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口语,顾名思义,就是用口来表达思想,但与别人对话,还牵涉到另一个感觉器官——耳朵。口语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交流,不仅是单方面的主诉,而且还要听别人诉说,并在听懂、听真切的情况下做出正确反映和答句。所以我们的英语授课教师在课堂问答环节一定要设计、选用这类开放性的练习,既让学生能够听懂,又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做出反应和积极应答的广阔空间。这就直接逼向一个现实的问题——如何让话题延续,让学生进行连续的表达。
在外语教学中,人们往往把学生的主体地位简单的定位于学生在课上参与语言实践活动的量或训练密度等指标来衡量。其实,这只是学生学习行为的表象。本质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是学生是否不止用“口”而且用“心”参与了教学活动,即是否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即创造性思维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的语言实践活动,而不是量越大越好,密度越高越好。因为,在能力与智力发展过程中起杨良好的思维品质才是智育教育的根本目的,学生的主体地位才因而有了实际意义或价值。那么,怎样才能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既培养交际能力又能使学生具备良好的思维品质呢?
让课堂上师生的会话有效延续下去应当是一个不错的做法。
先来分析一下英语课堂教学阻碍学生积极思维发展的几种现象。
1、教学的主体训练方式是教师控制下的问答练习。这是必要的培养交际能力的训练方式,但类似的问答式练习并没有超出机械训练的范畴。学生或是背对话,或是进行简单的替换练习。这种练习的量再大,也很难起到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作用。
2、学生的练习在内容上很少离开教材。事实上,教材内容只是学生学习运用的范例。学生掌握范例的标准,不是“全部记住”范例所反映出来的各种语言知识(这是一般性教学要求)。仅此还远远不够。学生应该能根据范例创造出自己运用的实例,从而把语言的功能落实到自己的言语行为上。
3、学生的学习行为中,如参与课上各种教学活动,大多是孤立的,缺乏个性的。例如,回答教师的提问,千篇一律的现象极为普遍。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只对教师的问题、习题、讲解负责。他们通常不关心其他同学的答问内容,也不准备提出自己的问题。“反正正确答案只有一个”,他们这样想。由此可以看出,这种学习行为本身就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综上所述,课堂上师生的对话是英语课堂中非常常见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但是这一常见的手段往往被授课老师所忽视。在第八届现代与经典全国英语观摩教学研讨会的现场,笔者特别有意的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观察,发现这些执教者不愧是名家名手,他们无一例外的注重了看似不起眼的师生对话的延续。在解开了自己不少疑惑的同时,也让自己对在课堂操作中如何扎实实施该步骤有了可供借鉴的模板。简单地摘录一下精彩片段:韩佩玲老师的Free talk环节:
T:What’s your hobby, S1?
S1:I like swimming.
T:Great. Can you swim very fast?
S1:Yew, I can.(语气颇为自豪)
T:Super.(赞赏的语气)
一般情况下,这种“热身”加“复习”式的师生对话到前两句就结束了。但是韩老师并没有“止于会”,而是进行了延伸,对学生的回答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让这一师生对话得到进一步的延续。这么简短的延续,既能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注,又能自然而然的引导学生去积极表达,从而让师生交际不再是毫无表情的“我问你答”,而演变成为一种有意义的运用。这就是“止于至善”吧。精彩继续:
T:What’s your hobby, S2?
S2:I like playing table tennis.
T:Oh, I see. Do you often play table tennis?
S2:Yes, I play table tennis after school.
T:Do you play with your friends?
S2:Yes, I do.
T: Oh, that’s very great.
课堂上师生会话的有效延续,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适当发挥和适时引导。教师能够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能说,需要一种较高的教学智慧和教学理念。会话是需要思维的参与的;让师生对话有效延续,应当是培养学生英语思维习惯的有效途径。它会让一节课更加富有思维含量而彰显出更有延展性的张力。这也是一种“可持续发展”战略吧.
单就目前英语课堂上的师生对话的现状来看,训练和内容多是问答式的,一问一答,两问一答等。学生成段的对话或叙述多是背诵教材内容。即便是在表演一类的练习中,教师也要求学生“自编对话”,但在很多情况下,学生只是在课文对话的前后“穿鞋戴帽”,加上“Good morning ”,“Good bye”,“Hello”一类与话题语境毫不相干的问候语。Betty Wallace说:“The first rule of thumb in eliciting speech from students is to ensure that they have something to talk about that interests them.”(《Teaching English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因此,要改变这些练习形式和内容,是学生有条件、有能力谈论他们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在这样的训练中,学生的积极思维就可以被调动起来,并有条件逐渐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从广义上说,表达是交际双方都必须具备的能力。表达的形式很多,说和写都是表达,甚至动作、手势、表情等都可以具有表达意义。本文所说的连续表达能力是专门用于外语教学的一个术语,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经过观察、注意、记忆、思考、想象等,用所学语言说出自己的话。在形式上,这种表达和社会交际中的表达一样,可以是一个词、一个意群、一个句子,更多的是一个意思连贯的语篇。但在内容上,则允许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或自己的考虑进行创造。所以,连续表达和真实的交际之间还有段距离,但是它却是培养交际能力不可缺少的过渡阶段。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行为由被动变为主动,由单纯接受型转变为综合创造型。
参考文献
[1] 孟春国,中学英语教师课堂提问行为研究.
