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而学会阅读就是学会登上“进步的阶梯”的方法。
阅读是大脑将文字、图片、符号、公式或者图表等视觉材料变成声音,然后再对视觉材料进行理解的过程,它是人类特有的、最普遍、最持久的学习行为,也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教学实践表明,以培养阅读能力为主的阅读教学过程总是夹杂着非常复杂的心理现象,从而产生阅读心理效应,即阅读者因参与阅读活动而产生的感知、思维、情感、意志、注意力等心理现象。这些阅读心理随着阅读能力层级要求的逐渐提高,呈现纷繁复杂的变迁状态,对阅读效果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研究学生的阅读心理有助于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更加科学地把握学生心态、设计教学环节,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在《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阅读课程的总体目标有如下要求:“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基于这样的要求,依笔者浅见,从阅读心理出发,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应该着力于以下几点。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如今的阅读教学课堂越来越死气沉沉的情况下,教师们要学会运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本文前面也分析过,阅读课堂之所以死气沉沉,大部分原因是因为教师用自己阅读代替了学生的体验。要想在阅读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信任学生,将阅读课堂的话语权交还给学生。同时,老师还应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通过创设自主学习氛围,让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自己深入文本,解读文本。而对于学生不同寻常的解读,老师宜先鼓励,肯定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之后,再耐心地引导其分析得出结论的原因与结论的合理性。
其次运用阅读心理学中的“阅读心向”和“阅读期待”理论,优化课堂设计,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阅读心向是指学生在阅读课文之前,在心理上具有的准备反映倾向,即阅读愿望,阅读动机,阅读心境和阅读兴趣的意向准备状态。积极的阅读心向的形成能促使学生在阅读课文之前进入“主动接受”的心理状态,进而在阅读活动中进入角色,提高感受能力,收到理解的最佳效果。阅读期待是指学生进入阅读活动之前潜伏着的能动欲望。这些欲望有的处于意识的层次,但更多的则处于无意识的深层次。期待欲望的激发与满足,能大大引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合理利用“阅读心向”和“阅读期待”理论,对优化阅读教学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实际的阅读教学活动中,学生在面对新课文时,会经常处于一种“消极的被动接受”的心理状态,甚至表现出冷淡、不感兴趣的心理障碍,这与缺乏积极的阅读心向有关。因此,要提高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效率,积极的阅读心向的培养是一个应该引起充分重视的问题。由于任何一个学生都不是以绝对空白的头脑面对课文,他己有的知识和经验使他在面对一篇新的文章时,都具有一种自觉或不自觉的阅读期待,因此教师必须以读物的内在意义为依据,让学生形成阅读期待,使学生对课文产生一种疑念悬置的心态。这样可以有效地强化学生的感知程度,吸引学生的注意指向。而要利用学生的阅读心向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优化导语设计。在进入阅读之前就应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阅读心向,用简单、生动的言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为阅读课堂的进行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二、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感悟
阅读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活动,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接受美学认为,因为个体的知识积累和情感体验是不一样的,所以每个高明的作家在作品中的“留白”,会激发不同的讀者迥异的联想和感情共鸣,从而获得不同的精神体验。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个性思考,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对文本进行思索、质疑、探究、感悟,获得属于自己的独特的阅读体验,达到提升阅读能力的目的。
三、给予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大量阅读
每个学生都有一本心理词典,在阅读活动中,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首先是对文字符号进行译码,即要在心理词典中找到相对应的词条,并使其处于激活水平。阅读教学的理想状态是:学生的心理词典中具备相关词的词条信息,同时对这些词的提取过程要能达到自动化的程度。这样,当学生一接触到文字符号的刺激时,贮存在心理词典中有关该词条的信息就立即傲活、可以运用。学生的心理也就有足够的资源将词条的信息与别的信息整合起来,从而达到很好的理解。简单来说,就是要在学生阅读之前保证他有足够的词汇和知识储备能够顺利读懂要读的文章。
所以,大量阅读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这也是经过大量实验所证明的。有人通过对高中学科竞赛获省或地区一等奖的11名高三学生(即超常组)和随机抽样所得47名普通学生(即抽样组)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超常组订阅或常看的报刊种数平均每人5.13种,比抽样组的3.45种高出48.7%,两组差异是显著的;把课外阅读情况划为很少看、较少看、较常看、常常看四种,分别记为1、2、3、4分。在两组学生中,超常组学生乎均分为3.64,比抽样组的得分高出22.1%,差异也达到显著水平;将课外阅读对自己的帮助划分四个等级水平,即很小、较小、较大、很大,分别记为1、2、3、4分,发现超常组平均分为3.64,比抽样组的2.98高出22.1%,差异显著;超常组的有效速度(速度x理解率)平均为295字/分,比抽样组的200字/分高出47.5%,差异极为显著。通过上述分析看到,大量阅读对超常组的理解能力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是笔者对于初中语文阅读心理与阅读能力培养的一点浅见。阅读心理本身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现象,在语文新课标的要求下,关于从初中生阅读心理出发培养阅读能力的探讨也应该是多角度、多层次的,还有待于我们做进一步的学习、研究和探讨。
