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物速描
周爱芬,浙江省杭州市翠苑第一小学校长,浙江省特级教师,浙江省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工作站中小学德育工作室导师,浙江省“领雁工程”省级骨干校长培训实践导师和省级骨干教师培训实践导师组组长,浙江省品德与生活(社会)学会理事和学术委员。先后执教国家、省市区观摩课二十多节,发表论文和教学设计十六篇,主编和参与编写著作六部,主持和负责国家级、省市立项课题十多项,应邀讲学和送教四十多次,指导多位年轻教师成为业务和管理骨干。
初识杭州市翠苑第一小学校长周爱芬,感觉她是一个有些内敛的人,言语不多甚至总有份羞涩挂在脸上,但正是这位看上去有些瘦弱的女子,身上却深藏着一股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20多年来她执着于德育教学和管理研究。她言语不多但善于思考,她性格内敛但待人真诚,她基本功扎实却虚心好学,她教学简练却条理清晰。无论是参与课题研究或是上品德研究课,她总会有深层次的思考和周密的布局,总会使人感到她对工作的极端负责。工作再忙,事情再繁,她都能安排得井井有条,快节奏高效率。她面对荣誉,她理性淡定,更加沉心俯身关注儿童生命的健康成长;作为一名特级教师,她更加倾注心血关心青年教师的发展,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别人。她最喜欢的一句话就是:“与儿童的成长和发展息息相关的道德教育,应当是美丽而富有魅力的。”
静心探索儿童生命成长的品德课堂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价值观的多元化,面对社会的浮躁和急功近利,我们的品德课堂教学必须与时俱进,以生为本,关注有效教学,提升品德课堂的生命价值,这是每个品德教师的责任。
——周爱芬
周爱芬师从全国劳动模范、浙江省特级教师黄黎明校长。受黄校长的影响,自1986年走上工作岗位以来,周爱芬就一直担任小学品德课的教学工作,即便是担任校长,工作再忙,也从没有放弃过一线教学。因为她喜欢品德课,享受着孩子们心灵成长带来的快乐。她认真学习教学理论,积极探索提高品德课堂教学实效的方法和途径,构建生本课堂,形成了“体验 探究”的教学特色。
2009年3月27日,“浙江省特级教师大讲台”暨“西湖之春”名师名课展示活动在杭州市钱塘外国语学校举行。三月的杭州春寒料峭,但展示课的会场却春意盎然,来自浙江各地的特级教师们正在比武演练,气氛热烈。作为西湖区品德教学领军人物的周爱芬校长,执教的是《科技造福人类》一课,她以生活中常见的“手机”为载体,引领学生探究科技造福人类的秘密。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通过手机现场演示,调查统计,结合生活实例,从手机提供的便捷服务中找到了三位幕后功臣:导航卫星、通信卫星、气象卫星。周爱芬像是一位引领学生探究的合作者,而学生在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的探究中发现:科技就在我们的身边,时时处处造福人类。为了上好这节课,她请来品德骨干教师,甚至青年教师听试教课,虚心请教。周爱芬以其“简约、朴实、严谨”的教学风格,得到了专家和同行的肯定,许多一线教师,觉得她的教学方法高效、可学、易操作,可推广。
多年的品德一线教学让周爱芬深知,科研是教学发展的孵化器,而评价是品德教学改革的瓶颈。1999年,当时的周爱芬还在杭州市求是小学任教,她面对困难,勇敢承担起了省重点课题子课题《小学思想品德多元激励性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率先探索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思品学科评价方法。通过研究与实践,最终形成了“无等级激励性评价”的先进理念和操作方法。
情景回放:
各年级期末品德考查正在欢声笑语中进行,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手执评价表,小组合作进行考评展示,以得“★”为手段来激励不同层次的学生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一年级:唱一唱《上学歌》;说一说学校的快乐;演一演遇到麻烦怎么办;剪一剪窗花过新年……三年级:背一背珍惜时间的格言;验一验产品是否符合质量标准;夸一夸同学的优点……五年级:评一评我家用电安全系数;理一理我的偶像老师小档案;辩一辩诚信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多元激励评价,强调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内容多元,评价时间多元,注重教育过程的内化,注重教育过程的情感体验。学生以“激励”为核心,不评等级,让不同的孩子体会到不断的进步和成功,更注重学生个体生命健康成长。在每年的学生问卷调查中品德学科满意率都达到99%以上,成为学生和老师最喜爱的课程之一。
2003年,周爱芬继续深入课题研究,主持省规划课题《小学生道德品质发展性评价的研究》,编写了一至六年级《成长的足迹》操作手册,教育与评价一体化,课题成果入选“杭州市德育精品工程”。2004年起,主持省重点课题《激励评价,焕发儿童生命光彩》,课题成果获得浙江省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研究的成果从一所学校逐渐向全市、全省推广。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作为浙江省小学品德学科的领头雁,周爱芬在西湖区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周爱芬特级教师工作室,组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这个专业研究的团队由全区30位品德骨干教师组成,市区学科带头人达85%以上。在周爱芬的引领下,老师们立足课堂、深入反思,以科研促教研,智慧共享。工作室先后确立“把握目标,提高实效”“优化品德课堂生态,促进学生品德建构”“有效教学,提升品德课堂教学的生命价值”“聚焦学生行为,构建生本课堂”等多个研究主题,探索品德课堂教学的新理论、新规律、新方法。
周爱芬工作室的德育专业研究得到了中国教育学会小学德育专业委员会、省内外专家、同行的充分肯定,先后受邀参加浙江省《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师用书修订、配套电子教材、1-4年级活动手册设计编写;多次受省市教研室委托,前往省内外进行德育新课程的指导培训、专题讲座;参加杭州市教育局组织的面向农村教师培养的“田野大课堂”和支教活动,参与编写并出版了《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题研究与写作》《小学科学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德育新视野》《一体化德育实验创新》《为了教育公平》。
杭州市翠苑第一小学作为省、市领雁工程实训基地,省内外校长和品德骨干教师纷纷来校实践,周爱芬每次都能整体规划,细致务实,指导到位。2009年7月,学校又成为杭州市唯一一个中小学社会(思品)名师培养基地,周爱芬老师担任基地主持导师。来自全市的26名中小学社会(思品)学科的名师和学科带头人将通过五年时间的学习与实践,提升综合素养,成为杭州市教师队伍的领军人物。周爱芬深感责任越来越重,但她还是那样的大气、那样的低调、那样孜孜不倦地学习和奋斗,因为她想到的不仅仅是自己,是她的团队,更是儿童的事业!
醉心营造儿童生命成长的乐园
学生的道德生命,犹如一颗颗种子,需要广阔的田野,肥沃的土壤,才能茁壮成长。广阔的空间带给学生的是心灵的放飞,犹如小鸟展翅翱翔于蓝天,犹如船儿扬帆于大海。空间,是儿童道德生命自由生长的重要条件。没有空间,就没有儿童的自主;没有自主,就没有儿童的可持续发展。
——周爱芬
1999年已是求是小学副校长的周爱芬,为了实现优质教育平民化,让更多的儿童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教育,她受命从求是小学来到杭州城西新开发的商住区,走上了名校连锁集团化办学之路。随着学校规模迅速扩大,三个校区相距较远,学生数增至4000多名,生源、家长素质和社区环境差异较大。集团化办学的初衷就是要发挥“求是”的品牌辐射作用,在坚持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理念的基础上,周爱芬不畏困难,敢于创新,积极实践,以制度规范管理为手段,坚持代表“求是”教育品牌的“质量标准”,构建全员德育操作网络。
