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结合自己教学实践,旨在阐述阅读对自己语文课堂教学的影响:阅读使我学会在对话中安顿自己的灵魂,阅读使我学会在写作中酝酿自己的诗情,阅读使我学会在讲课中挥洒智慧的甘霖,阅读早已成为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命体操,成为我精神上滋养保鲜的灵魂之旅,更重要的是成为我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
[关键词]阅读 成就 语文教学
也许,每位语文教师都希望自己能和学生一道诗意地栖居在语文课堂上,共同倾听诗词中的箫声琴韵,一起领略散文里的清风明月,沉醉于论说文的精辟睿智,徜徉于戏剧戏曲的清新妩媚……作为语文老师的最大福分便是能时时与美文相伴,尽心尽意尽情尽性地体验母语的魅力。“最爱绵绵书里雨,犹醉习习墨外风”既是我走上语文教学工作的前因,又是我坚守语文教学园地的动力。
一、阅读使我升华自己的灵魂
有人说,想象中的生活是浪漫的,面对面的生活是现实的;月光下的世界是诗意的,阳光下的世界是残酷的: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我满怀激情,一头扎在学生和教材里耕云牧雨,期望热情和汗水能结出累累硕果。却不曾想到百般殷勤换来的是不断遭遇迷惘和尴尬,经受阵痛和折磨,我的灵魂在无灯的荒野上流浪,我的内心在无情的捶打中哭泣,黑板上画不出青青芳草地,粉笔中流不出清亮泉水 声,讲台上演不出动人七彩戏。
就在我无助、无聊、苦闷、绝望的时候,无意中《天心月圆》进入了我的阅读视野,在《天心月圆》里,我深深地被一代教育大师李叔同的气度、才华、精神折服了:他渊博的学识,全面的才艺,刚直的秉性,悲悯的情怀铸就了一个巨大的精神光环,光照着他的每一位弟子。无怪乎他的学生们说:李先生往讲 台上一坐,即使一句话不说,我们都感觉到被一种神奇的光所笼罩而马上安静下来。李先生对于犯了错误的学生的提醒也很独特,他会走到那位学生面前,向他深深鞠一躬,慢慢说道:“同学,请你下次不要再犯!”淡淡的一句话让学生深受震动,难怪他的弟子要说:我们宁受夏先生半天唠叨,也不要领受李先生一句提醒……原来如此,为人师是需要一种内力的,一种人格的感召力的,而我相比之下,精神未免太单薄了。我不由问自己:你能像李叔同那样为一个不肯承认错误的学生绝食三日吗?你有书法、音乐、绘画等方面的造诣让学生深受艺术的熏陶吗?你能根据学生不同的特质而因材施教吗?我突然感悟到:为人师想收获“碧梧万枝新,桃李一堂春”的圆满是需要练就精神的内丹的。
阅读教育大师的传记或事迹真是如同服用灵丹妙药,若是与实践相结合,那就更是增长功力。由《天心月圆》领路,我开始在阅读中与一位位教育大师作灵魂的对话。一个个鲜活感人的画面在眼前浮现:俞平伯激情演绎《红楼梦》,在讲台上且诵且歌;闻一多悲怆高歌“楚辞离骚”,在学子中且泪且醉且呐喊……季羡林的旷达和融,钱梦龙的朴素亲切,于漪的锦心绣口,魏书生的睿智幽默,洪镇涛的激情飞越……我的灵魂在一次次对话中涤去尘埃,滋生能量。阅读让我用恬淡培养了自己的性情,用宁静安顿了自己的精神,成为我生命自救的方式。在阅读中,我找回了气魄,开阔了心胸,提升了自信,振奋了精神,享受着语文教学工作的美丽,也享受着生命本身的美丽。
二、阅读使我在读写中学会诗情的酝酿
