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如今,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涌入城市,在给城市提供劳动力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其子女的教育问题。尽管这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各相关部门也已采取相关措施为他们提供便利和帮助,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还是面临教育机会、教育环境等问题。基于此背景,本研究以镇江市学府路小学为例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难以融入教育新环境进行成因分析。
关键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现状;适应环境;成因
一、学校外来务工子女的现状概述
(一)外来务工子女对生活环境的适应强于教育环境
务工人员子女从小就跟随着四处寻求谋生的父母,过的是居无定所的生活,不断变化的生活环境和艰难的现实使得他们对于生活环境的适应能力比较强,自理能力相对于本地子女强些。但由于从小的教育环境差、水平低,使得他们跟不上城市里高端的教学设备和先进的教学模式。
(二)外来务工子女没有好的成长环境
1.居住环境较差,不利于学生静心学习。外来务工人员为了维持生计四处漂泊,一般都是住出租房甚至临时搭建的活动房,周围人员密集、环境嘈杂、卫生状况不如意。这些对于学生的学习氛围具有非常不利的影响,甚至部分学生放学回家还要帮助父母干活,学习时间更是得不到保障。
2.子女接触人员群体复杂,容易受不良社会风气影响。受居住环境、生活水平层次影响,务工人员及子女所接触到的人员素质水平参差不齐,他们的行为、言语不可避免地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不利影响。
(三)外来务工子女学习基础较为薄弱
外来务工子女在低年级时段大多在户籍所在地的乡村小学就学,那里的学校教学设备不齐全、师资队伍落后、教学理念落后,导致学生基础薄弱以及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另一方面,外来务工子女本身在性格方面有缺陷,加之与现在学校中的老师、学生在言语沟通方面有困难。种种原因导致外来务工子女跟不上现有的教学进度,造成成绩水平低的结果。
二、学校外来务工子女难以融入教育新环境的成因
(一)家庭环境
外来务工人员每天都在为生计而奔波,在精力、经济上都很难关注到孩子的教育以及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导致外来务工子女在家庭教育环节上出了问题,主要原因有以下方面:
1.家长教育经费投入低
我们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收取了119份有效问卷对外来务工人员每月对其子女的教育经费投入数据进行汇总,如图一:
由图可知,务工人员对子女每月教育支出在0~200元居多。他们面对着巨大的生活压力和在教育上投入不值得的观念,以对孩子学习放任自由的态度,仅满足孩子最基础的教育需求。但是他们没有意识到,对孩子在教育上舍不得投资,不仅會让孩子享受不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放窄他们的视野和人生观、基础文化知识薄弱,还会使他们因知识储备太少而自卑产生厌学情绪。
2.家长对孩子教育方式欠妥
外来务工人员对子女的教育大多采用挖苦讽刺等文字语言甚至拳脚相加,这已成为一部分家庭中的“杀手”。常言道棍棒下出孝子,80%左右的务工人员都是这样想的,在学生犯错误时打骂孩子,用激烈的言语批评孩子且主题大多是以挖苦讽刺为主,以及拿别人的孩子做对比。长此以往会剥夺学生自尊、重创学生自信、扼杀学生智慧。
(二)学校环境
如今,学校的课程不再仅仅只有语文、数学、英语,品德与生活、科学、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也尤其重要。在文化课学习中,班主任和任课老师用同样的标准来衡量务工人员子女与本地学生,会发现他们的行为表现不一,这就导致了老师对于务工人员子女的偏见及区别对待。而在美术、体育等课程当中,老师并没有对务工人员子女特殊照顾,但他们由于从小基本没有涉及到这方面课程,导致能力素养较差,教师对学生的一视同仁反而会导致务工人员子女在课堂上更加自卑的心理。我们观察了本学校某班学生在音乐课上的行为表现进行研究,发现以下问题:
1.教师在课堂上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缺乏关注
教师不喜欢与外来务工子女进行互动,因为老师认为这些学生缺乏基本的卫生习惯和与人交往的文化礼仪。务工人员子女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需要时间适应文化语言和礼仪习俗,但老师通常由于一些细节便对他们产生偏见,这种偏见不仅体现在对他们的态度上,更体现在音乐课堂当中,这就导致课堂上老师不与其进行互动。相反地,老师更愿意与素养较高的本地学生交流。
2.本地学生对务工人员子女缺乏帮助
音乐课上大家的互动比较多,音乐素养高的人会立马成为课堂的焦点,相反地,素养欠缺、性格内敛的务工人员子女会成为全场的笑点。本地学生对于他们一直以来的排斥,加上
