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余姚市实验学校自1999年创办以来,始终如一地把现代教育技术与现代教育思想看作学校生存与发展的两个轮子,高度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装备和利用,大力推进数学化校园建设与实践。2000年起建成信息高速公路,2003年开展“数字校园”建设活动。2005年12月学校被认定为宁波市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还被认定为全国和浙江省两级少儿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考试与培训基地、中央教科所教育信息研究中心科研示范校、浙江省青少年航海模型信息化网络竞赛定点单位,2006年学校网站被评为浙江省优秀教育网站。现在信息技术能力已经成为师生们的基本素质。学校的校园网已经成为学校重要的教育教学服务载体和宣传窗口。数字校园建设给学校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数字校园建设的基本定位
全球信息化时代已经到来,对于一所新生的民办学校而言,数字化校园建设应该怎样定位?实验学校认为数字化校园建设是民办学校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民办学校只有把市民的兴趣点、市场的需求点和学校的立足点有机地结合起来,才会有潜力,才会对社会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因此,学校把数字化校园建设作为学校教育现代化建设工程重要的一环抓紧抓好。众所周知,民办学校正在从初创时的辉煌进入一个全面竞争的年代,民办学校只有探索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实践,同时以此带动校园文化建设,才能与百年老校在竞争中增实力,在比较中有优势。学校把校园数字化建设的功能定位为三点:一是教师成长发展的助推器。让教师树立信息意识,掌握和利用教育数字化技术,提高管理和使用教育信息技术的水平,与学科整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益。二是学生终身发展的孵化器。让学生学习掌握教育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中去,化为自己的一种能力。三是学校发展的生长点。营造数字化校园建设氛围,在学校现代化建设达纲的基础上不断建立和完善校园数字化建设机制,提高教育信息技术装备和使用的总体水平。
数字校园建设的实践过程
余姚市实验学校把教育信息化、教育思想现代化当作支撑学校发展的两个轮子,当作创建品牌民办学校的突出亮点,有计划分步骤组织实施。
(一)规划领引机制
办学九年来,学校在现代教育技术建设方面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在每个阶段都制订规划(方案、计划):第一阶段(1999~2001年),基本建设阶段。配置了7大项约60种(类)的现代教育技术设施设备。第二阶段(2002~2004年),创建信息化校园阶段。2001年,《余姚市实验学校五年发展规划》出台,紧接着编制《余姚市实验学校教育信息化规划(2002~2004年)》,对现代教育技术每一年的管理应用、教学应用、硬件保障和教学成果四个方面作出了具体的规划要求。通过三年努力,学校基本达到教育信息化的五大标准(管理信息化、办公无纸化、学习网络化、教学网络化、交流数字化),成为本地区信息化示范学校。第三阶段(2005年以后),巩固提高阶段。制订学校第二个《教育信息化建设规划(2005~ 2008年)》,提出“95%以上教师能自主应用信息技术备课、制作课件和上课,全体教师能比较熟练地运用音视频设备进行教学”的新目标。耗资59万元新购106台液晶显示屏电脑替换原办公用联想电脑,开设“理想”电子阅览室(98台电视机)供学生上网游览。2009年学校先后投入近50万元,对学校五个计算机专用教室进行设备更新。2010年学校又先后投入近50万元改建了一个设施先进的微格教室,从而使学校的现代教育技术装备水平和运用能力更上一层楼。
(二)经费投入机制
为确保规划(方案)所列现代教育技术设施设备如期到位,学校不断加大经费投入。在每年安排经费预算时,优先保障信息化建设资金的落实。据财务部门提供的资料,用于信息技术等设施设备的经费已超过1000万元,占办学九年的教学设施总投资的40%。
(三)教师培训机制
学校成立教师研修书院,组织教师开展形式多样的校本培训,坚持常年培训,常抓不懈。每年暑期,都要集中安排时间对教师进行信息化理论与技术培训。现在已进行第四届教师新六项基本功的培训和竞赛活动阶段。
学校以科研为先导,推进现代教育技术的开发和利用工作。1999年9月25日《理想》校报创刊号发表了《目标: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学校计算机教学研究课题简介》,信息技术专项课题《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成为学校创办后第一个教科研课题,组织专题研究。由校长任组长,宁波市骨干教师和信息技术专业教师任组员,并带动几乎所有教师投入本课题的实验。学校在时间、经费等方面给予保障,支持课题组成员参加省市组织的专业培训。
