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理念要求挖掘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重视对学生的情感熏陶、审美教育和价值观的培养,打破传统的“唯理性教学模式”, 使语文教育走出工具主义、技术主义的泥沼,还语文教育以本来的面目,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
语文素养,指的是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所获得的个性品质以及心理认知方面的积累和提高。语文素养的形成必须有一个过程,即循序渐进,尊重学生心理的发展。而在高中教育阶段,引导学生走近古代文人,将人文性自然地融入到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中去,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走近古代文人是鉴赏古代文学作品的需要
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尚”,同“上”,尚友就是上友,是以古人为朋友。这句话是说:只有了解古人所处的时代,了解他的为人和经历,才能更好地理解他们和他们的作品。这种结合作者的生平和时代背景来理解作品的方法就是所谓的“知人论世”。它既是阅读欣赏文学作品的前提条件,也是一种基本方法。从一定的角度而言,“知人论世”是读者打开文学作品殿堂的钥匙。而运用好这把钥匙,有助于理解古代文学作品。
让我们来看一首欧阳修的《别滁》: “花光浓烂柳轻明, 酌酒花前送我行。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 这首离别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呢?本诗写的是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欧阳修改任扬州知府,滁州父老乡亲为作者饯行时的情景。欧阳修于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贬为滁州知州,并做了两年多地方官,我们会联想到的《醉翁亭记》中那个“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的庐陵欧阳修。再联系诗歌中的第三句“我亦且如常日醉”,读者会心一笑,诗人的醉,并非那浇愁之醉、郁闷之醉,而是得意之醉、欢愉之醉。作者乐观豁达的情怀也就在此袒露无遗。
可见,“知人论世”会让我们在诗歌的字里行间寻觅到诗人跳动的心脉,帮助我们追寻那逝去的岁月,真切感受远古时代的气息。从知人论世做起,追忆那逝去岁月里的绝代风华,我们才能领略古文的妙处,真正感受阅读的快乐!
二、走近古代文人是加厚学生人文底蕴、提升写作等级的需要
所谓文化底蕴,就是分享人类精神成就的广度和深度,就是学识的修养和精神的修养。语文课堂呼唤感性的阳光,我们应该在教学中把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统一起来。引导学生走近古代文人,了解他们的为人和经历,了解一段段厚重的历史和历史中生命的闪光,吸收其精华,领悟其内涵,从中获得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达到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加厚学生人文底蕴的目的。而学生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能在写作中反映出来,提升其写作等级。
近几年高考作文战场上,有一支异军突起。以古典的方阵、闪烁的诗句、熟悉的名人、精致的文言,高扬着文化的大旗。这是一支特别的军队,从历史的隧道、文学的天空、民间的集市、语言的栈道、诗词的意境中直袭一个个话题,势如破竹,所向披靡,瞬间席卷神州大地,这就是文化作文。文化的芳香蔚然成一朵朵绚丽斑斓的祥云,升起在满分作文的天空。
文化作文要体现民族的文化精神,展示厚重的文化底蕴。历史由一串串生命构成,而古代文人作为留在历史篇章中的生命,必定是生命的范本。历史的琴键弹奏的就是这些生命的旋律,生命最精彩的火花在他们身上绽放。这些火花同样可以点燃作文的灵感。 古代文人对人生的选择,为后人提供了典雅的生命范本,他们举世公认的成就与品质,自然成为许多话题的铁杆论据。
古代文人需要我们去关注、发掘、思考。因为,相对我们的文章而言,他们是多功能、全方位的写作材料。关注生命,就要关注历史,从历史的血库里提取生命的基因,思索生命的价值。
三、走近古代文人是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需要
情感态度包含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因素。我们的教育,应使学生树立较强的自信心,形成克服困难的意志,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和谐与健康向上的品格,增强爱国主义意识。自我教育,是价值观教育中最有效的方法。只有当道德教育内化于学生心中的时候,我们的教育才是有效的。而引导学生走近古代文人,读懂他们,让他们生命的旋律在学生心中奏响,让生命中最精彩的火花在学生心中绽放,就能让学生沐浴人性的光辉,接受智慧的洗涤。
文人是山,一抹寒山,独自拥抱着云雾缭绕;文人是水,一痕瘦水,独自辉映着云影徘徊。寒山瘦水,天光云影,便是千古文人。走近古代文人,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超越物质世界的人,感受到的是精神的闪光。李白的“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涬溟同科”(《日出入行》);“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赠裴十四》),眼光简直可以说是凌驾于寰宇之上的,他的心胸能容纳整个宇宙,并且以这种气魄看待社会与人生。杜甫面临着丧失生存空间的危机时,却设身处地地想到了普天下与自己面临同样境遇的“寒士们”,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这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情怀,正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精神品格和人文理想的精髓。