求是教育集团对跳绳比赛有着严格的质量标准,如三分钟跳长绳达标数:一年级100个,二年级180个,三年级250个,四年级280个,五年级310个,六年级340个,全集团三个校区92个班级个个达标,每年都会出现打破纪录的情况。在2000年,新校区的一年级最高记录只能跳28个,而如今一年级的新记录已经达到222个。求是教育集团有关德育质量标准非常细化:每人每天至少坚持参加一项家务劳动;父母不在家,能自理生活;能负随身物品步行2小时;近视率控制在25%以内;100%的学生要学会垃圾分类;100%的学生能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100%的学生学会调控情绪,有较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周爱芬校长主持或参与修订了许多可操作的程序性、激励性、规范性的制度:30多个岗位的《目标责任书》《行为规范达标实施办法》《环境保护日常行为规范三字歌》《班级综合发展评价制度》《学生安全工作管理操作规定》……具体规范了操作标准,三个校区在合作基础上良性竞争,制度的规范执行为学生学习自主、道德自律、健体自觉、交往自如,将来有足够的能力适应不断进步的社会环境,能自由地按自己的意愿追求充实和幸福生活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从而把学校办成了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乐园。
情景回放:
每年的5月31日下午,自由贸易节活动开幕了,校园里贴满了各色自制海报:淘宝乐园、个性印章、车模天地、二手有好货……走廊、操场、教室到处熙熙攘攘,“买一赠一、分期付款、以物换物”的吆喝声此起彼伏。醒目之处公示着《贸易守则》:自由设摊、自由定价、自主合作、自由供货、自由成交。教师流动岗和学生“贸易仲裁委员会”正接待着因产品质量、价格引发争议的买家和店家……
周爱芬校长坚持“以活动促发展”的德育理念,二十多年来不断根据社会的发展步伐,构建和创新以科技、艺术、读书、体育、自由贸易五大节日为支柱的校园活动文化体系。少一些功利、选拔、作秀,让节日真正成为学生的节日:以生为本,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展示自我,提高自我。自由贸易节为代表的校园节日活动之所以深受学生喜爱,就在于它是一个“自由”的节日,她充分相信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学生的潜能激发、自主发展创造条件和空间。让学生忙起来,成为活动的主人,可能场面不那么辉煌了,作品不那么精致了,但是学生真真切切地参与了,提高了。
围绕爱国主义教育、科技教育、环境教育、国防安全教育、亲近自然教育和劳动教育等六大教育主题的校外社会实践活动体系,充分挖掘教育资源,形成了综合化、递进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体系。小学六年,每个学生参加集体社会实践活动至少30次。让学生走进社会,增长见识,提高实践能力。
“十年磨一剑”,周爱芬校长分管学校德育工作10年,学校先后被批准为全国德育实验学校,荣获国家级“绿色学校”、市文明学校等称号,杭州市求是教育集团名校连锁集团化办学成为实现教育优质公平的典范。
2008年7月,周爱芬来到快速发展的杭州市翠苑第一小学担任校长,全国红旗大队、浙江省平安校园、杭州市文明单位……一份份荣誉彰显着学校优良的德育传统。为此,她在学校原有课题《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与小学生道德研究》的基础上,把中国传统文化与校园环境建设、少先队活动、第二课堂实践、学科教学进一步融合,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实效。看,中国传统文化长廊中刺绣、中国结、皮影、剪纸、武术、地动仪、兵马俑……彰显着五千年中国文化的精髓;将少先队争章活动与中秋节的和谐团圆、重阳节的尊老爱老、清明节缅怀先辈等结合,传承祖国的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学会做人,学会做一个新时代的中国优秀小公民。
潜心建设儿童生命成长的德育环境
“生活是一本无字的书”。道德教育是在“润物细无声”中进行的。作为社会规范承载者的成人,对儿童负有“传道”的职责,要关注儿童的生存环境,珍视生命、尊重生命成长的自然规律,创造与儿童的生命形式相一致的令人心动的道德教育新形态——建构人性化的、整体性的、激励性的道德教育“生态场”。
——周爱芬
