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佳玲:云南省大理州漾濞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2019年考入烟台大学,为大理州漾濞县黑马村唯一高考分数上本科一批线的大学生,2019年8月接受“爱心圆梦”助学金。
《职业教育东西协作行动计划滇西实施方案(2017—2020年)》搭建了上海、天津、江苏、浙江和东部10个职教集团对口帮扶滇西10州市职业教育发展的平台,精准识别和动员组织滇西地区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两后生”(未升学的应往届初、高中毕业生)到东部地区省(市)接受优质职业教育并享受资助政策。在云南德宏州芒市,接受该计划的学生可享受来自地方财政的生活费补助6000元/年、交通补贴1200元/年,以及雨露计划补助5000元/年、润雨计划补助2000元/年。
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是指符合国务院扶贫办发布的《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方案》有关规定,在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中建立电子信息档案,持有《扶贫手册》的在校学生。2019年,云南德宏州脱贫标准是家庭人均纯收入不低于3800元/年。
父亲触电身亡那天,李佳玲哭了一天一夜。她想到了自己3周前刚拿到的大学录取通知书,有些不确定大学梦是否还能继续。
这份录取通知书是李佳玲的父亲陪着她一起去快递收发点取的。她的家乡漾濞县黑马村距离大理洱海只有2小时车程。虽然看过许多次洱海,但这不是真正的海,她的梦想是去一座既能看海又能看雪的北方城市读书,录取她的烟台大学所在的城市完美符合这2个条件。
从收发点回黑马村的高山路上,李佳玲坐在父亲的摩托车后座,抬起头,迎面吹来的是云南高山连绵的风,清凉透着遒劲;她闭上眼,想象自己在飘着雪的北方海边。
李佳玲的父亲是一名老党员,坚信只有教育才能改变一家人的命运。大女儿放弃高中学业后,他对小女儿的要求更严格了。好在佳玲的学习从未让父亲操过心,奖状一拿就是一堆,而国家对贫困生的资助和各類奖学金也让她得以顺利读完了高中,并成为黑马村唯一一个高考分数上本科一批线的大学生。
在县城打工的父亲承担起了大部分的家庭开支,但平均一个月1000多元的收入显然无法承担全部的家庭开支和小女儿的大学学费、生活费。于是一拿到录取通知书,他就带着李佳玲申请了一笔8000元的助学贷款,还早早地买了3张从昆明到烟台的机票,想亲自送女儿进入大学校园。
3张机票一共花费了4200元,这相当于李佳玲全家三四个月的全部收入。
父亲的突然去世打破了这一家原本的祥和氛围——家里失去了唯一的男性,只能靠略带残疾的母亲养猪、种玉米为生,家里的收入锐减,加上助学贷款还没下发,能否凑够钱送佳玲去上大学成了一个未知数。
黑马村是大理州教体局对口支援的乡村,扶贫队知道情况后,第一时间告诉李佳玲,除了贷款,她还可以申请当地的“爱心圆梦”助学金。
5000元助学金等于大学第一学年的学费,助学贷款的下发也让她对自己的4年大学生活更有底气。这次,她下定了决心——无论如何,她都要去读大学。
2019年8月29日,李佳玲和妈妈、姐姐用爸爸买的3张飞机票,第一次坐上飞机,到达了烟台。第二天,她们去了一趟烟台的海边。
面向大海,李佳玲第一次感受到什么叫震撼——大海和洱海太不同了,洱海的对面是山,而真正的海的对面还是海。
丰富的大学生活逐渐冲淡了李佳玲的悲伤情绪,闲暇时间,她会和室友们一起逛烟台的小吃街。开学初,班上组织了一次团日活动晚会,李佳玲和室友们在寝室排练了好多天,合唱了一首《稻香》。
大学里有许多社团,热爱文学的李佳玲选择了文学社。社团里的人都和她一样热爱写作,大家常常聚在校门口的奶茶店,一起为校刊审阅、编辑稿件,也会和学长学姐们一起策划“三行情诗”的活动。
因为疫情,大一的下学期,李佳玲是在家上网课度过的。课程涉及电脑绘图,李佳玲用省下的钱再加上借来的1500元买了台电脑。在家学习的日子,她把自己每天的生活安排得满满的——有课时在自己房间里上课,没有课的时候会打扫卫生、做饭、喂猪喂羊。
虽然出去读大学才半年时间,但李佳玲的母亲觉得小女儿改变了许多——性格外向了,想法也成熟了。从烟台回家那天,小女儿拎着一个很小的包坐了2天的火车,包里除了必备的换洗衣物,还有一包送给妈妈的烟台特产。
问起李佳玲去烟台读大学给她带来的最大变化是什么?
