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如何培养初中生的语文素养,必须抓好如下几个方面:①在语文教学中,做好情感导控,拨动学生心弦,将学生引向情感体验的高潮。②培养初中生边聆听边思考的兴趣。③培养初中生练口的兴趣。④教会学生作文。⑤巧设奇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⑥培养学生勤于阅读、积累的兴趣。
关键词 语文素养;情感导控;求知欲;阅读兴趣
当我们站在世纪之交的历史长河眺望未来的时候,我们清晰地看到,当前,伴随着信息技术的扩散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知识经济的浪潮扑面而来,知识经济时代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语文教育倍受国人责难,这充分说明语文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在推进素质教育的同时,语文教育的改革虽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还有不少语文教师只盯着升学指挥棒教学。在课堂上把教参内容照本宣科教授给学生,课后则采用题海战术,美其名谓之巩固知识,而忽视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这种思想培养出来的初中学生,他们的语文能力如何呢?这是不言而喻的。
兴趣是积极探究某事物或进行某项活动的认识倾向。培养农村初中学生学习语文的素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如何培养农村初中生的语文素养,我认为,作为语文教师要指导中学生把读、写、听、说有机结合起来,把所学知识的内部规律加深理解,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才能逐步形成自我的真实的语文能力,那么,在优化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农村初中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呢?要引导学生“做主人,乐于学,得方法,入轨道。”为此,我认为要切实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 在语文教学中,做好情感导控,拨动学生心弦,将学生引向情感体验的高潮
所谓情感导控是用与文章一致的充满情感的语言去感染学生,使学生处于一种良好的情感状态,导控情感可以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如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作者描写了天上街市中的牛郎织女自由来往,与传说中的牛郎织女截然不同,这是什么原因呢?作为语文教师,引导他们带着问题去分析当时诗人的写作背景,诗人对现实的愤闷,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教师通过一连串的启发、导控,促使学生情绪高涨、全神贯注,学生经过思考讨论后,能准确地回答。在无形中,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就浓了。
2 培养农村初中生聆听边思考的兴趣
目前的语文教学,重写而轻听、说。在课堂上,带着疑问聆听教师的讲解、范读等,边听边思考,这是每位农村初中生都能做到的。但课外的聆听、思考则为我们平素所忽视。胎教的流行,说明人类对世界的最初认识始于听觉。婴儿哇哇坠地成长为一名初中生,随着他们自身知识的增长,生理上日趋成熟,他们进入成长的“烦燥期”,对周围的大部分“声音”开始有点不耐烦,或只停留在听的阶段,常常没作深入思索。俗话说得好:身边一切皆学问。平时收听录音、听别人争辩等。如果能边聆听边思考,亦能获得和提高语文能力。例如,当一名初中生在家观看电视节目,发现电视节目主持人把姓氏中的“区”读成“qu”,如果这学生能深入思考,联系到课堂上老师读“ou”,想到是主持人读对或老师读对,翻开字典,发现主持人念错了,那么这位中学生的语文认识能力就得到巩固、提高。所以初中语文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养成边聆听边思考的兴趣,从中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
3 培养农村初中生练口的兴趣