对于一位语文教师而言,拥有一颗诗意的心很重要,拥有一双审美的眼很重要,拥有一种抒情的习惯很重要。我们必须能领略“浮云起高山,悲风激深谷”的沉郁和苍凉,我们必须能感受“波渺渺,柳依依,孤村芳草远,斜日杏花飞”的柔婉和清寂,我们必须能顿悟“人到无求品自高”的清净和孤傲。
阅读让我在琐碎中保持悠然的情怀,在躁乱中独拥旷达的心境,阅读让我学会利用时间的缝隙享受写作的乐趣。课余时间我喜欢栖在文学这个幽静的林子里,用手中的笔书写自己点滴的生活体验,抒发自己对自然,对人生的个人感悟。赵鑫珊先生曾经说:“在写散文随笔时,我心中恒有一个无形的笛卡儿直角坐标,横坐标是宇宙、世界所发生的事件,纵坐标是我的内心对事件的感受和把握;于是我的每篇散文随笔便是由坐标X和Y所规定的点M,即M(x,y)……我是通过这些点同世界发生紧密关系的。每作出一个M点,我的灵魂就获得一次暂时的解脱。只要将这些点连接起来,便是我的生命轨迹。”这番话对我的启发很大。作为语文教师,影响学生的不光是语文素养,更有精神人格对学生的一种精神光照。我也希望像赵鑫珊那样通过写作去抒发气魄、心胸、自信和精神,经之以天,维之以地,尽人之性,亦尽物之性,锻造自己的精神人格。语文的世界里包含的就是山山水水、古古今今、世事浮沉的大舞台,任何一个灵气和生动的生命个体都会在这个舞台上感受、思考、表达,一个成功大气的语文教师能采写自己的内心世界,也能欣赏外部世界,其丰富的心灵世界能引领学生把人生诗意化,把生活哲学化。
人生之路,且行且欣赏,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此般乐趣古往今来多少人神往,“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是许多人的梦想却又像天堂一样可望而不可即。我们不可能像梭罗那样宁静地在“瓦尔登湖”寻找自然的伴侣而在独处中自得其乐,我们每日冲锋于题海与分数之间,为学生能在“当下过关”而焦头烂额,一不小心就会让自己走进人生的荒野。一个精神贫血的教师是不可能让学生拥有恬静又强大的精神世界的。
富春江才子郁达夫的《屐痕处处》是一部他与自然的生动对话。无怪乎古人要讲“文章乃案头之山水”,一册好书在手,顿觉眼前风光无限,赏不完的流云飞泉,吟不尽的梅魂月华,所有的事物都有情有性,似乎都睁了柔和的笑眼与他对话。与达夫邂逅的山水是有福的,达夫读出了她们的真性情,并用自己的才情滋润他们的心魂,真所谓是“处处屐痕处处情”。当然我们也许达不到达夫的高度,但却有足够的灵性和慧根去接受大自然的馈赠,让我们眼前的山山水水洗亮我们的眼,润透我们的心,让清新的气息弥漫语文课堂,立体的诗意提升文学魅力。生动的生命与奇特的山水之间有着奇异的因缘轮回,谁又能说清到底是因“人杰”才“地灵”,还是因“地灵”才“人杰”。我只从《屐痕处处》里处处望见郁文用自己的目光一寸一寸抚爱奇山异水,抚爱之处,草木生辉,波纹摇情:西溪飘渺的芦花溪影,花坞清幽的妙庵茗香,超山醉人的梅海香雪,还有孤傲的玉皇山,多情的桐君山,婉约的皋亭山……每一次的相逢都是一首诗,每一次的回首都是一幅画。郁文自己说:“名义上自然是隐士好听,实际上终究是飘流有趣。”我庆幸自己从郁达夫的脚步里找到了走向自然的心路,也找到了让自己语文教学呈现真实的浪漫,熏陶了自己的性灵,也引领了学生学会用手中的笔去与眼前的自然对话。
也许天下所有的文章阐述的内容都可纳入三大体系: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人与社会的关系;三是人与自我的关系。也许第一种是最基本的也是最微妙的,我们在阅读中总是会发现许多人都会在亲近自然的过程中受益非浅,或是感悟到了哲理,或是安抚了内心的隐痛,或是找到了精神的家园。而这些点点滴滴的智慧清泉一旦从笔尖流到纸上,不经意间便会出现一篇篇的小美文。这些从自己心里流出来的文章既可涤荡自己的身心,又可愉悦他人的眼球。就我们语文教师而言,最关键的是对我们的学生起了很好的示范效果。
