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08-0011-03
主要创新点:
1.“校企一体、多线整合”实践教学体系的理论创新
本成果突破了以往单线构建实践教学的思路,在理论上有创新。通过发现机电类专业岗位能力、课程、载体、实施策略的内在联系,将课程层级与能力层级直接关联、课程资源与实施策略协同构建,整合企业实训基地资源,将知识内容与技术、技能培养相互融合,理论和实践教学场所相互融合,实现多线整合。
2.课程资源建设“虚实结合,以实为主”的思路创新
实践性课程资源建设以实境课程资源为主,利用网络资源优化专业课程,以微课程、微视频新理念开发数字化学习空间,实境实践与虚拟仿真结合;课内实践与课前、课后网上学习结合,课余自学与课内研讨结合,延伸实践性课程学习空间,学生的学习方式多样化,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提供了新思路,使多元化、多层次教学获得成效。
3.实训基地“引企入校”校企深度合作的途径创新
通过引入多个生产型企业,创新运行机制,建立多个生产型、职业化、综合性的“整合―互动”式机电类实训基地,机电产品加工、机电产品维修中常见的工艺、材料、设备等技能都可进行综合实训,具有一定的独创性特点。
4.教师、工程师“双向工程”师资队伍建设的手段创新
实施教师的“工程师”工程,教师直接参与企业的技改项目,按教师所达到的技改水平评级,提高教师挂职实践的实效。工程师直接参与教学,使课程内容“保鲜”,按工程师的授课水平评级,提高兼职教师的教学质量,这种有效推进师资队伍水平的手段具有创新性。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本研究项目始于2008年,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针对机电类专业在课程结构和设置、技能实践教学与训练、人才培养模式和途径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对该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改革与重建,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一、构建了“校企一体、多线整合、学做合一”的实践教学体系
“校企一体、多线整合、学做合一”实践教学体系(如图)以机电专业岗位群实践能力要求为基点,由学校、企业共同开发实践性课程、校企共建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及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实施方案等构成,形成由能力线、课程线、实施线、环境线构成的多线整合体系,其中能力线为核心、课程线为路径、环境线为载体、实施线为手段,体系结构完整,纵向层级分明、有机联系,横向相互关联、互为依存、共同作用,符合学生从新学徒—普通技工—熟练技工—高技能人才的职业生涯成长规律,易于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有效实施。
该体系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职业活动为主线,将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培养、理论传授和实践训练融合,使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的功能相互交错,知识、技术和技能培养相互融合,通过设置模块化的“专业核心教学与训练项目”实现学做合一,涵盖了一般专业课程模块、专业技术课程模块、专业技能训练模块和综合实践课程模块。综合技术训练课程将典型的工作过程系统化和项目化,着重培养专项技能,突出熟练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二、开发以能力为本位的多样化实践课程资源
(一)实际工作环境下的课程资源系统性强
本成果以先进的课程开发理念为指导,经过深入调研,按照科学流程开发实践性课程资源,从职业能力分析—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和评价体系构建—课程整体设计—课程单元设计—教材开发—教学任务书和学生工作页的编制—教学实施案例的提炼,分层落实,层层推进,整体深化课程改革。形成了实践课程的项目教材、课程的整体设计与单元设计、引导学生学习的学生工作页/任务书、用于检测学习效果的课程评价方案、顶岗实习的毕业设计任务书等课程资源,系统性强,教师共建共享,便于推广应用。
(二)信息环境下的课程资源形式多样
除了实际工作情境中的课程资源,本成果还开发了信息化环境下的数字化学习空间,学生可以在业余时间观看学习空间中的教学微视频、实践操作微视频,巩固学习或提前学习,延伸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改变单一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果,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三)课程资源校企共建特征明显
实践课程的资源主要来源于企业,如零件图纸、技术标准、行业标准、工艺流程、毕业设计的技改项目等等。操作视频中的操作人员是企业人员,操作设备是企业中的设备,部分操作工具也由企业提供,操作现场大都是企业5S管理的真实车间。