课题组与学科教师边实践、边总结,先后撰写了《学校多媒体网络化教学的展望与思考》《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初探》等多篇教学论文。中学社会教研组结合任务驱动式开展教学实际,取得良好效果。有两名教师荣获余姚市信息技术教坛新秀一等奖。在以后每年的教学论文评选中,均有教师的信息技术教学论文在市级以上获奖。该课题按计划结题,荣获2003年宁波市人民政府基础教学成果奖三等奖。
学校把校本教研作为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的重要手段,深入开展建设特色学科的探究活动。把“电脑超前”作为教学特色,举办“数字校园周”活动。把“数字校园周”活动列入学校每年的31项主要活动之一,进行统一管理,明确提出活动目的、活动时间与周期、活动内容和方式方法以及主要责任人等。2003年首届“数字校园”活动就设置了“校园无纸日”、班级网站评比、多媒体网络知识竞赛、教师多媒体课件制作比赛和学生电脑小报(Word)、网页、动画(Flash)、幻灯片制作、打字高手(中、英)比赛等5项活动。为期两个星期。由于加强了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使100%的初二学生通过省少儿计算机等级考试,50%的初三学生达到优秀级。学生能熟练上网,运用网上知识优化知识构成,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培训方式除了参加省、市组织的培训外,还自行组织了许多培训活动。
(四)制度保障机制
学校对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管理到位,制度落实。先后制定并实施计算机教室等各专用教室和各类设备使用保养规范、教科研课题管理制度、竞赛管理制度和为优秀骨干教师分批配置笔记本电脑等制度。建立严格的岗位责任制。校园网共分14个模块、44个栏目,每个模块(栏目)都落实了上传维护责任人和审核人,并规定栏目更新周期。目前学校的制度建设已经由常规性管理向专项性管理发展。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初步成果
学校以校园网为依托,以教科研为先导,从校务管理、教育教学和提高师生信息素养入手,全面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校园“一卡通”已开发使用9种功能,建设数字化校园已列入学校第二个五年规划的重点项目之一。开展教师培训,按规划和计划实施资源建设,建网、建库和队伍建设成果显著。
1.教育装备现代化
全校71个班级的所有教室都安装了多媒体。拥有750台电脑,教师每人1台电脑,学生每4人1台电脑,为65名优秀骨干教师配发笔记本电脑。投资引进中央教科所华教远程教育和科利华两个资源库。专业教室装备先进。多媒体计算机教室(各48台)5个,语音实验室(各48座)2个,电子阅览室(96台)2个,电子备课室1个,还建有10个多媒体专用教室和会议室。据调查,专用教室平均周使用时数占周学时数的50%以上。音像资料制作设备齐全。拥有摄、录、编设备1套,电视摄像机3架、磁带录放机72台、非线性编辑系统1套、家庭影院6套。有电子软件资料室1个,价值20余万元。校园传输系统完整。校园计算机网络系统1套。功能完善,拥有2套软件平台。校园网于2001年6月开通,专用光缆联接国际互联网。拥有四大平台、五个子网和一卡通,总节点500余个、服务器6台、出口带宽1GB级,桌面带宽100M。有校园智能音响系统1套。闭路电视系统(双向控制)1套,终端85台。2009年9月以来,校园网第四次改版开通,平均日点击量达8500人次以上。网络在教学和管理中得以有效应用,新教学模式的环境建设良好。
2.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明显提高
据调查,93%以上的教师能经常性地使用多媒体上课,95%以上的教师能应用网上资源进行学科整合教学。在专项课题《义务教育段信息技术课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领引下,教师积极参加课题研究。领导与教师计算机考级省三级合格达97.8%,目前正在积极参加国家规定模块(3~4个)测试。
3.在信息技术的普及与竞赛方面都取得优异成绩
小学从一年级开始开设计算机课,计算机竞赛连续八年获省一等奖。2006、2007、2008、2009年学校连续四年获得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浙江赛区)初中组团体第一,五次蝉联浙江省优秀参赛学校。2009年在第十五届全国青少年奥林匹克联赛(浙江赛区)比赛中,共有19名学生获得全国一等奖、18人获得二等奖、14人获得三等奖。全省获得满分的学生有2人全部为余姚市实验学校学生。在全省前六名中,实验学校学生就有5人。2005年首次参加国际电脑机器人奥林匹克比赛荣获铜奖,为省市争得了荣誉。2007年第二次参加国际电脑机器人奥林匹克竞赛,7名学生获奖。2008年第三次参加国际电脑机器人奥林匹克竞赛,获得最佳表演奖。2009年第四次参加国际电脑机器人获得表演组银奖。学校还充分发挥自己的资源优势,积极为科技教育作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2007年12月14、15日学校成功承办了第六届浙江省青少年电脑机器人竞赛。2009年11月20日,学校成功承办了第十五届全国青少年奥林匹克联赛(浙江赛区)复赛。