庆幸自己工作的地方乃是一个山水奇秀的小山城,自然风景美得常让人有抒情的欲望。几步里有唐诗的风韵,数里内有宋词的意境,清请江水流不断的缠缠绵绵,重重峰峦唱不完的平平仄仄。也许是从《屐痕处处》里面有幸粘了一点郁达夫的古典江南的多情,居然也尝试拿起拙劣的文笔描绘这方天地的风采和神韵。我在自己的《相看两不厌,惟有花山》对山城正中的“花山”这般告白:你是山,得沉稳地端坐;我是人,得不断地行走。离愁和怅惘是迟早要来的,为什么在这“离愁渐进渐无穷”的日子里,你还是不改雍容的微笑……我好羡慕那与你相伴几百年的香樟古枫,他们如得道的山中高士,年年拈花而笑,岁岁沐雨而醉,一味地狂饮清风,笑倒白云,却绝口不提花山的真正禅语……我在《微笑着的龙潭碧波》里这样赞美我们山城的龙潭碧波: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容光焕发的人儿就这样被龙潭的微笑洗脱出来了,想放歌,想发呆,想荡舟……想化为水鸟在碧波上舞一曲,怎么狂想都不要紧,龙潭全以她平和的微笑接纳了……几朵青色的山峰像莲一般灿笑着绽放在潭水的周围,时不时有三两只飞鸟从水面掠过,抛下一串音符,跳跃在波心,于是潭水便忍俊不禁地笑出声来了……
阅读时和学生们“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是一次次美丽的心灵之旅;写作时和学生们“笔墨争清新,意蕴斗高奇”,是一回回高雅的灵魂之约。
三、阅读使我在教学中冶炼真性情
当代哲学家赵汀阳老师在阐述“幸福的含义”时认为“幸福”应与快乐有本质的区别,应该是高于快乐的,而高层次的幸福应是我们用自己的“青春”和“自由”种植在心里的,不会依赖于别人的赐予。作为语文教师,幸福莫大于能将自己的青春化为智慧的甘霖,让语文课堂呈现儒雅和诗意。一位高中语文老师曾意味深长地说:如果你的每节语文课都能让学生感觉有一两滴智慧的雨露落到了心里,那就是功德无量的事了。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非得有深厚的知识积淀和思想积淀不可,而提升自己专业素养最主要的莫过于阅读了。多年来阅读对于我来说已是割舍不下得如同穿衣吃饭一样自然的事了。坚持阅读的日子里走进课堂,总是憧憬着自己有一颗光亮闪闪的内丹,有足够的能量来帮助自己打磨自己的教学语言,驾驭文本时能游刃有余,提炼主旨时能
一直很欣赏白岩松的一句话:人格是最高的学位。课堂上我们与一篇篇好文章对话的同时,也是与一位位伟大而美好的心灵擦肩而过,“有缘千年能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也说得是人与文的因缘。坚持阅读的人无论进入怎样深的知识海洋,都能很快熟悉水性,从而自由涵泳其间,这对我驾驭文本,引领解读有极大的帮助。每进入一篇课文,或是有“相见恨晚”之感,或是有“故交重逢”之喜,或是有“惺惺相惜”之爱,或是有“顶礼膜拜”之敬……有一个进入鉴赏兴奋状态,或说靠近审美临界点的“导游”带领旅客当然会使旅游提高很多兴致。读文章时产生的“旷百世而相感”的体验想必每个人都终身难忘。而这一点是需要我们教师与作者有着某些相似的精神境界和人格追求的。