阅读是大脑将文字、图片、符号、公式或者图表等视觉材料变成声音,然后再对视觉材料进行理解的过程,它是人类特有的、最普遍、最持久的学习行为,也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教学实践表明,以培养阅读能力为主的阅读教学过程总是夹杂着非常复杂的心理现象,从而产生阅读心理效应,即阅读者因参与阅读活动而产生的感知、思维、情感、意志、注意力等心理现象。这些阅读心理随着阅读能力层级要求的逐渐提高,呈现纷繁复杂的变迁状态,对阅读效果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研究学生的阅读心理有助于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更加科学地把握学生心态、设计教学环节,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在《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阅读课程的总体目标有如下要求:“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基于这样的要求,依笔者浅见,从阅读心理出发,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应该着力于以下几点。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如今的阅读教学课堂越来越死气沉沉的情况下,教师们要学会运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本文前面也分析过,阅读课堂之所以死气沉沉,大部分原因是因为教师用自己阅读代替了学生的体验。要想在阅读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信任学生,将阅读课堂的话语权交还给学生。同时,老师还应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通过创设自主学习氛围,让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自己深入文本,解读文本。而对于学生不同寻常的解读,老师宜先鼓励,肯定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之后,再耐心地引导其分析得出结论的原因与结论的合理性。
其次运用阅读心理学中的“阅读心向”和“阅读期待”理论,优化课堂设计,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阅读心向是指学生在阅读课文之前,在心理上具有的准备反映倾向,即阅读愿望,阅读动机,阅读心境和阅读兴趣的意向准备状态。积极的阅读心向的形成能促使学生在阅读课文之前进入“主动接受”的心理状态,进而在阅读活动中进入角色,提高感受能力,收到理解的最佳效果。阅读期待是指学生进入阅读活动之前潜伏着的能动欲望。这些欲望有的处于意识的层次,但更多的则处于无意识的深层次。期待欲望的激发与满足,能大大引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合理利用“阅读心向”和“阅读期待”理论,对优化阅读教学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实际的阅读教学活动中,学生在面对新课文时,会经常处于一种“消极的被动接受”的心理状态,甚至表现出冷淡、不感兴趣的心理障碍,这与缺乏积极的阅读心向有关。因此,要提高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效率,积极的阅读心向的培养是一个应该引起充分重视的问题。由于任何一个学生都不是以绝对空白的头脑面对课文,他己有的知识和经验使他在面对一篇新的文章时,都具有一种自觉或不自觉的阅读期待,因此教师必须以读物的内在意义为依据,让学生形成阅读期待,使学生对课文产生一种疑念悬置的心态。这样可以有效地强化学生的感知程度,吸引学生的注意指向。而要利用学生的阅读心向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优化导语设计。在进入阅读之前就应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阅读心向,用简单、生动的言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为阅读课堂的进行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二、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感悟
阅读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活动,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接受美学认为,因为个体的知识积累和情感体验是不一样的,所以每个高明的作家在作品中的“留白”,会激发不同的讀者迥异的联想和感情共鸣,从而获得不同的精神体验。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个性思考,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对文本进行思索、质疑、探究、感悟,获得属于自己的独特的阅读体验,达到提升阅读能力的目的。
三、给予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大量阅读
每个学生都有一本心理词典,在阅读活动中,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首先是对文字符号进行译码,即要在心理词典中找到相对应的词条,并使其处于激活水平。阅读教学的理想状态是:学生的心理词典中具备相关词的词条信息,同时对这些词的提取过程要能达到自动化的程度。这样,当学生一接触到文字符号的刺激时,贮存在心理词典中有关该词条的信息就立即傲活、可以运用。学生的心理也就有足够的资源将词条的信息与别的信息整合起来,从而达到很好的理解。简单来说,就是要在学生阅读之前保证他有足够的词汇和知识储备能够顺利读懂要读的文章。
所以,大量阅读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这也是经过大量实验所证明的。有人通过对高中学科竞赛获省或地区一等奖的11名高三学生(即超常组)和随机抽样所得47名普通学生(即抽样组)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超常组订阅或常看的报刊种数平均每人5.13种,比抽样组的3.45种高出48.7%,两组差异是显著的;把课外阅读情况划为很少看、较少看、较常看、常常看四种,分别记为1、2、3、4分。在两组学生中,超常组学生乎均分为3.64,比抽样组的得分高出22.1%,差异也达到显著水平;将课外阅读对自己的帮助划分四个等级水平,即很小、较小、较大、很大,分别记为1、2、3、4分,发现超常组平均分为3.64,比抽样组的2.98高出22.1%,差异显著;超常组的有效速度(速度x理解率)平均为295字/分,比抽样组的200字/分高出47.5%,差异极为显著。通过上述分析看到,大量阅读对超常组的理解能力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是笔者对于初中语文阅读心理与阅读能力培养的一点浅见。阅读心理本身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现象,在语文新课标的要求下,关于从初中生阅读心理出发培养阅读能力的探讨也应该是多角度、多层次的,还有待于我们做进一步的学习、研究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