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儿童数学“学习共同体”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69ywc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共同体”不是一个新概念,它源自于社会学范畴,而后被移植到教育领域。在字面意义上通常把学习共同体理解为若干个从事学习的儿童个体,在同一个背景下进行学习活动的集合。但它既不是若干个学习者的简单叠加,也不完全等同于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更不能窄化为课堂上偶尔组织的讨论与交流。学习共同体是基于儿童,基于对话,基于解决真实问题的一个实践群体:他们以主动的方式获取并建构数学知识;他们有着共同的学习愿景,具有特定的身份或角色;他们共同学习、彼此沟通、分享智慧、交流情感、体验观念,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他们彼此之间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并带着一种认同、归属心理积极负责地参与和体验学习生活。
  “学习共同体”——基于儿童的学习伙伴联盟
  一个班级的儿童与其助学者——教师,必然构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但我们这里讨论的则是微观层面的学习共同体,它是班级中数名长期共同参与学习过程,并具有良性合作关系的儿童学习伙伴联盟。它的组成相对灵活,更像一个微型学习社区。可以按照座位就近的原则由同桌两人或前后相邻的数人组成,也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儿童自身特点等重新进行划分。然而,无论哪一种组成,成员一旦确定,就应保持相对稳定:首先,要确定共同的学习目标和任务。这样才能使成员产生“共同学习”的意识和情感,形成相互依赖的关系。其次,共同体成员要进行适当的角色定位。在学习活动中安排各自不同的任务和分工,如组长、监督员、记录员等,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与训练,组织成员就能各司其职,分工合作,最终成为稳定的学习团队。团队中每个人都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优势,并能够为同伴的学习提供适当帮助,在共同体成员相互帮助并分享着各自特长时,共同体内部就能建立良性合作的人际关系。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最让老师头痛的就是课堂上的活动秩序和规范问题,因为儿童本身缺乏自制力,导致共同学习的散漫、低效、缺乏凝聚力。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有一定的耐心,并且建议对儿童的奖励和惩戒都一定要指向整个学习团队,这种方式会让组织成员感受到彼此的利益和责任紧密相连,相互影响,因而产生团队的凝聚力,有助于成员之间形成更加牢固和稳定的联盟,明确共同的奋斗目标,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性学习氛围。
  “学习共同体”——基于对话的交流平台
  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学是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活动,是师生、生生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经由顺应与理解、质疑与协商、对话与同构而最终获得一致认识的互动过程。学习共同体的形成依靠共同的文化意识和共同的精神心理,而这种共同性依赖于成员之间彼此持续不断的联系和沟通。要使儿童从课堂被动参与的学习状态转为学习主体的主动参与,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缺的重要一环,它是同伴之间互相学习、互相沟通、互相理解、互相影响的重要桥梁。儿童需要借助对话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图,还要理解别人说话所描述的情境并表示支持或反对,最后还必须在倾听别人的解释中产生自己新的理解。通过对话,可以培养儿童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善于倾听和专注思考的能力;通过对话,儿童分享彼此的思想、理解、经验、智慧,让数学学习显得主动、轻松、自然、流畅。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不同意见和观点会发生碰撞、交流与协商,并最终得以明确化和外显化,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对知识形成更加全面和深刻的理解。在这种社会性的互动和思想冲突中,儿童实现了对知识的意义建构。
  我们从下面的一个教学片段就可以深刻感受到对话在儿童学习共同体中的重要作用。
  案例:“确定位置”(义务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
  师:(出示小组合作研究单,见图1)出事的船只在中国护卫舰的东北方向,怎样描述出事船只的准确位置?先独立思考,再进行交流。
  师(参与学生的讨论与交流,并适时点拨)
  生1:我是这样想的(说着出示自己的研究单,见图2),出事的船只在中国护卫舰的东北方向,所以我先把护卫舰和事发地连成一条线段,量出与正北方向形成30°的角,所以事发地在护卫舰的北偏东30°方向;然后量出这条线段长4厘米,根据图上的比例尺算出事发地在护卫舰北偏东30°方向2000米处。
  生2:我跟你的答案不太一样。(说着出示自己的研究单,见图3)我量的是下面的角60°,所以我认为事发地在护卫舰的东偏北60°方向2000米处。
  生3:我觉得你俩就是量角器放的位置不一样,所用的零度刻度线不一样。如果竖着放,零度刻度线也是竖着的,从左边的0刻度数起就是30°(图4);而横着放,零度刻度线是水平的,从右边的0刻度数起就是60°了(图5)。
  生4:再说得准确点就是以哪个方向为基准的问题,如果以正北为基准,就可以说往东偏了30°;如果以正东方向为基准,就可以说是往北偏离了60°嘛!