信息化时代,瞬息万变。学校将进一步加大资源建设和教师培训力度,加大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力度,提高设备利用率,以教育信息化推动学校教育的现代化。
数字校园建设的基本定位
全球信息化时代已经到来,对于一所新生的民办学校而言,数字化校园建设应该怎样定位?实验学校认为数字化校园建设是民办学校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民办学校只有把市民的兴趣点、市场的需求点和学校的立足点有机地结合起来,才会有潜力,才会对社会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因此,学校把数字化校园建设作为学校教育现代化建设工程重要的一环抓紧抓好。众所周知,民办学校正在从初创时的辉煌进入一个全面竞争的年代,民办学校只有探索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实践,同时以此带动校园文化建设,才能与百年老校在竞争中增实力,在比较中有优势。学校把校园数字化建设的功能定位为三点:一是教师成长发展的助推器。让教师树立信息意识,掌握和利用教育数字化技术,提高管理和使用教育信息技术的水平,与学科整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益。二是学生终身发展的孵化器。让学生学习掌握教育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中去,化为自己的一种能力。三是学校发展的生长点。营造数字化校园建设氛围,在学校现代化建设达纲的基础上不断建立和完善校园数字化建设机制,提高教育信息技术装备和使用的总体水平。
数字校园建设的实践过程
余姚市实验学校把教育信息化、教育思想现代化当作支撑学校发展的两个轮子,当作创建品牌民办学校的突出亮点,有计划分步骤组织实施。
(一)规划领引机制
办学九年来,学校在现代教育技术建设方面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在每个阶段都制订规划(方案、计划):第一阶段(1999~2001年),基本建设阶段。配置了7大项约60种(类)的现代教育技术设施设备。第二阶段(2002~2004年),创建信息化校园阶段。2001年,《余姚市实验学校五年发展规划》出台,紧接着编制《余姚市实验学校教育信息化规划(2002~2004年)》,对现代教育技术每一年的管理应用、教学应用、硬件保障和教学成果四个方面作出了具体的规划要求。通过三年努力,学校基本达到教育信息化的五大标准(管理信息化、办公无纸化、学习网络化、教学网络化、交流数字化),成为本地区信息化示范学校。第三阶段(2005年以后),巩固提高阶段。制订学校第二个《教育信息化建设规划(2005~ 2008年)》,提出“95%以上教师能自主应用信息技术备课、制作课件和上课,全体教师能比较熟练地运用音视频设备进行教学”的新目标。耗资59万元新购106台液晶显示屏电脑替换原办公用联想电脑,开设“理想”电子阅览室(98台电视机)供学生上网游览。2009年学校先后投入近50万元,对学校五个计算机专用教室进行设备更新。2010年学校又先后投入近50万元改建了一个设施先进的微格教室,从而使学校的现代教育技术装备水平和运用能力更上一层楼。
(二)经费投入机制
为确保规划(方案)所列现代教育技术设施设备如期到位,学校不断加大经费投入。在每年安排经费预算时,优先保障信息化建设资金的落实。据财务部门提供的资料,用于信息技术等设施设备的经费已超过1000万元,占办学九年的教学设施总投资的40%。
(三)教师培训机制
学校成立教师研修书院,组织教师开展形式多样的校本培训,坚持常年培训,常抓不懈。每年暑期,都要集中安排时间对教师进行信息化理论与技术培训。现在已进行第四届教师新六项基本功的培训和竞赛活动阶段。
学校以科研为先导,推进现代教育技术的开发和利用工作。1999年9月25日《理想》校报创刊号发表了《目标: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学校计算机教学研究课题简介》,信息技术专项课题《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成为学校创办后第一个教科研课题,组织专题研究。由校长任组长,宁波市骨干教师和信息技术专业教师任组员,并带动几乎所有教师投入本课题的实验。学校在时间、经费等方面给予保障,支持课题组成员参加省市组织的专业培训。
课题组与学科教师边实践、边总结,先后撰写了《学校多媒体网络化教学的展望与思考》《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初探》等多篇教学论文。中学社会教研组结合任务驱动式开展教学实际,取得良好效果。有两名教师荣获余姚市信息技术教坛新秀一等奖。在以后每年的教学论文评选中,均有教师的信息技术教学论文在市级以上获奖。该课题按计划结题,荣获2003年宁波市人民政府基础教学成果奖三等奖。
