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自信,是有实力的表现,实力决定着自信。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十分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让学生拥有自信,用自信心撑起求知的翅膀,去搏击知识的蓝天;让学生拥有实力,用实力去展示自己的自信心,让自信心、实力永远伴随学生的成长。
关键词:重视 自信心 培养
萧伯纳曾经说过:“有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為神奇。” 确实,自信心是一个人对自身价值和能力的充分认识和评价,是激励人们自强不息地实现理想的内部动力;是一个人成才所必备的良好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个性品质。一个充满自信的人,他的事业总是一帆风顺的;而失去信心的人,他可能永远不会踏进事业的门槛。自信心作为一个人成才所必备的良好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个性的品质,作为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它将影响着每个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长。所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是我们每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作为学生的领路人,该怎样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呢?
一、科学评价,树立自信。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恰当与否是学生情绪的晴雨表。如果学生的做法能得到老师及时而中肯的评价,学生就会感到自己被赏识,就会愉快、积极,从而增强自信心。反之,就会情绪低落、被动、缺乏信心。为了让学生能更加健康地成长,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我认为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以下的做法:
1、给学生肯定性评价。
判断能力弱,是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这个阶段中,老师的评价将左右着学生的情绪变化。所以,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老师的心理投射是学生形成自我评价的主要来源。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在他们的心目中,老师的评价高于一切,他们需要从老师给予的肯定性评价中确立自信心:只要老师评价他能干,他就认为自己确实是这样,遇事敢于自己动手去做,表现越来越好,得到同学的支持也就更多了;相反,如果平时老师老是对他讲些有损自尊的话,他就会对自己失去信心,觉得自己真的不行,也就失去了更多表现的机会。
老师的肯定性评价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当学生的学习或其他方面已经努力但还不够理想时,给予他肯定性评价,比如:“可能你觉得距离目标还好遥远,但想想你从刚开始到现在的进步,真让老师高兴”“看得出来你已经进步了”“对于这次考试我知道你在用心准备”……这样,学生就能从老师那里得到自信、力量,使自己更加努力,得到更大的进步。
2、给学生多维评价
传统教学对学生的评价总是侧重在各学科成绩。这样一来,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因为在这方面有过许多次的失败,直接导致情绪、兴趣上的波动,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学习效率。长此以往,学生就缺乏自信心,缺乏了上进的勇气,如此恶性循环,结果更加不堪设想。因此,我认为在评价学生学科成绩的同时,应该从多种角度去衡量,如学生的兴趣、工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动手能力、计算能力、人际关系等等。
如果你面对的是一位对学习不够努力但劳动非常积极的学生,这时你该对他提出建议的同时,更要利用他的优势,提高他的积极性,给他学习的自信心。此刻可以用这样的语言来评价他:你是一个爱劳动的好孩子,教室里常看到你忙碌的身影,那是你在默默为大家服务,给了大家整洁的环境,我们都把它记在了心里,都想对你说声:“谢谢!”,要是你在学习上也能这么努力,成绩一定会很好,大家会更加喜欢你!老师相信:你在学习上也能这么细心,一定会更加优秀。这样从多种角度进行评价,不仅能让学生正确看待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还能更好地发扬自己的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情感体验,培养自信心。
1、鼓励激情,激发自信。
适时、恰当的鼓励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动力, 所以我们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及时鼓励学生。当学生取得成绩时,教师要及时肯定他的成功之处,给予相应的奖励或支持,让学生饱尝成功的喜悦,用自己的真心去体会、感受克服困难后的欣喜。这样,原本面对困难胆怯的学生有了克服困难的经历,激起了自己的勇气,发现了自己的潜力,他们会发现自己并不像原来想象中的那样怯弱。这样,他的自信心足了,面对困难也变得更勇敢了。
2、感受成功,巩固自信。
真正自信、有上进心的人,是在经历了失败和挫折以后仍然保持一颗轻松的心情,相信自己能不断进步,并能从失败中吸取经验。但是要一个小孩自觉地保持这样的心态,是需要老师的帮助的。
(1)适时启迪
学生克服了困难,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就说明学生有足够的自信了吗?不是的!是需要教师适时的指引的。
“后进生”最典型的、突出的心理障碍是缺乏自信,教师的激励性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教师在面对“后进生”的时候,更要要注重对学生的启迪与引导。如“后进生”平时在学习和生活上有了进步,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反馈信息中,敏锐地捕捉到其中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把爱的阳光洒向那些易被遗忘的角落,使他们在引导激励下看到自己的能力和进步,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在细心的观察中,教师也许会发现他们的某种特长潜能。这时,教师就更应满腔热情地因势利导,运用肯定、鼓励以及创设条件等手段强化它、发展它。当学生意识到自己在某方面比别人强,自己并非事事不如人,不必疑心别人歧视自己时,自信和勇气就油然而生,并逐步走向成功。
(2)适时实践
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可以根据实际给学生创造一些“挫折”的时机,给学生提供摆脱失败,虚拟成功的机会。如有学生胆子小,虽然他已经有了尝试的机会与经历,单独做事情的时候也自信多了。但是过一段时间,他又因为一点小事而怯弱了。这时,作为学生的引导者,教师就有义务帮助学生克服这个心理障碍,让他摆脱害怕的阴影。这时我们可以给学生设置这样一个“挫折”的机会:让他在班队活动中承担一个重要的角色,完成自己的任务。也许开始的时候他还是胆小的,但是在和同学的相处中,他会逐渐和同学商讨、交流,渐渐放松了自己的情绪,使自己不再那么紧张了,任务也自然而然地完成了。
如果我们教师能全面地关注学生,善于发现并利用时机启迪、鼓励学生,使学生有足够的自信,他们就能自主地明确行动的方向、有面对现实、正视困难和问题的勇气,轻松、顺利地做事,牢牢地把握好自己的命运之舵。
关键词:重视 自信心 培养
萧伯纳曾经说过:“有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為神奇。” 确实,自信心是一个人对自身价值和能力的充分认识和评价,是激励人们自强不息地实现理想的内部动力;是一个人成才所必备的良好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个性品质。一个充满自信的人,他的事业总是一帆风顺的;而失去信心的人,他可能永远不会踏进事业的门槛。自信心作为一个人成才所必备的良好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个性的品质,作为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它将影响着每个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长。所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是我们每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作为学生的领路人,该怎样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呢?
