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文性理论视角下中国古典戏剧唱词的英译

来源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FM_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基于罗选民的互文性翻译观,通过对《牡丹亭》白之译本和汪榕培译本的对比研究,旨在探究中国古典戏剧中唱词的翻译策略,以期为戏剧翻译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本文作者由此试图论证,以语境重构为核心的互文性翻译理论对于唱词音乐性和意象的传递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互文性翻译;《牡丹亭》;语境重构;音乐性传递;意象传递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1-0388-02
  
  近年来,针对戏剧翻译的研究越来越多,而戏剧唱词的翻译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唱词极富音乐美、意象美和意境美,译者应尽最大努力将其传递到译入语文化中。本文作者认为,以语境重构为核心的互文性翻译理论对于戏剧唱词的英译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并指出,在互文性翻译中,情感上的互文性应优先于文化互文性和语言互文性,以激起译文读者的情感共鸣。
  一、互文性理论的缘起与流变
  20世纪60年代末,法国著名哲学家、精神分析学家和符号学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首次提出“互文性”一词。在向西方社会译介巴赫金作品的过程中,克里斯蒂娃继承并发展了巴赫金“对话主义”,由此提出自己的互文观。她认为“任何文本都是引语的拼凑,任何文本都是对另一文本的吸收和改编。”(Kristeva,1986:37)。克里斯蒂娃的互文观强烈冲击了囿于文本内部分析的结构主义思想,在西方文学界引起极大轰动。
  罗兰?巴特与克里斯蒂娃并称为广义互文性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互文性是指任何文本与赋予该文本意义的知识、代码和表意实践之总和的关系。巴特认为,“读者的诞生必须以作者的死亡为代价”,(Barthes,1977:148)由此颠覆了作者的权威性与原创性,而将注意力转向读者。
  与广义互文性理论不同,狭义互文性认为文本的意义是可确定的,其代表人物为吉拉尔?热奈特。热奈特在其诗学研究中引入“跨文本性”一词,并将其细分为互文性、副文性、元文性、超文性和广文性五类。此处互文性仅指引用、抄袭和典故。可以说,热奈特的互文观在该领域是最为狭义的。
  二、互文性翻译理论
  最先将互文性理论引入翻译研究的是哈蒂姆和梅森。他们认为,“互文性为基本符号概念在实际追求中—如翻译和口译—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测试根据”(Hatim&Mason,2001:121),并就互文符号的传递提出了具体的翻译步骤,由此开创了互文性翻译研究的先河。
  纵观互文性翻译研究的发展历史,我们发现,不同学者对于“互文性”、“互文本”和“互文翻译”等概念存在着不同的理解,但有一点却是不可否认的:互文性涉及一个文本与其他文本之间的关系,而在翻译中则表现为译入语文本与原文本和其他同时代文本之间的关系,这就打破了以原语文本为主导的传统翻译观,而给予译入语文本以新的意义与生命。其次,由于给定文本总是或多或少渗透着其他文本,这就意味着原语作者在创作时总是汲取前人或同时代人作品中的元素,由此大大削弱了作者的原创性和权威性,而备受忽视的读者却被提到了显要位置。最后,互文性翻译否定原文单一确定的意义,而认为意义是流动的。
  基于上述互文性翻译的要义,中国学者罗选民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互文翻译观,即“互文翻译的语境化”(本文作者采用表达上更为准确的“语境重构”)。语境重构指的是“译者努力在译文中创造一个翻译的语境,从体裁、类型、主题、范式等多个方面与原文保持最大一致”。(罗选民,2006:125)为获得最佳的互文效果,译者需要充分考虑两个不同文化语境的差异,根据自身的翻译目的及翻译原则,从而选择最佳的翻译策略。
  三、互文性翻译—以《牡丹亭》译本为例
  四大中国古典戏剧中,《牡丹亭》以其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浓丽华艳的唱词以及深刻的思想内涵而为人称道。本文从互文性翻译理论的视角,通过对白之译本和汪榕培译本的对比研究,旨在探究戏剧唱词的翻译策略,以期为该领域的研究开辟一条新的道路。
  (一)互文性与音乐性传递
  1、叠韵的传递
  例:灯窗苦吟,寒酸撒吞。科场苦禁,蹉跎直恁!
