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材能否适当照顾学生的口味

来源 :教材教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lefen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一个狭义的范畴内,语文教材指的就是语文教科书、语文课本。从语文教材构成的具体形式来看,它以“文选”的方式呈现,典范性是语文教材的一个重要特点;与此同时,尽管语文教材编排的形式可以精彩纷呈,但依然缺乏像自然科学那样的系统性、完整性和普适性。在语文教材中,“选文”是一个最重要的载体,而以文本承载语文知识、训练语文思维,以文本培养语文能力、形成语文素养,这可能是语文教材的又一个重要的特点。
  既然如此,那么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我之管见,以为在选文典范的基础之上,“读得进”并“读得出”便应该是语文教材“选文”的一个重要依据。换句话说,就是语文教材在编写时应该适当照顾学生的口味,要能够让学生“读得进”并能“读得出”。
  “读得进”就是要能够让学生进入文本的内部,所谓“入乎其中”。如今的语文教材呈现出的是一种统编教材、地方教材、校本教材共存的“百花齐放”的局面,但是,实事求是地说,无论是距离学生现有的认知还是学生现有的思维,也无论是距离学生的阅历还是学生的兴趣,其中有一些选文距离学生的实际实在遥远得很。
  长时间以来,我们的语文教材基本上还是由一些专家学者组成一个团队,经过多方反复协商来确定选文内容的,可以说是以学者的眼光来选编和审订的,站得很高、看得很远,这是当然的,也是必需的,我绝无也不敢有任何否定之意。但是,我总觉得其中有些选文在入编时有点“一厢情愿”,忽视了一线教学的实际,对一线教学的关照不够,没有或者很少从教师教的角度和学生学的角度来审视、遴选;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有些选文对教师的教学需要关注不多,尤其是对学生的学习需要关注不够。
  学习课文的目的是什么?大概不外乎从选文中习得知识、掌握方法、训练思维、得到熏陶、提高素养等几个方面。但是试想一下,如果语文课本中的有些选文不能做到让学生较为顺利地“读进去”,有的甚至连进入文本都显得非常困难,那么即使这样的选文再典范、再有价值,对学生来说又有多大实用的意义和价值呢?有可能只是“花瓶”和“摆设”。因为“披文”尚且困难,又何谈“入境”呢?面对这样的一些选文,学生大概也只能“望文兴叹”而“莫名其妙”。因此,我觉得语文教材中的一些选文要适当降低“飞行的高度”,以更好地满足学生学习的实际需求。
  
  一、适当降低“飞行的高度”,一是要“贴着地面飞行”
  
  这里所说的“地面”就应该是学生现有的学习实际状况以及他们的认知水平和能力,“跳一跳,够得着”依然是我们要坚守的原则。所以,语文教材的选文要有一个恰当的“度”,因为凡事过犹不及。
  即如《逍遥游》,我们必须承认,它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也是诸子百家中的名篇;我们也不可否认,文章的想像奇特怪诞,洋溢着浓郁的浪漫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风格独特。但是,我们姑且不去考虑其“追求绝对自由”“顺乎自然,超脱现实,否定人在社会中的一切作用”的思想局限,以及其中蕴藏的深奥难懂的哲理,仅从其行文表象的角度来看,本篇的语句未免过于艰涩,行文也未免过于飘忽了,即便是其中所用的一些字,也有很多是“非常用字”。而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则明确规定了高中文言文学习的要求,那就是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从实际情况来看,《逍遥游》显然不能算是“浅易文言文”,而是“晦涩的文言文”!这样的文章,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际能力之间的距离实在太遥远了,即使通过教师的讲解分析,他们又真正能理解多少?扪心自问,如果不借助于一些专家的分析研究成果,我是读不懂几分的。那么,编者选择的依据是什么?目的是什么?难道真的就是为了照顾“诸子百家”而置学生的实际于不顾?
  类似的现象同样存在于现代文中。我个人觉得,一味地“取法乎上”,语文教材这样的选文标准并不可取。距离是必需的,但要适度,要适当降低“飞行的高度”。
  