课堂上他们无所适从的行为表现引得本地学生们的哄笑,这对于本身就有自卑心理的务工人员子女无疑是一种巨大的伤害。我们还采取随机发放问卷的方式共收取150份有效问卷,了解当外地学生因语言不通,认知少而闹笑话时,本地学生对他们的态度情况如图二:
由图可知,本地学生对外来学生闹笑话时选择嘲笑态度的居多,较少有学生对其提供帮助。
以上老师与学生的态度造成的结果便是务工人员子女对于课堂、老师、同学更加隐藏自己,加深心中的防线。
(三)社会环境
1.本地学生家长对外来务工子女产生一定的排斥心理
我们通过走访三户本地学生家长,就对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的认知进行访谈。“一些务工人员在建筑工地工作,蓬头垢面脏兮兮的回家。经常喝酒后打骂孩子,能听到脏秽的词汇,在家扔摔东西,孩子哇哇大哭的。这些小孩玩都直接在地上滚,一天到晚脏兮兮的,我都叫我家孩子别跟他们玩。”某户家长这样说到。我们又采访了另一户的家长,“我们小区这边前面车库这租住着一户外来打工的人家,在某小吃店打下手当服务员洗盘子,天天很晚才回来。都是孩子自己做晚饭吃。这小孩挺可怜的,一天到晚呆在家里,大人周末也不带他出去玩,也不上兴趣辅导班。”还有一户拥有院子的一家,指着隔壁说“这是安徽来的,在这租房子天天出去翻垃圾桶捡盒子罐子,把院子堆的乌烟瘴气的,早搬走早好。”
通过对以上三户人家进行访谈,我们了解到大部分本地家长都对外来务工者有一定的排斥,认为他们素质较低,一些习惯与本市文化格格不入,也极其不注重孩子的教育。因此,本地家长也会因务工人员家庭环境联想到其子女的生活学习习惯,并会言语行动相结合阻止自己子女与她们玩耍。特意的区别对待会使务工人员子女觉得这所城市对她们不友好并有意排斥他们,并使得他们学习下降越来越难融入集体、学校和社会。
2.教育体制方面存在一定的执行困难
据了解,镇江市于2018年颁布了《关于镇江市区外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意见中指出只需提供身份证明、居住证明、工作证明、社会保险凭证办理手续就可使其子女在市区接受义务教育。虽然较之前程序简略了许多,在一定程度上也大大提高了外来务工子女的入学率,但是还是有一些务工人员因程序较繁琐或人生地不熟不知去哪如何办理此类材料而延误其子女的受教育机会。
参考文献:
[1]卢树斌.城乡结合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2009.
[2]张琪.外来务工子女小学音乐教育现状调查[D].山东师范大学,2018.
[3]徐莲珍.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心理问题探析[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02):52.
[4]王晶晶.小组工作介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自信心提升的应用研究[D].中共吉林省委党校,2019.
[5]刘文雯.小学生家庭、班级环境和学校适应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大学2019年度大学生科研立项项目,项目编号:18C482
关键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现状;适应环境;成因
一、学校外来务工子女的现状概述
(一)外来务工子女对生活环境的适应强于教育环境
务工人员子女从小就跟随着四处寻求谋生的父母,过的是居无定所的生活,不断变化的生活环境和艰难的现实使得他们对于生活环境的适应能力比较强,自理能力相对于本地子女强些。但由于从小的教育环境差、水平低,使得他们跟不上城市里高端的教学设备和先进的教学模式。
(二)外来务工子女没有好的成长环境
1.居住环境较差,不利于学生静心学习。外来务工人员为了维持生计四处漂泊,一般都是住出租房甚至临时搭建的活动房,周围人员密集、环境嘈杂、卫生状况不如意。这些对于学生的学习氛围具有非常不利的影响,甚至部分学生放学回家还要帮助父母干活,学习时间更是得不到保障。
2.子女接触人员群体复杂,容易受不良社会风气影响。受居住环境、生活水平层次影响,务工人员及子女所接触到的人员素质水平参差不齐,他们的行为、言语不可避免地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不利影响。
(三)外来务工子女学习基础较为薄弱
外来务工子女在低年级时段大多在户籍所在地的乡村小学就学,那里的学校教学设备不齐全、师资队伍落后、教学理念落后,导致学生基础薄弱以及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另一方面,外来务工子女本身在性格方面有缺陷,加之与现在学校中的老师、学生在言语沟通方面有困难。种种原因导致外来务工子女跟不上现有的教学进度,造成成绩水平低的结果。
二、学校外来务工子女难以融入教育新环境的成因
(一)家庭环境
外来务工人员每天都在为生计而奔波,在精力、经济上都很难关注到孩子的教育以及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导致外来务工子女在家庭教育环节上出了问题,主要原因有以下方面:
1.家长教育经费投入低
我们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收取了119份有效问卷对外来务工人员每月对其子女的教育经费投入数据进行汇总,如图一:
