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是2020年的夏天,快餐店和咖啡厅的冷饮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销售黄金期。你走进星巴克点了一杯咖啡星冰乐,却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环顾四周你也许就会发现——那时的星巴克,大家都没有塑料吸管了。
“塑料星球”问题重回大众视野
如果你留心关注了上周的微博热搜,就会相信上面所描绘的场景并不是记者在做白日梦。7月9日,全球咖啡连锁巨头星巴克正式宣布,旗下2.8万家门店将在2020年之前全面取缔塑料吸管。
今年,世界范围内似乎又开始重新关注起了塑料污染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除了餐饮行业,塑料制品早已全面渗透进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但与此同时,全世界每年也在以億吨为单位产出塑料废品。尽管各国都采取过各种方式来限制塑料制品的使用,但在经济效益面前,大部分人都选择了“得过且过”。
但还是有人站了出来。
5月底,《国家地理》杂志在其官网上发起了一项名为“PLANET OR PLASTIC(星球还是塑料)?”的主题活动,这个活动名随后沿用至《国家地理》6月刊,并配上了一张极具震撼力的封面照片——一座由塑料袋扮演的、大部分掩埋在海面之下的“冰山”。
在这期杂志中,《国家地理》画风巨变,图文并茂地揭露当前世界范围内的塑料污染问题:截至2015年,全球已经产生了69亿吨塑料垃圾,而其中仅有9%被回收,12%被焚烧处理,还有79%在垃圾填埋场或环境中堆积。而塑料的自然降解,则需要450年以上的时间。
大多数人都没有意识到的是,塑料污染问题比我们想象中要更严重,如何从源头和降解手段上解决塑料污染早已是迫在眉睫的事。
前沿:以纸代塑并不是唯一方案
和咖啡这类热饮不同,对刚刚加入“限塑”行列的星巴克来说,冷饮是顾客选择使用吸管频率最高的场景之一,冷饮的销售额也占星巴克饮料销售总额的五成以上。
如何全面取缔塑料吸管?
星巴克目前已经有了几种正在评估中的替代方案,包括纸制或其他替代材料制成的吸管,一款未附吸管孔的特别杯盖,以及已经投入了一千万美元、正在研发中的可完全回收分解的新型饮料杯。
如果这些构想最终能够实现,仅星巴克一家近3万个门店每年都将直接节省10亿多支塑料吸管,影响相当可观。但以纸代塑并不是唯一的解决方案,对那些纸制产品难以满足实际需求的行业来说,他们更需要从污染源、分拣手段和回收处理技术等方面来解决这个问题。
1. 源头:寻找有机可降解材料
去年年底,印度一家名为EnviGreen的初创公司就提出了一种利用红薯、玉米、马铃薯等12种可食用原料制作环保塑料袋的方案,这种解决方案中,用来制作塑料袋的原材料首先被转化为液态,然后通过6个步骤的加工才能制造成“塑料袋”。
由于原材料完全有机,生产加工过程也无毒无害,EnviGreen最终生产出了只需180天就能在自然环境中完成降解的环保塑料袋,在遇到降水的情况下,这种塑料袋一天就会完全溶解,完全不会污染环境。
更厉害的是,这种在韧性上丝毫不输普通塑料袋的有机环保塑料袋甚至还能直接食用。EnviGreen的创始人Ashwath Hedge表示,这种塑料袋上的商标甚至都是通过有机打印实现的,在某次采访中,他还亲自蘸水食用过这种塑料袋。
挡在EnviGreen面前的唯一难题是成本,Ashwath Hedge坦言,这种有机塑料袋的成本要比普通塑料袋高出35%左右,如何说服市场为其买单,还是要从转变大众的环保观念入手。
2. 降解:探索高效细菌降解方案
除了原材料,在如何对塑料制品进行有效降解这个问题上,研究人员似乎也有了眉目——去年,一组由跨国研究人员组成的研究团队就发现,一种通常被用来做鱼饵饵料的虫子或许能够对聚乙烯塑料进行生物降解。
这种虫子的学名为蜡虫,是大蜡蛾的幼体。虽然是害虫,但它降解能力却为解决白色污染带来了新的希望。在后续实验中,研究人员将一百只蜡虫放进塑料袋,这个塑料袋在短短一个小时内就出现了破裂。在对这些蜡虫进行解剖和捣碎后他们发现,部分塑料的确是被蜡虫通过消化系统生物降解掉了。
负责研究项目的研究人员指出,这个过程可能是由蜡虫消化系统中的专性酶主导的,而在当前生物技术水平下,应该能对这种酶进行复制和批量生产,并将其最终用于细菌降解产业用于大规模塑料降解。
3. 转化:给塑料污染“第二次机会”
最后,传统的“变废为宝”思路也依然适用。
迪肯大学高级工程培训设计中心的工程师们研发了一项技术,可将废弃的塑料制品粉碎成颗粒,把这些颗粒加工成标准3D打印机所需的打印线,再用这些打印线打印出各种有用的塑料制品,比如水管管道零件。这个项目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具有可持续性。这种打印机不仅可以利用周围找到的塑料垃圾,还能够通过太阳能电池运作。
在此基础上,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更进一步,他们先将塑料袋完成汽化,然后让分离出的碳分子在氧化铝膜上形成分层。这样一来,他们就可以进一步在氧化铝膜上制造出碳纳米管。