三、形成了“行动导向、学生主体”的机电类实践课程实施策略
一般专业模块将机电技术领域中必备的技术理论和基础技能有机整合实现综合化;单项技术课程将机电技术领域中某种技术知识和技术应用方法有机整合,突出技术的实现过程,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综合技术训练课程将典型的工作过程系统化和项目化,着重培养专项技能,突出熟练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通过建设体现“做中学、做中教”理念的理论实践一体化的专业教室,实现“六合一”,即教室和实验室合一、教师和师傅合一、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合一、教学内容和工作内容合一、教学过程和工作过程合一、教学和科研合一。通过创设模拟情境、工程情境和问题情境等教学情境,贯彻过程导向的教学理念,主要体现在基础实践课程实验平台的实验式或操作平台的工作式、单项技术实践课程的任务式、综合技术实践课程的项目式,全面开展“行动导向”的实践教学方法改革。
四、以“校企共建、整合互动”的方法建设“学做合一”的教学工厂
(一)引企入校,共建产学合一的校中厂
引入以常州航天创胜数控技术有限责任公司为代表的多家企业,通过学校提供场地,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建立“校中厂”,校内多种资源统筹、校外企业市场化运作,校企联合设计、共同建设数控设备装调车间、电子产品装调车间等生产性学习性结合的教学工厂,实现校企间实践环境与物质资源的整合互动、实践教学师资的整合互动、实践项目资源的整合互动。使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课程内容对接岗位能力要求,软硬件资源优质化,践行了“整合―互动”式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理念。 (二)合理规划、适度超前,建成对接课程、对接职业资格证书的校内实训基地
在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除种类、项目、数量的规划论证外,在现场设备布置中也经过方案、实施、反思的多次反复,建设适合班级人数、设备数量能协调、满足课程内容、便于理实一体化操作的实训基地。建有基本技能训练的一般实训室、单项技术训练的实训室、综合能力训练的教学工厂,与汉得利电子有限公司共建的电子车间,另建有自动化、数控技术等创新工作室,面积共计1.2万平方米,投资1600多万。为保证实训基地有效有序运行,制定了完善的校内实训基地管理规章制度。校内实训基地整体布局合理、功能齐全、适度超前,既适应教学、考工,又适用于产教加工、社会培训,还能承担省市技能大赛赛点任务。
(三)校外实训基地满足教学需求
以数控职教集团、校企俱乐部为依托建设校外实训基地,机电类校外实训基地共有50多家,适用于学生认识实习、学期参观、顶岗实习、毕业设计指导。学校建有学生校外实习管理制度、顶岗实习教师指导制度,校企共同管理校外实习。
五、“科研引领、双向工程”打造教学团队
通过制定教师发展规划、教师企业挂职计划,开发创新项目,产学研一体提升教师实践水平。通过名师工作室强化对各级机电类课改课题研究,强化教学方法研究,强化信息化课程资源开发研究,更新教学观念,提升实践性课程实施水平。通过建立教学团队、教研室,发挥专业带头人引领作用,互助协作,快速提高双师素质。
该研究成果已建成国家紧缺人才培养基地1个,数控技术、机电技术应用为省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机电一体化专业、数控技术专业被评为江苏省品牌专业,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为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点,学校被评为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学校、江苏省职业教育技能教学研究基地。机电技术应用和数控技术两个专业成为国示范重点建设专业。开发了“电工技术”“CAD/CAM软件应用技术”等四门课程的数字化学习空间。专业双师素质显著提高,有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领军人才2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市创新工作室导师1人,市级拔尖人才2人,市五级阶梯称号9人,并有5人次在全国、全省信息化大赛及评优课中成绩优异。机电类实践教学理论研究成效明显,共发表与成果相关的论文15篇,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机电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基地的研究”等4项课题结题。研究实施以来,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升了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毕业生就业渠道从原来的小型企业扩展到本地区五星、四星企业及研发中心、职业学校等,就业岗位从较为单一的操作类岗位转向机电设备加工、维修、管理、销售、质检等岗位群,毕业学生的优质就业率从82%提高到92%,毕业生认为课程适应度从原来的68%提高到91%,企业对毕业生的满意度从原来的73%提高到98%。