  师:你们说得都非常好,想一想,如果真的每一种说法都可以,那在现实生活中会出现什么问题。
  生1:有可能找不准位置!
  生3:如果表示位置的方法不一样,可能你讲的位置我找不到,我讲的你也找不到!
  师:是啊,想一想究竟以哪个方向为基准才对,南北还是东西?
  生4:航海时,指南针都是指着南北方向的,那是不是一般以南北方向为准?
  生2:对呀!那事发地就是在护卫舰北偏东30°方向2000米处了!
  师:你们的讨论很有价值,等会儿介绍给全班同学哦!
  ……
  对话是一种情景,是一个利用个体思考引发集体思考,并用集体思考深化个体思考的过程。从上面的例子我们不难看出,围绕一个研究问题,儿童从各自原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努力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尝试理解别人的观点,通过多向、多次的交流互动达成一种对问题新的理解,对话的过程就是个体认知结构的不断改组与重建,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是师生、生生在经验共享中相互造就的过程。学习共同体的对话就提供了这样一个交流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一方面将个体问题转化为公共难题,共同探究,借助集体智慧解决个人困境;一方面将集体研究的方法和结论转化为个体知识,从而形成有利于提升儿童智慧的学习场。
  “学习共同体”——基于实践的深度学习
  学习共同体是儿童共同研究、解决数学问题的实践团体。在团体中,儿童遇到学习障碍的迷茫和无助将得到充分化解,他们在解决问题的实践探究中共同参与,通力协作,探索方法,改正错误,从而达成对问题的统一认识和理解。当然,教师需要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发儿童感兴趣的数学问题引起真实的研究需要,从而使基于实践的学习研究向有价值、有意义、有深度的方向发展。
  1.真问题——打破单一化的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基本是由教师为主体展开,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的学习通常会由问题产生,而问题通常由学生自己研究提出,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自主学习模式。
  以苏教版四年级下册P22~23页“认识三角形”这一课为例。
  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份课前研学提纲:
  阅读书P22~23页内容并思考:
  (1)你在生活中哪些地方曾经见过三角形?在脑海中回忆一下。
  (2)你已经了解了关于三角形的哪些知识?跟你的同伴说一说。
  (3)围一个三角形要用几根小棒?你能用不同的方法做出一个三角形吗?试一试。
  (4)是不是任意长短的三根小棒都一定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呢?想一想再交流。
  研学提纲,可以让儿童在课前独立阅读后思考完成,然后在课堂上与学习伙伴进行交流,也可以直接在课堂上由学习同伴研究、讨论,再把结果在全班进行交流。几个具体问题串联成儿童研学的主要线索,使自主学习变得真实、有效。回忆、实践、操作、思考,循着每一个问题,儿童对三角形的认识便一步一步地深入下去。交流中,他们自由表达,认真倾听,并对自己的思路作进一步的补充和改进。他们会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对研学提纲中的问题进行过滤和筛选,过滤出比较简单的问题进行概括交流,而筛选出他们感兴趣的、有思维碰撞的、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进行重点研究。
  共同的学习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展开,这种源自于儿童的真实问题使课堂教学摆脱了传统模式的束缚,而成为儿童真正的共同学习场,儿童既是学习者,又是潜在的教师,师生、生生之间是合作的、互助的,相互促进的关系,学习成为儿童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的过程。
  2.真合作——实践中的分享与交流
  学习共同体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挑战,它基于儿童的学习经验,并直接指向问题解决。我们可以这样说,学习共同体是为解决问题而实践,并通过实践来激发学习,在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中依靠集体智慧不断反思、修正,最终得出正确结论的有价值的真合作。
  实践中的合作,将儿童置于一个探索性的问题情境中,由一个可以激发儿童学习动机并引导整个学习过程的学习任务驱动,儿童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针对问题进行交流、讨论、辩论甚至争论,从不同的角度,根据不同的观点来理解知识,学会知识且活用知识。而在学习过程中,经由合作研究获取的知识更注重其内涵的理解和掌握,儿童遇到问题不再只是单纯地寻求教师的帮助,而是凭借在群体中同伴学习经验的分享积极建构,并且不断对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进行调整、修正、补充、完善,从而提炼出相应的概念、法则、公式、结论,最终获得对数学知识的正确理解。
  3.真提升——形成儿童课堂学习文化
  从儿童的角度来看,学习是儿童主动地与客观世界对话、与他人对话、与自身对话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每个儿童都有对数学知识的独特解读。他们通过同伴间的互助、示范、监控和评价,将传统单一的与被动的学习方式变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从学习的边缘参与者进入学习的中心。从教师的角度看,教学应关注儿童个体的主动建构,在现实生活中关注师生之间的对话与理解,追寻富有意义的、充满人性的教育。学习共同体将成为师生、生生在具体实践情境中共同学习的载体,共同学习将成为教师与学生个性共同成长和完善的过程,课堂也将成为弥漫儿童学习文化的生命乐园。
