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说话写话教学在小学语文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重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但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发现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方面学生能说的随心所欲,写时却抓不住主题,不会描写具体事物;另一方面,教师对培养学生主动说话写话的系统意识不强,忽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因此,笔者在小学低段写话教学中,以教材为范本,让学生主动模仿;以生活为原型,让学生主动积累;以广泛阅读为拓展,让学生主动创作。着力避免以教师主观的动机替代教学目标,重视阅读中的语言积累,要注重说话写话训练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提升思维品质。
[关键词] 小学低年级 说话写话 模仿 积累 创作
写话是低年级学生初步掌握遣词造句能力,学会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初级阶段。新课标对写话的要求是“对写话有兴趣”,但是从了解的情况看,虽然大部分学生都表示不讨厌写话,但是却很少有学生愿意主动写话。
从现在的语文低段写作教学中存在着:一方面学生能说的随心所欲,写时却抓不住主题,不会描写具体事物;另一方面,教师对培养学生主动说话写话的系统意识不强,忽视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师在课堂上没有将说话与写话真正结合起来,写话教学局限于课本,写话素材不够贴近学生的生活,在指导学生写话时要求过高,束缚太多,起点太高,使得学会对写作产生畏惧心理。如何能开启学生写话的大门,让学生被动的写作转化成自发的行为,怎样才能让低年级的学生爱上写话,乐于写话,会写话呢?经过这几年的低段语文教学,笔者整理了写话教学的几点思考,在此提出以下几点解决策略。
一、主动模仿,让写话更有趣味
新课标指出:要改变学生原有的、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教师既要了解和熟悉教材,又要了解和熟悉学生的思想、性格、学习能力、学习心理、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做到心中有数。将这两个主要因素结合起来考虑,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开启学生的心智。
1.涂涂画画,让表达变轻松起来
小学低段的学生年龄小,识字量少,生活阅历不够,阅读积累也比较匮乏,这使得写话教学中有一定的难度。在日常的教学和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低年级小学生对图文并茂内容特别感兴趣,对美术课的涂涂画画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其实这种涂涂画画正式儿童“自我表白”的早期行为,也为儿童早期写话的教学探索提供了可借鉴的内容和方式。特别是低段的孩子形象思维能力较强,对形象直观的事物有很强烈和细腻的感受,他们的想象力丰富而奇特,有比较大胆,爱说爱表现,所以在发展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的同时,有计划地培养他们的书面表达能力是必要而可行的。低年级的小学生正处在与语言、智力、思维逐步发展的关键时期,而语言的丰富,智力的发展,思维的拓展,为低年级学生的写话训练创设了有利的条件。
一上孩子们会写的字还不多,上完《四季》后,很多孩子来告诉我,除了文中的四季,春夏秋冬还有很多不一样的景色呢!听了他们的建议,于是就布置了画画自己喜欢的季节。美丽的图画可以看出了孩子们为什么喜欢这个季节。他们都可以看着图简单地说上一两句喜欢的理由。
图1:燕子飞飞,她对大树说:“我是春天。”
图2:蜻蜓飞飞,她对荷花说:“我是夏天。”
图3:秋风吹吹,树叶对大地说:“我是秋天。”
图4:雪花飘飘,她对雪人说:“我是冬天。”
2.仿仿画画,让内容饱满起来