  白之:Mumbling of texts by lamp and window light
  Freezes and sours the taste of hopes once bright,
  my progress through the halls of examination
  thwarted, here I dither in desperation.
  汪:Persuing books by night and day,
  Im poor but always wait and wait.
  As lucky star neer shines my way,
  Im reduced to this sad state.
  分析:叠韵词指韵母相同而声母不同的词,与英语中的头韵(alliteration),元韵(assonance)和辅韵(consonance)有异曲同工之妙。鉴于原文与译文的互文关系,译者在翻译叠韵词时应在译文中重构原文语境,尽量地将其译成相对应的头韵词、元韵词或辅韵词。白之在译文中将“寒酸”译为freezes and sours,将“蹉跎”译为dither in desperation,两者分别压辅韵和头韵,很好地传递了叠韵的音乐美。汪榕培分别用poor和sad state来译两个叠韵词,虽然后者押头韵,但前者却没有,从而削弱了原文唱词的韵律感。
  2、拟声词的传递
  例:闲凝眄,生生燕语明如翦,呖呖莺歌溜的圆。
  白之:Idle gaze resting
  there where the voice of swallow shears the air   and liquid flows the trill of oriole.
  汪:When we cast a casual eye,
  The swallows chatter and swiftly fly
  While the orioles sing their way across the sky.
  分析:作者使用“生生”和“呖呖”两个拟声词分别来描述燕语和莺歌,给人以置身其中的真实感。白之将其分别译为the voice of swallow和the trill of oriole,虽准确地重构了原文语境,表达出两个拟声词的涵义,但由于他采用的是两个名词词组,从而削弱了原文的动态感以及女主人公内心的不平静。相比较而言,汪采用两个动词chatter和sing,不仅生动地传达了原文的互文信息,而且很好地勾勒出一幅鸟儿争相歌唱的动态图景。
  (二)互文性与意象传递
  例:但是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
  白之:Let me only keep faith with the history of this longing,
  of the road that led
  through three incarnations to the peony pavilion.
  汪:When a beauty falls in love with a man,
  The Peony Pavilion sees her ardent way.
  分析:“三生路”的意象来源于佛教词“三生”,指人的前生、今生和来生,后泛指姻缘。此处,白之将其直译为three incarnations,基本上传达了原意象的涵义。但由于incarnation带有极浓重的基督教色彩,因此违背了原文作者的写作意图。汪通过分析该词在原文语境中的涵义,将其意译为sees her ardent way,抛弃原文意象,也与原文作者意图不符。本文作者认为,许渊冲的翻译(win a new life from above)最为理想,既重构了原文意象的语境,同时又将互文信息准确地传达到了译入语语境中。
  四、结语
  作为中国古典戏剧的精华,戏剧唱词的翻译尚未引起学者的足够重视。本文将互文性理论引入戏剧唱词的翻译研究,发现该理论对戏剧唱词音乐美和意象美的传递起着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只有充分考虑原文的互文性,对原文进行语境重构,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国古典戏剧在海外的传播与发展。
  参考文献:
  [1]Birch,Ciril(trans.)The Peony Pavilion[M].Indiana: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99.
  [2]Hatim,Basil&Mason,Ian.Dsicourse and the Translator[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Press,2001.
  [3]Kristeva,Julia.Word,Dialogue and Novel[A].Moi,Toril.Ed.The Kristeva Reader[C].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6:34-37.
  [4]罗选民.互文性与翻译[D].岭南大学,2006.
