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先天和后天优势兼备,将于今年11月24日迎来70岁生日的让?平称得上是中非合作最好的见证人。
他在非洲成长,但他有“中国根”。父亲是越洋跨海到达非洲的中国浙江温州人,母亲是加蓬一个部族首领的女儿,中非合作融进他的血液里。
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在北京召开第一届部长级会议时,他以加蓬外交部长的身份与会。此后至今,他连续12年参加中非合作论坛各级别会议。2008年后,他有了新的身份:非盟委员会主席。
今年是让?平最后一次以非盟委员会主席的身份与会。抵京出席于7月19日至20日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第五届部长级会议的两天前,南非女强人德拉米尼成为他的接任者,也成为非盟委员会史上第一位女掌门人。
或许人如其名,让?平在担任非盟委员会主席的四年里,关于其执政风格,外界多认为是 “四平八稳”,并称非盟在处理地区和国际事务时“无所作为”也与此有关。
但《中国新闻周刊》在专访让?平的两个多小时里,感受到的不止是他的平和亲切,也有他的坦率尖锐。
在对话的过程中,他会直接指出不愿对某些问题多加回答,也会主动回答“没有被问到的问题”。而谈到西方对于中非合作的不实指责,他直言西方“荒谬”,说起西方在利比亚危机上的干预导致非盟边缘化,他坦承非盟受到侮辱。
原材料初加工符合中非共同利益
中国新闻周刊:中非合作论坛12年了,论坛给中非合作和非洲带来了哪些改变?
让?平:12年前,世界认为非洲是片没有希望的大陆,西方世界实际上放弃了非洲,转而将目光投向亚洲。
但是亚洲不仅没有放弃非洲,反而是来到了非洲。尤其是中国和日本,越来越积极地关注非洲。
中国所承诺的对非援助项目,履行得非常好,完全做到了。但以前,很多西方国家给过非洲很多承诺,却往往不会完全实现。
中国新闻周刊:中国面临着一些指责,说中国从非洲进口原材料是“掠夺资源”。
让?平:这样的指责是毫无道理、完全错误的。原因很简单,石油等资源的价格不是中国来制定的,而是世界市场来决定的。
比如说购买铁矿石,可以从非洲也可以从巴西或澳大利亚购买,价格由国际市场决定的,这里头也有竞争关系。中国愿意去哪儿去买,完全是中国自己决定的。
指责中国掠夺资源的人,要么是出于恶意,要么是对市场的供求关系法则不了解。
其实,西方的指责主要并不是针对你所说的这个方面。
西方批评中国,主要是因为中国从非洲进口的原材料,是未经加工的原材料。如果在非洲加工,会产生附加值。
西方人在非洲已经待了5个多世纪了,从来进口的都是原材料,而不是加工过的。他们指责中国的事情恰恰是他们过去都没有做的事情。
不过,随着中非合作程度的提升,这种情况正在改变。中国同非洲的经贸往来不应该停留在进口原材料的层面。
旅游业是新兴的现代化产业,目前在非洲发展速度相当快。旅游业的发展还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比如航空业、酒店业的发展。中国需要和非洲加强在这方面的合作。
在绿色能源方面,中国在非的投资也越来越多,比如太阳能项目和水电站建设。
我回答了很多你没有问到的问题。(笑)
中国新闻周刊:现在很多中国人特别希望到非洲旅游,但也有担忧,比如安全。
让?平:这说到底是心理问题。在非洲人自己看来,非洲比纽约还安全。举个例子说,纽约每年也会发生很多起暗杀事件。
对于非洲安全的担忧可能是因为非洲有很多的内战以及恐怖主义活动。但恐怖主义活动也并不只是非洲才有,而是世界范围内的。我可以向你保证,在非洲旅游,安全是有保障的。
在纽约,在巴黎,晚间也有很多地方是危险的。只要你不去这种危险的地方,在非洲和在纽约、巴黎没什么两样。
中国新闻周刊:回到前面的话题。不论是向欧美还是亚洲国家,非洲出口的原材料一般都未经加工。这是因为在非洲生产的成本更高和非洲缺乏相应的产业工人吗?
