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案例背景与概述
林亚海(化名),男,18级学生,贵州黔西南州望谟县布依族人。从小父母离异,家境贫困,父亲在家务农。2019年5月29日,该生在外兼职结束返校路途中,一个陌生电话打进来,自称是网络贷款平臺的工作人员,需其提供姓名和身份证号码,后又称该生征信有问题,以帮其注销账号为幌子,诱导该生。由于该生未接触过此类金融平台,不清楚自己有没注册过相关账户,骗子诱导他注册了多个金融平台手机app,说只有将账户中的钱贷出来,转移到骗子提供的安全账户上,才能销户。该生当时思维十分混乱,没过多怀疑事件的真实性,虽中途有疑虑,但骗子用话术解释了一番,致使他信以为真,就这样下载了多个金融平台手机app,注册了相关信息,合计贷款12000元并转至对方银行卡中。事后,该生意识到上当受骗,第一时间联系了辅导员,辅导员了解情况后马上打电话报了警,派出所出警当面了解了案情。
二、案例分析
通过研判,这是一个家境贫困学生因涉世未深而被电信诈骗的典型案例。
1、各方面教育的缺失。这是案例的核心问题,也是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1)家庭教育的缺失。个别家长,忽视了对孩子现代金融知识的教育和培养。对于社会复杂、人心险恶方面的教育较少,以致学生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容易上当受骗。(2)学校深入教育的缺失。校园电信诈骗案件发生前,学校虽有进行转发、提醒,但由于精力所限,未能深入进行分析。虽有安全提示,但未能有效深入学生头脑。(3)学生自我教育的缺失。个别学生缺乏主动了解和适应现代生活的意识,尤其是金融知识的匮乏,容易被诈骗分子牵着鼻子走,在他诱导下,一步一步落入圈套,上当受骗后,才恍然大悟。
2、金融监管、即时通讯平台等的漏洞。金融平台不应唯利是图,将手伸向大学生,放宽贷款条件,诱导大学生消费。大学生虽是独立民事行为能力人,但是涉世未深,缺乏自我保护的能力和水平,需要国家强制力加以保护。
3、各种渠道(形式)的信息泄露。学校在工作过程中,会不断统计学生信息,任何一个小环节的管理疏忽,都可能导致学生的信息泄露。电信诈骗分子就是利用各种渠道掌握了学生个人信息进行电信炸骗。
三、解决思路与方法
1、学校层面。(1)学校定期在校园开展法制和安全防范宣传教育活动,切实增强学生的防范意识。(2)定期邀请专家或公安民警来校开展防电信诈骗教育讲座,配合当地派出所进行进行“打、管、控、防”工作。(3)把安全教育以公共选修课的形式纳入到学校教学体系中(4)专门成立一个“阳光巡逻小组”,一切罪犯在阳光下无所遁形。更有效应对诈骗事故的发生,维护校园稳定,保护广大师生的财产和人身安全。
2、老师层面。(1)贯彻落实学校“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的工作原则,提高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能力,切实做好学生被诈骗的各项预防工作。(2)抓好安全防范工作,切实维护学校和广大师生的财产安全。(3)坚持正面引导,提升学生防电信诈骗意识。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微信、QQ等新媒体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构建起一座师生沟通的桥梁。随时了解关注学生的动态,发挥网络这一新型教育平台的积极作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四、案例反思与启示
一是家庭要承担起教育学生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责任,引导学生参与和了解社会生活,不轻易相信陌生人,丰富金融知识,任何情况下,都要远离电信诈骗。
二是学校要开设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课程,系统、深入讲解电信诈骗的原理、机制、心理因素等,深入剖析问题产生的根源,教育学生自己没做过的事情,无论他人怎样花言巧语,坚决不相信,学法、懂法、守法。更要提高全体师生的信息(安全)保护意识,教育、引导学生,信息社会,个人信息基本是公开、透明的,只要有意为之,总可以寻找到蛛丝马迹,揭开个人信息的神秘面纱,面对电信诈骗分子的骗术一笑置之,主动向公安机关报案。
三是学生个人也要加强学习,扩大知识面,通过学习他人的经验教训,把握住问题的本质。凡涉及金钱的事情,一定要高度敏感,把握不准时,要及时与辅导员老师等沟通,不轻易做决定。
作者简介:陈宗霖,1996,男,汉族,籍贯:浙江临海,学历:本科,单位:浙江汽车职业技术学院。