一、科学评价,树立自信。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恰当与否是学生情绪的晴雨表。如果学生的做法能得到老师及时而中肯的评价,学生就会感到自己被赏识,就会愉快、积极,从而增强自信心。反之,就会情绪低落、被动、缺乏信心。为了让学生能更加健康地成长,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我认为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以下的做法:
1、给学生肯定性评价。
判断能力弱,是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这个阶段中,老师的评价将左右着学生的情绪变化。所以,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老师的心理投射是学生形成自我评价的主要来源。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在他们的心目中,老师的评价高于一切,他们需要从老师给予的肯定性评价中确立自信心:只要老师评价他能干,他就认为自己确实是这样,遇事敢于自己动手去做,表现越来越好,得到同学的支持也就更多了;相反,如果平时老师老是对他讲些有损自尊的话,他就会对自己失去信心,觉得自己真的不行,也就失去了更多表现的机会。
老师的肯定性评价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当学生的学习或其他方面已经努力但还不够理想时,给予他肯定性评价,比如:“可能你觉得距离目标还好遥远,但想想你从刚开始到现在的进步,真让老师高兴”“看得出来你已经进步了”“对于这次考试我知道你在用心准备”……这样,学生就能从老师那里得到自信、力量,使自己更加努力,得到更大的进步。
2、给学生多维评价
传统教学对学生的评价总是侧重在各学科成绩。这样一来,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因为在这方面有过许多次的失败,直接导致情绪、兴趣上的波动,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学习效率。长此以往,学生就缺乏自信心,缺乏了上进的勇气,如此恶性循环,结果更加不堪设想。因此,我认为在评价学生学科成绩的同时,应该从多种角度去衡量,如学生的兴趣、工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动手能力、计算能力、人际关系等等。
如果你面对的是一位对学习不够努力但劳动非常积极的学生,这时你该对他提出建议的同时,更要利用他的优势,提高他的积极性,给他学习的自信心。此刻可以用这样的语言来评价他:你是一个爱劳动的好孩子,教室里常看到你忙碌的身影,那是你在默默为大家服务,给了大家整洁的环境,我们都把它记在了心里,都想对你说声:“谢谢!”,要是你在学习上也能这么努力,成绩一定会很好,大家会更加喜欢你!老师相信:你在学习上也能这么细心,一定会更加优秀。这样从多种角度进行评价,不仅能让学生正确看待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还能更好地发扬自己的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情感体验,培养自信心。
1、鼓励激情,激发自信。
适时、恰当的鼓励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动力, 所以我们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及时鼓励学生。当学生取得成绩时,教师要及时肯定他的成功之处,给予相应的奖励或支持,让学生饱尝成功的喜悦,用自己的真心去体会、感受克服困难后的欣喜。这样,原本面对困难胆怯的学生有了克服困难的经历,激起了自己的勇气,发现了自己的潜力,他们会发现自己并不像原来想象中的那样怯弱。这样,他的自信心足了,面对困难也变得更勇敢了。
2、感受成功,巩固自信。
真正自信、有上进心的人,是在经历了失败和挫折以后仍然保持一颗轻松的心情,相信自己能不断进步,并能从失败中吸取经验。但是要一个小孩自觉地保持这样的心态,是需要老师的帮助的。
(1)适时启迪
学生克服了困难,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就说明学生有足够的自信了吗?不是的!是需要教师适时的指引的。
“后进生”最典型的、突出的心理障碍是缺乏自信,教师的激励性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教师在面对“后进生”的时候,更要要注重对学生的启迪与引导。如“后进生”平时在学习和生活上有了进步,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反馈信息中,敏锐地捕捉到其中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把爱的阳光洒向那些易被遗忘的角落,使他们在引导激励下看到自己的能力和进步,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在细心的观察中,教师也许会发现他们的某种特长潜能。这时,教师就更应满腔热情地因势利导,运用肯定、鼓励以及创设条件等手段强化它、发展它。当学生意识到自己在某方面比别人强,自己并非事事不如人,不必疑心别人歧视自己时,自信和勇气就油然而生,并逐步走向成功。
(2)适时实践
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可以根据实际给学生创造一些“挫折”的时机,给学生提供摆脱失败,虚拟成功的机会。如有学生胆子小,虽然他已经有了尝试的机会与经历,单独做事情的时候也自信多了。但是过一段时间,他又因为一点小事而怯弱了。这时,作为学生的引导者,教师就有义务帮助学生克服这个心理障碍,让他摆脱害怕的阴影。这时我们可以给学生设置这样一个“挫折”的机会:让他在班队活动中承担一个重要的角色,完成自己的任务。也许开始的时候他还是胆小的,但是在和同学的相处中,他会逐渐和同学商讨、交流,渐渐放松了自己的情绪,使自己不再那么紧张了,任务也自然而然地完成了。
如果我们教师能全面地关注学生,善于发现并利用时机启迪、鼓励学生,使学生有足够的自信,他们就能自主地明确行动的方向、有面对现实、正视困难和问题的勇气,轻松、顺利地做事,牢牢地把握好自己的命运之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