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时期,应该坚持把增加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从2012年起,政府工作就以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放在了就业首位,充分体现了该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一方面,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党和政府的重要职责,解决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是其中应有之义;另一方面大学生作为我国劳动力市场中的优势资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来源。如果不能合理利用他们,势必造成我国人力资源和教育资源的"双重"浪费。然而据统计,每年有20%左右的毕业生是就业困难群体,往年的就业工作都注重在离校前,而近年来对他们建立实名登记制度无疑对解决离校后未就业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离校未就业大学生;实名登记;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G420
1引言
根据统计,每年有20%左右的毕业生是就业困难群体,往年的就业工作都注重在离校前,未对其就业后面临的诸多问题展开实质工作,而近年来各地政府将对毕业后留校大学生引进并建立实名登记制度,其中实名登记的内容将包括毕业生的生源地、专业、求职意向、愿意接受哪方面的职业培训等等,这些资料将跟随毕业生,把毕业生就业分解到社区,进行培训和就业跟踪。
2未就业大学生的现实处境
我未就业大学生群体的不断扩大,不仅给我国宏观就业目标的实现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压力,而且造成全社会人才资源的闲置和浪费,直接影响我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而且,高学历者失业率过高对社会带来的消极影响也远远高于一般低学历或无学历失业者。令人担忧的是,现阶段我国高校有关就业政策的着力点,还只是放在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问题上,而对这批一跨出校门就面临失业的大学生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关注。许多地方政府所采取的许多措施也是实施力度不够,切不中要害,见效并不明显。现实中,未就业大学生的处境表现为:处在社会管理的真空地带,未能按时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他们的做法大致有:有的将自己的户口档案关系挂靠在学校、有的将自己的户口档案关系挂靠在就读地人才交流中心、有的被派遣回生源所在地人事部门或人才交流中心,他们被无序地分散到社会的各个方面,而且他们中的大部分处于社会管理的真空地带,因为他们的户口所在地档案所在地真实居住地很可能不一致、找不到接受社会管理的支撑点。处在生计奔波的边缘地带,他们毕业后,已无法再享受到学校的便利条件,优惠措施和就业服务。同时、由于制度制约和人才市场的缺乏,也很难享受到社会提供的公共就业服务,他们在择业中信息和手段显得更为匮乏,而且。受到旧有人才政策的影响,人才流动和择业范围受到许多限制,就业渠道也并不很畅。因此,可以说,他们处在择业的边缘地带。
3实名制管理
实名制管理是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基础性工作。近两年来,安徽省着力加强与高校的联系,畅通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离校前后的信息渠道,探索建立了高校毕业生实名制管理服务体系,逐步推行以实名制就业管理为基础的工作新机制。一是建立工作联动机制。2010年,安徽省人社厅与省教育厅联合印发了《关于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联动机制若干意见的通知》,建立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衔接、信息交换、就业服务、基层项目衔接、考核表彰等7项制度。并明确省人社部门给每所高校提供一定办公信息设备支持,这为人社部门与教育部门、高校开展合作奠定了基础,从而形成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齐抓共管、共同推进的新机制。二是信息采集渠道前伸,打牢实名制管理基础。安徽省在实行联动机制的基础上,依托信息软件,将采集离校未就业毕业生信息服务工作前伸到各高校,在高校设立信息采集点,切实做好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离校前后的信息衔接工作。
4未就业大学生实名制登记跟踪重要性分析
调查显示,动态跟踪管理是掌握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基础信息的关键。在电话调查过程中,41.2%的毕业生已更换了联系方式,特别是在泉州地区以外高校就读的毕业生预留的联系电话均已失效,这意味着后续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将无法延续。开展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名登记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涉及面广,学生流动性强,要掌握准确的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信息仅靠离校前的登记是远远不够的,动态跟踪管理,随时更新做好信息管理是做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服务的前提,这对登记的方式、收集信息的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调查发现,人才服务机构应更新观念,树立主动服务意识,服务于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福建省已明确为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与服务的主体是各级人事公共服务机构,但毕业生对此并不认可,29.8%的毕业生认为他们提供不了帮助,甚至有61.8%的毕业生不知道他们的联系方式。这既与政策宣传力度有关,也与各级人事公共服务机构的服务观念、工作态度有关。人事公共服务机构应确立主动服务理念,树立热情服务意识,贴心做好服务工作,不能摆出高姿态,坐等毕业生上门求援。调查表明,高校应成为就业政策宣传的主阵地。尽管政府的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和高校已经构建了一个相对完善的政策宣传网络和体系,但从政策的知晓度看,政策宣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强。创新宣传媒介是提高政策宣传效果的重要保证,高校应在充分理解政策的基础上,充分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和时代特点选择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宣传媒介、语言类型对相关的政策进行宣传,提高政策宣传的针对性,这既提升毕业生对政策的知晓度,又为人才服务机构后期的服务打下良好的基础。
结语
离校未就业毕业生顺利就业,不是一蹴而就的面子工程、形象工作,需要政府、高校、职能部门和社会共同配合完成,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建立长效的工作机制,深化服务内涵,扎实做好服务工作,才能切实帮助这些毕业生,而近年来对他们建立实名登记制度无疑对解决离校后未就业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洪申我.召回制---学校的责任与自信[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7(4).