品味作品的语言美,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小学语文教材中那优美秀丽的自然风光,奇特感人的风土人情,发人深省的寓言妙论……读来总是让人舌底生津,荡气回肠。这些文质兼美的精品,不仅仅要求学生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习他人的表达方法。因而,在课文学习中,要充分利用教材的指导性,让文本熏陶学生,当学生对优美词句生发美感时,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表达情感,适时引导仿写,激起他们写作灵感,喜欢上自己写的句子。
如一下孩子已经慢慢发现课文中有些段落中的句式都是重复出现的。如《画家乡》中:
涛涛的家乡在海边。他画的海那么蓝,那么宽。一艘艘船上装满了鱼和虾。那个在海滩上赤着脚捡贝壳的孩子,就是涛涛。
山山的家乡在山里。他画的山那么高,水那么清。房前屋后都是又高又大的树。画上的山山,提着小竹篮,正要到树林里去采蘑菇呢。
平平的家乡在平原。她画的平原那么平坦,那么宽广。有金黄的稻子,雪白的棉花,还有一大片一大片碧绿的菜地。屋前有鸡、鸭,屋后有翠竹。正在田野上奔跑的小女孩就是平平。
青青的家乡在草原。她画的草原一眼望不到边。草长得又绿又密,羊群在草原上走来走去。一匹骏马从远处奔来,青青正骑在马上赶着羊群。
京京的家乡在城市。他画的城市那么美。宽宽的街道,高高的楼房,还有一座座街心公园。那个正跑向科技馆的小男孩,就是京京。
上完这节课,孩子们很快就发现了很多可以模仿的语言点:(谁)的家乡在(哪里)。/他画的(什么)那么……那么……/又……又……/那个(在干什么)的孩子,就是(谁)。
很快,孩子们已经会介绍自己的家乡了。
从一开始只会介绍自己的家乡在哪里,最后能抓住自己家乡的特点进行一段话的介绍,能抓住特色,我觉得这些图片起了功不可没的作用。只有想好了画什么,什么景物才能体现家乡的特色,这其实是一名小作家必须事先有的一个思考的过程。抓住了特点,再有课文中句式的协助,一幅幅作品内容也就饱满了起来。
图1:翀翀的家乡在城市,城市里有西湖。他画的西湖那么美,蓝蓝的湖水,绿绿的潭,一艘艘游船载着客人 。那个坐在手划船里的孩子,就是我。
图2:我的家乡在温州,高高的楼房,宽宽的大马路,还有一辆辆来来往往的汽车,很热闹。坐在车后面的就是我,爸爸正带我出去玩呢。
图3:我的家乡在四川。那里有可爱的大熊猫。那个在动物园里看熊猫的孩子,就是我。 图4:子涵的家乡在临安。她画的竹子那么绿,那么翠,一根根竹子冲上云霄。那个正在竹林里挖笋的孩子,就是我。
孩子们喜欢图文并茂的作业,在图中孩子们都能捕捉到家乡的特点。如杭州,有美丽的西湖,西湖上有著名的三潭印月,有游船,还有龙船;温州的城市风貌;四川的大熊猫;临安的翠竹。 正因为抓住了家乡的特点,孩子们喜欢家乡的感情也跃然纸上了。
最后作为奖励,还为他们的作品进行了一次全校的展示。孩子们的积极性明显大增,觉得做这样的作业很有趣,也很有成就感。
3.想象拟拟,让文字生动起来
孩子看到的世界,和成人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样的。孩子眼里却是万物平等,连石头也有自己的生命。们觉得星星离自己很近,太阳和月亮也许每天都会碰头一起聊天。在执教中,笔者也发现学生对拟人化的课文更容易理解,阅读的兴趣也格外的浓厚。用他们的话说,这些大自然中的事物就像是好朋友一样,都可以和他们一样做很多事。
如在学习二上《秋天的图画》一课时,课文中有一段是:
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
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
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
高梁举起燃烧的火把。
孩子们发现划线的字能让这些秋天的水果和庄稼就像人一样都活了过来,比“梨树黄了,苹果红了……”要生动形象得多。借此告诉孩子们这是拟人的手法,把这些没有情感的事物当作人来写,就显得有趣,富有生命力了。接下来出示“玉米”、“石榴”、“葡萄”、“棉花田”等图片。孩子们张着嘴啧啧赞叹时,就有个别孩子已经把手举了起来。有的说“玉米长出了棕色的胡须”、“石榴露出甜甜的笑容”、“葡萄挂起串串珍珠”、“棉海飘起白色的云朵”,还有的说“金黄色的柿子敲响丰收的锣鼓”、“银杏树穿上金色的外衣”、“茄子穿上了长长的紫袍”……此时我问:谁使秋天这么美丽?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看,蓝天上的大雁作出了回答,他们排成一个大大的“人”字,好像在说——勤劳的人们画出秋天的图画!