主要创新点:
1.“校企一体、多线整合”实践教学体系的理论创新
本成果突破了以往单线构建实践教学的思路,在理论上有创新。通过发现机电类专业岗位能力、课程、载体、实施策略的内在联系,将课程层级与能力层级直接关联、课程资源与实施策略协同构建,整合企业实训基地资源,将知识内容与技术、技能培养相互融合,理论和实践教学场所相互融合,实现多线整合。
2.课程资源建设“虚实结合,以实为主”的思路创新
实践性课程资源建设以实境课程资源为主,利用网络资源优化专业课程,以微课程、微视频新理念开发数字化学习空间,实境实践与虚拟仿真结合;课内实践与课前、课后网上学习结合,课余自学与课内研讨结合,延伸实践性课程学习空间,学生的学习方式多样化,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提供了新思路,使多元化、多层次教学获得成效。
3.实训基地“引企入校”校企深度合作的途径创新
通过引入多个生产型企业,创新运行机制,建立多个生产型、职业化、综合性的“整合―互动”式机电类实训基地,机电产品加工、机电产品维修中常见的工艺、材料、设备等技能都可进行综合实训,具有一定的独创性特点。
4.教师、工程师“双向工程”师资队伍建设的手段创新
实施教师的“工程师”工程,教师直接参与企业的技改项目,按教师所达到的技改水平评级,提高教师挂职实践的实效。工程师直接参与教学,使课程内容“保鲜”,按工程师的授课水平评级,提高兼职教师的教学质量,这种有效推进师资队伍水平的手段具有创新性。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本研究项目始于2008年,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针对机电类专业在课程结构和设置、技能实践教学与训练、人才培养模式和途径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对该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改革与重建,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一、构建了“校企一体、多线整合、学做合一”的实践教学体系
“校企一体、多线整合、学做合一”实践教学体系(如图)以机电专业岗位群实践能力要求为基点,由学校、企业共同开发实践性课程、校企共建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及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实施方案等构成,形成由能力线、课程线、实施线、环境线构成的多线整合体系,其中能力线为核心、课程线为路径、环境线为载体、实施线为手段,体系结构完整,纵向层级分明、有机联系,横向相互关联、互为依存、共同作用,符合学生从新学徒—普通技工—熟练技工—高技能人才的职业生涯成长规律,易于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有效实施。
该体系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职业活动为主线,将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培养、理论传授和实践训练融合,使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的功能相互交错,知识、技术和技能培养相互融合,通过设置模块化的“专业核心教学与训练项目”实现学做合一,涵盖了一般专业课程模块、专业技术课程模块、专业技能训练模块和综合实践课程模块。综合技术训练课程将典型的工作过程系统化和项目化,着重培养专项技能,突出熟练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二、开发以能力为本位的多样化实践课程资源
(一)实际工作环境下的课程资源系统性强
本成果以先进的课程开发理念为指导,经过深入调研,按照科学流程开发实践性课程资源,从职业能力分析—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和评价体系构建—课程整体设计—课程单元设计—教材开发—教学任务书和学生工作页的编制—教学实施案例的提炼,分层落实,层层推进,整体深化课程改革。形成了实践课程的项目教材、课程的整体设计与单元设计、引导学生学习的学生工作页/任务书、用于检测学习效果的课程评价方案、顶岗实习的毕业设计任务书等课程资源,系统性强,教师共建共享,便于推广应用。
(二)信息环境下的课程资源形式多样
除了实际工作情境中的课程资源,本成果还开发了信息化环境下的数字化学习空间,学生可以在业余时间观看学习空间中的教学微视频、实践操作微视频,巩固学习或提前学习,延伸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改变单一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果,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三)课程资源校企共建特征明显
实践课程的资源主要来源于企业,如零件图纸、技术标准、行业标准、工艺流程、毕业设计的技改项目等等。操作视频中的操作人员是企业人员,操作设备是企业中的设备,部分操作工具也由企业提供,操作现场大都是企业5S管理的真实车间。
三、形成了“行动导向、学生主体”的机电类实践课程实施策略
