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木吉反应”和“黎明现象”是糖尿病患者两种常见的临床表现,二者均可表现为空腹高血糖的症状,很多病人甚至包括一些基层医生往往都会将两者混淆,一看见血糖高,就想当然地认为是胰岛素或降糖药用量不足,盲目地加大药物的用量,从而导致低血糖昏迷等严重事件的发生。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正确区分这两种现象对他们安全有效地控制糖尿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不久前的一天,我在病房值二线班。天刚蒙蒙亮,急症室来电话请我速去会诊。放下电话,我急速赶到急症室,只见床上躺着一位中年男子,看上去面色苍白、大汗淋漓、神志不清。患者妻子告诉我,丈夫3年前查出有2型糖尿病,因口服降糖效果不佳,半年前开始换用胰岛素治疗。前不久,他在家自测空腹血糖有点高,就把晚上睡前的中效胰岛素增加了2个单位,之后的几天里,他夜里睡觉老是做恶梦,而且特别能出汗,前天自己又复查了一次,空腹血糖非但没降,而且比上次结果还要高,他认为胰岛素用量还是不足,于是昨晚又增加了2个单位。今天凌晨4点左右,家人起夜时发现他全身冷汗、呼之不应,于是赶紧打120把他送到医院。
听完病情介绍,我心里就基本有数了,患者十有八九是“低血糖昏迷”。随后的化验证实了我的判断。于是马上给患者静推葡萄糖,半小时后患者意识逐渐清醒,一直在旁守候的家人这时终于松了一口气。苏醒后的患者除了对我表示感谢之外,又向我抛出了心中的疑团。他说,“我的空腹血糖偏高,我把睡前胰岛素用量增加点难道有什么不妥吗?怎么竟会引起如此严重的低血糖昏迷呢?”我告诉他,“导致空腹血糖高的原因很多,原因不同,处理迥异。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像您这种情况,药量不但不能增加,反而应该适当减少。”至于为何?且听我慢慢道来。
几乎所有的糖尿病患者都曾有过空腹高血糖的经历,其原因有很多。在此谈谈最常见的两种情况:即“苏木吉反应”和“黎明现象”。
1.“苏木吉反应”:通常是指继发于严重低血糖之后的反跳性血糖升高,这种反应实际上是机体对低血糖的一种保护性自我调节。具体说来,当人体由于某种原因出现低血糖之后,会激发体内的升糖激素(如生长激素、糖皮质激素等)分泌增加,后者可促进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升高血糖,帮助机体自行纠正低血糖。健康人由于其胰岛 细胞功能正常,当血糖上升时,胰岛素分泌亦随之增多,使血糖得以恢复正常但不至于过高,而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 细胞功能减退,胰岛素分泌不足,致使其低血糖之后的血糖水平呈反跳性升高。在这种情况下,降糖药用量越大,血糖反跳越高。糖尿病人出现“苏木吉反应”的常见原因有胰岛素使用过量、睡前没有按时加餐等等。
2.“黎明现象”:它是指患者夜间未曾发生低血糖,其血糖在每天黎明以后(凌晨3点~8点)一段时间内逐渐升高的现象。“黎明现象”发生的原因可能与午夜过后体内胰岛素拮抗激素(如生长激素、糖皮质激素等)逐渐增多有关。此时,为了对抗血液中逐渐增多的胰岛素拮抗激素,人体需要分泌较多的胰岛素才能将血糖维持在正常范围。但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无法使血糖保持在正常水平,致使空腹血糖升高而发生“黎明现象”。
尽管“苏木吉反应”和“黎明现象”在临床上都表现为早晨空腹血糖升高,但两者病因不同,处理迥异,故需仔细鉴别。
具体做法是,患者可从夜间零点开始,每隔2小时测一次血糖,直至第二天早晨。如果在黎明前后发现有低血糖(<3.3毫摩尔/升),则为“苏木吉现象”;如果夜间没有低血糖发生,而是表现为血糖逐渐升高,则为“黎明现象”。
不少糖尿病患者平时只查空腹血糖,并以此作为了解病情和调整药量的依据,这是不够的。且不说空腹血糖并不能完全代表全天的血糖控制水平,而且,如不注意分辨,有时它还可能给人造成某种假象而误导治疗。 像前面这位患者,虽然早晨空腹血糖高,实际却是夜间低血糖后引起的反跳性高血糖,是胰岛素用量过大所致。该患者一看见空腹血糖高,不分青红皂白,盲目继续增加胰岛素用量,结果导致严重低血糖昏迷。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全天候的血糖监测是多么重要,否则,很容易被一些假象所蒙蔽,而导致误诊误治。
由于引起“苏木吉反应”和“黎明现象”的原因截然不同,前者是因降糖药(尤其是胰岛素)用量过大引起低血糖之后,血糖反跳性增高;后者是降糖药用量不足引起的空腹血糖升高,所以两者的处理原则完全不同。
如果属于“黎明现象”,则应适当增加晚餐前(或睡前)降糖药或胰岛素的剂量,且要使其作用维持到第二天早上,以控制清晨出现的高血糖。
如果属于“苏木吉反应”,则应酌情减少晚餐前(或睡前)降糖药或胰岛素的用量,并注意睡前适当加餐,以避免夜间发生低血糖及空腹血糖的反跳性升高。