当我告诉孩子们,如果把他们刚才看的或想到的画面代入到课文中,将是一篇新的《秋天的图画》时,他们觉得自己是很了不起的。我还鼓励他们把新编的《秋天的图画》说给爸爸妈妈听,我想家长们一定不会吝啬他们的表扬,当每个孩子都改编了一次,并得到肯定的时候,他们的兴趣和自信一定在慢慢的萌芽。第二天,真的还有一些孩子把他自己改编的《秋天的图画》和大家分享。
二、主动积累,让写话更充实
孩子的生活细节是丰富的,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事物有着不同于成年人的观察视觉和观察兴趣,如果把他们的这些兴趣点激发出来,就会大大丰富他们的“创作素材库”。
1. 找到观察点
低段教学中往往有“每日一句”的作业,有些孩子每天真的也只写一句。不是他们没有素材,而是他们认为事情讲清楚了就好了。于是,我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多思考,多观察,培养他观察事物的习惯,培养学生多对生活细节的感悟。如有一次,一个孩子只写“今天,我和爸爸妈妈去爬山了”,然后就完了。
显然,我不满意他这样一句“流水账”式的记录,一天中发生那么多的事情,他既然选择写爬山,这件事一定是他一天中印象最深刻的。他喜欢养植物,我就试着引导他回忆在山中认识的不同植物以及不同颜色的花朵。最后,他主动扩充了每日一句的内容,“今天,我和爸爸妈妈爬山了。山上有ciwei(刺猬)样的杉树,细长的竹子,还有各种不同yan(颜)色的花朵。”
2.定格画面
在平时的假期生活中有图配文的小片段,学生同样会有流水账上交。分享时“8月16日,我们在旅顺军港玩。军港公园最吸引我的是那架大炮。这些大炮是日俄战争时期遗留下来的。我一看见大炮就两眼放光,马上爬上了一架,一站稳就迫不及待地大喊:‘瞄准,开炮!妈妈立刻用相机记录下了这一刻。”(配上了一张她站在大炮上的照片)学生们听着听着就笑了。问他们为什么笑,他们说就好像那件事发生在眼前一样。是啊!这时我就建议大家就是把一天中印象最深刻的一个镜头进行描写,想想当时做了哪些动作,心里是怎么想的。“动作”、“想法”——孩子们就像拿到了两把写作的钥匙,在平时的生活中学会去多关注生活的细节。有了良好的开始,在老师和家长的鼓励下,学生们思路被打开了,他们也逐渐找到了记录的乐趣,自信心大大提高。有的孩子把自己练习爬竿的过程写了下来,有的孩子去海边也写下了有趣的捡贝壳的经历,也有的写写与好朋友之间的开心或伤心事。一天下来,孩子们总会找到一些写话的素材。
3.丰富生活常识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对于低段的学生来说,生活经历并不丰富, 更应该通过多种渠道,坚持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积累。
在二上《植物妈妈有办法》这节课时,就有学生提出来,我还知道石榴是被小鸟吃到肚子里,然后飞到哪儿就把籽拉到哪儿。在他的提示下,我们全班一起编了新的植物妈妈有办法:“石榴妈妈的胆子挺大,
她不怕小鸟吃掉娃娃。
娃娃在鸟肚子里睡上一觉,
就会钻出来落户安家。”
第二天,又有孩子发现的新的植物妈妈有办法:“柳树妈妈有办法,她请风婆婆来帮忙。孩子随风飘一飘,处处都能把家安。”“椰树妈妈个子高,她的办法真奇妙,她邀请海水来帮忙,让宝宝高高兴兴去远航。”……
可见,生活实践,对小孩的“创作”起着多么至关重要的作用,生活才是创作的源泉。
三、主动创作,让写话更具生命力
叶圣陶先生在《论写作教学》一文中写道:“写作所以同衣食一样,成为生活上不可缺少的一个项目,原在表白内心,与他人相感通。如果将无作有,强不知以为知,徒然说一番花言巧语,实际上却没有表白内心的什么;写作到此地步便与生活脱离关系,又何必去学习它?训练学生写作,必须注重于倾吐他们的积蓄,无非是要他们生活上终身受用的意思。这便是‘修辞立诚’的基础。” 我的理解是,写话是一种倾诉,有时候倾诉的是情感,有时候倾诉的是观点,有时候倾诉的是其他东西,写话就是一场情感和思想的旅行,是要有表达欲望做基础的。