只有自己先被文章打动,才能在语文课上打动学生。语文与其它学科最大的不同是她的灵性和情感。没有深厚的阅读积累走进课堂总觉得自己苍白无力,一篇好文章在自己的眼里是一座畏惧攀爬的山;而有深刻的阅读体验时走进课堂会觉得自己兴奋不已,眼前的文章是自己早就迫不及待想与学生共享的盛宴。在阅读了史铁生的《好运设计》、《务虚笔记》、《病隙碎笔》等文章之后再进入《我与地坛》,就好比是进入邻居的院子一般自然了,那个“荒芜却充满生机”的古园早已内化为自己的一部份,而我和学生在“地坛”对话,认识的不仅仅是一个伟大的生命个体与命运抗争,终于找到出口的悲壮画面,还有就是这位残疾的智者为我们拉开了一扇崭新的窗,让我学会了一种新的思考人类生活状态的方式。“人类”与“自然”、“个体与整体”与“悲剧”与“人生”等关系促使我们整理自己的生活。阅读了周国平的《善良、丰富、高贵》、《安静》、《风中的纸屑》等让我与学生在“浮躁喧嚣”里觅得清净。阅读冯友兰之《人生哲学》、王小波之《青铜时代》让我和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展开了《人生的境界》的大讨论……阅读使课堂如一棵树,不断开出花来。
多年的教学体验让我认识到成功的语文教师不仅要有大爱的情怀,要有勤读的表率,更要有年轻阳光的真性情。而阅读是使自己保持“常新长青”的秘诀。海纳百川,兼收并蓄,从各个方位各个角度给自己充电,可以积累许多典雅的现代汉语的词汇,从而拉近与学生的心灵距离。正因为我在研读正统的《二十四史》的同时也品读诙谐的《易中天品三国》,在赏析高深的《瓦尔登湖》的同时也读通俗的《笑傲江湖》,在品味艾青深情的《大堰河——我的保姆》的同时也欣赏周杰伦玄妙的《菊花台》……我才在语文课上轻松地走到学生的内心,不断地激起共鸣,达成共识。
“海无波澜,其功不浅;林有梁栋,所泽居多。”每一位语文教师都渴望自己的教学境界能上一个大的台阶,那么,投身到阅读的行列中来吧,让我们用“博览群书”来丰富自己的精神园地,用“吸纳众长”来修炼自己的灵魂内丹吧,让我们一起在阅读中成就自己的语文教学。
(作者单位:1.浙江省开化中学,2.浙江省开化县教育局教研室)
[关键词]阅读 成就 语文教学
也许,每位语文教师都希望自己能和学生一道诗意地栖居在语文课堂上,共同倾听诗词中的箫声琴韵,一起领略散文里的清风明月,沉醉于论说文的精辟睿智,徜徉于戏剧戏曲的清新妩媚……作为语文老师的最大福分便是能时时与美文相伴,尽心尽意尽情尽性地体验母语的魅力。“最爱绵绵书里雨,犹醉习习墨外风”既是我走上语文教学工作的前因,又是我坚守语文教学园地的动力。
一、阅读使我升华自己的灵魂
有人说,想象中的生活是浪漫的,面对面的生活是现实的;月光下的世界是诗意的,阳光下的世界是残酷的: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我满怀激情,一头扎在学生和教材里耕云牧雨,期望热情和汗水能结出累累硕果。却不曾想到百般殷勤换来的是不断遭遇迷惘和尴尬,经受阵痛和折磨,我的灵魂在无灯的荒野上流浪,我的内心在无情的捶打中哭泣,黑板上画不出青青芳草地,粉笔中流不出清亮泉水 声,讲台上演不出动人七彩戏。
