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建设现代远程教育考试文化,提高教学质量是长期的系统工程。要做精、做细、做大、做强,就要有一个科学良性循环的机制保证,要在指导思想、基本要求、理论依据、主体、评价标准、原则、模式等问题上作深入的思考,以科学的机制,保证现代远程教育又好又快的发展。
【关键词】现代远程教育;考试文化;教学质量;机制
加强现代远程教育考试文化建设,提高教学学质量是现代远程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大课题。不可否认,目前,现代远程教育考试文化的建设还存在众多的问题,尤其是通过考试文化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良性循环机制尚未建立。为此,在积极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考试文化建设的同时,进一步科学的探索、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加强考试文化建设,提升教学质量的机制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
我们所讲的机制,“泛指一个工作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1]”。机制是一个有机的系统,构成这个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并非孤立存在,他们按照其内在规律,用一定方式,相互辅助、相互作用。其核心是方式,落脚是过程。加强现代远程教育考试文化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机制也是如此。其指导思想、基本要求、理论依据、建设主体、评价标准、建设原则、方法、模式等因素,构成了该机制的基本内容。
指导思想。高举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指导,着眼于“美丽的现代远程教育”建设,遵循机制建设的内在规律,借鉴中国传统考试文化的积淀及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的思想精髓,立足现代远程教育考试文化建设的实际、以高标准立意、可操作切入、显效果收官、重提升落脚、讲凝练辐射,为现代远程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做出贡献。
基本要求。现代远程教育考试文化建设与教学质量的提高既是一种客观的物质行为,也是独立于物质行为之外精神理念。是现代远程教育核心竞争力的具体体现。因此这一机制的建立既要有物质的要求、精神的要求。也要有队伍的要求,通过物质投入、精神聚合、队伍的发奋工作,这一体系的搭建才会卓有成效。
理论依据。一是中国传统考试文化的理论框架及积淀。二是中国共产党关于文化建设的基本思想体系。三是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决定》及第十八次代表大会的决议。四是《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中长期规划(2010---2020)。五是系统学、文化学、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理论。
主体。从考试活动开展与教学质量提高的命题出发,决定了该机制的建设主体是单位的独立主体,即以现代远程教育办学机构为单位,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责无旁贷的成为建设主体。但随着现代远程教育的全面的开放、服务社会与社会参与比重的增加,社会也将成为考试文化建设与教学质量提升的参与者、监督者,使得在单位独立建设主体之外,形成单位、社会组成的复合建设主体。
评价标准。广义的评价标准既涵盖了考试文化建设的评价,教学质量的评价,也涵盖了社会的评价。狭义的评价标准只注重前两者的评价。现代远程教育自身的特征及其与社会密不可分的属性,决定了本命题必然采用广义的评价标准。既要考虑考试文建设、质量提升两者各自的评价,也要考虑社会对两者的分别评价综合评价。
原则。
1、客观原则。现代远程教育的考试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是活生生的客观存在,以考试文化建设,提升教学质量已是不争的事实。这一客观性决定了机制建设的客观性。
2、传承原则。现代远程教育考试文化建设虽然起步不久且相对独立,但它既与中国传统考试文化息息相关,更与现代教育考试文化一脉相承的现实不容更改。本质属性的传承延续是考试文化的主流指向。构建建设远程教育考试文化,提高教学质量的机制,要抓紧扣这一传承性,彰显传承特征。
3、目的原则。建设远程教育考试文化,提高教学质量目的唯一决定了体系构建的目的唯一。最终的收官之笔是对教学质量提升的评估认可。
4、地域原则。现代远程教育在不同地域所形成的地域性特征鲜明的考试文化形式多样的。这要求机制的构建必须根据各地实际,体现地域区位特征,建设客观、多元、丰富的现代远程教育地域考试文化为唯一的目标实现、为美丽的现代远程教育的实现服务。
5、持续原则。教学质量是远程教育办学的生命线。围绕这一生命线,使考试文化建设又好又快的发展、延续是机制建立的基础。持续性将是考试文化建设,也是机制构建坚守的最后底线。
模式。是开展远程教育考试文化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范式。在远程教育近十余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以注重考试文化基础建设的基本建设式;以多维度联合、多单位合作,分主题先建设、后总结的合作建设式;以借鉴异地、异校考试文化建设经验的嵌入式;以基础建设式为基点,不断升级建设标准与层级的升级改造式等等。随着命题实践与研究的不断深入,这些模式也会不断创新、发展、充实,并衍生新的模式内容。
参考文献:
[1]《现代汉语词典》 商务印书馆 2011修订本 P582