在一年级下册我们班每周三为阅读日,这一天回家将无笔头作业,回家就和爸爸妈妈一起进行亲子阅读。孩子们的积极性特别高。有一周大家回去看《蚯蚓的日记》。《蚯蚓的日记》是一本可爱,妙趣横生的书。主人公是一个普通的蚯蚓男孩,蚯蚓男孩以日记的形式,写出了自己的学习及生活,记录了学校、家庭和朋友之间的生活点滴,还有对自我、未来的想法,很能得到孩子的认同。这本书不仅有趣,更重要的是在充满想象的图画和简短的日记中,作者幽默地传达有关不同生物和地球的相关知识。帮助孩子培养乐观、正向的态度,及多元思考的习惯。第二天回来交流时,
生1:蚯蚓很有礼貌地给蚂蚁问早安!告诉我们要做一个有礼貌的好孩子。
生2:蚯蚓他没有牙齿,就不会有蛀牙,我很羡慕她。
生3:我知道了蚯蚓是环节动物,还知道了蚯蚓和壁虎一样有再生的本领。
生4:蚯蚓很搞笑。因为他的头和尾巴长得一样;他跳舞只会把头向前摇,把头向后摇;他忘带午饭时就吃自己的作业本。
生5:故事里的小蚯蚓很勇敢,愿意去做危险的工作。他很有礼貌,有六百只蚂蚁都愿意打招呼。
生6:蚯蚓通过写日记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他会仔细观察并积极思考问题,对未来还有打算。
……
每个孩子在读完《蚯蚓的日记》后,所得到的感悟都是不同的。他们的感受都是真实的,在他们的感受背后映射出他目前的追求或爱好。有的目前比较关注科普知识,有的最近被蛀牙的问题所困,有的沉浸在有趣的故事情节中……通过交流孩子们有共鸣,也有新的感受对他们的冲击。在一次次地碰撞中,一本简单的书就显得丰富起来,立体起来。同时在交流的过程中,倾诉了自己的心声,也达到了写话,及口语表达的效果。
虽然写话不是低段学生主要的语文学习任务,但写话是孩子写作素养的基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孩子的写话能力,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努力为他们搭建平台,激发学生的写话兴趣。并在课外广泛阅读,提供交流的平台,提高写话能力,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下,品尝写话初成功的喜悦。在低段就需要播下写话的种子,学生才能开出写作的花儿,而且使这花儿越开越艳丽。
[关键词] 小学低年级 说话写话 模仿 积累 创作
写话是低年级学生初步掌握遣词造句能力,学会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初级阶段。新课标对写话的要求是“对写话有兴趣”,但是从了解的情况看,虽然大部分学生都表示不讨厌写话,但是却很少有学生愿意主动写话。
从现在的语文低段写作教学中存在着:一方面学生能说的随心所欲,写时却抓不住主题,不会描写具体事物;另一方面,教师对培养学生主动说话写话的系统意识不强,忽视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师在课堂上没有将说话与写话真正结合起来,写话教学局限于课本,写话素材不够贴近学生的生活,在指导学生写话时要求过高,束缚太多,起点太高,使得学会对写作产生畏惧心理。如何能开启学生写话的大门,让学生被动的写作转化成自发的行为,怎样才能让低年级的学生爱上写话,乐于写话,会写话呢?经过这几年的低段语文教学,笔者整理了写话教学的几点思考,在此提出以下几点解决策略。
一、主动模仿,让写话更有趣味
新课标指出:要改变学生原有的、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教师既要了解和熟悉教材,又要了解和熟悉学生的思想、性格、学习能力、学习心理、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做到心中有数。将这两个主要因素结合起来考虑,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开启学生的心智。
1.涂涂画画,让表达变轻松起来