就在我无助、无聊、苦闷、绝望的时候,无意中《天心月圆》进入了我的阅读视野,在《天心月圆》里,我深深地被一代教育大师李叔同的气度、才华、精神折服了:他渊博的学识,全面的才艺,刚直的秉性,悲悯的情怀铸就了一个巨大的精神光环,光照着他的每一位弟子。无怪乎他的学生们说:李先生往讲 台上一坐,即使一句话不说,我们都感觉到被一种神奇的光所笼罩而马上安静下来。李先生对于犯了错误的学生的提醒也很独特,他会走到那位学生面前,向他深深鞠一躬,慢慢说道:“同学,请你下次不要再犯!”淡淡的一句话让学生深受震动,难怪他的弟子要说:我们宁受夏先生半天唠叨,也不要领受李先生一句提醒……原来如此,为人师是需要一种内力的,一种人格的感召力的,而我相比之下,精神未免太单薄了。我不由问自己:你能像李叔同那样为一个不肯承认错误的学生绝食三日吗?你有书法、音乐、绘画等方面的造诣让学生深受艺术的熏陶吗?你能根据学生不同的特质而因材施教吗?我突然感悟到:为人师想收获“碧梧万枝新,桃李一堂春”的圆满是需要练就精神的内丹的。
阅读教育大师的传记或事迹真是如同服用灵丹妙药,若是与实践相结合,那就更是增长功力。由《天心月圆》领路,我开始在阅读中与一位位教育大师作灵魂的对话。一个个鲜活感人的画面在眼前浮现:俞平伯激情演绎《红楼梦》,在讲台上且诵且歌;闻一多悲怆高歌“楚辞离骚”,在学子中且泪且醉且呐喊……季羡林的旷达和融,钱梦龙的朴素亲切,于漪的锦心绣口,魏书生的睿智幽默,洪镇涛的激情飞越……我的灵魂在一次次对话中涤去尘埃,滋生能量。阅读让我用恬淡培养了自己的性情,用宁静安顿了自己的精神,成为我生命自救的方式。在阅读中,我找回了气魄,开阔了心胸,提升了自信,振奋了精神,享受着语文教学工作的美丽,也享受着生命本身的美丽。
二、阅读使我在读写中学会诗情的酝酿
对于一位语文教师而言,拥有一颗诗意的心很重要,拥有一双审美的眼很重要,拥有一种抒情的习惯很重要。我们必须能领略“浮云起高山,悲风激深谷”的沉郁和苍凉,我们必须能感受“波渺渺,柳依依,孤村芳草远,斜日杏花飞”的柔婉和清寂,我们必须能顿悟“人到无求品自高”的清净和孤傲。
阅读让我在琐碎中保持悠然的情怀,在躁乱中独拥旷达的心境,阅读让我学会利用时间的缝隙享受写作的乐趣。课余时间我喜欢栖在文学这个幽静的林子里,用手中的笔书写自己点滴的生活体验,抒发自己对自然,对人生的个人感悟。赵鑫珊先生曾经说:“在写散文随笔时,我心中恒有一个无形的笛卡儿直角坐标,横坐标是宇宙、世界所发生的事件,纵坐标是我的内心对事件的感受和把握;于是我的每篇散文随笔便是由坐标X和Y所规定的点M,即M(x,y)……我是通过这些点同世界发生紧密关系的。每作出一个M点,我的灵魂就获得一次暂时的解脱。只要将这些点连接起来,便是我的生命轨迹。”这番话对我的启发很大。作为语文教师,影响学生的不光是语文素养,更有精神人格对学生的一种精神光照。我也希望像赵鑫珊那样通过写作去抒发气魄、心胸、自信和精神,经之以天,维之以地,尽人之性,亦尽物之性,锻造自己的精神人格。语文的世界里包含的就是山山水水、古古今今、世事浮沉的大舞台,任何一个灵气和生动的生命个体都会在这个舞台上感受、思考、表达,一个成功大气的语文教师能采写自己的内心世界,也能欣赏外部世界,其丰富的心灵世界能引领学生把人生诗意化,把生活哲学化。
人生之路,且行且欣赏,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此般乐趣古往今来多少人神往,“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是许多人的梦想却又像天堂一样可望而不可即。我们不可能像梭罗那样宁静地在“瓦尔登湖”寻找自然的伴侣而在独处中自得其乐,我们每日冲锋于题海与分数之间,为学生能在“当下过关”而焦头烂额,一不小心就会让自己走进人生的荒野。一个精神贫血的教师是不可能让学生拥有恬静又强大的精神世界的。