经过多年的教育实践,周爱芬校长坚信家长是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教育资源,是对学校教育的有力补充,是开放办学的有效途径。周爱芬以一种民主开放的大德育观来审视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建立起以学校教育为中心、家庭教育为基点、社会教育为依托的三位一体的社会化德育体系,加强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沟通与联系,构建德育的立体网络。学校通过民主推选的家长委员会,密切了学校与家长、家长与家长、家长与社会各界的横向联系;通过家长开放日、亲子活动、专题讲座、家长学校,使家校形成共同教育理念和共同价值取向。
“亲子假日营”,家长义工担任学生雏鹰假日小队活动的校外辅导员,带领孩子们走进大学校园,走进博物馆,走进工厂和农村。四(1)班在家委会的倡议下,与丽水王村口小学手拉手,家长和孩子共同设立“快乐基金”,专门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资助贫困学生。“星爸星妈大讲堂”,让家长走进课堂,从童话故事到天文地理,从安全自护到生活技能,家长们以丰富多彩的内容,浸润着孩子们幼小的心灵,成为孩子们心中的明星爸爸、明星妈妈。家校合作提高了家长在学校管理中的参与度和决策权,吸引家长积极投入教育研究,拓展多种育人渠道,建立多元教育体系,成为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同盟。
翠苑一小地处繁华城区,作为杭州市最早的小区公建配套学校,学校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种社会力量,建设学生生命成长的良好环境。翠一“小交警”在辖区西湖交警大队四中队指导下,成立了西湖区首个校园交通安全实践基地,在校园内设立迷你马路、迷你交通标志标牌,张贴学生创编的交通安全漫画和童谣,学习交警指挥手势操。在浙江省平安娃娃杭州行传递活动、杭州市“无车日”、“酒后不开车”交通宣传活动中,小交警走上街头上岗执勤和宣传,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播撒下“文明交通伴我行”的种子。翠一“小城管”在区行政执法局翠苑中队带领下,走上街头清除城市“牛皮癣”,为美化洁化杭州西湖出力,他们的故事被编写进《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读本》。绿色环保的理念倡导人们过低碳生活,自2008年3月以来,翠一“环保小卫士”坚持每周走进社区开展回收牛奶饮料纸盒活动,和中策职高、浙江工商大学和新加坡大学生联合开展“还我蓝天白云——应对气候变化”调查宣传活动,他们还将再生回收中积攒的钱为临安高虹镇中心小学援建了爱心体育角,该社团被评为全国优秀红领巾小社团、浙江省优秀志愿者服务队;翠一“小画家”和浙江省自然博物馆、浙江省野鸟协会共同开展观鸟、画鸟、爱鸟系列活动;翠一“小特警”和西湖公安分局联合进行反恐防暴演练,翠一“小导游”走进杭州市72家第二课堂实践基地、走进西湖周边著名景点,向中外游客大方自信地解说……
周爱芬校长梳理传承、规划设计的“小角色,大体验”少先队自主实践系列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发、利用社区、社会的设施、人才、信息等资源,拓展军民共建、警民共建、校街共建、区域共建等领域,走进社区,贴近生活,融入社会,为学生创建各种自主参与和实践的舞台及锻炼机会,学生自己去寻找一个岗位,扮演一个角色,获得一种感受,学会一种本领,明白一个道理,养成一个品质。强大的德育合力,有力地促进了学生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等综合素质的提高。
周爱芬校长作为西湖区第十二届人大常委,第十三届人大代表,时刻心系教育,关注儿童健康成长的德育环境。她积极参政议政,为学生发展营造优良的社会环境,针对学校周边车辆混乱,不规范竖立各种广告宣传牌的现象,先后向有关部门提交了相关建议和议案,将广大家长、学生、老师的呼声传递给我们的政府,在各级各部门的关心支持下,相关问题都得到了妥善的解决。2008年5月31日《人民代表报》刊登了她撰写的以《一条隔离带,一片爱民心》为主题的通讯报道。
23年的教师生涯,周爱芬老师始终坚持“认认真真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在宁静、务实中提升生命价值和职业价值。她始终追求“与儿童的成长和发展息息相关的道德教育,应当是美丽而富有魅力的”,始终坚信儿童的事业永远青春而灿烂。
责任编辑王清平