小学低段的学生年龄小,识字量少,生活阅历不够,阅读积累也比较匮乏,这使得写话教学中有一定的难度。在日常的教学和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低年级小学生对图文并茂内容特别感兴趣,对美术课的涂涂画画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其实这种涂涂画画正式儿童“自我表白”的早期行为,也为儿童早期写话的教学探索提供了可借鉴的内容和方式。特别是低段的孩子形象思维能力较强,对形象直观的事物有很强烈和细腻的感受,他们的想象力丰富而奇特,有比较大胆,爱说爱表现,所以在发展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的同时,有计划地培养他们的书面表达能力是必要而可行的。低年级的小学生正处在与语言、智力、思维逐步发展的关键时期,而语言的丰富,智力的发展,思维的拓展,为低年级学生的写话训练创设了有利的条件。
一上孩子们会写的字还不多,上完《四季》后,很多孩子来告诉我,除了文中的四季,春夏秋冬还有很多不一样的景色呢!听了他们的建议,于是就布置了画画自己喜欢的季节。美丽的图画可以看出了孩子们为什么喜欢这个季节。他们都可以看着图简单地说上一两句喜欢的理由。
图1:燕子飞飞,她对大树说:“我是春天。”
图2:蜻蜓飞飞,她对荷花说:“我是夏天。”
图3:秋风吹吹,树叶对大地说:“我是秋天。”
图4:雪花飘飘,她对雪人说:“我是冬天。”
2.仿仿画画,让内容饱满起来
品味作品的语言美,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小学语文教材中那优美秀丽的自然风光,奇特感人的风土人情,发人深省的寓言妙论……读来总是让人舌底生津,荡气回肠。这些文质兼美的精品,不仅仅要求学生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习他人的表达方法。因而,在课文学习中,要充分利用教材的指导性,让文本熏陶学生,当学生对优美词句生发美感时,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表达情感,适时引导仿写,激起他们写作灵感,喜欢上自己写的句子。
如一下孩子已经慢慢发现课文中有些段落中的句式都是重复出现的。如《画家乡》中:
涛涛的家乡在海边。他画的海那么蓝,那么宽。一艘艘船上装满了鱼和虾。那个在海滩上赤着脚捡贝壳的孩子,就是涛涛。
山山的家乡在山里。他画的山那么高,水那么清。房前屋后都是又高又大的树。画上的山山,提着小竹篮,正要到树林里去采蘑菇呢。
平平的家乡在平原。她画的平原那么平坦,那么宽广。有金黄的稻子,雪白的棉花,还有一大片一大片碧绿的菜地。屋前有鸡、鸭,屋后有翠竹。正在田野上奔跑的小女孩就是平平。
青青的家乡在草原。她画的草原一眼望不到边。草长得又绿又密,羊群在草原上走来走去。一匹骏马从远处奔来,青青正骑在马上赶着羊群。
京京的家乡在城市。他画的城市那么美。宽宽的街道,高高的楼房,还有一座座街心公园。那个正跑向科技馆的小男孩,就是京京。
上完这节课,孩子们很快就发现了很多可以模仿的语言点:(谁)的家乡在(哪里)。/他画的(什么)那么……那么……/又……又……/那个(在干什么)的孩子,就是(谁)。
很快,孩子们已经会介绍自己的家乡了。
从一开始只会介绍自己的家乡在哪里,最后能抓住自己家乡的特点进行一段话的介绍,能抓住特色,我觉得这些图片起了功不可没的作用。只有想好了画什么,什么景物才能体现家乡的特色,这其实是一名小作家必须事先有的一个思考的过程。抓住了特点,再有课文中句式的协助,一幅幅作品内容也就饱满了起来。
图1:翀翀的家乡在城市,城市里有西湖。他画的西湖那么美,蓝蓝的湖水,绿绿的潭,一艘艘游船载着客人 。那个坐在手划船里的孩子,就是我。
图2:我的家乡在温州,高高的楼房,宽宽的大马路,还有一辆辆来来往往的汽车,很热闹。坐在车后面的就是我,爸爸正带我出去玩呢。
图3:我的家乡在四川。那里有可爱的大熊猫。那个在动物园里看熊猫的孩子,就是我。 图4:子涵的家乡在临安。她画的竹子那么绿,那么翠,一根根竹子冲上云霄。那个正在竹林里挖笋的孩子,就是我。
孩子们喜欢图文并茂的作业,在图中孩子们都能捕捉到家乡的特点。如杭州,有美丽的西湖,西湖上有著名的三潭印月,有游船,还有龙船;温州的城市风貌;四川的大熊猫;临安的翠竹。 正因为抓住了家乡的特点,孩子们喜欢家乡的感情也跃然纸上了。
