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做好经济工作,确保“十三五”开好局、起好步,意义重大。
【2016·十个重点】
1 结构性改革
核心: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路径:在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把处置“僵尸企业”作为化解产能过剩的牛鼻子,深入摸底、认真甄别,采取差别化措施,注重运用市场化手段,严格环保、能耗、技术标准,加大煤炭、焦炭、冶金等特困行业过剩产能化解力度,通过兼并重组、债务重组乃至破产清算等手段,对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僵尸企业”实行市场出清。
按照加快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和深化住房制度改革的要求,通过加快农民工市民化,扩大有效需求,打通供需通道,有效化解库存,稳定房地产市场。
加快金融和企业去杠杆化,实现直接融资比重显著提高,负债结构明显改善,提高金融支持供给侧改革的有效性、针对性。
在2015年初省级层面减费让利的基础上,继续深入挖潜,承接和用足国家政策,切实把一切不必要的成本降下来。
补齐产业短板,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尽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2 有效投资
核心:投什么;谁来投;怎么投
路径:围绕有效需求进行有效投资,不搞重复建设,不新增过剩产能。
发挥好全省民间资本充裕的优势,推广PPP投融资方式,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政府购买服务、股权合作等方式参与重大项目建设。
进一步简政放权,继续完善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进一步减少政府核准事项,减少前置条件,最大限度地为企业提供便利化的投资环境。
3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核心:稳住工业这个基本面;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全方位支持服务业发展;确保农业稳定发展
路径:推动工业结构深度调整,综合运用市场、法律等多种手段化解煤焦冶电等传统产业过剩产能。
充分发挥区域特色和比较优势,按照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合理确定产业发展优先顺序的思路,优先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煤层气,培育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能源汽车。
集中力量,研究出台系统性全方位支持和促进服务业发展的一揽子政策,为服务业发展再添一把火。
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继续出台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措施,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规模推进高标准农田水利建设,继续推进旱作农业、节水农业。
4 引深“三个突破”
核心:推动科技创新;实现金融振兴;发展民营经济
路径:以重大专项为抓手,加快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建设省级科技成果转化和知识产权交易信息平台,山西科技创新城科技资源、科技金融等综合服务平台,开展专业孵化器建设试点等工作,形成“线上线下”互促互动、互联互通的转移转化交易机制。
完善地方金融体系、创新金融服务方式。
继续在支持民营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发展上出台更具含金量的政策,加强引导、搞好服务,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加快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
5 全面深化改革
核心:搞好改革的顶层设计;实现改革的分类推进;狠抓改革的责任落实
路径: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抓紧谋划2016年和“十三五”期间各项改革,及早研究制定山西省的五年改革规划、2016年改革工作要点。
认真落实中央各项改革举措,加大国企、财税、金融、社保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力度,确保各项改革措施落地生根。
各级党委要切实担负起全面深化改革的主体责任,党委主要领导既要亲自抓改革部署,又要亲自抓改革督办,把改革这根弦绷紧拉直。
6 以开放促发展
核心:在招商引资上取得实质性进展;在开放平台建设上取得实质性进展;在优化环境上取得实质性进展
路径:坚持在产业升级中谋合作、促开放,把招商引资作为调结构、转方式的重要抓手,坚持走出去、引进来,招大商、招好商。
借鉴先进省份经验,对山西省各类开发区特别是25个省级开发区的功能定位、产业布局、要素配置等问题研究透、分析透,要找准开发区建设的突破口、着力点,切实把各类工业园区和开发区打造成为全省对外开放的新平台。
不分亲疏、一视同仁地对待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大力弘扬晋商诚信守信的传统商业文化,努力营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透明高效的行政环境、合作共赢的人文环境。
7 现代化城市
核心:坚持规划先行;坚持建设为基;坚持管理为要;坚持民生为本
路径:按照“多规合一”理念,加强对城市的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等方面的规划和管控,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权威性,健全规划实施监管机制,确保规划严格执行。
坚持地上与地下并重,完善城市交通、路网布局和能源、供排水、供热、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同步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转变城市发展理念,创新城市管理体制,提高城市现代化管理水平,着力解决交通拥堵、出行难、停车难、垃圾围城等“城市病”。
坚持以人为核心,加快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大力发展城市服务业,提高城市宜居宜业度。