周爱芬,浙江省杭州市翠苑第一小学校长,浙江省特级教师,浙江省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工作站中小学德育工作室导师,浙江省“领雁工程”省级骨干校长培训实践导师和省级骨干教师培训实践导师组组长,浙江省品德与生活(社会)学会理事和学术委员。先后执教国家、省市区观摩课二十多节,发表论文和教学设计十六篇,主编和参与编写著作六部,主持和负责国家级、省市立项课题十多项,应邀讲学和送教四十多次,指导多位年轻教师成为业务和管理骨干。
初识杭州市翠苑第一小学校长周爱芬,感觉她是一个有些内敛的人,言语不多甚至总有份羞涩挂在脸上,但正是这位看上去有些瘦弱的女子,身上却深藏着一股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20多年来她执着于德育教学和管理研究。她言语不多但善于思考,她性格内敛但待人真诚,她基本功扎实却虚心好学,她教学简练却条理清晰。无论是参与课题研究或是上品德研究课,她总会有深层次的思考和周密的布局,总会使人感到她对工作的极端负责。工作再忙,事情再繁,她都能安排得井井有条,快节奏高效率。她面对荣誉,她理性淡定,更加沉心俯身关注儿童生命的健康成长;作为一名特级教师,她更加倾注心血关心青年教师的发展,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别人。她最喜欢的一句话就是:“与儿童的成长和发展息息相关的道德教育,应当是美丽而富有魅力的。”
静心探索儿童生命成长的品德课堂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价值观的多元化,面对社会的浮躁和急功近利,我们的品德课堂教学必须与时俱进,以生为本,关注有效教学,提升品德课堂的生命价值,这是每个品德教师的责任。
——周爱芬
周爱芬师从全国劳动模范、浙江省特级教师黄黎明校长。受黄校长的影响,自1986年走上工作岗位以来,周爱芬就一直担任小学品德课的教学工作,即便是担任校长,工作再忙,也从没有放弃过一线教学。因为她喜欢品德课,享受着孩子们心灵成长带来的快乐。她认真学习教学理论,积极探索提高品德课堂教学实效的方法和途径,构建生本课堂,形成了“体验 探究”的教学特色。
2009年3月27日,“浙江省特级教师大讲台”暨“西湖之春”名师名课展示活动在杭州市钱塘外国语学校举行。三月的杭州春寒料峭,但展示课的会场却春意盎然,来自浙江各地的特级教师们正在比武演练,气氛热烈。作为西湖区品德教学领军人物的周爱芬校长,执教的是《科技造福人类》一课,她以生活中常见的“手机”为载体,引领学生探究科技造福人类的秘密。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通过手机现场演示,调查统计,结合生活实例,从手机提供的便捷服务中找到了三位幕后功臣:导航卫星、通信卫星、气象卫星。周爱芬像是一位引领学生探究的合作者,而学生在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的探究中发现:科技就在我们的身边,时时处处造福人类。为了上好这节课,她请来品德骨干教师,甚至青年教师听试教课,虚心请教。周爱芬以其“简约、朴实、严谨”的教学风格,得到了专家和同行的肯定,许多一线教师,觉得她的教学方法高效、可学、易操作,可推广。
多年的品德一线教学让周爱芬深知,科研是教学发展的孵化器,而评价是品德教学改革的瓶颈。1999年,当时的周爱芬还在杭州市求是小学任教,她面对困难,勇敢承担起了省重点课题子课题《小学思想品德多元激励性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率先探索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思品学科评价方法。通过研究与实践,最终形成了“无等级激励性评价”的先进理念和操作方法。
情景回放:
各年级期末品德考查正在欢声笑语中进行,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手执评价表,小组合作进行考评展示,以得“★”为手段来激励不同层次的学生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一年级:唱一唱《上学歌》;说一说学校的快乐;演一演遇到麻烦怎么办;剪一剪窗花过新年……三年级:背一背珍惜时间的格言;验一验产品是否符合质量标准;夸一夸同学的优点……五年级:评一评我家用电安全系数;理一理我的偶像老师小档案;辩一辩诚信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多元激励评价,强调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内容多元,评价时间多元,注重教育过程的内化,注重教育过程的情感体验。学生以“激励”为核心,不评等级,让不同的孩子体会到不断的进步和成功,更注重学生个体生命健康成长。在每年的学生问卷调查中品德学科满意率都达到99%以上,成为学生和老师最喜爱的课程之一。