让?平:从西方的角度来说,这是他们的殖民思想在起作用。西方过去对非洲的殖民,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非洲有资源,他们将非洲大陆作为原材料的供应基地。
西方长期只进口原材料,是因为他们希望西方的工人有利可图,所以不在非洲建加工厂,只在欧洲建。
中国一开始走的也是西方的老路,但现在情况在改变,越来越多的原材料经过初级加工,拥有一定附加值后才出口中国。
看到非洲缺乏发展加工业的基础设施,像铁路、公路、港口等,中国加大了投资。
中国人很快理解到,在非洲进行初级加工是非中双方的共同利益所在。
世界在不断变化,生产力关系在不断变化,国际分工也在不断变化,中国以最快的速度地适应了变化,西方至今没有找到很好的方式适应这种变化。
中国新闻周刊:当中国加大了在非洲进行原材料加工的力度时,西方又出现了一种指责声音,中国给非洲带去了污染。
让?平:非洲人的想法和西方的想法恰恰相反,我们本身愿意看到中国在非洲大陆进行初级加工,这会让原材料产生一定的附加值,会给非洲带来好处。
污染是西方多年来没有解决的问题,并非中非合作带来的新问题。而且现在非洲和中国都在尝试多用绿色能源和技术。
必须清楚一点,工业化生产势必会带来污染。这种污染在西方世界已经持续了几个世纪。要追究责任的话,首先是西方要负责任,他们污染在先。非洲发展起步很晚,非洲带来的污染是一小部分。
西方的指责并不是说中国在非洲的工业投资和生产给非洲带来污染,他们会说是给世界带来污染。
中国在自己国家生产也会带来污染,我这两天在北京也看到,这里的空气污染就很明显。非洲的污染不能怪罪到中国头上。
非法入境问题难解决
中国新闻周刊:非洲一些媒体也质疑,说中国向非洲输出劳动力影响了当地的就业。
让?平:不不不……媒体的报道并不符合事实。中国在非洲建铁路等工程,确实会带来一些工程师和工人。中国人用一年时间建的工程,西方人需要用三年,非洲人用的时间可能更长。中国人工作非常勤奋,夜以继日,非洲人对此并不适应。 在相关的合作项目上,非洲和中国都会进行协商,非洲方面会评估,这个工程需要多少工人,就会告诉中方,你们需要带来多少人。如果本地有一些熟练工人,我们也会跟中方提。但实际的情况是,非洲本地非常缺乏劳动力。
还有一种情况,有些项目中方想做得好和快,那往往就是中国人自己来做。这个我们很理解,对于中国人来说,所有的事情都由中国人自己来做,当然效率最高。
非洲人对中国人有意见不是因为就业机会的问题。
中国新闻周刊:那因为什么?
让?平:在非洲的中国人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政府管理人员和国企员工,第二类是私营企业员工,第三类是私自到非洲的人。最后一类人是最容易产生问题的。
第三类人中有不少是来寻找生计的。他们的特点是比较穷,数量又多,文化水平不高,与当地的工人尤其是小商贩产生强烈的竞争,引起当地人的不满。西方也经常拿这个问题对中国进行指责。
这一类人中还有一些是偷渡到非洲的。但非法入境问题不仅非洲有,欧美也有,是世界性的问题,很难彻底解决。非洲也有很多人偷渡去欧洲寻找工作。
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希望出现非法移民问题,但这目前是世界范围内的难题。
中国新闻周刊: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发表了沙姆沙伊赫行动计划,其中提到非盟要在北京设立代表处,目前进展如何?
让?平:目前还在研究计划的可行性。不是预算出了问题,而是设立的方式还需要讨论和研究。
非洲以一种声音说话
中国新闻周刊:你能否评价一下自己担任非盟委员会主席四年多所做的工作?
