视野、丰富知识、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绪、发展思维,形成和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我认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加强阅读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下面我就这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积极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
古语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它可以塑造一个人,也可以改变一个人。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一点大做文章,努力营造读书的大环境。首先,在校园和教室的墙上张挂有关读书的名人名言;在学校橱窗中或图书室里出“新书推荐”板报;在教室中设立图书角,放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报刊读物;学校文学社或学生会每日通过校园广播方式朗读美文佳作等等,学生在这种读书氛围的熏陶下,自然会产生读书的冲动和渴望。其次,开展读书活动。多出黑板报,举办读书交流会、读书演讲比赛、读书征文活动、课外阅读知识竞赛等,给每个学生展示读书的机会和平台。爱表现是孩子的天性,他们想要很好地展示自己,就得读“万卷书”。所以,举办这些活动不仅仅是交流和展示,更是促进和提高。另外,还可通过“校园网”或读书活动宣传录像,定期收看全国各地读书活动专题视频。这种浓郁的文化氛围,极易促使他们不甘落后地“啃”起书来。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切有成就的人成才的起点”。只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他们在阅读中的主体意识,使他们从被动的阅读,转变为主动的阅读,让阅读成为他们的一种自觉行为,成为他们的一种内需——精神追求,才能形成一种习惯。为实现这一目标,我做了以下几点尝试。(一)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每学完一篇课文,我都会向学生介绍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其他故事或书籍。如:学完《美猴王》,我就给学生讲“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三调芭蕉扇”等故事;学完《皇帝的新装》,我就给学生讲“丑小鸭”、“野天鹅”、“海的女儿”等故事,而且常常讲到精彩之处时就戛然而止,留下悬念,让学生课后自己借书拜读,让他们在自我阅读中寻找答案,进而感受到作品的情境美、语言美、人物美、情感美等,即让他们在阅读中得到一种美的享受。(二)讲述成功人士的故事,开展励志教育,引导学生广泛涉猎书籍。鲁迅先生说过:“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秦牧也说:“不广泛地吸收,是谈不到博大精深的。”这些都是文学大师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在语文课堂和班会课上,我经常向学生介绍历史人物、科学家、身边人物的成才之道——他们都因博览群书,最终走向成功,以此鼓励学生们多读书,读好书,为自己美好的前程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种顺水推舟的激励,学生很自然地接受了,而且他们还暗暗在心里种下了理想的种子,对读书的热情骤增。(三)以身作则,做好表率。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能给人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作用。要让学生热爱读书,教师首先要爱读书。每逢自习课和写作课,我都手捧图书在讲台前阅读。所看之书,不仅有中外名著,还有适合儿童胃口的报刊读物,如通俗易懂活泼风趣的童话,寓理于事的寓言,琅琅上口的儿歌、童谣,插图精彩的歌星、影星的报刊杂志。学生看到我对书如此痴迷,经常情不自禁地从我手上“抢”过来传阅。当他们读到了自己喜爱的书,阅读兴趣自然也提高了。另外,我还经常表扬有良好阅读习惯的学生,让他们介绍自己的做法和经验,使学生们学有榜样,赶有对象。长此以往,他们对书就产生了兴趣。
三、教给学生基本的阅读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凡事贵在“得法”,阅读也不例外。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主要靠自己反复训练,但也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该教给学生怎样的阅读方法呢?我认为有以下三点:第一,教会学生有目的性的阅读。有目的性的阅读因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故阅读效率高,效果明显。阅读时,可根据目的不同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如以消遣为目的的,可以速读、浏览、粗读或略读;以积累知识、探究问题、分析写法为目的的,可以精读或细读;以欣赏为目的的,可以诵读;以搜集资料为目的的,可以跳读;以活跃气氛为目的的,可以大声齐读或分角色朗读等等。第二,教学生养成边读书边思考边质疑的习惯。阅读过程本质上就是思维过程,“心惟口诵,读思结合”,才会有良好的阅读效果。在阅读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多思多疑多问。“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多思才能加深对知识的印象。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如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可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联系上下文来悟出该词在文中的意思;遇到不理解的句子或问题,可以通过弄清句中关键词、联系文章中心思想或联系上下文来分析解决;有些课文内容,则需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多疑多问则能精通,也利于创新。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学说产生质疑,发现了自由落体运动定律。戴震从小就养成凡事都问个“为什么”的习惯,后来成为了清代著名的思想家和语言文字学家。苹果落地,牛顿问个“为什么”,后来发现了地心引力。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阅读时要养成边读边思边疑的习惯。当然,刚开始这样做有些难度,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都会有一个质的飞跃。第三,教学生在阅读中养成手脑并用的习惯。徐特立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伴随着思考,把思考的内容记录下来就得动手。手脑并用既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又便于记忆。当遇到好词或重点词圈一圈,遇到难理解的句子画一画,通过查阅工具书或相关资料注上拼音、词义,或写几句批语,这样坚持不懈地做下去,日积月累,就会丰富学生的内涵,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除了在书上圈、点、批、注外,还应培养学生做读书笔记的习惯。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经常撰写读书笔记有利于知识(包括写作素材)的积累和阅读材料的贮存,更能加深理解、增强记忆、促进思维推陈出新。在阅读时,对书中的格言警句、谚语俗语、成语典故、优美词句、精彩片段、新颖的立意、巧妙的构思等进行摘录、圈点批注,或把自己的体会、意见写成心得体会甚至书评,同时督促学生经常翻阅读书笔记,以便巩固记忆,加深理解,到运用时便能够信手拈来。托尔斯泰说:“身边永远要带铅笔和笔记本,读书和谈话时碰到的一切美妙的地方和话语,都把它记下来。”他的许多作品中的内容和细节都是这样获得的。
四、教师要保证学生有充裕的读书时间。兴趣的产生、方法的掌握、习惯的养成,没有时间作保证,只能是一句空话。教师要减少书面练习,增加阅读作业,保证学生每天都有一段安静的、独立的阅读时间,使他们静下心来,遨游于书海中,尽情地品味、享受书海之博大精深和无穷趣味。唯有如此,学生才会渐渐地养成自觉读书的好习惯。
总之,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就必须营造读书的氛围,鼓励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从而对读书产生浓厚的兴趣,使他们自然而然地觉得书籍是人类精神的食粮和营养品,“没有书,不好过日子”(杨绛),因而,自觉地把书当做永伴一生的挚友。同时,教师还应在阅读方法上给予学生科学的指导,并且保证他们有充足的阅读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