而碳纳米管是人类已知的最坚固硬度最高的材料之一,可用于多种领域。
环顾四周你也许就会发现——那时的星巴克,大家都没有塑料吸管了。
“塑料星球”问题重回大众视野
如果你留心关注了上周的微博热搜,就会相信上面所描绘的场景并不是记者在做白日梦。7月9日,全球咖啡连锁巨头星巴克正式宣布,旗下2.8万家门店将在2020年之前全面取缔塑料吸管。
今年,世界范围内似乎又开始重新关注起了塑料污染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除了餐饮行业,塑料制品早已全面渗透进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但与此同时,全世界每年也在以億吨为单位产出塑料废品。尽管各国都采取过各种方式来限制塑料制品的使用,但在经济效益面前,大部分人都选择了“得过且过”。
但还是有人站了出来。
5月底,《国家地理》杂志在其官网上发起了一项名为“PLANET OR PLASTIC(星球还是塑料)?”的主题活动,这个活动名随后沿用至《国家地理》6月刊,并配上了一张极具震撼力的封面照片——一座由塑料袋扮演的、大部分掩埋在海面之下的“冰山”。
在这期杂志中,《国家地理》画风巨变,图文并茂地揭露当前世界范围内的塑料污染问题:截至2015年,全球已经产生了69亿吨塑料垃圾,而其中仅有9%被回收,12%被焚烧处理,还有79%在垃圾填埋场或环境中堆积。而塑料的自然降解,则需要450年以上的时间。
大多数人都没有意识到的是,塑料污染问题比我们想象中要更严重,如何从源头和降解手段上解决塑料污染早已是迫在眉睫的事。
前沿:以纸代塑并不是唯一方案
和咖啡这类热饮不同,对刚刚加入“限塑”行列的星巴克来说,冷饮是顾客选择使用吸管频率最高的场景之一,冷饮的销售额也占星巴克饮料销售总额的五成以上。
如何全面取缔塑料吸管?
星巴克目前已经有了几种正在评估中的替代方案,包括纸制或其他替代材料制成的吸管,一款未附吸管孔的特别杯盖,以及已经投入了一千万美元、正在研发中的可完全回收分解的新型饮料杯。
如果这些构想最终能够实现,仅星巴克一家近3万个门店每年都将直接节省10亿多支塑料吸管,影响相当可观。但以纸代塑并不是唯一的解决方案,对那些纸制产品难以满足实际需求的行业来说,他们更需要从污染源、分拣手段和回收处理技术等方面来解决这个问题。
1. 源头:寻找有机可降解材料
去年年底,印度一家名为EnviGreen的初创公司就提出了一种利用红薯、玉米、马铃薯等12种可食用原料制作环保塑料袋的方案,这种解决方案中,用来制作塑料袋的原材料首先被转化为液态,然后通过6个步骤的加工才能制造成“塑料袋”。
由于原材料完全有机,生产加工过程也无毒无害,EnviGreen最终生产出了只需180天就能在自然环境中完成降解的环保塑料袋,在遇到降水的情况下,这种塑料袋一天就会完全溶解,完全不会污染环境。
更厉害的是,这种在韧性上丝毫不输普通塑料袋的有机环保塑料袋甚至还能直接食用。EnviGreen的创始人Ashwath Hedge表示,这种塑料袋上的商标甚至都是通过有机打印实现的,在某次采访中,他还亲自蘸水食用过这种塑料袋。
挡在EnviGreen面前的唯一难题是成本,Ashwath Hedge坦言,这种有机塑料袋的成本要比普通塑料袋高出35%左右,如何说服市场为其买单,还是要从转变大众的环保观念入手。
2. 降解:探索高效细菌降解方案
除了原材料,在如何对塑料制品进行有效降解这个问题上,研究人员似乎也有了眉目——去年,一组由跨国研究人员组成的研究团队就发现,一种通常被用来做鱼饵饵料的虫子或许能够对聚乙烯塑料进行生物降解。
这种虫子的学名为蜡虫,是大蜡蛾的幼体。虽然是害虫,但它降解能力却为解决白色污染带来了新的希望。在后续实验中,研究人员将一百只蜡虫放进塑料袋,这个塑料袋在短短一个小时内就出现了破裂。在对这些蜡虫进行解剖和捣碎后他们发现,部分塑料的确是被蜡虫通过消化系统生物降解掉了。
负责研究项目的研究人员指出,这个过程可能是由蜡虫消化系统中的专性酶主导的,而在当前生物技术水平下,应该能对这种酶进行复制和批量生产,并将其最终用于细菌降解产业用于大规模塑料降解。
3. 转化:给塑料污染“第二次机会”
最后,传统的“变废为宝”思路也依然适用。
迪肯大学高级工程培训设计中心的工程师们研发了一项技术,可将废弃的塑料制品粉碎成颗粒,把这些颗粒加工成标准3D打印机所需的打印线,再用这些打印线打印出各种有用的塑料制品,比如水管管道零件。这个项目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具有可持续性。这种打印机不仅可以利用周围找到的塑料垃圾,还能够通过太阳能电池运作。
在此基础上,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更进一步,他们先将塑料袋完成汽化,然后让分离出的碳分子在氧化铝膜上形成分层。这样一来,他们就可以进一步在氧化铝膜上制造出碳纳米管。
而碳纳米管是人类已知的最坚固硬度最高的材料之一,可用于多种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