  二、适当降低“飞行的高度”,二是要“兼顾学生口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语文教材中的有些选文,不要说学生提不起兴趣,有的甚至连教师也提不起兴趣,那么,在这样的氛围中进行的教学活动,能有多大的成效?相反,如果我们的语文教材能够像国外有些教材那样鲜活、多样、丰富,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阅读和学习的兴趣,语文教学又怎么会不事半功倍?而我们现在的语文教材中的有些文章,要么主题沉重、令人压抑,要么玄而又玄、飘忽不定,“面目”实在不够亲切。
  什么年龄段适合读什么样的文章,什么样的文章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这应该有一个大致的标准。尽管我们坚决反对一味“投其所好”,尽管这个标准也不能作为选文的唯一甚至重要依据,但我想,这至少可以成为语文教材选文的一个参照。
  就拿欧·亨利的短篇小说代表作品之一的《警察与赞美诗》来说。事实证明,小说诙谐幽默、令人捧腹的语言,滑稽可笑、又让人同情的人物,离奇曲折、超乎想象的情节,都能有效地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那么,在这样的兴趣作用下,通过教师的引导分析,学生对于小说主题的理解,对于巧合、对比、悬念等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的领悟,也就会显得更加顺畅自然。这样的效果,远非那些内容艰深晦涩,教师讲得费劲、学生学得吃力的文章可比。我倒觉得,这样的文章,就是能让学生“读进去”的文章。遗憾的是,这样的作品现在已经被踢出了有些高中语文教材。我不清楚其中的原因,也不敢妄加揣测。
  “读得出”就是要能够使学生顺利地走进文本,使学生在适当借助外力的条件下,读出文本的内涵;惟有让学生“读得进”,那么“读得出”也才有了可能,才能实现“出乎其外”的目的。所以,语文教材的编写和文章的选择,在保持一定距离的同时,还要适当照顾学生的口味,适当关照学生学习的实际需求。
  
  
  
  (作者单位:江苏华罗庚中学)
其他文献
提出了一种局部区间模糊C均值算法,该算法不仅能减少计算的复杂性、提高统计速度,同时能提高函数估算值的精确度。利用紧致性函数和分离性函数对局部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进行有效
从投资者到金融消费者的概念变迁体现的是双峰模式的监管路径及其对金融消费者保护理念的贯彻。作为金融生态圈最为脆弱的主体,金融消费者在日常活动中的资信状况和交易记录等
认罪是指被告人承认指控的基本犯罪事实或主要犯罪事实。被告人认罪对案件采用何种诉讼程序予以处理具有重要意义。被告人认罪案件的审判程序是指在被告人承认控方指控后、司
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科学》杂志近日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了中国农业科学院一项关于番茄风味品质研究的成果。该研究发现了番茄风味的物质组成和遗传位点,为今后番茄风味的改良
数学思想是指人们对数学理论和内容的本质认识,数学方法是数学思想的具体化形式。实际上两者的本质是相同的,差别只是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通常混称为“数学思想方法”。  一、函数与方程思想方法在教学中的渗透  函数思想,是指用函数的概念和性质去分析问题、转化问题和解决问题。方程思想,是从问题的数量关系入手,运用数学语言将问题中的条件转化为数学模型,然后通过解方程(组)或不等式(组)来使问题获解。有时,还
<正>私设"账外账"和"小金库",是财务检查和审计工作中经常遇到的违反财经法规行为。近年来,随着国家财政体制改革包括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逐步实施,以及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等工
航空旅行的某些独到优势是铁路、公路与水运所不具备的,但如何最大限度地将其发挥出来往往却异常艰难。结合民航建模基本特性和面临难题剖析,比较系统、全面地论述了不同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