林亚海(化名),男,18级学生,贵州黔西南州望谟县布依族人。从小父母离异,家境贫困,父亲在家务农。2019年5月29日,该生在外兼职结束返校路途中,一个陌生电话打进来,自称是网络贷款平臺的工作人员,需其提供姓名和身份证号码,后又称该生征信有问题,以帮其注销账号为幌子,诱导该生。由于该生未接触过此类金融平台,不清楚自己有没注册过相关账户,骗子诱导他注册了多个金融平台手机app,说只有将账户中的钱贷出来,转移到骗子提供的安全账户上,才能销户。该生当时思维十分混乱,没过多怀疑事件的真实性,虽中途有疑虑,但骗子用话术解释了一番,致使他信以为真,就这样下载了多个金融平台手机app,注册了相关信息,合计贷款12000元并转至对方银行卡中。事后,该生意识到上当受骗,第一时间联系了辅导员,辅导员了解情况后马上打电话报了警,派出所出警当面了解了案情。
二、案例分析
通过研判,这是一个家境贫困学生因涉世未深而被电信诈骗的典型案例。
1、各方面教育的缺失。这是案例的核心问题,也是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1)家庭教育的缺失。个别家长,忽视了对孩子现代金融知识的教育和培养。对于社会复杂、人心险恶方面的教育较少,以致学生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容易上当受骗。(2)学校深入教育的缺失。校园电信诈骗案件发生前,学校虽有进行转发、提醒,但由于精力所限,未能深入进行分析。虽有安全提示,但未能有效深入学生头脑。(3)学生自我教育的缺失。个别学生缺乏主动了解和适应现代生活的意识,尤其是金融知识的匮乏,容易被诈骗分子牵着鼻子走,在他诱导下,一步一步落入圈套,上当受骗后,才恍然大悟。
2、金融监管、即时通讯平台等的漏洞。金融平台不应唯利是图,将手伸向大学生,放宽贷款条件,诱导大学生消费。大学生虽是独立民事行为能力人,但是涉世未深,缺乏自我保护的能力和水平,需要国家强制力加以保护。
3、各种渠道(形式)的信息泄露。学校在工作过程中,会不断统计学生信息,任何一个小环节的管理疏忽,都可能导致学生的信息泄露。电信诈骗分子就是利用各种渠道掌握了学生个人信息进行电信炸骗。
三、解决思路与方法
1、学校层面。(1)学校定期在校园开展法制和安全防范宣传教育活动,切实增强学生的防范意识。(2)定期邀请专家或公安民警来校开展防电信诈骗教育讲座,配合当地派出所进行进行“打、管、控、防”工作。(3)把安全教育以公共选修课的形式纳入到学校教学体系中(4)专门成立一个“阳光巡逻小组”,一切罪犯在阳光下无所遁形。更有效应对诈骗事故的发生,维护校园稳定,保护广大师生的财产和人身安全。
2、老师层面。(1)贯彻落实学校“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的工作原则,提高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能力,切实做好学生被诈骗的各项预防工作。(2)抓好安全防范工作,切实维护学校和广大师生的财产安全。(3)坚持正面引导,提升学生防电信诈骗意识。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微信、QQ等新媒体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构建起一座师生沟通的桥梁。随时了解关注学生的动态,发挥网络这一新型教育平台的积极作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四、案例反思与启示
一是家庭要承担起教育学生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责任,引导学生参与和了解社会生活,不轻易相信陌生人,丰富金融知识,任何情况下,都要远离电信诈骗。
二是学校要开设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课程,系统、深入讲解电信诈骗的原理、机制、心理因素等,深入剖析问题产生的根源,教育学生自己没做过的事情,无论他人怎样花言巧语,坚决不相信,学法、懂法、守法。更要提高全体师生的信息(安全)保护意识,教育、引导学生,信息社会,个人信息基本是公开、透明的,只要有意为之,总可以寻找到蛛丝马迹,揭开个人信息的神秘面纱,面对电信诈骗分子的骗术一笑置之,主动向公安机关报案。
三是学生个人也要加强学习,扩大知识面,通过学习他人的经验教训,把握住问题的本质。凡涉及金钱的事情,一定要高度敏感,把握不准时,要及时与辅导员老师等沟通,不轻易做决定。
作者简介:陈宗霖,1996,男,汉族,籍贯:浙江临海,学历:本科,单位:浙江汽车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