在外语教学中,人们往往把学生的主体地位简单的定位于学生在课上参与语言实践活动的量或训练密度等指标来衡量。其实,这只是学生学习行为的表象。本质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是学生是否不止用“口”而且用“心”参与了教学活动,即是否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即创造性思维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的语言实践活动,而不是量越大越好,密度越高越好。因为,在能力与智力发展过程中起杨良好的思维品质才是智育教育的根本目的,学生的主体地位才因而有了实际意义或价值。那么,怎样才能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既培养交际能力又能使学生具备良好的思维品质呢?
让课堂上师生的会话有效延续下去应当是一个不错的做法。
先来分析一下英语课堂教学阻碍学生积极思维发展的几种现象。
1、教学的主体训练方式是教师控制下的问答练习。这是必要的培养交际能力的训练方式,但类似的问答式练习并没有超出机械训练的范畴。学生或是背对话,或是进行简单的替换练习。这种练习的量再大,也很难起到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作用。
2、学生的练习在内容上很少离开教材。事实上,教材内容只是学生学习运用的范例。学生掌握范例的标准,不是“全部记住”范例所反映出来的各种语言知识(这是一般性教学要求)。仅此还远远不够。学生应该能根据范例创造出自己运用的实例,从而把语言的功能落实到自己的言语行为上。
3、学生的学习行为中,如参与课上各种教学活动,大多是孤立的,缺乏个性的。例如,回答教师的提问,千篇一律的现象极为普遍。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只对教师的问题、习题、讲解负责。他们通常不关心其他同学的答问内容,也不准备提出自己的问题。“反正正确答案只有一个”,他们这样想。由此可以看出,这种学习行为本身就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综上所述,课堂上师生的对话是英语课堂中非常常见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但是这一常见的手段往往被授课老师所忽视。在第八届现代与经典全国英语观摩教学研讨会的现场,笔者特别有意的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观察,发现这些执教者不愧是名家名手,他们无一例外的注重了看似不起眼的师生对话的延续。在解开了自己不少疑惑的同时,也让自己对在课堂操作中如何扎实实施该步骤有了可供借鉴的模板。简单地摘录一下精彩片段:韩佩玲老师的Free talk环节:
T:What’s your hobby, S1?
S1:I like swimming.
T:Great. Can you swim very fast?
S1:Yew, I can.(语气颇为自豪)
T:Super.(赞赏的语气)
一般情况下,这种“热身”加“复习”式的师生对话到前两句就结束了。但是韩老师并没有“止于会”,而是进行了延伸,对学生的回答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让这一师生对话得到进一步的延续。这么简短的延续,既能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注,又能自然而然的引导学生去积极表达,从而让师生交际不再是毫无表情的“我问你答”,而演变成为一种有意义的运用。这就是“止于至善”吧。精彩继续:
T:What’s your hobby, S2?
S2:I like playing table tennis.
T:Oh, I see. Do you often play table tennis?
S2:Yes, I play table tennis after school.
T:Do you play with your friends?
S2:Yes, I do.
T: Oh, that’s very great.
课堂上师生会话的有效延续,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适当发挥和适时引导。教师能够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能说,需要一种较高的教学智慧和教学理念。会话是需要思维的参与的;让师生对话有效延续,应当是培养学生英语思维习惯的有效途径。它会让一节课更加富有思维含量而彰显出更有延展性的张力。这也是一种“可持续发展”战略吧.
单就目前英语课堂上的师生对话的现状来看,训练和内容多是问答式的,一问一答,两问一答等。学生成段的对话或叙述多是背诵教材内容。即便是在表演一类的练习中,教师也要求学生“自编对话”,但在很多情况下,学生只是在课文对话的前后“穿鞋戴帽”,加上“Good morning ”,“Good bye”,“Hello”一类与话题语境毫不相干的问候语。Betty Wallace说:“The first rule of thumb in eliciting speech from students is to ensure that they have something to talk about that interests them.”(《Teaching English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因此,要改变这些练习形式和内容,是学生有条件、有能力谈论他们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在这样的训练中,学生的积极思维就可以被调动起来,并有条件逐渐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从广义上说,表达是交际双方都必须具备的能力。表达的形式很多,说和写都是表达,甚至动作、手势、表情等都可以具有表达意义。本文所说的连续表达能力是专门用于外语教学的一个术语,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经过观察、注意、记忆、思考、想象等,用所学语言说出自己的话。在形式上,这种表达和社会交际中的表达一样,可以是一个词、一个意群、一个句子,更多的是一个意思连贯的语篇。但在内容上,则允许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或自己的考虑进行创造。所以,连续表达和真实的交际之间还有段距离,但是它却是培养交际能力不可缺少的过渡阶段。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行为由被动变为主动,由单纯接受型转变为综合创造型。
参考文献
[1] 孟春国,中学英语教师课堂提问行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