这里所说的练口,主要指练口才、练说话。由于“考不着”,“课时紧”等原因,这个练口历来不大受重视。这种现象若不迅速扭转,语文教学将会落后于时代,愧对未来。因我们面对的是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人们在科学探讨、经济活动、人际交往等中,需要谈论、争辩,需要彼此间理解、认可、支持,需要用最简练、最精确的语言来表情达意……,所有这些都离不开口才,所以语文教学应重视练口,培养学生能说会道、能言善变的本领。培养初中生练口的兴趣,应抓好两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在静态语境中练基本功。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安排适宜的练口活动的时间,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并使之产生兴趣。练口前要向学生提出要求:“声音洪亮、吐字清楚、正确流利”。练口开始时是要求学生注意讲话时的声调、仪态。先要求把话讲完整、讲清楚,进而要求生动、感人、精彩。这样反复练习,逐步提高,就会有兴趣,就会练就“说话”的本领。第二,样板效应,熏陶感染。作为初中语文教师,一方面要严于律己,力求做学生的朗读、演讲、辩论等方面的榜样,另一方面是让学生寻找常见的高水平的样板,进行学习、欣赏、评论、效仿。如收看电视辩论节目、体育比赛实况的解说等等,让学生欣赏高水平的“说话”。认定样板,找到差距,学生自然在效仿的过程中学到真本领。
4 教会农村学生作文
农村初中生要想对语文产生兴趣,教会学生作文是其中的一个环节。对语文科来说,作文对学生来说是最头痛的。如果学生解决了这个一难题,相信学生对语文兴趣就更大。语文水平会更加提高。如何教会学生作文呢?我认为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调动情感时,第一,命题时着重捕捉学生情感的火花。第二,指导时着重诱发学生的情感。第三,讲评时着重密切与学生情感的沟通。第四,帮助成功时,开展竞赛,鼓励创新,肯定成绩。促进需要时,坚持作文的主体实践,把生活的实际反馈到学生身边来。
5 巧设奇疑,激发农村学生的求知欲望
古语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人的思维活动常常是由提出问题开始的,有疑问才能产生探索的欲望,引发解难题的愿望,才能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语文的兴趣,引发学生积极思维、动口、动脑、动手。中学生具有好奇、好动、好胜的心理特点。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因势利导,根据教学目的,抓住课文焦点,提出富有启发性而又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敞开知识大门,如《小桔灯》,文中描写作者在一条黑暗潮湿的路上行走,这话有何深刻的含义?这黑暗是夜间的黑暗,还是有其他意义?大部分学生经过思考和讨论回答:“黑暗不单指当时自然的黑暗,也隐含着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下的黑暗。”又如《小桔灯》中,引导学生朗读“看见一个小姑娘……冻得发紫的嘴唇,头发很短,穿一身很破旧的衣裤,光脚穿一双草鞋。”然后向学生提问,这一段“具体描述”从头写到脚,连光着脚,没穿袜子都写出来了。你们说,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是什么?要告诉我们这是一个穷苦人家的孩子。教师作结:提问,有多少同学想到这一点,在刚才这位同学回答以前就想到这一点的同学都举手。(几乎全班同学都举手了)很好。如果作者不是这样具体描绘,而是写成“……只有八九岁光景,是个穷苦人家的孩子”,那么你眼前出现的这个小姑娘的形象还会“瘦瘦的苍白的脸”、“冻得发紫的嘴唇”、“衣衫破烂,光脚穿草鞋”,这样的形象吗?从这一段看,“含蓄”,这样巧设奇疑就能抓住课文的焦点,创造出一种研讨的气氛,起到启发思维的作用。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学得有趣味,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经过思考和讨论就能回答,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提问的方式,巧妙设疑、思疑、解疑的过程,学生一直处于主体、主动的地位,而老师只起主导作用,让学生积极动脑思考,不断提高分析和综合应用能力。总而言之,设疑要巧而精,由浅入深,步步诱导,稍有言对,加以鼓励,壮其胆,鼓其志,励其学,让学生通过自己实践,自己探索,发展思维,增长智慧,锻炼想象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加深对教材的理解,从而也激发其求知欲望,养成了对语文的浓厚兴趣。
6 培养农村初中生勤于阅读、积累的兴趣
当今社会,农村初中生要有阅读的兴趣,真正提高阅读能力。只有摒弃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更新观念,优化语文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实践的主体,让学生扎扎实实开展课堂阅读和课外阅读,形成勤于阅读,不断积累知识、经验的习惯,这才能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作为语文教师,应深思深省,培养农村初中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例如,要求学生每天阅读佳作;要求学生每天推荐一些篇幅短、内容精悍的千字文。这样,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就增强了。语文能力也相应提高了。