其他文献
【摘要】现今,我国小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普遍下降,甚至有所退化。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利用语文课,让学生变得肯说、会说、爱说呢?对此,笔者利用本校提倡的课前“智慧秀”,带领学生在班级中开展了一系列有关“言语微训练”的活动,旨在发掘学生的个性魅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帮助他们成长为一个个具有完整意义的人。  【关键词】智慧秀 兴趣 相互作用  课前“智慧秀”是本校开展的一项校本研究活动,目的在于发掘学生
【摘要】“文包诗”融语言美、意境美于一身,诗文一体,相映成趣。本文以《黄鹤楼送别》教学为例,拟从借文解诗明诗意、品文赏诗悟诗情、读文吟诗入诗境三个方面入手,就“文包诗”这一独特的教材内容,探讨如何在“诗文对照”中走进文本内涵,诗文并重,多角度地锻炼学生的语文能力。  【关键词】 文包诗 诗文对照  “文包诗”融语言美、意境美于一身,是根据千古名诗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创作经历编写而成的生动活泼、语言优
【摘要】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情景化是决定学生能否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基于小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情景化教学是一个能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浓厚学习兴趣的有效教学方法;在情景化教学过程中,教师能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理解教材。本文通过分析一节笔者英语教学的实例,阐述了在情景化教学中,要让学生在情境中有目标知情权,做学习的主人;利用多媒体的合理怡情,增强共
张良朋 副教授,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教师,国内小数界比较活跃的评课专家。有过8年的小学数学教师经历,期间获省优质课评比一等奖,现在主讲的《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一直潜心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研究,在《人民教育》《上海教育科研》《中国教育报》等报刊发表教研文章150余篇。另有一项成果获山东省高校教学成果一等奖,出版小学教育专业教材三部,与邱学华先生合著《尝试教学策
【摘要】微格教学是针对相对单一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进行讲习训练,使得学生在目标明确、重点突出的教学中发展语文素养。本文以“留白教学”为微格训练点,创造性地整合取舍文本资源,引导学生着眼课文中的“留白”,有效“补白”,深化对文本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的创造性。  【关键词】微格教学 着眼留白 感悟留白 聚焦留白  曾在杂志上看到过一个新鲜名词“微格教学”,眼球立刻被吸引。翻查资料获悉:微格教学中每个微格的
1.指导学生阅读《海的女儿》,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引导交流阅读的感受,逐步养成感悟、积累、运用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2.通过阅读《海的女儿》,感悟人物形象,走进海的女儿的内心世界,使学生受到爱的教育,体会到海的女儿有着一颗善良的心灵、有着坚强的意志、勇敢的行为和高尚的品德。  【教学过程】  一、走进安徒生及安徒生童话  师: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位老朋友,看!知道他是谁吗?出示
【关键词】多元感官 多感官体验 音乐课堂  一、“多感官体验”的概念概述  “多感官体验”,是指对听觉、视觉、感觉、运动、语言等各个感官进行刺激,有效调动视、听、味、嗅、触觉,有助于学生用多感官方式去体验。“多感官体验”音乐教学以感性的音乐活动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学生已有的感性经验为基础,经过听觉为先、动觉切让入、视觉辅助等形式,多感官地参与,多方位地感受,使学生在形象化理解作品内涵的基础上学唱、欣
【摘要】教材解读应厘清“深”和“度”两大分野,教材分析阶段或对教师而言,要讲求“深”,教材处理阶段或对教学而言,要追求“度”。以写景类文本两个层面的分析为例,透视如何关注文体,聚焦内容与形式的特性,对文本进行深度分析;从把握写景类文本“教什么”的度、“教到什么位置”的度、“怎么教”的度三个层面,阐释如何基于课标和学情的制约筛选教学内容、明确教学任务、遴选教学方法,追求教材处理的适切。惟其明晰两大分
【摘 要】利用绘本阅读提升低年级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一条有效的实践途径。教师从激发学生对拟声词的兴趣到明义、品味、运用,直到积累都始终以绘本故事贯穿,让学生在趣味盎然的绘本故事的陪伴下,掌握拟声词的用法,提升实际的口语交际能力。  【关键词】口语交际能力 绘本阅读 拟声词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 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
【摘要】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呈现形式,什么样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把预定的教学任务完成了,该做的作业做完了,该读的课文读会了,该背的单词背了,是不是就是达到了教学的有效性了?教学论专家余文森教授做过很通俗的解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