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语文只要是对文章的理解和阅读,教师在课堂上为了让小学生快速的进入文章情境,加深理解程度,提高小学生的注意力,会让学生依次朗读文章,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朗读教学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应当引起教师们的注意和重视。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问题;重视
朗读是练习大脑浏览文章并同步诵读的重要教学方式,不仅在小学教学中,在更高级的学校教学中朗读依然是学习语文的重要环节,是不可或缺的。小学生对于文字的敏感度还没有成人高,看见一个句子并不能迅速的理解所要表达的含义,以及在特殊的语境中所表达的特殊含义,通过朗读,小学生能够加深对语句的理解,调动大脑的思考能力,边读边思考,就更加容易理解文章的含义和中心思想,并且在课堂中大声的朗读还可以提醒其他的学生,增强听课的注意力。教师也可以根据朗读质量的高低,比如语句朗读的是否顺畅、流利,给学生一些鼓励性的话语奖励,能够加强小学生的学习热情,会养成朗读课文的习惯,为了增强在课堂上的朗读水平,学生会自主在课前预习课文,这就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小学生的思想感情比较单纯天真,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意境会包含各种情绪和感情,如果不注重文章的朗读,只依靠浏览是很难确切的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朗读的过程就是加深理解能力的过程,比如人物的对话含义的理解,在朗读时语调的调整和变化就可以更容易的懂得文章人物的语气和所要表达的含义,因此,朗读是理解文章、背诵文章的前提,也是预习和复习的有效方法。
一、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1)朗读时间较短。以往的语文教学都是“填鸭式”的,教师只是片面的加强知识的讲解,对于学生的朗读从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在一堂语文课上,学生自由朗读的时间非常的少,有时候学生朗读课文只是二三分钟。例如,在进行小學语文教学的时候,教师首先让学生自己来朗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大意,掌握课文的生字生词,但是课堂上教师对于这一部分的时间安排较少,学生对课文还没有读通的情况下,教师已经开始下一个环节的教学了,因此,在课上学生根本没有充足的阅读时间。
(2)缺乏科学的指导。在语文课上,教师大多数时候都是在强调课文的读音,没有从根本上重视课文的朗读,没有给学生讲解基础的朗读技巧。对于学生课文的朗读缺乏科学的指导,这样学生在朗读课文的时候,无法真正的掌握文章的感情色彩,无法掌握正确的朗读技巧,无法真正的掌握文章的主旨。
朗读技巧的学习也是重要的学习内容,包括语气的想象模仿和逼真还原,语言中的停顿,感情的抒发和情绪的释放,朗读并不是对口不对心的无心之举,而是要与文章的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以及描写人物的喜怒哀乐产生共鸣,朗读才能真正的发挥它最大的功效,对于小学生来说,能够有效的培养语感能力,阅读的质量和效率也会大大提高。而这种富有情感的朗读方式和技巧没有得到重视和应用,因此很多小学生将朗读作为一项不得不完成的任务,看作是负担,而不是轻松愉快的学习方式。
(3)没有足够的重视。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形式就是“教师教、学生学”,这样大多数的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只是机械的接受教师的传授,所以,学生在朗读课文的时候,只是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缺少正确的认识,这对于学生而言没有任何的积极作用。
二、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改进方法
(1)确保充足的阅读时间。在课堂上并不是教师讲解的越多,学生的学习效果就越好。如果是这样的课堂模式,学生就会非常的反感,这是因为教师过多的讲授会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打消,学生如果是被动的去学习,他们就不会有较高的学习热情。教师若能为学生提供自主阅读的时间,则可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获得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用普通话多次朗读,保证吐字清晰标准。尤其是自学性朗读文章,确保班级全体成员均读好且读完。在对课文有了初步的认识以后,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练习,让学生在阅读课文的时候,读出感情色彩。教师在学生进行朗读的过程中做好指导工作,帮助学生更好的完成有感情阅读,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取代以往的小组讨论,让学生真正的实现自主学习。
(2)引導学生读与思相结合。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主要途径就是拥有标准化的朗读发音,在进行朗读的时候,教师要及时的改正那些不标准的发音,使朗读实现标准化。教师可以选择那些优秀的课文,指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文章的主旨,掌握课文的感情色彩,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朗读的真正目的。尽管朗读可以增强学生对课文的了解,但是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还要不断的进行思考,比如,在学习《小小的船》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制作课件,从而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基本的掌握,这样学生再次阅读课文的时候,就会收到较好的效果。教师指导学生边阅读边思考,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掌握水平,使学生的逻辑思维得到较好的锻炼。
(3)培养朗读兴趣。兴趣是学生朗读的动力;没有兴趣,学生就没有朗读的动力。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充分运用教材中的图片,由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所以,小学语文课本中会有大量的图片,通过这些图片可以增强学生对课文的了解,教师可以借助这些图片来培养学生对课文朗读的兴趣。例如,在学习《秋天的雨》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借助课文中秋天的精美图片来设置一些相关教学问题,指导学生通过对图片的观赏来学习课文知识。学生们对于精美的图片充满好奇心,教师可以借助这一特点来组织学生学习课文,让学生可以独立自主的去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学效率得到显著的提高。
三、结语
综上所述,学生要想真正的读懂、读透课文就要将课文朗读好,朗读是学生完成主动学习的主要媒介,较好的朗读效果是教师高明讲解也无法取代的。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有新的教学理念,认真的思考自己的不足之处,对于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修改,只有这样,小学生语文朗读才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郭额.小学语又自主阅读教学策略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06.