由图可知,务工人员对子女每月教育支出在0~200元居多。他们面对着巨大的生活压力和在教育上投入不值得的观念,以对孩子学习放任自由的态度,仅满足孩子最基础的教育需求。但是他们没有意识到,对孩子在教育上舍不得投资,不仅會让孩子享受不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放窄他们的视野和人生观、基础文化知识薄弱,还会使他们因知识储备太少而自卑产生厌学情绪。
2.家长对孩子教育方式欠妥
外来务工人员对子女的教育大多采用挖苦讽刺等文字语言甚至拳脚相加,这已成为一部分家庭中的“杀手”。常言道棍棒下出孝子,80%左右的务工人员都是这样想的,在学生犯错误时打骂孩子,用激烈的言语批评孩子且主题大多是以挖苦讽刺为主,以及拿别人的孩子做对比。长此以往会剥夺学生自尊、重创学生自信、扼杀学生智慧。
(二)学校环境
如今,学校的课程不再仅仅只有语文、数学、英语,品德与生活、科学、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也尤其重要。在文化课学习中,班主任和任课老师用同样的标准来衡量务工人员子女与本地学生,会发现他们的行为表现不一,这就导致了老师对于务工人员子女的偏见及区别对待。而在美术、体育等课程当中,老师并没有对务工人员子女特殊照顾,但他们由于从小基本没有涉及到这方面课程,导致能力素养较差,教师对学生的一视同仁反而会导致务工人员子女在课堂上更加自卑的心理。我们观察了本学校某班学生在音乐课上的行为表现进行研究,发现以下问题:
1.教师在课堂上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缺乏关注
教师不喜欢与外来务工子女进行互动,因为老师认为这些学生缺乏基本的卫生习惯和与人交往的文化礼仪。务工人员子女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需要时间适应文化语言和礼仪习俗,但老师通常由于一些细节便对他们产生偏见,这种偏见不仅体现在对他们的态度上,更体现在音乐课堂当中,这就导致课堂上老师不与其进行互动。相反地,老师更愿意与素养较高的本地学生交流。
2.本地学生对务工人员子女缺乏帮助
音乐课上大家的互动比较多,音乐素养高的人会立马成为课堂的焦点,相反地,素养欠缺、性格内敛的务工人员子女会成为全场的笑点。本地学生对于他们一直以来的排斥,加上
课堂上他们无所适从的行为表现引得本地学生们的哄笑,这对于本身就有自卑心理的务工人员子女无疑是一种巨大的伤害。我们还采取随机发放问卷的方式共收取150份有效问卷,了解当外地学生因语言不通,认知少而闹笑话时,本地学生对他们的态度情况如图二:
由图可知,本地学生对外来学生闹笑话时选择嘲笑态度的居多,较少有学生对其提供帮助。
以上老师与学生的态度造成的结果便是务工人员子女对于课堂、老师、同学更加隐藏自己,加深心中的防线。
(三)社会环境
1.本地学生家长对外来务工子女产生一定的排斥心理
我们通过走访三户本地学生家长,就对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的认知进行访谈。“一些务工人员在建筑工地工作,蓬头垢面脏兮兮的回家。经常喝酒后打骂孩子,能听到脏秽的词汇,在家扔摔东西,孩子哇哇大哭的。这些小孩玩都直接在地上滚,一天到晚脏兮兮的,我都叫我家孩子别跟他们玩。”某户家长这样说到。我们又采访了另一户的家长,“我们小区这边前面车库这租住着一户外来打工的人家,在某小吃店打下手当服务员洗盘子,天天很晚才回来。都是孩子自己做晚饭吃。这小孩挺可怜的,一天到晚呆在家里,大人周末也不带他出去玩,也不上兴趣辅导班。”还有一户拥有院子的一家,指着隔壁说“这是安徽来的,在这租房子天天出去翻垃圾桶捡盒子罐子,把院子堆的乌烟瘴气的,早搬走早好。”
通过对以上三户人家进行访谈,我们了解到大部分本地家长都对外来务工者有一定的排斥,认为他们素质较低,一些习惯与本市文化格格不入,也极其不注重孩子的教育。因此,本地家长也会因务工人员家庭环境联想到其子女的生活学习习惯,并会言语行动相结合阻止自己子女与她们玩耍。特意的区别对待会使务工人员子女觉得这所城市对她们不友好并有意排斥他们,并使得他们学习下降越来越难融入集体、学校和社会。
2.教育体制方面存在一定的执行困难
据了解,镇江市于2018年颁布了《关于镇江市区外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意见中指出只需提供身份证明、居住证明、工作证明、社会保险凭证办理手续就可使其子女在市区接受义务教育。虽然较之前程序简略了许多,在一定程度上也大大提高了外来务工子女的入学率,但是还是有一些务工人员因程序较繁琐或人生地不熟不知去哪如何办理此类材料而延误其子女的受教育机会。
参考文献:
[1]卢树斌.城乡结合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2009.
[2]张琪.外来务工子女小学音乐教育现状调查[D].山东师范大学,2018.
[3]徐莲珍.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心理问题探析[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02):52.
[4]王晶晶.小组工作介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自信心提升的应用研究[D].中共吉林省委党校,2019.
[5]刘文雯.小学生家庭、班级环境和学校适应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大学2019年度大学生科研立项项目,项目编号:18C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