2003年,周爱芬继续深入课题研究,主持省规划课题《小学生道德品质发展性评价的研究》,编写了一至六年级《成长的足迹》操作手册,教育与评价一体化,课题成果入选“杭州市德育精品工程”。2004年起,主持省重点课题《激励评价,焕发儿童生命光彩》,课题成果获得浙江省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研究的成果从一所学校逐渐向全市、全省推广。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作为浙江省小学品德学科的领头雁,周爱芬在西湖区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周爱芬特级教师工作室,组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这个专业研究的团队由全区30位品德骨干教师组成,市区学科带头人达85%以上。在周爱芬的引领下,老师们立足课堂、深入反思,以科研促教研,智慧共享。工作室先后确立“把握目标,提高实效”“优化品德课堂生态,促进学生品德建构”“有效教学,提升品德课堂教学的生命价值”“聚焦学生行为,构建生本课堂”等多个研究主题,探索品德课堂教学的新理论、新规律、新方法。
周爱芬工作室的德育专业研究得到了中国教育学会小学德育专业委员会、省内外专家、同行的充分肯定,先后受邀参加浙江省《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师用书修订、配套电子教材、1-4年级活动手册设计编写;多次受省市教研室委托,前往省内外进行德育新课程的指导培训、专题讲座;参加杭州市教育局组织的面向农村教师培养的“田野大课堂”和支教活动,参与编写并出版了《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题研究与写作》《小学科学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德育新视野》《一体化德育实验创新》《为了教育公平》。
杭州市翠苑第一小学作为省、市领雁工程实训基地,省内外校长和品德骨干教师纷纷来校实践,周爱芬每次都能整体规划,细致务实,指导到位。2009年7月,学校又成为杭州市唯一一个中小学社会(思品)名师培养基地,周爱芬老师担任基地主持导师。来自全市的26名中小学社会(思品)学科的名师和学科带头人将通过五年时间的学习与实践,提升综合素养,成为杭州市教师队伍的领军人物。周爱芬深感责任越来越重,但她还是那样的大气、那样的低调、那样孜孜不倦地学习和奋斗,因为她想到的不仅仅是自己,是她的团队,更是儿童的事业!
醉心营造儿童生命成长的乐园
学生的道德生命,犹如一颗颗种子,需要广阔的田野,肥沃的土壤,才能茁壮成长。广阔的空间带给学生的是心灵的放飞,犹如小鸟展翅翱翔于蓝天,犹如船儿扬帆于大海。空间,是儿童道德生命自由生长的重要条件。没有空间,就没有儿童的自主;没有自主,就没有儿童的可持续发展。
——周爱芬
1999年已是求是小学副校长的周爱芬,为了实现优质教育平民化,让更多的儿童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教育,她受命从求是小学来到杭州城西新开发的商住区,走上了名校连锁集团化办学之路。随着学校规模迅速扩大,三个校区相距较远,学生数增至4000多名,生源、家长素质和社区环境差异较大。集团化办学的初衷就是要发挥“求是”的品牌辐射作用,在坚持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理念的基础上,周爱芬不畏困难,敢于创新,积极实践,以制度规范管理为手段,坚持代表“求是”教育品牌的“质量标准”,构建全员德育操作网络。