8 “县域突破”
核心:产煤大县;无煤县或煤炭产量较小的县;国定贫困县;市辖区
路径:着力加快资源型经济转型,逐步减少对煤炭经济的过度依赖。
进一步挖掘特色资源优势,积极研究市场变化,根据需求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农业、商贸物流、文化旅游、高新技术等产业,以县城为中心加快城镇化进程,打造县域经济品牌,形成各具特色的县域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
紧紧抓住“十三五”脱贫攻坚的重大机遇,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等不靠、主动脱贫。
结合城市化进程,突出发展现代都市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
9 生态文明建设
核心:严格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加大环境治理力度;积极探索碳排放交易
路径:推动各市根据主体功能区定位发展,在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性质不改变。
对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实行总量和强度“双控”,健全完善约束性指标体系,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企业、园区,争取以较少的能源资源消费强度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加强对PM2.5的监测分析和综合治理,强化水、土壤、固废等污染防治。
抓住巴黎气候大会为碳交易市场带来的机遇,积极利用市场机制实现减排,也为山西省企业发展提供一个新的融资渠道和经济增长点。
10 共享发展
核心:切实做好就业工作;拓宽城乡居民增收渠道;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安全生产
路径:密切关注经济下行可能带来的结构性就业问题,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着力发展就业容量大的行业,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和创业引领计划,促进农民工等群体返乡创业,做好就业援助工作。
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千方百计拓宽城乡居民增收渠道,突出做好企业职工、中低收入者和困难家庭增收工作。
深入开展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加强社会治理创新,把社会治理延伸到最容易忽视和最薄弱之处,切实防止经济领域问题向社会领域传导。
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深刻汲取“4.19”同煤姜家湾煤矿透水事故、“12.8”太长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的教训,引以为鉴、举一反三,突出煤矿、交通、消防、危险化学品等领域,进一步加大安全监管力度,认真落实安全生产两个主体责任,坚决防止发生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
(据《山西日报》)
【2016·十个重点】
1 结构性改革
核心: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路径:在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把处置“僵尸企业”作为化解产能过剩的牛鼻子,深入摸底、认真甄别,采取差别化措施,注重运用市场化手段,严格环保、能耗、技术标准,加大煤炭、焦炭、冶金等特困行业过剩产能化解力度,通过兼并重组、债务重组乃至破产清算等手段,对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僵尸企业”实行市场出清。
按照加快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和深化住房制度改革的要求,通过加快农民工市民化,扩大有效需求,打通供需通道,有效化解库存,稳定房地产市场。
加快金融和企业去杠杆化,实现直接融资比重显著提高,负债结构明显改善,提高金融支持供给侧改革的有效性、针对性。
在2015年初省级层面减费让利的基础上,继续深入挖潜,承接和用足国家政策,切实把一切不必要的成本降下来。
补齐产业短板,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尽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2 有效投资
核心:投什么;谁来投;怎么投
路径:围绕有效需求进行有效投资,不搞重复建设,不新增过剩产能。
发挥好全省民间资本充裕的优势,推广PPP投融资方式,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政府购买服务、股权合作等方式参与重大项目建设。
进一步简政放权,继续完善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进一步减少政府核准事项,减少前置条件,最大限度地为企业提供便利化的投资环境。
3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核心:稳住工业这个基本面;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全方位支持服务业发展;确保农业稳定发展
路径:推动工业结构深度调整,综合运用市场、法律等多种手段化解煤焦冶电等传统产业过剩产能。
充分发挥区域特色和比较优势,按照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合理确定产业发展优先顺序的思路,优先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煤层气,培育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能源汽车。
集中力量,研究出台系统性全方位支持和促进服务业发展的一揽子政策,为服务业发展再添一把火。
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继续出台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措施,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规模推进高标准农田水利建设,继续推进旱作农业、节水农业。
4 引深“三个突破”
核心:推动科技创新;实现金融振兴;发展民营经济