[2]陈赛男.小学语朗读教学有效性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0.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问题;重视
朗读是练习大脑浏览文章并同步诵读的重要教学方式,不仅在小学教学中,在更高级的学校教学中朗读依然是学习语文的重要环节,是不可或缺的。小学生对于文字的敏感度还没有成人高,看见一个句子并不能迅速的理解所要表达的含义,以及在特殊的语境中所表达的特殊含义,通过朗读,小学生能够加深对语句的理解,调动大脑的思考能力,边读边思考,就更加容易理解文章的含义和中心思想,并且在课堂中大声的朗读还可以提醒其他的学生,增强听课的注意力。教师也可以根据朗读质量的高低,比如语句朗读的是否顺畅、流利,给学生一些鼓励性的话语奖励,能够加强小学生的学习热情,会养成朗读课文的习惯,为了增强在课堂上的朗读水平,学生会自主在课前预习课文,这就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小学生的思想感情比较单纯天真,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意境会包含各种情绪和感情,如果不注重文章的朗读,只依靠浏览是很难确切的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朗读的过程就是加深理解能力的过程,比如人物的对话含义的理解,在朗读时语调的调整和变化就可以更容易的懂得文章人物的语气和所要表达的含义,因此,朗读是理解文章、背诵文章的前提,也是预习和复习的有效方法。
一、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1)朗读时间较短。以往的语文教学都是“填鸭式”的,教师只是片面的加强知识的讲解,对于学生的朗读从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在一堂语文课上,学生自由朗读的时间非常的少,有时候学生朗读课文只是二三分钟。例如,在进行小學语文教学的时候,教师首先让学生自己来朗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大意,掌握课文的生字生词,但是课堂上教师对于这一部分的时间安排较少,学生对课文还没有读通的情况下,教师已经开始下一个环节的教学了,因此,在课上学生根本没有充足的阅读时间。
(2)缺乏科学的指导。在语文课上,教师大多数时候都是在强调课文的读音,没有从根本上重视课文的朗读,没有给学生讲解基础的朗读技巧。对于学生课文的朗读缺乏科学的指导,这样学生在朗读课文的时候,无法真正的掌握文章的感情色彩,无法掌握正确的朗读技巧,无法真正的掌握文章的主旨。
朗读技巧的学习也是重要的学习内容,包括语气的想象模仿和逼真还原,语言中的停顿,感情的抒发和情绪的释放,朗读并不是对口不对心的无心之举,而是要与文章的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以及描写人物的喜怒哀乐产生共鸣,朗读才能真正的发挥它最大的功效,对于小学生来说,能够有效的培养语感能力,阅读的质量和效率也会大大提高。而这种富有情感的朗读方式和技巧没有得到重视和应用,因此很多小学生将朗读作为一项不得不完成的任务,看作是负担,而不是轻松愉快的学习方式。
(3)没有足够的重视。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形式就是“教师教、学生学”,这样大多数的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只是机械的接受教师的传授,所以,学生在朗读课文的时候,只是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缺少正确的认识,这对于学生而言没有任何的积极作用。
二、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改进方法
(1)确保充足的阅读时间。在课堂上并不是教师讲解的越多,学生的学习效果就越好。如果是这样的课堂模式,学生就会非常的反感,这是因为教师过多的讲授会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打消,学生如果是被动的去学习,他们就不会有较高的学习热情。教师若能为学生提供自主阅读的时间,则可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获得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用普通话多次朗读,保证吐字清晰标准。尤其是自学性朗读文章,确保班级全体成员均读好且读完。在对课文有了初步的认识以后,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练习,让学生在阅读课文的时候,读出感情色彩。教师在学生进行朗读的过程中做好指导工作,帮助学生更好的完成有感情阅读,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取代以往的小组讨论,让学生真正的实现自主学习。
(2)引導学生读与思相结合。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主要途径就是拥有标准化的朗读发音,在进行朗读的时候,教师要及时的改正那些不标准的发音,使朗读实现标准化。教师可以选择那些优秀的课文,指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文章的主旨,掌握课文的感情色彩,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朗读的真正目的。尽管朗读可以增强学生对课文的了解,但是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还要不断的进行思考,比如,在学习《小小的船》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制作课件,从而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基本的掌握,这样学生再次阅读课文的时候,就会收到较好的效果。教师指导学生边阅读边思考,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掌握水平,使学生的逻辑思维得到较好的锻炼。
(3)培养朗读兴趣。兴趣是学生朗读的动力;没有兴趣,学生就没有朗读的动力。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充分运用教材中的图片,由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所以,小学语文课本中会有大量的图片,通过这些图片可以增强学生对课文的了解,教师可以借助这些图片来培养学生对课文朗读的兴趣。例如,在学习《秋天的雨》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借助课文中秋天的精美图片来设置一些相关教学问题,指导学生通过对图片的观赏来学习课文知识。学生们对于精美的图片充满好奇心,教师可以借助这一特点来组织学生学习课文,让学生可以独立自主的去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学效率得到显著的提高。
三、结语
综上所述,学生要想真正的读懂、读透课文就要将课文朗读好,朗读是学生完成主动学习的主要媒介,较好的朗读效果是教师高明讲解也无法取代的。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有新的教学理念,认真的思考自己的不足之处,对于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修改,只有这样,小学生语文朗读才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郭额.小学语又自主阅读教学策略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06.
[2]陈赛男.小学语朗读教学有效性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