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酒》的解读和设计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2009n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酒》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9课的内容,此文是台湾著名女作家琦君所作,作者虽然移居台湾,但念念不忘的是家乡的风土人情,是家乡的新年、喝春酒、吃会酒,作者以“春酒”为主线,回忆了自己童年在故乡的种种美好经历。她曾经这样深情地说过:“像树木花草一样,谁能没有一个根呢?我若能忘掉故乡,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怀旧”不仅仅是怀念旧人、旧事、旧景,更是怀念故乡,以此来抒发自己远离故土的浓浓的乡愁。因此,将本文的主题定位于“思乡”是解读和教学的关键所在。
  一、在文本解读上,要联系作者身世、紧扣主题
  (一)联系作者身世解讀文本
  琦君1917年生于浙江温州,1岁丧父,4岁丧母,成为孤儿,后随大伯父、大伯母生活,被弃后,1949年迁至台湾,1983年定居美国。自从去了台湾以后,琦君50多年没有回到过她的故乡——温州。
  她在乡书中曾深情地说:“我们从大陆移植来此,匆匆将三十年。生活上尽管早已能适应,而心灵上又何尝能一日忘怀于故士的一事一物。水果蔬菜是家乡的好,鸡鱼鸭肉是家乡的鲜。当然,风景是家乡的美,月是故乡明。来到台湾,此心如无根的浮萍,没有了着落,对家乡的苦念,也就与日俱增了。”
  2006年6月7日凌晨,90高龄的琦君怀着对故乡的深深眷恋永远地搁下了那支生花妙笔。临终前,她在病榻上还一再念叨:我想回到自己的家乡啊……
  最后,她的骨灰被带到了家乡温州,了却了她的心愿。
  (二)扣住“思乡”主题解读文本
  琦君的那一份“思乡”情结,如何表达,作者念念不忘的是家乡的风俗:过新年;风情:喝春酒、吃会酒;而这些事情要归结于家乡的“母亲”“阿标叔”和像母亲、阿标叔一样关爱琦君的乡里乡亲们,因此,此文解读应紧扣“思乡”主题,这是关键所在。
  二、在教学设计上,要明确目标、关注人物、评析细节、突出主题
  (一)围绕“研讨与练习”,设计教学目标
  本文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是什么?笔者认为,人教版的很多课文的“研讨与练习”和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关系很大,值得研究。
  从课后“研讨与练习”的三个问题,我们分析,可以得出本课设计应该围绕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为: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思考“春酒”所寄予的情思。2.品味文章清新质朴的语言和文章极富情趣的细节描写,分析文中对母亲、童年琦君、乡亲(阿标叔一类人)的形象,感受人情美。3.在感知文章风俗美、人情美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课外积累(思乡名句、名篇),进一步让学生能从作者对故乡过年时春酒、会酒的怀念来体悟作者真挚、热烈、深厚的思乡情,理解作者创作此文的目的。
  (二)抓住细节描写,品析人物形象之美
  文章“思乡”主题如何体现,人物形象的刻画首当其冲。本文主要刻画的人物是:我、母亲、阿标叔,在设计教学时,要细细分析这三个人物。
  写“我”的精彩句子有:“母亲给我在小酒杯底里只倒一点点……也是个酒仙呢。”充满纯真童趣;写母亲的句子精彩句子有:“‘补气、健脾、明目的哟!’母亲总是得意地说。”“母亲得意地说了一遍又一遍,高兴得两颊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表现母亲的勤劳善良、质朴贤淑、温柔慈爱,这是中华传统女性的共同美德;写“阿标叔”的精彩句子有:“花匠阿标叔也巴结地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呼呼呼地点燃了,挂在花厅正中,让大家吃酒时划拳吆喝,格外的兴高采烈。”琦君有一颗细腻的心,有一支生花的笔,勤快、善良、纯朴的阿标叔正是故乡人情美的代言人。
  (三)联系关键词语、句子、段落,品析文本细节
  文中第一段:“尤其是家家户户轮流的邀喝春酒,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中的“一马当先、吃得鼓鼓的、捧一大包”。第二段:“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中的“偷偷、好几回、舔”。第三段:“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有一次一不小心,跨门槛时跌了一跤,杯子捏在手里,酒却全洒在衣襟上了。抱着小花猫时,它直舔,舔完了就呼呼地睡觉。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中的“端着、闻着、走来走去、跌、捏、全洒、酒仙”。第四段:“她自己请邻居来吃春酒,一定给他们每人斟一杯八宝酒。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中的“靠、点、舔、过瘾”。
  (四)联系拓展内容,品读思乡情感
  “思乡”的名篇名句很多,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李白的“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湾的“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余光中的“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席慕容的“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琦君的“来到台湾,此心如无根的浮萍,没有了着落,对家乡的苦念,也就与日俱增了。”“昨夜梦魂又飞归故里,躺在双亲的墓园中,拥吻着绿茵覆盖的芬芳泥土,望着悠悠出岫的白云,多年抑郁的情怀得以暂感舒松,可是短梦醒来,泪水又湿透枕边,美丽的家园啊!它依旧是海天一角,水阔山遥”。
  托春酒寄乡情,情比酒浓!