富春江才子郁达夫的《屐痕处处》是一部他与自然的生动对话。无怪乎古人要讲“文章乃案头之山水”,一册好书在手,顿觉眼前风光无限,赏不完的流云飞泉,吟不尽的梅魂月华,所有的事物都有情有性,似乎都睁了柔和的笑眼与他对话。与达夫邂逅的山水是有福的,达夫读出了她们的真性情,并用自己的才情滋润他们的心魂,真所谓是“处处屐痕处处情”。当然我们也许达不到达夫的高度,但却有足够的灵性和慧根去接受大自然的馈赠,让我们眼前的山山水水洗亮我们的眼,润透我们的心,让清新的气息弥漫语文课堂,立体的诗意提升文学魅力。生动的生命与奇特的山水之间有着奇异的因缘轮回,谁又能说清到底是因“人杰”才“地灵”,还是因“地灵”才“人杰”。我只从《屐痕处处》里处处望见郁文用自己的目光一寸一寸抚爱奇山异水,抚爱之处,草木生辉,波纹摇情:西溪飘渺的芦花溪影,花坞清幽的妙庵茗香,超山醉人的梅海香雪,还有孤傲的玉皇山,多情的桐君山,婉约的皋亭山……每一次的相逢都是一首诗,每一次的回首都是一幅画。郁文自己说:“名义上自然是隐士好听,实际上终究是飘流有趣。”我庆幸自己从郁达夫的脚步里找到了走向自然的心路,也找到了让自己语文教学呈现真实的浪漫,熏陶了自己的性灵,也引领了学生学会用手中的笔去与眼前的自然对话。
也许天下所有的文章阐述的内容都可纳入三大体系: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人与社会的关系;三是人与自我的关系。也许第一种是最基本的也是最微妙的,我们在阅读中总是会发现许多人都会在亲近自然的过程中受益非浅,或是感悟到了哲理,或是安抚了内心的隐痛,或是找到了精神的家园。而这些点点滴滴的智慧清泉一旦从笔尖流到纸上,不经意间便会出现一篇篇的小美文。这些从自己心里流出来的文章既可涤荡自己的身心,又可愉悦他人的眼球。就我们语文教师而言,最关键的是对我们的学生起了很好的示范效果。
庆幸自己工作的地方乃是一个山水奇秀的小山城,自然风景美得常让人有抒情的欲望。几步里有唐诗的风韵,数里内有宋词的意境,清请江水流不断的缠缠绵绵,重重峰峦唱不完的平平仄仄。也许是从《屐痕处处》里面有幸粘了一点郁达夫的古典江南的多情,居然也尝试拿起拙劣的文笔描绘这方天地的风采和神韵。我在自己的《相看两不厌,惟有花山》对山城正中的“花山”这般告白:你是山,得沉稳地端坐;我是人,得不断地行走。离愁和怅惘是迟早要来的,为什么在这“离愁渐进渐无穷”的日子里,你还是不改雍容的微笑……我好羡慕那与你相伴几百年的香樟古枫,他们如得道的山中高士,年年拈花而笑,岁岁沐雨而醉,一味地狂饮清风,笑倒白云,却绝口不提花山的真正禅语……我在《微笑着的龙潭碧波》里这样赞美我们山城的龙潭碧波: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容光焕发的人儿就这样被龙潭的微笑洗脱出来了,想放歌,想发呆,想荡舟……想化为水鸟在碧波上舞一曲,怎么狂想都不要紧,龙潭全以她平和的微笑接纳了……几朵青色的山峰像莲一般灿笑着绽放在潭水的周围,时不时有三两只飞鸟从水面掠过,抛下一串音符,跳跃在波心,于是潭水便忍俊不禁地笑出声来了……
阅读时和学生们“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是一次次美丽的心灵之旅;写作时和学生们“笔墨争清新,意蕴斗高奇”,是一回回高雅的灵魂之约。
三、阅读使我在教学中冶炼真性情