最后作为奖励,还为他们的作品进行了一次全校的展示。孩子们的积极性明显大增,觉得做这样的作业很有趣,也很有成就感。
3.想象拟拟,让文字生动起来
孩子看到的世界,和成人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样的。孩子眼里却是万物平等,连石头也有自己的生命。们觉得星星离自己很近,太阳和月亮也许每天都会碰头一起聊天。在执教中,笔者也发现学生对拟人化的课文更容易理解,阅读的兴趣也格外的浓厚。用他们的话说,这些大自然中的事物就像是好朋友一样,都可以和他们一样做很多事。
如在学习二上《秋天的图画》一课时,课文中有一段是:
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
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
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
高梁举起燃烧的火把。
孩子们发现划线的字能让这些秋天的水果和庄稼就像人一样都活了过来,比“梨树黄了,苹果红了……”要生动形象得多。借此告诉孩子们这是拟人的手法,把这些没有情感的事物当作人来写,就显得有趣,富有生命力了。接下来出示“玉米”、“石榴”、“葡萄”、“棉花田”等图片。孩子们张着嘴啧啧赞叹时,就有个别孩子已经把手举了起来。有的说“玉米长出了棕色的胡须”、“石榴露出甜甜的笑容”、“葡萄挂起串串珍珠”、“棉海飘起白色的云朵”,还有的说“金黄色的柿子敲响丰收的锣鼓”、“银杏树穿上金色的外衣”、“茄子穿上了长长的紫袍”……此时我问:谁使秋天这么美丽?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看,蓝天上的大雁作出了回答,他们排成一个大大的“人”字,好像在说——勤劳的人们画出秋天的图画!
当我告诉孩子们,如果把他们刚才看的或想到的画面代入到课文中,将是一篇新的《秋天的图画》时,他们觉得自己是很了不起的。我还鼓励他们把新编的《秋天的图画》说给爸爸妈妈听,我想家长们一定不会吝啬他们的表扬,当每个孩子都改编了一次,并得到肯定的时候,他们的兴趣和自信一定在慢慢的萌芽。第二天,真的还有一些孩子把他自己改编的《秋天的图画》和大家分享。
二、主动积累,让写话更充实
孩子的生活细节是丰富的,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事物有着不同于成年人的观察视觉和观察兴趣,如果把他们的这些兴趣点激发出来,就会大大丰富他们的“创作素材库”。
1. 找到观察点
低段教学中往往有“每日一句”的作业,有些孩子每天真的也只写一句。不是他们没有素材,而是他们认为事情讲清楚了就好了。于是,我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多思考,多观察,培养他观察事物的习惯,培养学生多对生活细节的感悟。如有一次,一个孩子只写“今天,我和爸爸妈妈去爬山了”,然后就完了。
显然,我不满意他这样一句“流水账”式的记录,一天中发生那么多的事情,他既然选择写爬山,这件事一定是他一天中印象最深刻的。他喜欢养植物,我就试着引导他回忆在山中认识的不同植物以及不同颜色的花朵。最后,他主动扩充了每日一句的内容,“今天,我和爸爸妈妈爬山了。山上有ciwei(刺猬)样的杉树,细长的竹子,还有各种不同yan(颜)色的花朵。”
2.定格画面
在平时的假期生活中有图配文的小片段,学生同样会有流水账上交。分享时“8月16日,我们在旅顺军港玩。军港公园最吸引我的是那架大炮。这些大炮是日俄战争时期遗留下来的。我一看见大炮就两眼放光,马上爬上了一架,一站稳就迫不及待地大喊:‘瞄准,开炮!妈妈立刻用相机记录下了这一刻。”(配上了一张她站在大炮上的照片)学生们听着听着就笑了。问他们为什么笑,他们说就好像那件事发生在眼前一样。是啊!这时我就建议大家就是把一天中印象最深刻的一个镜头进行描写,想想当时做了哪些动作,心里是怎么想的。“动作”、“想法”——孩子们就像拿到了两把写作的钥匙,在平时的生活中学会去多关注生活的细节。有了良好的开始,在老师和家长的鼓励下,学生们思路被打开了,他们也逐渐找到了记录的乐趣,自信心大大提高。有的孩子把自己练习爬竿的过程写了下来,有的孩子去海边也写下了有趣的捡贝壳的经历,也有的写写与好朋友之间的开心或伤心事。一天下来,孩子们总会找到一些写话的素材。