其他文献
【摘 要】古文的释义是一项严肃细致深入的工作,须要“不同的声音”多角度分析,以期获得对文章更为准确、深入的理解。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文的注释更应该精益求精,注释如果笼统、含混、简单,就会给讲授和学习文言文造成不便。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本 文言文注释 精益求精    高中语文第一册(必修)把《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的“异乎三子者之撰”的“撰”注为“才能,指为政的才能”,也就是说,“异乎三子者
语言表达题是高考题的一个难点,它以其形式多样化,内容生活化而倍受出题者关注。由于考点多,零碎繁琐,题型多变,老师们指导这部分内容时捉襟见肘,收效甚微。如何在有效的时间内高质量地完成有关这一内容的训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曾尝试如下作法。  一、求同  语用题题型很多,学生在做题时,总丢分,我在指导学生做题时,找出这些题共性的东西就是必须审清题干。因为题干中都隐含答题的方向或重点,如不仔细审题,答
【摘 要】小说的阅读一直以来都是高中语文教学的热点和难点。新课标试卷文学类文本阅读中,小说阅读考查的比重更是大大超过了散文的考查。本文以高中教材中的两篇小说《祝福》和《装在套子里的人》为例,从小说的主题、人物、情节、环境、作家生活时代背景和创作思想等诸多方面,进行比较,阐述了比较阅读这种阅读方法在小说阅读和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关键词】小说 教学 比较  好的小说可以常读常新,给人以无尽的思索和
新的语文教学应为学生们提供一个温馨、和谐的人文环境,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激发起学生的情感渴望,点燃起学生的心灵火花,用教师深厚的文化底蕴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文化品位与审美情趣。让语文课堂成为师生彰显人文情怀的花园。  一、用深厚的文化底蕴引导学生,师生心灵阳光灿烂  大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苏轼说,文如其人。鲁迅先生说,写作“固然要有精熟的技巧,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因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影响”,对学生而言教师一般都具有天然的影响力,但我们必须认清如果这种影响力是建立在教师身份所赋予的权利基础之上,那是很不稳固的,而这种影响力是靠教师的人格魅力赢得的,这种影响力可以影响学生的一生。语文教育是最具人格特征的教育,语文教师用自己最独特的人格魅力吸引、感染、陶冶着学生,使语文课堂教学充满了激情和活力。那么怎样才能使自己
年年教《雷雨》,年年有感叹。“爱情这杯酒,谁喝都得醉。”这句一针见血的歌词简直可以涵盖古今中外所有对于爱情话题的感叹。《雷雨》当然也不例外。一个多情而残忍的周朴园,一个坚强而又恋旧的鲁侍萍,这二人注定了《雷雨》必然是一出好戏。初读《雷雨》,我曾经怀疑:生活中会有这样的周朴园与这样的鲁侍萍吗?他们的恩恩怨怨叫人还敢相信爱情么?三遍《雷雨》读下来,我改变了看法。我觉得自己读懂了《雷雨》,读透了《雷雨》
她怎么会答应嫁给这样一个男人呢?  读完《套中人》之后,你肯定会替华连卡发出这样的感叹或者提出如此的疑问。  就是啊,华连卡怎么会看上别里科夫的?  华连卡是个什么样的姑娘呢?  她“个子高挑,身材匀称,黑黑的眉毛,红红的脸蛋”,在作者看来,这个乌克兰女孩简直像“果冻”一样招人喜欢。性格开朗的她整天“不停地哼着乌克兰的抒情歌曲,高声大笑,动不动就发出一连串响亮的笑声:哈,哈,哈”,华连卡的初次亮相
关于情节,布鲁斯特在《小说鉴赏》里有比较详细的说明,“所谓情节,就是一篇小说中所表现的那个动作的结构,它代表了讲故事的人对他那个动作中的事件如何加以处理的一种方法。与历史学家心中所关注的,去发现这些事实所包含的那种模式(和旨趣)不同,小说家可以根据他心中想要表现的人的行动和价值方式,去选择或者创造出一些事实来。情节包含着某些自然阶段——开始,中间和结尾阶段。中间阶段叫做开展,结尾阶段就是矛盾产生的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才能做好文言文的教学呢?笔者认为,只要得法,文言文的教学也不是难不可攀,学生也不必害怕,文言文教学是“想说爱你也容易”。  一、激发兴趣,克服畏难心理  1.援引具体事例,认识文言文精巧  在说明“生命在于拼搏时”,爱因斯坦用了差不多100个字才说清楚,而孔子只用了四个字“生无所息”,简明扼要,切中精义。人们常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连全部《论语》都那么简短,却包含了中国人政治
小说《人生》以改革时期的陕北黄土高原的城乡生活为故事背景,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志向高远又心高气傲的农村青年高加林高中毕业后当了三年教员被迫回到农村但却又一心向往城市,在偶然的一次机遇后离开黄土地,开始个人在城市生活中奋斗的历程最终又回归到土地上来,以及在高加林的人生中面对爱情的选择而导致的爱情悲剧的故事,引发了我们深刻的人生思考。  小说于1982年在《收获》杂志第3期上发表后,很快引起文学界的广泛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