让?平:非盟是一个很年轻的组织,需要进行建设。因此,每当新任非盟委员会主席上任,他们都致力于推进组织建设,完善非洲一体化进程,尤其致力于让世界认可非洲,让非洲在国际上获得其应有的地位。
我也正是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的。我的出发点是,非洲所关注的不能仅仅是和平和安全问题,同时还要促进发展。因为和平和发展是密切相关的。没有发展,和平是不可持续的。反之依然。
我上任之后,开始着重关注发展问题,实施一些具体的项目。四年来,非盟成功创立了泛非大学,这所大学刚刚成立不久。非盟推动落实了公路、港口、铁路等一批基础设施建设,对非洲一体化项目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并在投资领域取得了积极成果。
非盟还努力推动国际社会认可了非盟的地位。如今,非盟得以参加诸如二十国集团峰会、八国集团峰会等重大国际会议。我们现在已经成为北京论坛(中非合作论坛)的一个正式成员。你可以看到,非盟在国际社会上的地位越来越得到认可。
此外,非盟开始致力于让越来越多的非洲国家以一种声音说话。
中国新闻周刊:但现在非盟内部还存在一些分歧,比如法语区国家与英语区国家为维护自身影响力而产生着矛盾,怎么来调和这些内部矛盾?
让?平:非盟有54个成员国,这些国家间不可能没有差别和分歧。但主要的分歧只有一个,就是语言问题,有英语、法语和葡萄牙等语种。这种语言的分歧是先天性的,而不是人为的问题。这种分歧并不严重。
中国新闻周刊:近两年非洲局势并不平静,尤其在北非,突尼斯、埃及和利比亚出现了政权更迭。非盟在这中间持什么立场,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让?平:首先,这种更迭在1990年柏林墙倒塌后也发生过。跟东欧等地区一样,在非洲,尤其是黑非洲(撒哈拉以南非洲),出现了所谓的民主化进程。这个进程并非纯粹的民主化进程,也伴随着战争。
最近一些北非国家发生的变革,与这个时期的黑非洲相比,局势其实还相对稳定,尽管发生了反对独裁政权的民主化革命。
非盟作为54个非洲会员国的联盟,一贯支持各国人民的意志,支持追求正义、自由和人权这些原则。但当“阿拉伯之春”爆发时,我们有些始料未及。非盟不仅要支持这场运动,同时还要调整自身的政策,以适应北非新局势。
中国新闻周刊:非盟接下来的目标是什么?
让?平:非盟的目标是实现非洲国家的联合,现在离实现这个目标还很远。欧盟到今天也远未达到一体化目标,但他们走得比我们要远。但非盟和欧盟的目标也有相似之处都是致力于实现一体化。
(实习生李熠超对本文亦有贡献)
他在非洲成长,但他有“中国根”。父亲是越洋跨海到达非洲的中国浙江温州人,母亲是加蓬一个部族首领的女儿,中非合作融进他的血液里。
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在北京召开第一届部长级会议时,他以加蓬外交部长的身份与会。此后至今,他连续12年参加中非合作论坛各级别会议。2008年后,他有了新的身份:非盟委员会主席。
今年是让?平最后一次以非盟委员会主席的身份与会。抵京出席于7月19日至20日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第五届部长级会议的两天前,南非女强人德拉米尼成为他的接任者,也成为非盟委员会史上第一位女掌门人。
或许人如其名,让?平在担任非盟委员会主席的四年里,关于其执政风格,外界多认为是 “四平八稳”,并称非盟在处理地区和国际事务时“无所作为”也与此有关。
但《中国新闻周刊》在专访让?平的两个多小时里,感受到的不止是他的平和亲切,也有他的坦率尖锐。
在对话的过程中,他会直接指出不愿对某些问题多加回答,也会主动回答“没有被问到的问题”。而谈到西方对于中非合作的不实指责,他直言西方“荒谬”,说起西方在利比亚危机上的干预导致非盟边缘化,他坦承非盟受到侮辱。
原材料初加工符合中非共同利益
中国新闻周刊:中非合作论坛12年了,论坛给中非合作和非洲带来了哪些改变?