学校把校本教研作为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的重要手段,深入开展建设特色学科的探究活动。把“电脑超前”作为教学特色,举办“数字校园周”活动。把“数字校园周”活动列入学校每年的31项主要活动之一,进行统一管理,明确提出活动目的、活动时间与周期、活动内容和方式方法以及主要责任人等。2003年首届“数字校园”活动就设置了“校园无纸日”、班级网站评比、多媒体网络知识竞赛、教师多媒体课件制作比赛和学生电脑小报(Word)、网页、动画(Flash)、幻灯片制作、打字高手(中、英)比赛等5项活动。为期两个星期。由于加强了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使100%的初二学生通过省少儿计算机等级考试,50%的初三学生达到优秀级。学生能熟练上网,运用网上知识优化知识构成,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培训方式除了参加省、市组织的培训外,还自行组织了许多培训活动。
(四)制度保障机制
学校对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管理到位,制度落实。先后制定并实施计算机教室等各专用教室和各类设备使用保养规范、教科研课题管理制度、竞赛管理制度和为优秀骨干教师分批配置笔记本电脑等制度。建立严格的岗位责任制。校园网共分14个模块、44个栏目,每个模块(栏目)都落实了上传维护责任人和审核人,并规定栏目更新周期。目前学校的制度建设已经由常规性管理向专项性管理发展。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初步成果
学校以校园网为依托,以教科研为先导,从校务管理、教育教学和提高师生信息素养入手,全面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校园“一卡通”已开发使用9种功能,建设数字化校园已列入学校第二个五年规划的重点项目之一。开展教师培训,按规划和计划实施资源建设,建网、建库和队伍建设成果显著。
1.教育装备现代化
全校71个班级的所有教室都安装了多媒体。拥有750台电脑,教师每人1台电脑,学生每4人1台电脑,为65名优秀骨干教师配发笔记本电脑。投资引进中央教科所华教远程教育和科利华两个资源库。专业教室装备先进。多媒体计算机教室(各48台)5个,语音实验室(各48座)2个,电子阅览室(96台)2个,电子备课室1个,还建有10个多媒体专用教室和会议室。据调查,专用教室平均周使用时数占周学时数的50%以上。音像资料制作设备齐全。拥有摄、录、编设备1套,电视摄像机3架、磁带录放机72台、非线性编辑系统1套、家庭影院6套。有电子软件资料室1个,价值20余万元。校园传输系统完整。校园计算机网络系统1套。功能完善,拥有2套软件平台。校园网于2001年6月开通,专用光缆联接国际互联网。拥有四大平台、五个子网和一卡通,总节点500余个、服务器6台、出口带宽1GB级,桌面带宽100M。有校园智能音响系统1套。闭路电视系统(双向控制)1套,终端85台。2009年9月以来,校园网第四次改版开通,平均日点击量达8500人次以上。网络在教学和管理中得以有效应用,新教学模式的环境建设良好。
2.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明显提高
据调查,93%以上的教师能经常性地使用多媒体上课,95%以上的教师能应用网上资源进行学科整合教学。在专项课题《义务教育段信息技术课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领引下,教师积极参加课题研究。领导与教师计算机考级省三级合格达97.8%,目前正在积极参加国家规定模块(3~4个)测试。
3.在信息技术的普及与竞赛方面都取得优异成绩
小学从一年级开始开设计算机课,计算机竞赛连续八年获省一等奖。2006、2007、2008、2009年学校连续四年获得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浙江赛区)初中组团体第一,五次蝉联浙江省优秀参赛学校。2009年在第十五届全国青少年奥林匹克联赛(浙江赛区)比赛中,共有19名学生获得全国一等奖、18人获得二等奖、14人获得三等奖。全省获得满分的学生有2人全部为余姚市实验学校学生。在全省前六名中,实验学校学生就有5人。2005年首次参加国际电脑机器人奥林匹克比赛荣获铜奖,为省市争得了荣誉。2007年第二次参加国际电脑机器人奥林匹克竞赛,7名学生获奖。2008年第三次参加国际电脑机器人奥林匹克竞赛,获得最佳表演奖。2009年第四次参加国际电脑机器人获得表演组银奖。学校还充分发挥自己的资源优势,积极为科技教育作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2007年12月14、15日学校成功承办了第六届浙江省青少年电脑机器人竞赛。2009年11月20日,学校成功承办了第十五届全国青少年奥林匹克联赛(浙江赛区)复赛。
信息化时代,瞬息万变。学校将进一步加大资源建设和教师培训力度,加大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力度,提高设备利用率,以教育信息化推动学校教育的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