总之,作为初中语文教师,要注重培养农村学生学语文的素养。只有农村学生有兴趣去学,初中语文教学质量才能真正有效提高。
关键词 语文素养;情感导控;求知欲;阅读兴趣
当我们站在世纪之交的历史长河眺望未来的时候,我们清晰地看到,当前,伴随着信息技术的扩散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知识经济的浪潮扑面而来,知识经济时代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语文教育倍受国人责难,这充分说明语文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在推进素质教育的同时,语文教育的改革虽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还有不少语文教师只盯着升学指挥棒教学。在课堂上把教参内容照本宣科教授给学生,课后则采用题海战术,美其名谓之巩固知识,而忽视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这种思想培养出来的初中学生,他们的语文能力如何呢?这是不言而喻的。
兴趣是积极探究某事物或进行某项活动的认识倾向。培养农村初中学生学习语文的素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如何培养农村初中生的语文素养,我认为,作为语文教师要指导中学生把读、写、听、说有机结合起来,把所学知识的内部规律加深理解,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才能逐步形成自我的真实的语文能力,那么,在优化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农村初中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呢?要引导学生“做主人,乐于学,得方法,入轨道。”为此,我认为要切实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 在语文教学中,做好情感导控,拨动学生心弦,将学生引向情感体验的高潮
所谓情感导控是用与文章一致的充满情感的语言去感染学生,使学生处于一种良好的情感状态,导控情感可以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如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作者描写了天上街市中的牛郎织女自由来往,与传说中的牛郎织女截然不同,这是什么原因呢?作为语文教师,引导他们带着问题去分析当时诗人的写作背景,诗人对现实的愤闷,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教师通过一连串的启发、导控,促使学生情绪高涨、全神贯注,学生经过思考讨论后,能准确地回答。在无形中,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就浓了。
2 培养农村初中生聆听边思考的兴趣
目前的语文教学,重写而轻听、说。在课堂上,带着疑问聆听教师的讲解、范读等,边听边思考,这是每位农村初中生都能做到的。但课外的聆听、思考则为我们平素所忽视。胎教的流行,说明人类对世界的最初认识始于听觉。婴儿哇哇坠地成长为一名初中生,随着他们自身知识的增长,生理上日趋成熟,他们进入成长的“烦燥期”,对周围的大部分“声音”开始有点不耐烦,或只停留在听的阶段,常常没作深入思索。俗话说得好:身边一切皆学问。平时收听录音、听别人争辩等。如果能边聆听边思考,亦能获得和提高语文能力。例如,当一名初中生在家观看电视节目,发现电视节目主持人把姓氏中的“区”读成“qu”,如果这学生能深入思考,联系到课堂上老师读“ou”,想到是主持人读对或老师读对,翻开字典,发现主持人念错了,那么这位中学生的语文认识能力就得到巩固、提高。所以初中语文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养成边聆听边思考的兴趣,从中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
3 培养农村初中生练口的兴趣
这里所说的练口,主要指练口才、练说话。由于“考不着”,“课时紧”等原因,这个练口历来不大受重视。这种现象若不迅速扭转,语文教学将会落后于时代,愧对未来。因我们面对的是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人们在科学探讨、经济活动、人际交往等中,需要谈论、争辩,需要彼此间理解、认可、支持,需要用最简练、最精确的语言来表情达意……,所有这些都离不开口才,所以语文教学应重视练口,培养学生能说会道、能言善变的本领。培养初中生练口的兴趣,应抓好两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在静态语境中练基本功。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安排适宜的练口活动的时间,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并使之产生兴趣。练口前要向学生提出要求:“声音洪亮、吐字清楚、正确流利”。练口开始时是要求学生注意讲话时的声调、仪态。先要求把话讲完整、讲清楚,进而要求生动、感人、精彩。这样反复练习,逐步提高,就会有兴趣,就会练就“说话”的本领。第二,样板效应,熏陶感染。作为初中语文教师,一方面要严于律己,力求做学生的朗读、演讲、辩论等方面的榜样,另一方面是让学生寻找常见的高水平的样板,进行学习、欣赏、评论、效仿。如收看电视辩论节目、体育比赛实况的解说等等,让学生欣赏高水平的“说话”。认定样板,找到差距,学生自然在效仿的过程中学到真本领。