让?平:12年前,世界认为非洲是片没有希望的大陆,西方世界实际上放弃了非洲,转而将目光投向亚洲。
但是亚洲不仅没有放弃非洲,反而是来到了非洲。尤其是中国和日本,越来越积极地关注非洲。
中国所承诺的对非援助项目,履行得非常好,完全做到了。但以前,很多西方国家给过非洲很多承诺,却往往不会完全实现。
中国新闻周刊:中国面临着一些指责,说中国从非洲进口原材料是“掠夺资源”。
让?平:这样的指责是毫无道理、完全错误的。原因很简单,石油等资源的价格不是中国来制定的,而是世界市场来决定的。
比如说购买铁矿石,可以从非洲也可以从巴西或澳大利亚购买,价格由国际市场决定的,这里头也有竞争关系。中国愿意去哪儿去买,完全是中国自己决定的。
指责中国掠夺资源的人,要么是出于恶意,要么是对市场的供求关系法则不了解。
其实,西方的指责主要并不是针对你所说的这个方面。
西方批评中国,主要是因为中国从非洲进口的原材料,是未经加工的原材料。如果在非洲加工,会产生附加值。
西方人在非洲已经待了5个多世纪了,从来进口的都是原材料,而不是加工过的。他们指责中国的事情恰恰是他们过去都没有做的事情。
不过,随着中非合作程度的提升,这种情况正在改变。中国同非洲的经贸往来不应该停留在进口原材料的层面。
旅游业是新兴的现代化产业,目前在非洲发展速度相当快。旅游业的发展还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比如航空业、酒店业的发展。中国需要和非洲加强在这方面的合作。
在绿色能源方面,中国在非的投资也越来越多,比如太阳能项目和水电站建设。
我回答了很多你没有问到的问题。(笑)
中国新闻周刊:现在很多中国人特别希望到非洲旅游,但也有担忧,比如安全。
让?平:这说到底是心理问题。在非洲人自己看来,非洲比纽约还安全。举个例子说,纽约每年也会发生很多起暗杀事件。
对于非洲安全的担忧可能是因为非洲有很多的内战以及恐怖主义活动。但恐怖主义活动也并不只是非洲才有,而是世界范围内的。我可以向你保证,在非洲旅游,安全是有保障的。
在纽约,在巴黎,晚间也有很多地方是危险的。只要你不去这种危险的地方,在非洲和在纽约、巴黎没什么两样。
中国新闻周刊:回到前面的话题。不论是向欧美还是亚洲国家,非洲出口的原材料一般都未经加工。这是因为在非洲生产的成本更高和非洲缺乏相应的产业工人吗?
让?平:从西方的角度来说,这是他们的殖民思想在起作用。西方过去对非洲的殖民,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非洲有资源,他们将非洲大陆作为原材料的供应基地。
西方长期只进口原材料,是因为他们希望西方的工人有利可图,所以不在非洲建加工厂,只在欧洲建。
中国一开始走的也是西方的老路,但现在情况在改变,越来越多的原材料经过初级加工,拥有一定附加值后才出口中国。
看到非洲缺乏发展加工业的基础设施,像铁路、公路、港口等,中国加大了投资。
中国人很快理解到,在非洲进行初级加工是非中双方的共同利益所在。
世界在不断变化,生产力关系在不断变化,国际分工也在不断变化,中国以最快的速度地适应了变化,西方至今没有找到很好的方式适应这种变化。
中国新闻周刊:当中国加大了在非洲进行原材料加工的力度时,西方又出现了一种指责声音,中国给非洲带去了污染。
让?平:非洲人的想法和西方的想法恰恰相反,我们本身愿意看到中国在非洲大陆进行初级加工,这会让原材料产生一定的附加值,会给非洲带来好处。
污染是西方多年来没有解决的问题,并非中非合作带来的新问题。而且现在非洲和中国都在尝试多用绿色能源和技术。
必须清楚一点,工业化生产势必会带来污染。这种污染在西方世界已经持续了几个世纪。要追究责任的话,首先是西方要负责任,他们污染在先。非洲发展起步很晚,非洲带来的污染是一小部分。
西方的指责并不是说中国在非洲的工业投资和生产给非洲带来污染,他们会说是给世界带来污染。
中国在自己国家生产也会带来污染,我这两天在北京也看到,这里的空气污染就很明显。非洲的污染不能怪罪到中国头上。
非法入境问题难解决
中国新闻周刊:非洲一些媒体也质疑,说中国向非洲输出劳动力影响了当地的就业。
让?平:不不不……媒体的报道并不符合事实。中国在非洲建铁路等工程,确实会带来一些工程师和工人。中国人用一年时间建的工程,西方人需要用三年,非洲人用的时间可能更长。中国人工作非常勤奋,夜以继日,非洲人对此并不适应。 在相关的合作项目上,非洲和中国都会进行协商,非洲方面会评估,这个工程需要多少工人,就会告诉中方,你们需要带来多少人。如果本地有一些熟练工人,我们也会跟中方提。但实际的情况是,非洲本地非常缺乏劳动力。
还有一种情况,有些项目中方想做得好和快,那往往就是中国人自己来做。这个我们很理解,对于中国人来说,所有的事情都由中国人自己来做,当然效率最高。
非洲人对中国人有意见不是因为就业机会的问题。
中国新闻周刊:那因为什么?