路径:以重大专项为抓手,加快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建设省级科技成果转化和知识产权交易信息平台,山西科技创新城科技资源、科技金融等综合服务平台,开展专业孵化器建设试点等工作,形成“线上线下”互促互动、互联互通的转移转化交易机制。
完善地方金融体系、创新金融服务方式。
继续在支持民营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发展上出台更具含金量的政策,加强引导、搞好服务,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加快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
5 全面深化改革
核心:搞好改革的顶层设计;实现改革的分类推进;狠抓改革的责任落实
路径: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抓紧谋划2016年和“十三五”期间各项改革,及早研究制定山西省的五年改革规划、2016年改革工作要点。
认真落实中央各项改革举措,加大国企、财税、金融、社保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力度,确保各项改革措施落地生根。
各级党委要切实担负起全面深化改革的主体责任,党委主要领导既要亲自抓改革部署,又要亲自抓改革督办,把改革这根弦绷紧拉直。
6 以开放促发展
核心:在招商引资上取得实质性进展;在开放平台建设上取得实质性进展;在优化环境上取得实质性进展
路径:坚持在产业升级中谋合作、促开放,把招商引资作为调结构、转方式的重要抓手,坚持走出去、引进来,招大商、招好商。
借鉴先进省份经验,对山西省各类开发区特别是25个省级开发区的功能定位、产业布局、要素配置等问题研究透、分析透,要找准开发区建设的突破口、着力点,切实把各类工业园区和开发区打造成为全省对外开放的新平台。
不分亲疏、一视同仁地对待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大力弘扬晋商诚信守信的传统商业文化,努力营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透明高效的行政环境、合作共赢的人文环境。
7 现代化城市
核心:坚持规划先行;坚持建设为基;坚持管理为要;坚持民生为本
路径:按照“多规合一”理念,加强对城市的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等方面的规划和管控,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权威性,健全规划实施监管机制,确保规划严格执行。
坚持地上与地下并重,完善城市交通、路网布局和能源、供排水、供热、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同步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转变城市发展理念,创新城市管理体制,提高城市现代化管理水平,着力解决交通拥堵、出行难、停车难、垃圾围城等“城市病”。
坚持以人为核心,加快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大力发展城市服务业,提高城市宜居宜业度。
8 “县域突破”
核心:产煤大县;无煤县或煤炭产量较小的县;国定贫困县;市辖区
路径:着力加快资源型经济转型,逐步减少对煤炭经济的过度依赖。
进一步挖掘特色资源优势,积极研究市场变化,根据需求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农业、商贸物流、文化旅游、高新技术等产业,以县城为中心加快城镇化进程,打造县域经济品牌,形成各具特色的县域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
紧紧抓住“十三五”脱贫攻坚的重大机遇,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等不靠、主动脱贫。
结合城市化进程,突出发展现代都市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
9 生态文明建设
核心:严格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加大环境治理力度;积极探索碳排放交易
路径:推动各市根据主体功能区定位发展,在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性质不改变。
对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实行总量和强度“双控”,健全完善约束性指标体系,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企业、园区,争取以较少的能源资源消费强度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加强对PM2.5的监测分析和综合治理,强化水、土壤、固废等污染防治。
抓住巴黎气候大会为碳交易市场带来的机遇,积极利用市场机制实现减排,也为山西省企业发展提供一个新的融资渠道和经济增长点。
10 共享发展
核心:切实做好就业工作;拓宽城乡居民增收渠道;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安全生产
路径:密切关注经济下行可能带来的结构性就业问题,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着力发展就业容量大的行业,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和创业引领计划,促进农民工等群体返乡创业,做好就业援助工作。
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千方百计拓宽城乡居民增收渠道,突出做好企业职工、中低收入者和困难家庭增收工作。
深入开展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加强社会治理创新,把社会治理延伸到最容易忽视和最薄弱之处,切实防止经济领域问题向社会领域传导。
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深刻汲取“4.19”同煤姜家湾煤矿透水事故、“12.8”太长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的教训,引以为鉴、举一反三,突出煤矿、交通、消防、危险化学品等领域,进一步加大安全监管力度,认真落实安全生产两个主体责任,坚决防止发生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
(据《山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