一般专业模块将机电技术领域中必备的技术理论和基础技能有机整合实现综合化;单项技术课程将机电技术领域中某种技术知识和技术应用方法有机整合,突出技术的实现过程,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综合技术训练课程将典型的工作过程系统化和项目化,着重培养专项技能,突出熟练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通过建设体现“做中学、做中教”理念的理论实践一体化的专业教室,实现“六合一”,即教室和实验室合一、教师和师傅合一、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合一、教学内容和工作内容合一、教学过程和工作过程合一、教学和科研合一。通过创设模拟情境、工程情境和问题情境等教学情境,贯彻过程导向的教学理念,主要体现在基础实践课程实验平台的实验式或操作平台的工作式、单项技术实践课程的任务式、综合技术实践课程的项目式,全面开展“行动导向”的实践教学方法改革。
四、以“校企共建、整合互动”的方法建设“学做合一”的教学工厂
(一)引企入校,共建产学合一的校中厂
引入以常州航天创胜数控技术有限责任公司为代表的多家企业,通过学校提供场地,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建立“校中厂”,校内多种资源统筹、校外企业市场化运作,校企联合设计、共同建设数控设备装调车间、电子产品装调车间等生产性学习性结合的教学工厂,实现校企间实践环境与物质资源的整合互动、实践教学师资的整合互动、实践项目资源的整合互动。使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课程内容对接岗位能力要求,软硬件资源优质化,践行了“整合―互动”式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理念。 (二)合理规划、适度超前,建成对接课程、对接职业资格证书的校内实训基地
在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除种类、项目、数量的规划论证外,在现场设备布置中也经过方案、实施、反思的多次反复,建设适合班级人数、设备数量能协调、满足课程内容、便于理实一体化操作的实训基地。建有基本技能训练的一般实训室、单项技术训练的实训室、综合能力训练的教学工厂,与汉得利电子有限公司共建的电子车间,另建有自动化、数控技术等创新工作室,面积共计1.2万平方米,投资1600多万。为保证实训基地有效有序运行,制定了完善的校内实训基地管理规章制度。校内实训基地整体布局合理、功能齐全、适度超前,既适应教学、考工,又适用于产教加工、社会培训,还能承担省市技能大赛赛点任务。
(三)校外实训基地满足教学需求
以数控职教集团、校企俱乐部为依托建设校外实训基地,机电类校外实训基地共有50多家,适用于学生认识实习、学期参观、顶岗实习、毕业设计指导。学校建有学生校外实习管理制度、顶岗实习教师指导制度,校企共同管理校外实习。
五、“科研引领、双向工程”打造教学团队
通过制定教师发展规划、教师企业挂职计划,开发创新项目,产学研一体提升教师实践水平。通过名师工作室强化对各级机电类课改课题研究,强化教学方法研究,强化信息化课程资源开发研究,更新教学观念,提升实践性课程实施水平。通过建立教学团队、教研室,发挥专业带头人引领作用,互助协作,快速提高双师素质。
该研究成果已建成国家紧缺人才培养基地1个,数控技术、机电技术应用为省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机电一体化专业、数控技术专业被评为江苏省品牌专业,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为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点,学校被评为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学校、江苏省职业教育技能教学研究基地。机电技术应用和数控技术两个专业成为国示范重点建设专业。开发了“电工技术”“CAD/CAM软件应用技术”等四门课程的数字化学习空间。专业双师素质显著提高,有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领军人才2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市创新工作室导师1人,市级拔尖人才2人,市五级阶梯称号9人,并有5人次在全国、全省信息化大赛及评优课中成绩优异。机电类实践教学理论研究成效明显,共发表与成果相关的论文15篇,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机电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基地的研究”等4项课题结题。研究实施以来,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升了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毕业生就业渠道从原来的小型企业扩展到本地区五星、四星企业及研发中心、职业学校等,就业岗位从较为单一的操作类岗位转向机电设备加工、维修、管理、销售、质检等岗位群,毕业学生的优质就业率从82%提高到92%,毕业生认为课程适应度从原来的68%提高到91%,企业对毕业生的满意度从原来的73%提高到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