让?平:在非洲的中国人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政府管理人员和国企员工,第二类是私营企业员工,第三类是私自到非洲的人。最后一类人是最容易产生问题的。
第三类人中有不少是来寻找生计的。他们的特点是比较穷,数量又多,文化水平不高,与当地的工人尤其是小商贩产生强烈的竞争,引起当地人的不满。西方也经常拿这个问题对中国进行指责。
这一类人中还有一些是偷渡到非洲的。但非法入境问题不仅非洲有,欧美也有,是世界性的问题,很难彻底解决。非洲也有很多人偷渡去欧洲寻找工作。
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希望出现非法移民问题,但这目前是世界范围内的难题。
中国新闻周刊: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发表了沙姆沙伊赫行动计划,其中提到非盟要在北京设立代表处,目前进展如何?
让?平:目前还在研究计划的可行性。不是预算出了问题,而是设立的方式还需要讨论和研究。
非洲以一种声音说话
中国新闻周刊:你能否评价一下自己担任非盟委员会主席四年多所做的工作?
让?平:非盟是一个很年轻的组织,需要进行建设。因此,每当新任非盟委员会主席上任,他们都致力于推进组织建设,完善非洲一体化进程,尤其致力于让世界认可非洲,让非洲在国际上获得其应有的地位。
我也正是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的。我的出发点是,非洲所关注的不能仅仅是和平和安全问题,同时还要促进发展。因为和平和发展是密切相关的。没有发展,和平是不可持续的。反之依然。
我上任之后,开始着重关注发展问题,实施一些具体的项目。四年来,非盟成功创立了泛非大学,这所大学刚刚成立不久。非盟推动落实了公路、港口、铁路等一批基础设施建设,对非洲一体化项目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并在投资领域取得了积极成果。
非盟还努力推动国际社会认可了非盟的地位。如今,非盟得以参加诸如二十国集团峰会、八国集团峰会等重大国际会议。我们现在已经成为北京论坛(中非合作论坛)的一个正式成员。你可以看到,非盟在国际社会上的地位越来越得到认可。
此外,非盟开始致力于让越来越多的非洲国家以一种声音说话。
中国新闻周刊:但现在非盟内部还存在一些分歧,比如法语区国家与英语区国家为维护自身影响力而产生着矛盾,怎么来调和这些内部矛盾?
让?平:非盟有54个成员国,这些国家间不可能没有差别和分歧。但主要的分歧只有一个,就是语言问题,有英语、法语和葡萄牙等语种。这种语言的分歧是先天性的,而不是人为的问题。这种分歧并不严重。
中国新闻周刊:近两年非洲局势并不平静,尤其在北非,突尼斯、埃及和利比亚出现了政权更迭。非盟在这中间持什么立场,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让?平:首先,这种更迭在1990年柏林墙倒塌后也发生过。跟东欧等地区一样,在非洲,尤其是黑非洲(撒哈拉以南非洲),出现了所谓的民主化进程。这个进程并非纯粹的民主化进程,也伴随着战争。
最近一些北非国家发生的变革,与这个时期的黑非洲相比,局势其实还相对稳定,尽管发生了反对独裁政权的民主化革命。
非盟作为54个非洲会员国的联盟,一贯支持各国人民的意志,支持追求正义、自由和人权这些原则。但当“阿拉伯之春”爆发时,我们有些始料未及。非盟不仅要支持这场运动,同时还要调整自身的政策,以适应北非新局势。
中国新闻周刊:非盟接下来的目标是什么?
让?平:非盟的目标是实现非洲国家的联合,现在离实现这个目标还很远。欧盟到今天也远未达到一体化目标,但他们走得比我们要远。但非盟和欧盟的目标也有相似之处都是致力于实现一体化。
(实习生李熠超对本文亦有贡献)