她说:“看到的东西多了,视野开阔了,世界观也有所改变。”之前的她,关于未来只是走一步看一步,现在,她有了明确的目标——争取拿到学校奖学金。等到大学毕业,她想考回云南的大学读研究生,之后在家乡找一份稳定的工作。
“我想离妈妈近一些。”李佳玲说。而这也是她爸爸所希望的。
国家助学贷款是党中央、国务院利用金融手段加大对普通高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力度所采取的一项重大措施。贷款学生通过学校向银行申请贷款,用于弥补在校期间各项费用不足,毕业后分期偿还,贷款最长期限不超过22年。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学生,每人每年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的额度不超过8000元;全日制研究生每人每年申请贷款额度不超过12000元。
《职业教育东西协作行动计划滇西实施方案(2017—2020年)》搭建了上海、天津、江苏、浙江和东部10个职教集团对口帮扶滇西10州市职业教育发展的平台,精准识别和动员组织滇西地区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两后生”(未升学的应往届初、高中毕业生)到东部地区省(市)接受优质职业教育并享受资助政策。在云南德宏州芒市,接受该计划的学生可享受来自地方财政的生活费补助6000元/年、交通补贴1200元/年,以及雨露计划补助5000元/年、润雨计划补助2000元/年。
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是指符合国务院扶贫办发布的《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方案》有关规定,在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中建立电子信息档案,持有《扶贫手册》的在校学生。2019年,云南德宏州脱贫标准是家庭人均纯收入不低于3800元/年。
父亲触电身亡那天,李佳玲哭了一天一夜。她想到了自己3周前刚拿到的大学录取通知书,有些不确定大学梦是否还能继续。
这份录取通知书是李佳玲的父亲陪着她一起去快递收发点取的。她的家乡漾濞县黑马村距离大理洱海只有2小时车程。虽然看过许多次洱海,但这不是真正的海,她的梦想是去一座既能看海又能看雪的北方城市读书,录取她的烟台大学所在的城市完美符合这2个条件。
从收发点回黑马村的高山路上,李佳玲坐在父亲的摩托车后座,抬起头,迎面吹来的是云南高山连绵的风,清凉透着遒劲;她闭上眼,想象自己在飘着雪的北方海边。
李佳玲的父亲是一名老党员,坚信只有教育才能改变一家人的命运。大女儿放弃高中学业后,他对小女儿的要求更严格了。好在佳玲的学习从未让父亲操过心,奖状一拿就是一堆,而国家对贫困生的资助和各類奖学金也让她得以顺利读完了高中,并成为黑马村唯一一个高考分数上本科一批线的大学生。
在县城打工的父亲承担起了大部分的家庭开支,但平均一个月1000多元的收入显然无法承担全部的家庭开支和小女儿的大学学费、生活费。于是一拿到录取通知书,他就带着李佳玲申请了一笔8000元的助学贷款,还早早地买了3张从昆明到烟台的机票,想亲自送女儿进入大学校园。
3张机票一共花费了4200元,这相当于李佳玲全家三四个月的全部收入。
父亲的突然去世打破了这一家原本的祥和氛围——家里失去了唯一的男性,只能靠略带残疾的母亲养猪、种玉米为生,家里的收入锐减,加上助学贷款还没下发,能否凑够钱送佳玲去上大学成了一个未知数。
黑马村是大理州教体局对口支援的乡村,扶贫队知道情况后,第一时间告诉李佳玲,除了贷款,她还可以申请当地的“爱心圆梦”助学金。
5000元助学金等于大学第一学年的学费,助学贷款的下发也让她对自己的4年大学生活更有底气。这次,她下定了决心——无论如何,她都要去读大学。
2019年8月29日,李佳玲和妈妈、姐姐用爸爸买的3张飞机票,第一次坐上飞机,到达了烟台。第二天,她们去了一趟烟台的海边。
面向大海,李佳玲第一次感受到什么叫震撼——大海和洱海太不同了,洱海的对面是山,而真正的海的对面还是海。
丰富的大学生活逐渐冲淡了李佳玲的悲伤情绪,闲暇时间,她会和室友们一起逛烟台的小吃街。开学初,班上组织了一次团日活动晚会,李佳玲和室友们在寝室排练了好多天,合唱了一首《稻香》。
大学里有许多社团,热爱文学的李佳玲选择了文学社。社团里的人都和她一样热爱写作,大家常常聚在校门口的奶茶店,一起为校刊审阅、编辑稿件,也会和学长学姐们一起策划“三行情诗”的活动。
因为疫情,大一的下学期,李佳玲是在家上网课度过的。课程涉及电脑绘图,李佳玲用省下的钱再加上借来的1500元买了台电脑。在家学习的日子,她把自己每天的生活安排得满满的——有课时在自己房间里上课,没有课的时候会打扫卫生、做饭、喂猪喂羊。
虽然出去读大学才半年时间,但李佳玲的母亲觉得小女儿改变了许多——性格外向了,想法也成熟了。从烟台回家那天,小女儿拎着一个很小的包坐了2天的火车,包里除了必备的换洗衣物,还有一包送给妈妈的烟台特产。
问起李佳玲去烟台读大学给她带来的最大变化是什么?
她说:“看到的东西多了,视野开阔了,世界观也有所改变。”之前的她,关于未来只是走一步看一步,现在,她有了明确的目标——争取拿到学校奖学金。等到大学毕业,她想考回云南的大学读研究生,之后在家乡找一份稳定的工作。
“我想离妈妈近一些。”李佳玲说。而这也是她爸爸所希望的。
国家助学贷款是党中央、国务院利用金融手段加大对普通高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力度所采取的一项重大措施。贷款学生通过学校向银行申请贷款,用于弥补在校期间各项费用不足,毕业后分期偿还,贷款最长期限不超过22年。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学生,每人每年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的额度不超过8000元;全日制研究生每人每年申请贷款额度不超过12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