求是教育集团对跳绳比赛有着严格的质量标准,如三分钟跳长绳达标数:一年级100个,二年级180个,三年级250个,四年级280个,五年级310个,六年级340个,全集团三个校区92个班级个个达标,每年都会出现打破纪录的情况。在2000年,新校区的一年级最高记录只能跳28个,而如今一年级的新记录已经达到222个。求是教育集团有关德育质量标准非常细化:每人每天至少坚持参加一项家务劳动;父母不在家,能自理生活;能负随身物品步行2小时;近视率控制在25%以内;100%的学生要学会垃圾分类;100%的学生能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100%的学生学会调控情绪,有较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周爱芬校长主持或参与修订了许多可操作的程序性、激励性、规范性的制度:30多个岗位的《目标责任书》《行为规范达标实施办法》《环境保护日常行为规范三字歌》《班级综合发展评价制度》《学生安全工作管理操作规定》……具体规范了操作标准,三个校区在合作基础上良性竞争,制度的规范执行为学生学习自主、道德自律、健体自觉、交往自如,将来有足够的能力适应不断进步的社会环境,能自由地按自己的意愿追求充实和幸福生活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从而把学校办成了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乐园。
情景回放:
每年的5月31日下午,自由贸易节活动开幕了,校园里贴满了各色自制海报:淘宝乐园、个性印章、车模天地、二手有好货……走廊、操场、教室到处熙熙攘攘,“买一赠一、分期付款、以物换物”的吆喝声此起彼伏。醒目之处公示着《贸易守则》:自由设摊、自由定价、自主合作、自由供货、自由成交。教师流动岗和学生“贸易仲裁委员会”正接待着因产品质量、价格引发争议的买家和店家……
周爱芬校长坚持“以活动促发展”的德育理念,二十多年来不断根据社会的发展步伐,构建和创新以科技、艺术、读书、体育、自由贸易五大节日为支柱的校园活动文化体系。少一些功利、选拔、作秀,让节日真正成为学生的节日:以生为本,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展示自我,提高自我。自由贸易节为代表的校园节日活动之所以深受学生喜爱,就在于它是一个“自由”的节日,她充分相信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学生的潜能激发、自主发展创造条件和空间。让学生忙起来,成为活动的主人,可能场面不那么辉煌了,作品不那么精致了,但是学生真真切切地参与了,提高了。
围绕爱国主义教育、科技教育、环境教育、国防安全教育、亲近自然教育和劳动教育等六大教育主题的校外社会实践活动体系,充分挖掘教育资源,形成了综合化、递进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体系。小学六年,每个学生参加集体社会实践活动至少30次。让学生走进社会,增长见识,提高实践能力。
“十年磨一剑”,周爱芬校长分管学校德育工作10年,学校先后被批准为全国德育实验学校,荣获国家级“绿色学校”、市文明学校等称号,杭州市求是教育集团名校连锁集团化办学成为实现教育优质公平的典范。
2008年7月,周爱芬来到快速发展的杭州市翠苑第一小学担任校长,全国红旗大队、浙江省平安校园、杭州市文明单位……一份份荣誉彰显着学校优良的德育传统。为此,她在学校原有课题《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与小学生道德研究》的基础上,把中国传统文化与校园环境建设、少先队活动、第二课堂实践、学科教学进一步融合,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实效。看,中国传统文化长廊中刺绣、中国结、皮影、剪纸、武术、地动仪、兵马俑……彰显着五千年中国文化的精髓;将少先队争章活动与中秋节的和谐团圆、重阳节的尊老爱老、清明节缅怀先辈等结合,传承祖国的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学会做人,学会做一个新时代的中国优秀小公民。
潜心建设儿童生命成长的德育环境
“生活是一本无字的书”。道德教育是在“润物细无声”中进行的。作为社会规范承载者的成人,对儿童负有“传道”的职责,要关注儿童的生存环境,珍视生命、尊重生命成长的自然规律,创造与儿童的生命形式相一致的令人心动的道德教育新形态——建构人性化的、整体性的、激励性的道德教育“生态场”。
——周爱芬