引导学生走近古代文人,从历史的碎片中拾起他们的名字,读懂人格的高贵;从陈旧的岁月中拾起他们的文字,瞻仰人性的光辉。而高贵的人格与人性的光辉也将在一次次的对话与感悟中,内化为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作者单位:412000湖南省株洲市第十八中学)
语文素养,指的是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所获得的个性品质以及心理认知方面的积累和提高。语文素养的形成必须有一个过程,即循序渐进,尊重学生心理的发展。而在高中教育阶段,引导学生走近古代文人,将人文性自然地融入到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中去,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走近古代文人是鉴赏古代文学作品的需要
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尚”,同“上”,尚友就是上友,是以古人为朋友。这句话是说:只有了解古人所处的时代,了解他的为人和经历,才能更好地理解他们和他们的作品。这种结合作者的生平和时代背景来理解作品的方法就是所谓的“知人论世”。它既是阅读欣赏文学作品的前提条件,也是一种基本方法。从一定的角度而言,“知人论世”是读者打开文学作品殿堂的钥匙。而运用好这把钥匙,有助于理解古代文学作品。
让我们来看一首欧阳修的《别滁》: “花光浓烂柳轻明, 酌酒花前送我行。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 这首离别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呢?本诗写的是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欧阳修改任扬州知府,滁州父老乡亲为作者饯行时的情景。欧阳修于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贬为滁州知州,并做了两年多地方官,我们会联想到的《醉翁亭记》中那个“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的庐陵欧阳修。再联系诗歌中的第三句“我亦且如常日醉”,读者会心一笑,诗人的醉,并非那浇愁之醉、郁闷之醉,而是得意之醉、欢愉之醉。作者乐观豁达的情怀也就在此袒露无遗。
可见,“知人论世”会让我们在诗歌的字里行间寻觅到诗人跳动的心脉,帮助我们追寻那逝去的岁月,真切感受远古时代的气息。从知人论世做起,追忆那逝去岁月里的绝代风华,我们才能领略古文的妙处,真正感受阅读的快乐!
二、走近古代文人是加厚学生人文底蕴、提升写作等级的需要
所谓文化底蕴,就是分享人类精神成就的广度和深度,就是学识的修养和精神的修养。语文课堂呼唤感性的阳光,我们应该在教学中把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统一起来。引导学生走近古代文人,了解他们的为人和经历,了解一段段厚重的历史和历史中生命的闪光,吸收其精华,领悟其内涵,从中获得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达到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加厚学生人文底蕴的目的。而学生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能在写作中反映出来,提升其写作等级。
近几年高考作文战场上,有一支异军突起。以古典的方阵、闪烁的诗句、熟悉的名人、精致的文言,高扬着文化的大旗。这是一支特别的军队,从历史的隧道、文学的天空、民间的集市、语言的栈道、诗词的意境中直袭一个个话题,势如破竹,所向披靡,瞬间席卷神州大地,这就是文化作文。文化的芳香蔚然成一朵朵绚丽斑斓的祥云,升起在满分作文的天空。
文化作文要体现民族的文化精神,展示厚重的文化底蕴。历史由一串串生命构成,而古代文人作为留在历史篇章中的生命,必定是生命的范本。历史的琴键弹奏的就是这些生命的旋律,生命最精彩的火花在他们身上绽放。这些火花同样可以点燃作文的灵感。 古代文人对人生的选择,为后人提供了典雅的生命范本,他们举世公认的成就与品质,自然成为许多话题的铁杆论据。
古代文人需要我们去关注、发掘、思考。因为,相对我们的文章而言,他们是多功能、全方位的写作材料。关注生命,就要关注历史,从历史的血库里提取生命的基因,思索生命的价值。
三、走近古代文人是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需要
情感态度包含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因素。我们的教育,应使学生树立较强的自信心,形成克服困难的意志,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和谐与健康向上的品格,增强爱国主义意识。自我教育,是价值观教育中最有效的方法。只有当道德教育内化于学生心中的时候,我们的教育才是有效的。而引导学生走近古代文人,读懂他们,让他们生命的旋律在学生心中奏响,让生命中最精彩的火花在学生心中绽放,就能让学生沐浴人性的光辉,接受智慧的洗涤。
文人是山,一抹寒山,独自拥抱着云雾缭绕;文人是水,一痕瘦水,独自辉映着云影徘徊。寒山瘦水,天光云影,便是千古文人。走近古代文人,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超越物质世界的人,感受到的是精神的闪光。李白的“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涬溟同科”(《日出入行》);“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赠裴十四》),眼光简直可以说是凌驾于寰宇之上的,他的心胸能容纳整个宇宙,并且以这种气魄看待社会与人生。杜甫面临着丧失生存空间的危机时,却设身处地地想到了普天下与自己面临同样境遇的“寒士们”,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这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情怀,正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精神品格和人文理想的精髓。
引导学生走近古代文人,从历史的碎片中拾起他们的名字,读懂人格的高贵;从陈旧的岁月中拾起他们的文字,瞻仰人性的光辉。而高贵的人格与人性的光辉也将在一次次的对话与感悟中,内化为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作者单位:412000湖南省株洲市第十八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