4 教会农村学生作文
农村初中生要想对语文产生兴趣,教会学生作文是其中的一个环节。对语文科来说,作文对学生来说是最头痛的。如果学生解决了这个一难题,相信学生对语文兴趣就更大。语文水平会更加提高。如何教会学生作文呢?我认为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调动情感时,第一,命题时着重捕捉学生情感的火花。第二,指导时着重诱发学生的情感。第三,讲评时着重密切与学生情感的沟通。第四,帮助成功时,开展竞赛,鼓励创新,肯定成绩。促进需要时,坚持作文的主体实践,把生活的实际反馈到学生身边来。
5 巧设奇疑,激发农村学生的求知欲望
古语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人的思维活动常常是由提出问题开始的,有疑问才能产生探索的欲望,引发解难题的愿望,才能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语文的兴趣,引发学生积极思维、动口、动脑、动手。中学生具有好奇、好动、好胜的心理特点。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因势利导,根据教学目的,抓住课文焦点,提出富有启发性而又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敞开知识大门,如《小桔灯》,文中描写作者在一条黑暗潮湿的路上行走,这话有何深刻的含义?这黑暗是夜间的黑暗,还是有其他意义?大部分学生经过思考和讨论回答:“黑暗不单指当时自然的黑暗,也隐含着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下的黑暗。”又如《小桔灯》中,引导学生朗读“看见一个小姑娘……冻得发紫的嘴唇,头发很短,穿一身很破旧的衣裤,光脚穿一双草鞋。”然后向学生提问,这一段“具体描述”从头写到脚,连光着脚,没穿袜子都写出来了。你们说,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是什么?要告诉我们这是一个穷苦人家的孩子。教师作结:提问,有多少同学想到这一点,在刚才这位同学回答以前就想到这一点的同学都举手。(几乎全班同学都举手了)很好。如果作者不是这样具体描绘,而是写成“……只有八九岁光景,是个穷苦人家的孩子”,那么你眼前出现的这个小姑娘的形象还会“瘦瘦的苍白的脸”、“冻得发紫的嘴唇”、“衣衫破烂,光脚穿草鞋”,这样的形象吗?从这一段看,“含蓄”,这样巧设奇疑就能抓住课文的焦点,创造出一种研讨的气氛,起到启发思维的作用。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学得有趣味,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经过思考和讨论就能回答,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提问的方式,巧妙设疑、思疑、解疑的过程,学生一直处于主体、主动的地位,而老师只起主导作用,让学生积极动脑思考,不断提高分析和综合应用能力。总而言之,设疑要巧而精,由浅入深,步步诱导,稍有言对,加以鼓励,壮其胆,鼓其志,励其学,让学生通过自己实践,自己探索,发展思维,增长智慧,锻炼想象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加深对教材的理解,从而也激发其求知欲望,养成了对语文的浓厚兴趣。
6 培养农村初中生勤于阅读、积累的兴趣
当今社会,农村初中生要有阅读的兴趣,真正提高阅读能力。只有摒弃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更新观念,优化语文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实践的主体,让学生扎扎实实开展课堂阅读和课外阅读,形成勤于阅读,不断积累知识、经验的习惯,这才能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作为语文教师,应深思深省,培养农村初中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例如,要求学生每天阅读佳作;要求学生每天推荐一些篇幅短、内容精悍的千字文。这样,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就增强了。语文能力也相应提高了。
总之,作为初中语文教师,要注重培养农村学生学语文的素养。只有农村学生有兴趣去学,初中语文教学质量才能真正有效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