当代哲学家赵汀阳老师在阐述“幸福的含义”时认为“幸福”应与快乐有本质的区别,应该是高于快乐的,而高层次的幸福应是我们用自己的“青春”和“自由”种植在心里的,不会依赖于别人的赐予。作为语文教师,幸福莫大于能将自己的青春化为智慧的甘霖,让语文课堂呈现儒雅和诗意。一位高中语文老师曾意味深长地说:如果你的每节语文课都能让学生感觉有一两滴智慧的雨露落到了心里,那就是功德无量的事了。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非得有深厚的知识积淀和思想积淀不可,而提升自己专业素养最主要的莫过于阅读了。多年来阅读对于我来说已是割舍不下得如同穿衣吃饭一样自然的事了。坚持阅读的日子里走进课堂,总是憧憬着自己有一颗光亮闪闪的内丹,有足够的能量来帮助自己打磨自己的教学语言,驾驭文本时能游刃有余,提炼主旨时能
一直很欣赏白岩松的一句话:人格是最高的学位。课堂上我们与一篇篇好文章对话的同时,也是与一位位伟大而美好的心灵擦肩而过,“有缘千年能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也说得是人与文的因缘。坚持阅读的人无论进入怎样深的知识海洋,都能很快熟悉水性,从而自由涵泳其间,这对我驾驭文本,引领解读有极大的帮助。每进入一篇课文,或是有“相见恨晚”之感,或是有“故交重逢”之喜,或是有“惺惺相惜”之爱,或是有“顶礼膜拜”之敬……有一个进入鉴赏兴奋状态,或说靠近审美临界点的“导游”带领旅客当然会使旅游提高很多兴致。读文章时产生的“旷百世而相感”的体验想必每个人都终身难忘。而这一点是需要我们教师与作者有着某些相似的精神境界和人格追求的。
只有自己先被文章打动,才能在语文课上打动学生。语文与其它学科最大的不同是她的灵性和情感。没有深厚的阅读积累走进课堂总觉得自己苍白无力,一篇好文章在自己的眼里是一座畏惧攀爬的山;而有深刻的阅读体验时走进课堂会觉得自己兴奋不已,眼前的文章是自己早就迫不及待想与学生共享的盛宴。在阅读了史铁生的《好运设计》、《务虚笔记》、《病隙碎笔》等文章之后再进入《我与地坛》,就好比是进入邻居的院子一般自然了,那个“荒芜却充满生机”的古园早已内化为自己的一部份,而我和学生在“地坛”对话,认识的不仅仅是一个伟大的生命个体与命运抗争,终于找到出口的悲壮画面,还有就是这位残疾的智者为我们拉开了一扇崭新的窗,让我学会了一种新的思考人类生活状态的方式。“人类”与“自然”、“个体与整体”与“悲剧”与“人生”等关系促使我们整理自己的生活。阅读了周国平的《善良、丰富、高贵》、《安静》、《风中的纸屑》等让我与学生在“浮躁喧嚣”里觅得清净。阅读冯友兰之《人生哲学》、王小波之《青铜时代》让我和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展开了《人生的境界》的大讨论……阅读使课堂如一棵树,不断开出花来。
多年的教学体验让我认识到成功的语文教师不仅要有大爱的情怀,要有勤读的表率,更要有年轻阳光的真性情。而阅读是使自己保持“常新长青”的秘诀。海纳百川,兼收并蓄,从各个方位各个角度给自己充电,可以积累许多典雅的现代汉语的词汇,从而拉近与学生的心灵距离。正因为我在研读正统的《二十四史》的同时也品读诙谐的《易中天品三国》,在赏析高深的《瓦尔登湖》的同时也读通俗的《笑傲江湖》,在品味艾青深情的《大堰河——我的保姆》的同时也欣赏周杰伦玄妙的《菊花台》……我才在语文课上轻松地走到学生的内心,不断地激起共鸣,达成共识。
“海无波澜,其功不浅;林有梁栋,所泽居多。”每一位语文教师都渴望自己的教学境界能上一个大的台阶,那么,投身到阅读的行列中来吧,让我们用“博览群书”来丰富自己的精神园地,用“吸纳众长”来修炼自己的灵魂内丹吧,让我们一起在阅读中成就自己的语文教学。
(作者单位:1.浙江省开化中学,2.浙江省开化县教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