本文为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课题《建设远程教育考试文化,提升教学质量的机制研究》(编号:SGH12518)的阶段性成果之一。课题主持人:盛秦陵
【关键词】现代远程教育;考试文化;教学质量;机制
加强现代远程教育考试文化建设,提高教学学质量是现代远程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大课题。不可否认,目前,现代远程教育考试文化的建设还存在众多的问题,尤其是通过考试文化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良性循环机制尚未建立。为此,在积极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考试文化建设的同时,进一步科学的探索、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加强考试文化建设,提升教学质量的机制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
我们所讲的机制,“泛指一个工作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1]”。机制是一个有机的系统,构成这个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并非孤立存在,他们按照其内在规律,用一定方式,相互辅助、相互作用。其核心是方式,落脚是过程。加强现代远程教育考试文化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机制也是如此。其指导思想、基本要求、理论依据、建设主体、评价标准、建设原则、方法、模式等因素,构成了该机制的基本内容。
指导思想。高举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指导,着眼于“美丽的现代远程教育”建设,遵循机制建设的内在规律,借鉴中国传统考试文化的积淀及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的思想精髓,立足现代远程教育考试文化建设的实际、以高标准立意、可操作切入、显效果收官、重提升落脚、讲凝练辐射,为现代远程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做出贡献。
基本要求。现代远程教育考试文化建设与教学质量的提高既是一种客观的物质行为,也是独立于物质行为之外精神理念。是现代远程教育核心竞争力的具体体现。因此这一机制的建立既要有物质的要求、精神的要求。也要有队伍的要求,通过物质投入、精神聚合、队伍的发奋工作,这一体系的搭建才会卓有成效。
理论依据。一是中国传统考试文化的理论框架及积淀。二是中国共产党关于文化建设的基本思想体系。三是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决定》及第十八次代表大会的决议。四是《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中长期规划(2010---2020)。五是系统学、文化学、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理论。
主体。从考试活动开展与教学质量提高的命题出发,决定了该机制的建设主体是单位的独立主体,即以现代远程教育办学机构为单位,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责无旁贷的成为建设主体。但随着现代远程教育的全面的开放、服务社会与社会参与比重的增加,社会也将成为考试文化建设与教学质量提升的参与者、监督者,使得在单位独立建设主体之外,形成单位、社会组成的复合建设主体。
评价标准。广义的评价标准既涵盖了考试文化建设的评价,教学质量的评价,也涵盖了社会的评价。狭义的评价标准只注重前两者的评价。现代远程教育自身的特征及其与社会密不可分的属性,决定了本命题必然采用广义的评价标准。既要考虑考试文建设、质量提升两者各自的评价,也要考虑社会对两者的分别评价综合评价。
原则。
1、客观原则。现代远程教育的考试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是活生生的客观存在,以考试文化建设,提升教学质量已是不争的事实。这一客观性决定了机制建设的客观性。
2、传承原则。现代远程教育考试文化建设虽然起步不久且相对独立,但它既与中国传统考试文化息息相关,更与现代教育考试文化一脉相承的现实不容更改。本质属性的传承延续是考试文化的主流指向。构建建设远程教育考试文化,提高教学质量的机制,要抓紧扣这一传承性,彰显传承特征。
3、目的原则。建设远程教育考试文化,提高教学质量目的唯一决定了体系构建的目的唯一。最终的收官之笔是对教学质量提升的评估认可。
4、地域原则。现代远程教育在不同地域所形成的地域性特征鲜明的考试文化形式多样的。这要求机制的构建必须根据各地实际,体现地域区位特征,建设客观、多元、丰富的现代远程教育地域考试文化为唯一的目标实现、为美丽的现代远程教育的实现服务。
5、持续原则。教学质量是远程教育办学的生命线。围绕这一生命线,使考试文化建设又好又快的发展、延续是机制建立的基础。持续性将是考试文化建设,也是机制构建坚守的最后底线。
模式。是开展远程教育考试文化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范式。在远程教育近十余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以注重考试文化基础建设的基本建设式;以多维度联合、多单位合作,分主题先建设、后总结的合作建设式;以借鉴异地、异校考试文化建设经验的嵌入式;以基础建设式为基点,不断升级建设标准与层级的升级改造式等等。随着命题实践与研究的不断深入,这些模式也会不断创新、发展、充实,并衍生新的模式内容。
参考文献:
[1]《现代汉语词典》 商务印书馆 2011修订本 P582
本文为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课题《建设远程教育考试文化,提升教学质量的机制研究》(编号:SGH12518)的阶段性成果之一。课题主持人:盛秦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