  [5]汪榕培译,汤显祖著.The Peony Pavilion[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
其他文献
摘要:高职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徳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四生教育”的概念是高职院校德育范畴的概念,其包括“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生存教育”、“生态教育”,高职院校通过四生教育把高职学生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关键词:高职院校;四生教育;德育方式;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1-0111-02 
期刊
摘要:本文从纳税人范围、审查范围以及其性质等方面对纳税人诉讼的概念内涵作一全面的剖析:对纳税人与公民等概念的范畴逐一厘清,对政府税制确定行为、征税行为、减税行为、和用税行为、造成税金损失的审查范围进行了逐一确定,并在此基础上指出纳税人诉讼属于公益诉讼和行政诉讼的范畴。  关键词:纳税人诉讼;纳税人范围;审查范围;制度性质  中图分类号:D9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
期刊
摘要:随着建构主义思想的出现和学习科学的诞生,“学习环境设计”成为国际教学设计领域所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研究如何将科学的学习环境设计理论与网络英语学习相结合,如何优化网络英语学习环境,使之发挥最佳效能,是值得我们外语教学工作者关注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  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设计;网络环境;英语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2-0001
期刊
摘要:大学生党建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部分和高校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内容。随着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大学生党建工作,培养和造就更多的思想素质高的大学生党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深入阐述了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党建工作的必要性,分析了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面临的现状及问题,并就如何在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党建工作做了研究和探索。  关键词:新形势;大学生;党建工
期刊
摘要:分析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的沟通技巧。高校辅导员需要具备一定的沟通技巧能力,以大学生特点为基础开展交流沟通。高校辅导员可以通过倾听、询问、表达、关注、通情达理等方面与大学生达成良好的沟通,进而提升高校辅导员的工作的实效性。  关键词:辅导员;大学生;沟通技巧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2-0018-02  一、辅导员与大学生沟通过程中要善于倾听
期刊
摘要:理想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重视理想教育,是我党的一贯传统。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我国大学生理想教育在突出核心地位、提炼科学性、引导性的教育内容和掌握新方法、新途径等方面取得了实效性成果。  关键词:大学生;理想教育;实效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2-0003-02  理想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重视理想教育,
期刊
摘要:本文围绕高校办公室管理工作的实践,通过对现今高校办公室管理工作的现实情况的分析,指出目前高校办公管理出现的一些问题。高校办公室处于高校机构的核心地位,它的管理工作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高校的现在、未来的发展,本文提出要从问题的源头出发,从办公硬件、办公责任制落实、办公人员素质等多方面入手,提高高校办公室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管理工作;高校办公室;科学化水平;完善 
期刊
摘要:学习倦怠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为课业压力或者其他个人心理层次上的因素,以至于有情绪衰竭、缺乏人性化及个人成就感低落的现象。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或缺乏动力却又不得以而为之时,就会感到厌烦,从而产生一种身心俱疲的心理状态,并消极的对待学习活动,我们将这种状态称为学习倦怠。部队学校学员除了要进行日常的学习之外,还需要进行大量的军事训练,消耗大量的体力。因此,较之于一般的学校学生,其在学习上更加容易产
期刊
摘要:目前,人们对大学生就业的关注焦点从就业率逐步转移到大学生的就业质量上来,而大学生的就业质量不仅可以反映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还直接关系到高校的社会影响力和招生生源。因此,作为高校或者是教育工作者,我们的注意力更是要放在大学生的就业质量,在关注就业率的基础上,研究与分析影响大学生就业质量的主要因素,有针对性的为努力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提供基础。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质量;因素  中图分类号:G6
期刊
摘要:在多校区办学条件下,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同时也给新校区学生社团的建设与发展带来了新的冲击和挑战,如何进一步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育人作用,适应新校区运行管理的新要求,已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广泛关注。文章在调研的基础上,对学生社团的发展现状以及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分析,并对如何更好建设高校社团阵地提出了相关性建议。  关键词:新校区;校园文化;学生社团;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