[2]李淑娥.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10(3).
[3]王寿斌.促进大学生就业不能总指望"超常规推动"[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0(2).
关键词:离校未就业大学生;实名登记;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G420
1引言
根据统计,每年有20%左右的毕业生是就业困难群体,往年的就业工作都注重在离校前,未对其就业后面临的诸多问题展开实质工作,而近年来各地政府将对毕业后留校大学生引进并建立实名登记制度,其中实名登记的内容将包括毕业生的生源地、专业、求职意向、愿意接受哪方面的职业培训等等,这些资料将跟随毕业生,把毕业生就业分解到社区,进行培训和就业跟踪。
2未就业大学生的现实处境
我未就业大学生群体的不断扩大,不仅给我国宏观就业目标的实现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压力,而且造成全社会人才资源的闲置和浪费,直接影响我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而且,高学历者失业率过高对社会带来的消极影响也远远高于一般低学历或无学历失业者。令人担忧的是,现阶段我国高校有关就业政策的着力点,还只是放在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问题上,而对这批一跨出校门就面临失业的大学生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关注。许多地方政府所采取的许多措施也是实施力度不够,切不中要害,见效并不明显。现实中,未就业大学生的处境表现为:处在社会管理的真空地带,未能按时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他们的做法大致有:有的将自己的户口档案关系挂靠在学校、有的将自己的户口档案关系挂靠在就读地人才交流中心、有的被派遣回生源所在地人事部门或人才交流中心,他们被无序地分散到社会的各个方面,而且他们中的大部分处于社会管理的真空地带,因为他们的户口所在地档案所在地真实居住地很可能不一致、找不到接受社会管理的支撑点。处在生计奔波的边缘地带,他们毕业后,已无法再享受到学校的便利条件,优惠措施和就业服务。同时、由于制度制约和人才市场的缺乏,也很难享受到社会提供的公共就业服务,他们在择业中信息和手段显得更为匮乏,而且。受到旧有人才政策的影响,人才流动和择业范围受到许多限制,就业渠道也并不很畅。因此,可以说,他们处在择业的边缘地带。
3实名制管理
实名制管理是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基础性工作。近两年来,安徽省着力加强与高校的联系,畅通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离校前后的信息渠道,探索建立了高校毕业生实名制管理服务体系,逐步推行以实名制就业管理为基础的工作新机制。一是建立工作联动机制。2010年,安徽省人社厅与省教育厅联合印发了《关于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联动机制若干意见的通知》,建立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衔接、信息交换、就业服务、基层项目衔接、考核表彰等7项制度。并明确省人社部门给每所高校提供一定办公信息设备支持,这为人社部门与教育部门、高校开展合作奠定了基础,从而形成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齐抓共管、共同推进的新机制。二是信息采集渠道前伸,打牢实名制管理基础。安徽省在实行联动机制的基础上,依托信息软件,将采集离校未就业毕业生信息服务工作前伸到各高校,在高校设立信息采集点,切实做好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离校前后的信息衔接工作。
4未就业大学生实名制登记跟踪重要性分析
调查显示,动态跟踪管理是掌握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基础信息的关键。在电话调查过程中,41.2%的毕业生已更换了联系方式,特别是在泉州地区以外高校就读的毕业生预留的联系电话均已失效,这意味着后续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将无法延续。开展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名登记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涉及面广,学生流动性强,要掌握准确的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信息仅靠离校前的登记是远远不够的,动态跟踪管理,随时更新做好信息管理是做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服务的前提,这对登记的方式、收集信息的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调查发现,人才服务机构应更新观念,树立主动服务意识,服务于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福建省已明确为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与服务的主体是各级人事公共服务机构,但毕业生对此并不认可,29.8%的毕业生认为他们提供不了帮助,甚至有61.8%的毕业生不知道他们的联系方式。这既与政策宣传力度有关,也与各级人事公共服务机构的服务观念、工作态度有关。人事公共服务机构应确立主动服务理念,树立热情服务意识,贴心做好服务工作,不能摆出高姿态,坐等毕业生上门求援。调查表明,高校应成为就业政策宣传的主阵地。尽管政府的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和高校已经构建了一个相对完善的政策宣传网络和体系,但从政策的知晓度看,政策宣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强。创新宣传媒介是提高政策宣传效果的重要保证,高校应在充分理解政策的基础上,充分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和时代特点选择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宣传媒介、语言类型对相关的政策进行宣传,提高政策宣传的针对性,这既提升毕业生对政策的知晓度,又为人才服务机构后期的服务打下良好的基础。
结语
离校未就业毕业生顺利就业,不是一蹴而就的面子工程、形象工作,需要政府、高校、职能部门和社会共同配合完成,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建立长效的工作机制,深化服务内涵,扎实做好服务工作,才能切实帮助这些毕业生,而近年来对他们建立实名登记制度无疑对解决离校后未就业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洪申我.召回制---学校的责任与自信[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7(4).
[2]李淑娥.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10(3).
[3]王寿斌.促进大学生就业不能总指望"超常规推动"[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