有些患者甚至包括一些经验不足的医生,一看见空腹血糖高,就认为是胰岛素或降糖药的用量不足,不加分析地增大降糖药物的用量,其结果使“苏木吉反应”越来越严重,空腹血糖不降反升,而且容易造成夜间严重低血糖。文中的这位糖尿病患者因此而险丢性命,其教训不可谓不深刻,很值得广大糖尿病患者汲取。
不久前的一天,我在病房值二线班。天刚蒙蒙亮,急症室来电话请我速去会诊。放下电话,我急速赶到急症室,只见床上躺着一位中年男子,看上去面色苍白、大汗淋漓、神志不清。患者妻子告诉我,丈夫3年前查出有2型糖尿病,因口服降糖效果不佳,半年前开始换用胰岛素治疗。前不久,他在家自测空腹血糖有点高,就把晚上睡前的中效胰岛素增加了2个单位,之后的几天里,他夜里睡觉老是做恶梦,而且特别能出汗,前天自己又复查了一次,空腹血糖非但没降,而且比上次结果还要高,他认为胰岛素用量还是不足,于是昨晚又增加了2个单位。今天凌晨4点左右,家人起夜时发现他全身冷汗、呼之不应,于是赶紧打120把他送到医院。
听完病情介绍,我心里就基本有数了,患者十有八九是“低血糖昏迷”。随后的化验证实了我的判断。于是马上给患者静推葡萄糖,半小时后患者意识逐渐清醒,一直在旁守候的家人这时终于松了一口气。苏醒后的患者除了对我表示感谢之外,又向我抛出了心中的疑团。他说,“我的空腹血糖偏高,我把睡前胰岛素用量增加点难道有什么不妥吗?怎么竟会引起如此严重的低血糖昏迷呢?”我告诉他,“导致空腹血糖高的原因很多,原因不同,处理迥异。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像您这种情况,药量不但不能增加,反而应该适当减少。”至于为何?且听我慢慢道来。
几乎所有的糖尿病患者都曾有过空腹高血糖的经历,其原因有很多。在此谈谈最常见的两种情况:即“苏木吉反应”和“黎明现象”。
1.“苏木吉反应”:通常是指继发于严重低血糖之后的反跳性血糖升高,这种反应实际上是机体对低血糖的一种保护性自我调节。具体说来,当人体由于某种原因出现低血糖之后,会激发体内的升糖激素(如生长激素、糖皮质激素等)分泌增加,后者可促进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升高血糖,帮助机体自行纠正低血糖。健康人由于其胰岛 细胞功能正常,当血糖上升时,胰岛素分泌亦随之增多,使血糖得以恢复正常但不至于过高,而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 细胞功能减退,胰岛素分泌不足,致使其低血糖之后的血糖水平呈反跳性升高。在这种情况下,降糖药用量越大,血糖反跳越高。糖尿病人出现“苏木吉反应”的常见原因有胰岛素使用过量、睡前没有按时加餐等等。
2.“黎明现象”:它是指患者夜间未曾发生低血糖,其血糖在每天黎明以后(凌晨3点~8点)一段时间内逐渐升高的现象。“黎明现象”发生的原因可能与午夜过后体内胰岛素拮抗激素(如生长激素、糖皮质激素等)逐渐增多有关。此时,为了对抗血液中逐渐增多的胰岛素拮抗激素,人体需要分泌较多的胰岛素才能将血糖维持在正常范围。但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无法使血糖保持在正常水平,致使空腹血糖升高而发生“黎明现象”。
尽管“苏木吉反应”和“黎明现象”在临床上都表现为早晨空腹血糖升高,但两者病因不同,处理迥异,故需仔细鉴别。
具体做法是,患者可从夜间零点开始,每隔2小时测一次血糖,直至第二天早晨。如果在黎明前后发现有低血糖(<3.3毫摩尔/升),则为“苏木吉现象”;如果夜间没有低血糖发生,而是表现为血糖逐渐升高,则为“黎明现象”。
不少糖尿病患者平时只查空腹血糖,并以此作为了解病情和调整药量的依据,这是不够的。且不说空腹血糖并不能完全代表全天的血糖控制水平,而且,如不注意分辨,有时它还可能给人造成某种假象而误导治疗。 像前面这位患者,虽然早晨空腹血糖高,实际却是夜间低血糖后引起的反跳性高血糖,是胰岛素用量过大所致。该患者一看见空腹血糖高,不分青红皂白,盲目继续增加胰岛素用量,结果导致严重低血糖昏迷。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全天候的血糖监测是多么重要,否则,很容易被一些假象所蒙蔽,而导致误诊误治。
由于引起“苏木吉反应”和“黎明现象”的原因截然不同,前者是因降糖药(尤其是胰岛素)用量过大引起低血糖之后,血糖反跳性增高;后者是降糖药用量不足引起的空腹血糖升高,所以两者的处理原则完全不同。
如果属于“黎明现象”,则应适当增加晚餐前(或睡前)降糖药或胰岛素的剂量,且要使其作用维持到第二天早上,以控制清晨出现的高血糖。
如果属于“苏木吉反应”,则应酌情减少晚餐前(或睡前)降糖药或胰岛素的用量,并注意睡前适当加餐,以避免夜间发生低血糖及空腹血糖的反跳性升高。
有些患者甚至包括一些经验不足的医生,一看见空腹血糖高,就认为是胰岛素或降糖药的用量不足,不加分析地增大降糖药物的用量,其结果使“苏木吉反应”越来越严重,空腹血糖不降反升,而且容易造成夜间严重低血糖。文中的这位糖尿病患者因此而险丢性命,其教训不可谓不深刻,很值得广大糖尿病患者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