3.丰富生活常识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对于低段的学生来说,生活经历并不丰富, 更应该通过多种渠道,坚持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积累。
在二上《植物妈妈有办法》这节课时,就有学生提出来,我还知道石榴是被小鸟吃到肚子里,然后飞到哪儿就把籽拉到哪儿。在他的提示下,我们全班一起编了新的植物妈妈有办法:“石榴妈妈的胆子挺大,
她不怕小鸟吃掉娃娃。
娃娃在鸟肚子里睡上一觉,
就会钻出来落户安家。”
第二天,又有孩子发现的新的植物妈妈有办法:“柳树妈妈有办法,她请风婆婆来帮忙。孩子随风飘一飘,处处都能把家安。”“椰树妈妈个子高,她的办法真奇妙,她邀请海水来帮忙,让宝宝高高兴兴去远航。”……
可见,生活实践,对小孩的“创作”起着多么至关重要的作用,生活才是创作的源泉。
三、主动创作,让写话更具生命力
叶圣陶先生在《论写作教学》一文中写道:“写作所以同衣食一样,成为生活上不可缺少的一个项目,原在表白内心,与他人相感通。如果将无作有,强不知以为知,徒然说一番花言巧语,实际上却没有表白内心的什么;写作到此地步便与生活脱离关系,又何必去学习它?训练学生写作,必须注重于倾吐他们的积蓄,无非是要他们生活上终身受用的意思。这便是‘修辞立诚’的基础。” 我的理解是,写话是一种倾诉,有时候倾诉的是情感,有时候倾诉的是观点,有时候倾诉的是其他东西,写话就是一场情感和思想的旅行,是要有表达欲望做基础的。
在一年级下册我们班每周三为阅读日,这一天回家将无笔头作业,回家就和爸爸妈妈一起进行亲子阅读。孩子们的积极性特别高。有一周大家回去看《蚯蚓的日记》。《蚯蚓的日记》是一本可爱,妙趣横生的书。主人公是一个普通的蚯蚓男孩,蚯蚓男孩以日记的形式,写出了自己的学习及生活,记录了学校、家庭和朋友之间的生活点滴,还有对自我、未来的想法,很能得到孩子的认同。这本书不仅有趣,更重要的是在充满想象的图画和简短的日记中,作者幽默地传达有关不同生物和地球的相关知识。帮助孩子培养乐观、正向的态度,及多元思考的习惯。第二天回来交流时,
生1:蚯蚓很有礼貌地给蚂蚁问早安!告诉我们要做一个有礼貌的好孩子。
生2:蚯蚓他没有牙齿,就不会有蛀牙,我很羡慕她。
生3:我知道了蚯蚓是环节动物,还知道了蚯蚓和壁虎一样有再生的本领。
生4:蚯蚓很搞笑。因为他的头和尾巴长得一样;他跳舞只会把头向前摇,把头向后摇;他忘带午饭时就吃自己的作业本。
生5:故事里的小蚯蚓很勇敢,愿意去做危险的工作。他很有礼貌,有六百只蚂蚁都愿意打招呼。
生6:蚯蚓通过写日记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他会仔细观察并积极思考问题,对未来还有打算。
……
每个孩子在读完《蚯蚓的日记》后,所得到的感悟都是不同的。他们的感受都是真实的,在他们的感受背后映射出他目前的追求或爱好。有的目前比较关注科普知识,有的最近被蛀牙的问题所困,有的沉浸在有趣的故事情节中……通过交流孩子们有共鸣,也有新的感受对他们的冲击。在一次次地碰撞中,一本简单的书就显得丰富起来,立体起来。同时在交流的过程中,倾诉了自己的心声,也达到了写话,及口语表达的效果。
虽然写话不是低段学生主要的语文学习任务,但写话是孩子写作素养的基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孩子的写话能力,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努力为他们搭建平台,激发学生的写话兴趣。并在课外广泛阅读,提供交流的平台,提高写话能力,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下,品尝写话初成功的喜悦。在低段就需要播下写话的种子,学生才能开出写作的花儿,而且使这花儿越开越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