经过多年的教育实践,周爱芬校长坚信家长是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教育资源,是对学校教育的有力补充,是开放办学的有效途径。周爱芬以一种民主开放的大德育观来审视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建立起以学校教育为中心、家庭教育为基点、社会教育为依托的三位一体的社会化德育体系,加强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沟通与联系,构建德育的立体网络。学校通过民主推选的家长委员会,密切了学校与家长、家长与家长、家长与社会各界的横向联系;通过家长开放日、亲子活动、专题讲座、家长学校,使家校形成共同教育理念和共同价值取向。
“亲子假日营”,家长义工担任学生雏鹰假日小队活动的校外辅导员,带领孩子们走进大学校园,走进博物馆,走进工厂和农村。四(1)班在家委会的倡议下,与丽水王村口小学手拉手,家长和孩子共同设立“快乐基金”,专门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资助贫困学生。“星爸星妈大讲堂”,让家长走进课堂,从童话故事到天文地理,从安全自护到生活技能,家长们以丰富多彩的内容,浸润着孩子们幼小的心灵,成为孩子们心中的明星爸爸、明星妈妈。家校合作提高了家长在学校管理中的参与度和决策权,吸引家长积极投入教育研究,拓展多种育人渠道,建立多元教育体系,成为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同盟。
翠苑一小地处繁华城区,作为杭州市最早的小区公建配套学校,学校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种社会力量,建设学生生命成长的良好环境。翠一“小交警”在辖区西湖交警大队四中队指导下,成立了西湖区首个校园交通安全实践基地,在校园内设立迷你马路、迷你交通标志标牌,张贴学生创编的交通安全漫画和童谣,学习交警指挥手势操。在浙江省平安娃娃杭州行传递活动、杭州市“无车日”、“酒后不开车”交通宣传活动中,小交警走上街头上岗执勤和宣传,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播撒下“文明交通伴我行”的种子。翠一“小城管”在区行政执法局翠苑中队带领下,走上街头清除城市“牛皮癣”,为美化洁化杭州西湖出力,他们的故事被编写进《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读本》。绿色环保的理念倡导人们过低碳生活,自2008年3月以来,翠一“环保小卫士”坚持每周走进社区开展回收牛奶饮料纸盒活动,和中策职高、浙江工商大学和新加坡大学生联合开展“还我蓝天白云——应对气候变化”调查宣传活动,他们还将再生回收中积攒的钱为临安高虹镇中心小学援建了爱心体育角,该社团被评为全国优秀红领巾小社团、浙江省优秀志愿者服务队;翠一“小画家”和浙江省自然博物馆、浙江省野鸟协会共同开展观鸟、画鸟、爱鸟系列活动;翠一“小特警”和西湖公安分局联合进行反恐防暴演练,翠一“小导游”走进杭州市72家第二课堂实践基地、走进西湖周边著名景点,向中外游客大方自信地解说……
周爱芬校长梳理传承、规划设计的“小角色,大体验”少先队自主实践系列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发、利用社区、社会的设施、人才、信息等资源,拓展军民共建、警民共建、校街共建、区域共建等领域,走进社区,贴近生活,融入社会,为学生创建各种自主参与和实践的舞台及锻炼机会,学生自己去寻找一个岗位,扮演一个角色,获得一种感受,学会一种本领,明白一个道理,养成一个品质。强大的德育合力,有力地促进了学生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等综合素质的提高。
周爱芬校长作为西湖区第十二届人大常委,第十三届人大代表,时刻心系教育,关注儿童健康成长的德育环境。她积极参政议政,为学生发展营造优良的社会环境,针对学校周边车辆混乱,不规范竖立各种广告宣传牌的现象,先后向有关部门提交了相关建议和议案,将广大家长、学生、老师的呼声传递给我们的政府,在各级各部门的关心支持下,相关问题都得到了妥善的解决。2008年5月31日《人民代表报》刊登了她撰写的以《一条隔离带,一片爱民心》为主题的通讯报道。
23年的教师生涯,周爱芬老师始终坚持“认认真真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在宁静、务实中提升生命价值和职业价值。她始终追求“与儿童的成长和发展息息相关的道德教育,应当是美丽而富有魅力的”,始终坚信儿童的事业永远青春而灿烂。
责任编辑王清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